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索包含青年发病的成年型糖尿病(maturity-onset diabetes of the young,MODY)患者的2型糖尿病家族中可能存在的MODY基因的致病突变。方法:选择MODY基因中突变率最高的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GCK,MODY2)和肝细胞核因子-1α(hepatic nuclear factor-1α ,HNF-1α,MODY3)基因的微卫星多态遗传标志,在一个包含2名MODY患者的中国人2型糖尿病家系中进行连锁分析,对可能与疾病连锁的基因进行全基因外显子的突变筛查-DNA序列直接测定以明确具体的碱基突变和所编码的氨基酸的改变。结果:家系50001中MODY3的最大LOD(logarithm of odds)值达到2.375930(0=0.000000),但未发现与MODY2连锁的依据。DNA直接测序发现在家系50001中所有家族成员MODY3基因外显子7中存在一个杂合多态Ser487Asn(AGC/AAC),该多态在正常人中也可见到。结论:GCK基因内或附近的基因变异不是本家系2型糖尿病的主要致病原因;HNF-1α基因的启动子和所有外显子内均未发现明确的致病突变,但无法否定内含子或其他调节区域的变异有可能的致病倾向;也不能排除NF-1α基因附近其他未知疾病基因的致病可能。本家系的致病基因有待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年轻的成人起病型糖尿病2型(MODY2)在中国家族性早发2型糖尿病中的患病率,探讨在MODY2基因中是否存在更常见的其他DNA变异,从而影响中国家族性早发2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方法: 收集100个早发2型糖尿病家系,用PCR扩增先证者MODY2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和外显子/内含子拼接区,将PCR产物测序.根据所发现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通过同源引物延伸质谱分析(hME)法对非糖尿病对照人群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在MODY2基因中发现3个DNA变异,外显子4的145密码子ccc→ccg为脯氨酸同义突变(pro145pro),外显子7的233密码子gcc→gcg为丙氨酸同义突变(ala233ala),内含子9的IVS9 8C>T.这三个变异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5%,0.5%,36%.对内含子IVS9 8C>T多态性的病例对照研究发现,等位基因T在糖尿病组频率显著低于非糖尿病对照组(36% vs 47%,P<0.05),而C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64% vs 53%,P<0.05).结论:我们的研究提示MODY2在中国早发家族性2型糖尿病中患病率小于1%,MODY2 基因内含子9(IVS9 8C>T)多态性或附近的基因可能与早发2型糖尿病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疑为MODY的中国人家族性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HNF-1alpha基因分子筛查,探求该基因的分子缺陷是否为中国人家族性早发2型糖尿病/MODY家系的主要致病基因;同时期望能寻找到HNF-1alpha致病基因新的突变位点.方法 对7个疑为MODY的中国人早发2型糖尿病家系先证者进行HNF-1alpha全基因外显子的突变筛查--DNA直接测序以明确具体的核酸突变及其编码的氨基酸突变.对测序明确的突变类型用DHPLC方法筛查出标准突变峰型,并用同样的条件对家系中其他成员进行HNF-1alpha相关位点基因扫描.结果 在7个家系先证者中分别发现HNF-1alpha基因编码区的Leu17Leu同义变异,I27L错义变异,E105V、E73K和G184W错义变异,Leu459Leu同义变异, Gln486Gln同义变异,S487N和S574G错义变异.家族性早发2型糖尿病人群I27L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A 0.70,C 0.30,其中4例I27L位点的CC基因型纯合变异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但家系内不同基因型频率关联分析无统计学意义(0.25<P<0.50).结论 尽管I27L变异在各家系中无典型共分离现象,但在两个家系中发现的4例该位点CC基因型纯合变异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因此推测HNF-1alpha基因I27L位点的CC基因型可能参与了2型糖尿病的致病过程.需要对在先证者中发现的E73K、E105G、G184W拟为突变的位点进行家系内其他成员的分子缺陷筛查,以期望证实为新致病位点.  相似文献   

4.
