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药材》2010,(7)
目的:在组分结构理论指导下研究夏枯草防治肺癌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A549细胞模型对9个产地夏枯草属药材进行活性筛选,运用HPLC法分析不同产地夏枯草属药材各组分间及各组分内部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在组分结构理论指导下通过对含量测定结果的分析,探索各组分结构比与防治肺癌活性间的关系。结果:江苏、安徽、河南、广西、湖北、浙江、贵州、江西、四川的夏枯草属药材对A549细胞的IC50分别为62.98、65.33、161.94、158.36、303.90、328.84、278.43、329.57、279.40μg生药/mL。HPLC测定结果表明,咖啡酸、迷迭香酸、芦丁、槲皮素在江西夏枯草中含量最高,熊果酸和齐墩果酸在四川硬毛夏枯草中含量最高。而此两产地夏枯草的对A549细胞的抑制活性较差。药效最好的江苏山菠菜和安徽夏枯草虽六种成分含量均较低,但两者酚酸、黄酮、三萜三组分的结构比及六种主要成分(咖啡酸、迷迭香酸、芦丁、槲皮素、熊果酸、齐墩果酸)的结构比相似,三组分结构比分别为(1.41∶0.44∶0.53)和(1.42∶0.44∶0.66),六成分的结构比分别为:(1.0∶14.7∶3.9∶1.0∶4.4∶1.4)和(1.0∶14.8∶4.0∶0.8∶5.6∶1.8)。结论:夏枯草属药材防治肺癌的物质基础由具有固定结构比的酚酸、黄酮和三萜三类组分构成;夏枯草属药材防治肺癌的物质基础具有稳定、有序的整体性结构。  相似文献   

2.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新思路和方法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复杂的化学成分是中药复方发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的物质基础。基于对传统中药复方物质基础和现代中药复方创新物质基础的认识,提出了"功能组分"新观点,中药复方成分可以划分为有效组分、功能组分和无用成分。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由"有效组分 功能组分"共同构成有序的整体结构,具有"三个层次多维结构";提出了由"微观到宏观"和"宏观到微观"的二个不同的物质基础整体性结构研究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道地药材”或称“地道药材”,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对特定产区的名优正品药材的特称。它们在保证医药质量,保障药材供给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不同产地的同种药材,其活性成分的种类及含量均有所不同,从而导致其药效的差异。本文列举并分析了几个对不同产地同种药材的活性成分的研究结果,充分展示了道地药材与其活性成分间的密切关系,部分地揭示了道地药材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方剂配伍影响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中药复方在煎煮过程中化学成分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方法:查阅近期的相关研究文献,通过对其中部分研究成果进行归类,总结中药复方配伍在煎煮过程中化学成分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研究方法。结果:目前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植物化学方法、色谱分析方法、质谱分析方法、色谱质谱分析方法等。与单味药材煎煮(单煎)相比,合煎(复方煎剂)的化学成分发生的变化,总结起来包括有以下4 个方面:(1)复方汤剂的化学成分与药材单煎的汤剂基本保持一致;(2)复方汤剂的某些化学成分与药材单煎的汤剂相比含量升高;(3)复方汤剂的某些化学成分与药材单煎的汤剂相比含量降低;(4)复方汤剂的化学成分在煎煮过程中发生化学成分转化,产生新的物质。结论:方剂配伍对复方的化学成分确实存在一定的影响,导致复方汤剂中化学组分的含量,或种类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中药复方配伍的协同作用的物质基础之一。目前,进行方剂配伍的化学机制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方法还不够完善,采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方剂配伍和单味药材进行全成分比较,可能是研究方剂配伍的化学机制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中药发挥防病治病作用的物质基础是由多成分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多组分、多环节、多靶点的整体作用特点。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积累,基于整体观的中药物质基础“组分结构理论”已取得一定的完善和发展。本文围绕“组分结构理论”,系统阐述了中药物质基础认识和创新组分结构中药制剂科学内涵,以期为现代创新中药制剂研发提供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胆木为黎族民间常用药之一,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等作用,以胆木药材开发的中药制剂胆木注射液已经进入临床使用多年,疗效确切。目前已有不少研究对胆木化学成分进行了详细解析,但是其与疾病防治相关的药效物质基础并未得到明确,而且胆木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依然局限于单一指标成分,并且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无法很好地保证它们的内在质量。该文在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物质基础“组分结构理论”,构建能够反映胆木注射液作用整体性以及组分结构层次性的“多维结构质量控制技术体系”,对药材到制剂成品进行工艺全程动态监控,从而保证胆木注射液的内在品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备川牛膝化学拆分组分,并研究川牛膝水煎液及其各化学拆分组分对免疫调节的影响。方法:采用水煎煮、醇沉、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分离技术的联合应用,将川牛膝水煎液的化学成分拆分为成分之间互不交叉的以下几部分:多糖组分,20%乙醇洗脱组分,甾酮组分和脂肪油组分,对其进行化学特征研究并运用HPLC对各化学拆分组分进行互不交叉性研究。考察川牛膝水煎液及其各化学拆分组分对小鼠碳粒廓清指数和免疫器官的影响及对小鼠血清溶血素抗体生成的影响。结果:建立的川牛膝化学成分拆分方法可行、稳定且重复性好,能够实现全成分拆分,各拆分组分间化学成分基本无交叉;川牛膝具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结论:发挥免疫增强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为多糖组分和甾酮组分。  相似文献   

8.
