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通过对合方应用之理法进行分析,并联系中医思维认为合方的辨证方式是方剂辨证,这一辨证体现出中医的直觉思维;合方而用可紧扣病机、全面兼顾病情、提高效率,这些优势充分体现出中医的整体思维、中和思维、变易思维与功用思维。合方正是在这些中医哲学思维的指导下应运而生,同时也是这些中医哲学思维在临床应用中的极好体现。  相似文献   

2.
粱华龙氏撰文认为,中医临床辨证是一门独特的自然科学,它的理论研究和思维方式,有着明显的特征,在古典哲学的影响下,以抽象思维方式作为中医临床辨证的主要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医宏观统一的天人相应观。粱氏认为,中医临床辨证步骤与疾病发生发展的顺序是逆向的,疾病的产生是由邪气侵扰、脏腑的功能或器质发生改变,反映  相似文献   

3.
中医临床思维体现在整个辨证施治过程中,中医临床思维建立直接影响了对疾病的诊疗水平,培养中医临床思维对于中医临床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中国传统思维中的一些最为基本的内容和特质,与现代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有着内在的、本质的一致性。中医理论体系中的精髓之一是"整体观念"。而整体观念,运用的是系统思维,中医临床思维中处处体现着系统学思想。研究系统学理论在中医临床思维中的应用,将在推动中医现代化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辨证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环节,中医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辨证方法。现在中医诊断学的辨证部分,大体可以分为病因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和经络辨证等,这些辨证方法,是中医学临床思维的"理""法""方""药"步骤的体现。但是很多临床医生的临床思维,并非是完全按照这样的步骤来进行的,反而可能是根据病人的综合情况,首先想到的是对应的方,因此也就形成了方剂辨证这样的一个辨证模式。在临床上的方剂  相似文献   

5.
叶振韬  李奕祺 《光明中医》2023,(8):1476-1479
象思维是中医理论中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思考方式,贯穿于整个中医基础理论之中。中医诊断学是研究诊法与辨证的一门学科,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学科基础,故亦离不开象思维,在诊法中多有体现。此文以中医理论的象思维为切入点,探讨其在中医诊断中的体现及运用,思考其在诊断思维中的贡献与不足。  相似文献   

6.
罗凤岩 《光明中医》2012,27(7):1297-1298
哲学是人类智慧的升华、提炼与结晶,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中医作为哲学中的一个单元,被人们称为"朴素的辨证法"其辨证的思维无不蕴含着哲学的理念.《伤寒论》为中医瑰宝,正是这一活灵魂的集中体现,并将中医的理法方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又不失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活化,处处体现着辨证论治的哲理,本文就《伤寒论》中的辨证论治与哲学中的三大规律作一试析.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中医思维的诸多典型特征也因而鲜明地体现在中医话语之中。涉医汉字清晰地折射出中医思维的轨迹,中医学术语常以取象比类的方式显示其人本主义特性,语词组合中的语法作用与弹性机制隐含着功能联系和中和思维,句法上的意合特点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密切相关,语段和语篇的结构模式体现出系统与变易思维,由此形成中医话语不同于西方科学话语的固有特色。缘于其鲜明的人文属性,对中医话语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不能采取单一性的"科学"视角,而应充分考虑中医思维及显现其中的话语特性,缓步推进。  相似文献   

8.
辨证论治包含辨证与论治两个阶段。即根据四诊以辨证,所选之方药或所组之方药必须要与所辨之"证"符合。病机即病因导致某证候和某证候出现特定症状与体征的过程,对病机的分析也是对该过程的分析。病机主要就是体现在某"证"出现特定的症状与体征的过程,而辨证论治也是围绕这个过程而展开的,即据症(包括望、闻、问、切)以辨证、审证而察机、据证参机以选方、随证而加减,而其中的关键即病机。现在中医大夫之所以出现临床效果的下降,主要是因为没有坚持中医特色与中医思维。如果应用西医思维来统摄中医,其临床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所以中医大夫只有坚持中医特色、中医思维才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这样才能提高中医的自信从而培养铁杆中医人。  相似文献   