线粒体基因16189 T/C突变性糖尿病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线粒体基因16189 T/C突变性糖尿病在中国北方人群中的特点。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LP)分析方法对中国北方155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和164例正常中国北方人(对照组)进行核心家系线粒体基因筛检和分析。结果:①线粒体基因 16189 T/C 突变在糖尿病组占32.26%(50/155),在对照组占15.24%(25/164),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在糖尿病患者中线粒体基因16189 T/C 突变组(n=50)与非突变组(n=105)比较,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GHbA1c)、空腹C-肽及餐后2 h C-肽,差异均无显著性。③线粒体基因16189 T/C突变的糖尿病患者临床特点多为50岁左右发病,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1.3∶1);发病时体重指数常较高(74%的患者BMI超过标准值);65%患者伴血脂代谢异常;具有明显的母系遗传倾向。结论:线粒体基因16189 T/C点突变可能仅为人群中的基因多态现象,还不能确定其为糖尿病单基因致病突变。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的成人起病型糖尿病(maturity onset diabetes of the young,MODY)是一组以β细胞功能缺陷为特征的异质性单基因疾病。MODY约占糖尿病病因的1%~2%.随着大规模人群筛查研究的开展,MODY患病率的统计也越来越准确。  相似文献   

6.
北京地区早发糖尿病家系MODY5基因突变的筛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年轻起病成人型糖尿病(maturity-onset diabetes of the young,MODY)基因(HNF-1 β)在早发家族性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100个2型糖尿病家系,先证者均在40岁前被诊断为糖尿病,且至少还有1个一级亲属在45岁之前被诊断糖尿病.提取先证者血DNA,用PCR产物扩增MODY5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和外显子/内含子拼接区,将PCR产物直接进行测序.另选100名非糖尿病者为对照.结果 在MODY5基因的筛查中发现2个非编码区的DNA变异IVS8 42 G>A,IVS9-22 C>T及1个编码区的变异ExonA513T.而对100名非糖尿病对照组进行DNA测序未发现此变异.结论 MODY5基因内或附近的基因变异不是早发2型糖尿病家系的主要致病原因.在新发现的MODY5基因变异中(A513T),有可能是一个疾病关联突变,但具体致病机制有待蛋白质功能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和分析遗传性易栓症的相关基因及其突变位点,为中国人群遗传性易栓症患者的基因突变特点积累资料。方法: 对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遗传性易栓症疑似患者25例进行血清蛋白C、蛋白S,抗凝因子相关基因蛋白C(基因名PROC)、蛋白S(基因名PROS1)和抗凝血酶Ⅲ(基因名SERPINC1),凝血因子相关基因凝血因子Ⅴ(基因名F5)、凝血因子Ⅱ(基因名F2)、凝血因子Ⅷ(基因名F8)、高型半胱氨酸血症相关因子(CBSMTHFR)第二代测序分析。利用千人基因组数据库、ESP6500数据库、Genoma数据库、HGMD突变数据库比对突变位点,根据SIFT、Polyphen、MutationTaster、CADD数据库预测突变位点的致病性。结果: 25例患者中,发现抗凝因子相关基因PROC突变患者8例,PROS1突变患者2例,SERPINC1突变患者3例;凝血相关基因F5突变1例,F2突变1例,F8突变1例,CBS突变2例,MTHFR突变1例。结论: 应用第二代基因测序分析有助于诊断遗传性易栓症相关静脉血栓,指导精准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河南省1个青少年发病的成人型糖尿病2型(MODY2)家系的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对河南省1个MODY2家系进行相关的临床报道和基因突变分析。结果先证者,男,15岁,体检发现血糖升高3个月,OGTT确诊糖尿病,胰岛素释放试验及C肽释放试验提示峰值延迟,胰岛素抗体全阴性,无相关糖尿病并发症,其家系中共确诊4名糖尿病患者,并存在3代患病特点,基因测序发现其家系中共有4人GCK基因外显子上存在c.1174G>T错义突变,明确该家系为1个典型MODY2家系。结论在河南一MODY2家系中发现GCK基因上的1个新突变c.1174G>T,该突变可能是该MODY2家系的主要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9.
