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摸索人源瞬时受体电位M2型通道(TRPM2)羧基端Nudix水解酶9(NUDT9)同源结构域(NUDT9-H)的蛋白提取和纯化方法。 方法 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诱导表达的Rosetta(DE3)大肠埃希菌菌株经超声破碎和离心后,将收集到的上清液与GST磁珠结合并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洗脱以抽提GST-NUDT9-H融合蛋白,浓缩离心后再经分子排阻色谱层析纯化,最后经凝血酶酶切并与GST磁珠结合即得NUDT9-H蛋白。 结果 含有0.5%的十二烷基-β-D-麦芽糖苷(DDM)裂解溶液体系和0.025%的DDM分子排阻层析色谱溶液体系能够提高GST-NUDT9-H融合蛋白的稳定性,再按每2 mg融合蛋白加入1 U凝血酶切割24 h,即获得高纯度NUDT9-H蛋白。 结论 NUDT9-H蛋白稳定性较差,提取和纯化体系中需添加DDM以稳定其构象从而提高目的蛋白的产量和纯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人源骨骼肌电压门控钠通道hNav1.4 I1363T突变体导致患者出现先天性副肌强直症状的机制。 方法 利用氨基酸序列比对,检测hNav1.4 I1363位点的保守性;将hNav1.4蛋白的羧基端融合荧光蛋白mCherry,利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hNav1.4野生型与I1363T突变体蛋白的表达量与分布情况;通过全细胞电生理技术记录野生型与I1363T突变体的稳态激活及快失活参数,并进一步分析野生型与I1363T突变体的窗电流。 结果 hNav1.4 I1363位点在各类钠通道中高度保守。野生型与I1363T突变体均能正常上膜,且表达量无明显差异。野生型与I1363T突变体的50%激活电压V0.5 分别为(-29.08±0.24)mV和(-28.79±0.21)mV,斜率因子k分别为5.06±0.21和4.73±0.18(均P>0.05);野生型与I1363T突变体的50%失活电压V0.5 分别为(-68.03±0.34)mV和(-59.01±0.26)mV,斜率因子k分别为4.55±0.21和5.24±0.23(均P<0.05),I1363T突变体的失活电压向去极化方向移动,且更为平缓。I1363T突变体形成的窗电流大于野生型的窗电流。 结论 I1363T突变会导致hNav1.4慢失活受损,增加肌肉细胞兴奋性,导致肌强直的发生;而增大的窗电流使得钠离子在细胞内缓慢聚集,最终导致细胞兴奋性下降,引发肌无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宫内感染对新生大鼠出生后早期生长发育和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 方法 通过将大肠埃希菌注入孕15 d的SD大鼠的子宫颈内建立宫内感染大鼠模型,并观察宫内感染对孕鼠分娩的影响。HE染色法观察新生大鼠脑白质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新生大鼠脑白质组织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2′,3′-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CNPase)、神经丝(NF)表达。随机监测新生大鼠早期生长发育和神经行为功能。 结果 孕鼠宫内感染后,子宫和胎盘组织白细胞计数升高,提示建模成功,但宫内感染对分娩无显著影响。新生大鼠7日龄时脑白质部位结构稀疏呈筛网状改变,GFAP表达增加(P<0.01),而CNPase和NF表达减少(P<0.05或P<0.01)。与对照组新生大鼠比较,感染组新生大鼠出生体质量轻、体质量增长缓慢(P<0.05或P<0.01);耳廓分离、睁眼、平面翻正、负趋地性、听觉惊恐和游泳试验等完成日龄延长(P<0.05或P<0.01)。 结论 宫内感染可导致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并引起新生大鼠早期生长发育及神经行为发育延迟。   相似文献   

4.