试论组分中药的药性配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丽  陆茵  王爱云  陈文星 《中草药》2012,43(11):2107-2110
中药有效组分配伍是当前开展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模式,通过传统饮片活性组分分离及二次配伍以实现功效最大化.尽管有效组分配伍并不脱离原方的整体效应,但功效物质标准化即组分中药研究存在组分拆分简单而药性拆分困难的问题,因此需要明确组分样品库中各组分与其所属中药的性味离合关系.决定中药宏观药性的物质基础是其包含的微观化学成分,而基于化学信息学和知识发现的药性判别方法存在各自的局限性,真实客观的药性表征体系仍应回归到动态、可持续性定量反映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结果的生物效应模型中去,在此基础上可以选择药少力专、基于药性组合的代表药对继而开展配伍组分的药性配伍规律研究,这对合理设计配伍组分及提高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灯盏细辛组分对脑神经细胞损伤保护作用的谱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研究灯盏细辛中各组分对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的保护作用,探讨其在阿尔茨海默病(AD)治疗中的作用物质基础。方法:用柱色谱技术将灯盏细辛提取物划分为3个极性组分,并采用正交法将其配伍,以细胞MTT还原率、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神经型尼古丁受体α7蛋白表达等为活性指标,研究灯盏细辛各配伍组分对β-淀粉样肽(Aβ)损伤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将各配伍组分活性信息与其相应的UPLC指纹图谱化学信息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研究,推测活性物质基础。结果:谱效相关性研究发现,灯盏细辛在指纹图谱中的B,C组分段具有明显活性;其中4,7~12号色谱峰与活性呈现正相关。结论:通过谱效研究,推测了灯盏细辛体外对抗Aβ神经细胞毒性的活性组分以及化学成分。为灯盏细辛深层次研究开发奠定一定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道地、非道地黄芩的化学成分差异,研究产地、生长方式(野生栽培)对药材化学成分的影响,为黄芩道地药材鉴别和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HPLC指纹图谱方法对不同产地及生长方式的黄芩药材中的化学成分进行检测,采用系统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及成分组峰面积模式对指纹谱数据进行评价. 结果: 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指纹谱轮廓特征明显不同.现代道地产区河北承德的黄芩指纹谱除内蒙古赤峰(现代非道地产区)的样品指纹谱特征与其相似外明显区别于其他产地;古代本草上所记载的黄芩产区甘肃庆阳,陕西延安,山东临沂,山西长治、晋中的黄芩样品化学特征相似;现代非道地产区甘肃定西、陇南,陕西商洛的黄芩药材指纹谱特征相似;野生黄芩的阿替苷含量高于栽培黄芩. 结论: 利用指纹图谱轮廓特征可对道地与非道地黄芩药材进行鉴别区分,该研究结果可为黄芩药材质量控制,以及道地与非道地黄芩药材的药性药效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药方剂有效成(组)分配伍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2,他引:29  
方剂通过配伍提高临床疗效,组分配伍是中药方剂配伍的新形式。组分配伍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其目标是能够按照中医理论辨证用药,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临床适应证明确且针对性好,成分及作用机理相对清楚,质量稳定可控,能够产业化推广。因此,组分配伍必须要建立标准组分的配伍方法,并根据实验设计确定主要组分,剔除有毒组分,还要建立组分剂量配比的方法。组分配伍模式有从有效方剂的饮片配伍深入到组分配伍,直接组分配伍及单味药的标准组分配伍几类,组分配伍的作用方式仍然是多组分、多靶点、整体综合调节。有效组分配伍的意义在于确保临床用药剂量准确和安全有效,提高疗效,节省药材,减少毒副作用。通过上述工作创制成分清楚,机理明确的现代中药。现代对中药化学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结果为有效组分配伍提供了科学依据,现代医药学面临的多基因复杂性疾病靠单一成分难以获得最佳疗效为有效组分配伍新药提供了新机遇。因此,从传统有效复方中寻找最佳配伍,从成分清楚的单味标准组分中按中医理论组合最佳配伍,突破以临床经验积累作为中药研制的一贯模式,相信可以为中医学术进步及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茅苍术道地药材的挥发油组成特征分析   总被引:30,自引:9,他引:30  