9.
心脉病证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思维辨证方法繁多,各具特色。辨病基础上分型辨证,辨病基础上辨方证,辨体质、辨病、辨证相结合,专病专方与辨证施治相结合,均体现中医临床思维中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重要性。脏腑辨证是中医理论体系"以五脏为核心"学术思想的体现;标本虚实辨证体现了疾病发展过程中正虚与邪实的矛盾关系;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虽来源于温病辨证方法,对心脉病证也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辨证思路具有复杂性和殊途同归性,辨证方法复杂多样,目标相同,运用时也可互通互化,如同武术招式、门派纷繁复杂,每种招式各具特色,只有掌握多种拳法,灵活选取,才能出奇制胜。全面掌握不同种类辨证方法,发挥中医多种临床思维优势,才能拓宽临床诊疗思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析中医辨证的发生规律。方法:基于中国古典哲学元素系统发生同构律,从哲理、数理两个方面探讨中医辨证的发生规律。结果:中医辨证的发生学遵循了无极、太极、冲气、阴阳的哲学思维模型,在数理上依照象数偶数律、象类奇数律的历史演化规律。结论:中医辨证发生学是严格按照中国古典哲学元素系统发生同构律而发生。  相似文献   

11.
"气一元论"是以气作为宇宙万物之本原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是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的要素之一。在"气一元论"思想体系中,气是哲学、医学乃至整个民族传统文化最基本、最独特、最高的范畴,是中医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的本质结合点,是中医理论体系整体观、功能观、运动观特点形成的哲学基础,以此产生了整体思维、取象思维、变易思维等思维方式,促进了中医理论的建构,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界定了研究中医原创思维模式之“思维”“思维模式…‘原创”“中医原创”等几个相关概念,提出中医原创思维模式是“取象运数,形神一体,气为一元”的整体思维模式,并阐述了其理论内涵与科学价值,指明了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的实践转化方向,得到了哲学界、中医界专家的论证和肯定,指出其将为中国哲学、思维科学、回应文化质疑、促进中医自身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象”诊察是中医诊查的关键手段,象思维则是贯穿整个辨证论治过程的主要思维模式.“知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而知行合一是象思维的基本要求.象思维在中医学中应用广泛,贯穿了中医学诸多方面,无论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阴阳、五行、藏象病机,还是中医临床基础中的诊断、治则、方药等.象思维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和模糊性的特点,要...  相似文献   

14.
在探讨中医象思维的内涵与挖掘的过程中,疏理象思维的中医原创思维的基础上,对象思维概念进行中医哲学的诠释和解读,抽提象思维的表述方式和中医象思维范式的特点,以中医原创思维理念为指导,依据"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据证言病,病证结合,法依证出,方证相应"的中医诊疗模式,探讨象思维医学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由"信息时代"向"概念时代"转变,全世界对原创思维更加重视。中医学是中国特有的原创思维,在概念时代,更要重视对中医学原创思维的传承与发展。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一大特点,从《内经》论病证、病机、治则、方药方面阐述其辨证论治的原创思维。  相似文献   

16.
从辨证元的意义与哲学思想入手,揭示辨证元与中医整体观念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进而阐述其在四诊信息分类中的应用及对方剂学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文理、医理以及文化内涵多角度剖析《灵枢·决气》所载"六气为一气"的思想内涵。精、气、津、液、血、脉"六气"为人体之基础,然同源于"一气",其功能体现了阴阳互根互用。"六气为一气"观的文化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中国古代地理、社会、政治、哲学文化大环境下,其思维方式以"尚同""求一"为根本;二是万物为"一气"的哲学思维,即"气一元论";三是"气一元论"的延伸即"整体思维",正是中国古代文化"同源"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中药是古老中国留下的宝贵财产,是医学和哲学的结合体。文章着重介绍了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永恒发展的规律在中药研究中的体现和运用。旨在利用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中国医药学的特色,来阐述中药理论中的辩证法思想,从而解决中药的系统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19.
哲学是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力量,也能为中医科研提供可借鉴的思维方式与方法论.当代的中医科研交叉于人文学与自然科学之间,总体可分为研究中医与中医研究两个方向,前者主要引进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后者主要使用中国哲学、传统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哲学的审视下,二者各有优势与欠缺,只有在中医思维的基础上推进传统中医学与中西医结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基于病机的辨证论治和基于方证的辨证论治是两种各具特色的中医临床思维模式.20世纪50年代,前者被写入中医教材,以统编教材为代表的理论界将其视为中医的基本原则和特色,不断加以强化,后者逐渐被淡化.两种思维模式,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而且彼之所长,正是己之所短,反之亦然.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为用,有利于更加精准地对病证进行诊断与治疗.分析和探讨两种思维模式的优势和不足,及其区别与联系,从而更加深入学习和灵活运用不同的临床思维模式,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