目的 考察3~5岁幼儿心理韧性的发展特点并探讨气质、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心理韧性之间的关系,检验父母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 方法 选取杭州市570名幼儿为被试对象,由幼儿教师完成Devereux幼儿心理韧性量表评定,由幼儿父母完成气质问卷和教养方式问卷的评定。采用AMOS 17.0对幼儿气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并采用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方法对模型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 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432份,回收率为75.79%。5岁幼儿心理韧性的主动性和自我调节两个维度高于3岁和4岁幼儿(均P<0.01),依恋/关系维度高于4岁幼儿(P<0.01);女生的主动性和自我调节维度高于男生(P<0.05或P<0.01)。气质的负性情绪维度与心理韧性三个维度均呈负相关(均P<0.05),而努力控制维度和权威型教养方式则与心理韧性三个维度均呈正相关(均P<0.05)。负性情绪和努力控制均部分通过权威型教养方式预测幼儿心理韧性(中介效应分别为 -0.0143和0.0363)。 结论 3~5岁幼儿心理韧性存在年龄、性别差异,且父母教养方式在气质与心理韧性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健康成人活体MR图像的大脑扣带回皮层三维可视化模型,为脑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提供扣带回皮层及邻近区域解剖学模型。方法选取1名健康成年女性颅脑薄层冠状位MR图像数据,将其导入3D-Doctor软件,并使用手工分割方法建立大脑扣带回皮层、侧脑室、大脑纵裂和大脑外表面轮廓的三维重建模型。结果成功构建大脑扣带回皮层三维可视化图像,成功显示大脑扣带皮层、侧脑室、大脑纵裂和大脑外表面的立体结构形态及与邻近脑组织结构关系。结论大脑扣带回皮层的三维可视化模型的构建对扣带回解剖结构的识别、脑立体定向手术设计、扣带回皮层区域病变定位诊断和功能研究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g)Bβ-249C/T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吸烟的相关性。方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住院病人80例作为病例组,同期健康体检者10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Fg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IL-8、TNF-α水平;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分析FgBβ-249C/T位点基因多态性,统计基因突变率。结果FgBβ-249C/T位点存在基因多态性。2组中吸烟者Fg、IL-8、TNF-α水平和FgBβ-249C/T位点基因型突变比例及CT+TT型Fg水平均明显高于不吸烟者(P < 0.01),且病例组吸烟者Fg、IL-8、TNF-α水平、FgBβ-249C/T位点基因型突变比例及CT+TT型Fg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吸烟者(P < 0.01)。结论吸烟与FgBβ-249C/T基因多态性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存在一定关联性,选择性Fg Bβ-249C/T基因多态性位点的检测有助于临床上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易患人群的筛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研究大鼠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DNP)中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TTX-R钠离子通道特征的变化,以探讨此疾病引起痛觉过敏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8只SD大鼠腹腔注射链尿佐菌素诱导制作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DNP组),取L56DRG,贴壁消化法行神经元培养,电生理全细胞膜片钳记录离子通道电流;8只同月龄大鼠为正常对照。结果:大鼠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小直径DRG神经元TTX-R INa电流密度较对照组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激活曲线向超极化移动3.9 mV(P<0.05),DNP组具有重复放电的神经元的比率增加。结论:大鼠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小直径DRG神经元TTX-R钠通道电流的变化是痛觉过敏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良好、可靠、稳定的放射性心脏损伤(radiation-induced heart disease,RIHD)模型,初步确定miRNA-21在血浆中表达趋势。   方法   成年雄性健康新西兰兔27只,随机分为对照组3只和照射组24只,采用3%戊巴比妥钠(用量为0.8~1.0 ml/kg)耳缘静脉麻醉,通过CT定位扫描勾画左心室前壁作为照射靶区。采用直线加速器(Elekta precise),6 MV高能X线,5 Gy/F、2 F/W的照射方式,每隔3 d照射直到照射总剂量为30 Gy。对照组兔麻醉后给予佯装照射。于照射后第6、24、72 h及第1、2、4、8、24周,通过耳缘静脉采集血浆通过RT-PCR检测miRNA-21表达,取心脏组织通过HE染色检测心脏损伤情况。   结果   照射后心肌纤维之间炎性细胞浸润,以单核细胞为主,心肌细胞水肿明显、排列紊乱,心肌细胞核轻度固缩、染色加深,出现少量异型细胞核,符合心脏损伤模型病变。