目的 :在个体和总体两个水平上研究南苍术挥发油成分所蕴涵的多样性和特征 ,进而揭示茅苍术道地性的化学本质。方法 :分单株采集 7个居群的 47株南苍术根茎 ,用GC-MS分离鉴定挥发油中的 6个主要成分 ,使用SPSS分析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聚类分析显示茅苍术挥发油主要组分的含量明显不同于非道地南苍术。其他分析表明 ,与非道地南苍术挥发油相比 ,茅苍术总挥发油含量显著低 (P<0.01) ,其归一化百分含量大于 1%的组分数目显著高 (P<0.01) ,苍术酮加苍术素的含量极其显著高 ,而茅术醇加 β-桉叶醇的含量极其显著低 (P<0.001)。主成分分析表明苍术酮在体现茅苍术道地性特征时具有非常特殊的作用。结论 :茅苍术道地性在挥发油中的表现主要是苍术酮、茅术醇、β-桉叶醇及苍术素呈现出的一种特定配比关系 ,即 (0.70~2.00)∶(0.04~0.35 )∶(0.09~0.40)∶1。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茅苍术的挥发油,为茅苍术资源的野生抚育及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 用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不同产地茅苍术挥发油,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道地产区茅苍术与其组培栽培品聚为一类,其中主要药效成分苍术酮、苍术素、茅术醇、β-桉叶醇相对百分含量没有显著差异,苍术酮和苍术素含量明显高于非道地茅苍术.结论 研究结果体现了茅苍术药效成分道地性的特征,为茅苍术品质评价提供了依据,组培苗可作为人工补种材料.  相似文献   

14.
作者介绍了微卫星和群体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和其特点,阐述了微卫星在群体遗传学中对于居群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基因流分析和进化显著单元ESU的划分研究应用,探讨了微卫星引入群体遗传学在道地药材遗传成因、栽培起源和产地鉴别等方面的应用前景,旨在为道地药材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近红外光谱技术及其在中药道地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作者在介绍了近红外光谱化学原理、光学原理、信息学原理及化学计量学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近红外光谱分析的特点及道地性研究和道地药材鉴别的难点,进而指出近红外光谱的全息性特征,使其在道地性研究中具有极大优势.重点以道地药材的近红外鉴别和道地性研究为目标,借鉴农牧业、食品、烟酒等其他行业的研究成果,分析并阐明了近红外光谱在道地药材鉴别和评价,道地药材生境研究及评价,道地药材遗传特异性研究方面应用的现实性.并讨论了模型的可靠性、适用性和可推广性几个近红外光谱在道地药材研究应用中的关键问题,为道地性现代诠释及道地药材鉴别提出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唐代历史文献所载河东道土贡药材进行分析,发掘历史时期山西道地药材的种类。并以土贡药材为例,探讨其消亡的原因,认为自然环境的变化、人为破坏性的采掘、军事制度的侵扰、政治环境的不稳定等因素严重影响了河东道道地药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由于中药作用的整体性、成分和作用机制的复杂性,化学成分(群)作为中药及其复方制剂发挥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因此,采用多种方法分离分析中药及其复方中的化学成分一直是中药治病防病研究中一个有待解决的关键重要问题。传统方法存在操作繁琐、耗时耗事、浪费溶剂和样品的不可逆吸附等缺陷,并且分离过程中无法给出药理参数的基本信息,因而无法对活性成分进行高效准确定位。近年来从细胞层次研究药物成分与受体的结合为中药活性成分的筛选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目前研究二者相互作用的方法之一—细胞膜色谱法(CMC),将现有色谱及质谱技术、细胞生物学与受体药理学结合起来,能够正确反映活性部位、活性成分与细胞膜及膜受体的相互作用,对复杂中药体系中有效部位筛选、活性成分的分离和高通量筛选具有独特优势。该文综述了CMC的原理、特点、中药活性成分筛选领域中的细胞膜模型及其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及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的研究现状,并对其今后研究方法和未来的开发前景进行了探讨,为CMC在中医药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9.
道地药材是优质药材的代表,其特定的地域、优良的品质和确切的疗效使之成为中医药的精髓。但道地药材优质性的科学内涵、其质量与疗效的关系一直是道地药材研究工作的重点与难点。质效代关联理论是以疗效为评价核心,以道地药材和非道地药材为研究对象,以多成分同时检测为手段,采用化学分析方法、药理模型实验法和数学分析模型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将"质量、药效、代谢"相关联,从中医药吸收、代谢和中药药效多重角度共同评价道地药材的质量,探讨道地药材质量评价指标与方法。该研究首先采用指纹图谱的方法对道地药材的质控成分进行指认和遴选,建立药材多成分的定性、定量方法;然后通过生理动物和模型动物对比研究的方法开展质效代关联实验,全面考察成分;最后通过药效关联的数学模型分析,得到与药效关联的首选质控组分及其比例关系,确定药效物质基础,建立道地药材质量最优的科学评价体系,为道地药材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