RT-PCR检测miR-21在各个时间点和Control组比较均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6 h、24 h、72 h、1周、2周、4周时间点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miR-21表达不断递增,在4周达到最高表达;8周、24周时间点显示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miR-21表达下降( P < 0.05)。   结论   多次分剂量、大分割照射可以构建良好、可靠、稳定的RIHD阶梯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RIHD的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血浆中miR-21表达检测可以初步预测RIHD纤维化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胃癌围手术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胃癌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提供参考。方法以Donabedian的三维质量结构模式为理论框架,在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基础上拟定指标体系初稿,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函询。结果2轮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2%、100%,专家权威系数(Cr)分别是0.866和0.874,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是0.367和0.416(P < 0.01);各指标权重的一致性检验显示,变异系数(CV) < 25%,说明一致性好。最终形成的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33个三级指标。结论构建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胃癌围手术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贴近临床、有专病特色,能有效规范护士的行为, 评价胃癌的围手术期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间孔扩大成形术治疗高位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高位腰椎管狭窄症病人8例,均明确诊断为单节段高位腰椎管狭窄症,均采用经皮内镜椎间孔扩大成形术进行治疗。于术前和出院时及术后3、6个月对病人症状及腰部功能进行评价,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d功能评分评价病人治疗效果。结果8例病人均在局部麻醉下顺利完成手术。病人术后各时间点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和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低于术前(P<0.05~P<0.01),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随访6个月,无复发病例,末次随访时按照MacNad功能评分评价病人疗效,优6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达87.50%。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椎间孔区扩大成形术治疗高位腰椎管狭窄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先天性膈疝(CDH)患儿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 方法 纳入2012年6月至2018年9月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收治的CDH患儿共126例,描述性分析合并畸形情况。接受手术治疗的120例CDH患儿分为存活组(100例)和死亡组(20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并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计量资料进行ROC曲线分析。 结果 126例患儿中,合并先天缺陷55例(43.7%),其中多发畸形20例(15.9%)。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延期手术为保护性因素 (P<0.05);胎膜早破、术后肺不张、术后上机时间长及术后氧合指数高为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临界值为5.74时,术后氧合指数预测患儿死亡的敏感度为81.0%,特异度为75.0%,曲线下面积为0.841(P<0.01)。 结论 CDH患儿常并发畸形,胎膜早破、术后肺不张、术后上机时间、术后氧合指数大于5.74是CDH患儿术后死亡的高危因素,通过延期手术获得术前稳定的内环境,可以有效降低CDH患儿术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肾母细胞瘤1(WT1)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探讨WT1表达及其在核仁磷酸蛋白1(NPM1)或Fms样酪氨酸激酶3内部串联重复(FLT3-ITD)不同突变状态下与AML患者疗效和生存的相关性,评估其对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以167例初发AML患者(除外M3亚型)为研究对象,根据初诊时WT1表达水平分为WT1高表达组和WT1低表达组,回顾性分析两组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患者生存分析以明确WT1表达水平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特别是在NPM1FLT3-ITD不同突变状态AML患者中的预后评估价值。 结果 WT1高表达组126例患者中治疗有效83例(65.9%),低表达组41例患者中治疗有效39例(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T1高表达组2年总存活率低于WT1低表达组(46.1%和75.2%,P<0.05),2年无病存活率也低于WT1低表达组(43.5%和68.5%,P<0.05)。诱导化疗前后WT1表达量下降≥1 log患者总反应率和2年总存活率优于下降<1 log患者(均P<0.05),但两者2年无病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PM1野生型患者中,WT1高表达组总反应率、2年总存活率较WT1低表达组低(均P<0.05);FLT3-ITD野生型患者中,WT1高表达组总反应率、2年总存活率和2年无病存活率均较WT1低表达组低(均P<0.05);而NPM1FLT3-ITD突变患者中,不同WT1表达水平组疗效及生存分析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初发AML患者中WT1基因过表达提示预后不良;诱导治疗后WT1表达量下降≥1 log的患者预后优于下降<1 log的患者;初诊WT1基因表达水平可以作为NPM1FLT3-ITD野生型AML患者的预后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鸦胆子苦素D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MTT法检测鸦胆子苦素D对细胞活力的影响。通过试剂盒测定葡萄糖消耗量、乳酸生成量、ATP含量和己糖激酶(HK)、磷酸果糖激酶(PFK)、丙酮酸激酶(PK)、乳酸脱氢酶(LDH)活性。Western blotting检测鸦胆子苦素D对PI3K、Akt、p-Akt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结果鸦胆子苦素D可浓度依赖性地抑制MDA-MB-231细胞的增殖活性(P<0.01)。与对照组相比,1、2、4 μmol/L鸦胆子苦素D均可降低MDA-MB-231细胞中ATP含量, 减少葡萄糖消耗量和乳酸生成量, 降低HK、PFK、PK和LDH的活性(P<0.05);2、4 μmol/L鸦胆子苦素D可抑制细胞中PI3K、p-Akt蛋白的表达(P<0.05)。 结论鸦胆子苦素D抑制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进而抑制有氧糖酵解过程,减少细胞能量供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基于膝骨关节炎大鼠冷缩足潜伏期和冷刺激敏感通道蛋白TRPA1和TRPM8在患膝滑膜组织的表达变化,阐述膝骨关节炎虚寒冷痛的形成原理。方法 健康4月龄SD雄性大鼠45只,体质量440~470g,随机分成KOA模型组(仅造模,无药物干预)、拮抗剂干预组(造模2周后应用TRPA1、TRPM8拮抗剂干预的大鼠);正常组(正常健康大鼠,无药物干预)。分别于造模前3d、造模后2、4、6、8周,在3组中随机选择5只大鼠,测定冷缩足潜伏期;并于造模后第8周测定痛阈值结束后处死大鼠(CO2窒息法),取患膝滑膜、软骨组织样本,观察软骨组织病理切片形态,并检测滑膜组织TRPA1、TRPM8基因量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造模后2周KOA大鼠出现明显的冷刺激痛敏,至造模后4周其冷刺激痛阈仍处于非正常低水平,应用TRPA1、TRPM8抑制剂能够提高KOA大鼠的冷刺激痛阈。结论 TRPA1、TRPM8表达上调参与构建膝骨关节炎冷刺激痛敏,是膝骨关节炎虚寒冷痛形成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成都市大气环境中PM2.5与臭氧交互作用对当地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影响的健康风险。   方法   利用成都市2014–2016年逐日心脑血管疾病(包括男性和女性)死亡资料、同期气象资料、PM2.5日均浓度和日均臭氧8 h浓度最大值(O3 8-h max)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PM2.5和O3 8-h max单效应及其二者交互作用对当地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   结果   累积滞后一天(lag01)的PM2.5和O3 8-h max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影响的风险均最大,PM2.5(lag01)质量浓度每升高10 μg/m3,心脑血管疾病总死亡、男性和女性死亡风险分别增加0.35%、0.26%和0.38%;O3 8-h max(lag01)质量浓度每升高10 μg/m3,心脑血管疾病总死亡、男性和女性死亡风险分别增加0.66%、0.43%和1.05%。高浓度PM2.5与高浓度O3 8-h max共存情况下,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总人数、男性和女性死亡人数均达到最多。   结论   高浓度PM2.5与高浓度O3 8-h max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存在协同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颞骨低剂量CT扫描结合1 024 × 1 024矩阵重建的可行性及重建矩阵大小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方法   采用联影160层CT对12具成年男性离体头颅标本分别行常规剂量和低剂量双侧颞骨CT扫描。常规剂量CT采用512×512矩阵和1 024×1 024矩阵重建两组图像,低剂量CT采用1 024×1 024矩阵重建一组图像。比较三组图像的CT值、噪声、信噪比、对比噪声比、15个颞骨解剖结构的可视化评分以及听骨链三维重建结果。   结果   低剂量组辐射剂量较常规剂量组降低约50%。常规剂量512×512矩阵、 1 024×1 024矩阵和低剂量1 024×1 024矩阵三组图像空气、软组织和骨的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1 024×1 024矩阵图像噪声较大,但对于颞骨结构的显示远优于传统常规剂量512×512矩阵图像。常规剂量1 024×1 024矩阵和低剂量1 024×1 024矩阵的三维重建较理想且无明显差距,均可清晰展示锤骨、砧骨、镫骨、耳蜗和迷路的形态、大小、相对位置关系以及听骨链在颅中的定位。   结论   采用1 024×1 024矩阵重建行颞骨低剂量CT检查可有效降低辐射剂量,与常规剂量512×512矩阵图像相比,可显著提升图像空间分辨率和颞骨解剖结构可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