王艳  袁艺  淡雪川 《西部医学》2020,32(10):1542-1546
目的 探讨载脂蛋白B(APOB)编码基因突变与冠心病发病风险及传统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方法 回顾性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6年1月收治既往未接受降脂治疗冠心病患者和非冠心病患者各386例,均行APOB编码基因R532W位点突变检测,分析各基因型患者血脂水平,分析此位点突变与冠心病发病相关性,同时评估其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在疾病发生过程中交互作用。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吸烟比例、TC、LDL C、Apo B及FBG水平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同时冠心病组收缩压、舒张压、HDL C、Apo AI及Apo AI/Apo B水平均显著低于非冠心病组(P<0.05);总纳入人群中AA型患者TC水平显著低于GA型(P<0.05);冠心病组AA型、GG型及GA型患者血脂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冠心病组AA型患者TC水平显著低于GA型(P<0.05);非冠心病组和冠心病组患者POB编码基因R532W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时冠心病组最小等位基因A分布频率显著低于非冠心病组(P<0.05);显性遗传模型下,等位基因A携带者冠心病发病风险较未携带者降低29%(P<0.05);校正混杂因素后,等位基因A携带者冠心病发病风险较未携带者降低33%(P<0.05);隐性遗传模型和加性遗传模型下R532W位点突变与冠心病发病风险间无相关性(P>0.05);交互作用评价结果显示,APOB编码基因R532W位点突变和原发性高血压、吸烟史在冠心病发病过程中具有正相加交互效应(P<0.05),而与糖尿病具有负相加交互效应(P<0.05)。结论 既往未接受降脂治疗人群APOB编码基因R532W位点突变与TC水平密切相关,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远期冠心病发生风险;同时此位点突变与高血压、吸烟间可形成正相加交互,而与糖尿病则存在负相加交互。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人脂联素(apM1)基因3号外显子编码区突变情况并探讨其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选取435例无亲缘关系的中国安徽地区汉族人,其中正常糖耐量(NGT)者150例,2型糖尿病(T2DM)者285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方法对apM1基因突变进行初筛分析后,对不同带型的标本进行DNA直接测序.结果①SSCP分析共发现3种异常带型,测序后知为H142P、R221S及H241P3种杂合突变.②apM1基因H142P及R221S突变在T2DM组与NGT组间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 241 P突变在T 2 DM组中的频率明显高于NGT组(P=0.038).结论 apM1基因3号外显子编码区存在3种突变,其中H241P突变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初步评估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GCK)基因突变引起的青少年发病的成年型糖尿病2型(maturity onset diabetes of the young 2,MODY2)在妊娠期血糖异常人群中的比例,建立一种识别GCK基因突变的筛查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进行孕期检查的妊娠妇女,以孕早期、孕中期及孕后期空腹静脉血糖均≥5.5 mmol/L,血清三酰甘油至少1次≤1.43 mmol/L,妊娠24~28周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2 h增量小于4.6 mmol/L为筛查条件,对受试者进行葡萄糖激酶基因序列测定。结果 共纳入2 454例受试者,符合GCK基因筛查条件者12例,获得外周血DNA标本5例,发现1例GCK基因突变者。结论 妊娠期间3次空腹静脉血糖均≥5.5 mmol/L且血清三酰甘油至少1次≤1.43 mmol/L且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 h血糖增量< 4.6 mmol/L的方法,可以发现GCK基因突变,该类型糖尿病在妊娠期血糖异常人群中比较罕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弹性纤维假黄瘤患者的ABCC6基因突变进行检测,为进一步开展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患者和健康对照个体ABCC6基因的全部外显子,直接测序法进行DNA测序,100例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在1例散发患者中检测到1个错义突变(3940C→T),导致其编码蛋白第1314位精氨酸变成色氨酸(R1314W)。其他无亲缘关系的正常对照均未发现该突变。结论该错义突变可影响基因转录和翻译产物,是ABCC6基因的特异性突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以基因突变分析一角膜营养不良家系的致病分子基础.方法 应用PCR产物直接DNA测序及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检测家系中7例患者和6例表型正常成员的K3、K12和BIGH3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该家系患者成员在K3与K12基因的编码序列区没有发现突变,而BIGH3基因外显子12存在CGG>TGG(R555W)突变杂合子,家系表现正常成员及正常对照均无BIGH3基因突变;限制性内切酶分析结果显示突变与疾病表现型呈完全共分离.结论 利用基因突变分析确诊我国首例报道的Meesmann角膜营养不良家系属于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且为BIGH3 R555W杂合突变类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肾母细胞瘤1(WT1)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探讨WT1表达及其在核仁磷酸蛋白1(NPM1)或Fms样酪氨酸激酶3内部串联重复(FLT3-ITD)不同突变状态下与AML患者疗效和生存的相关性,评估其对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以167例初发AML患者(除外M3亚型)为研究对象,根据初诊时WT1表达水平分为WT1高表达组和WT1低表达组,回顾性分析两组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患者生存分析以明确WT1表达水平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特别是在NPM1FLT3-ITD不同突变状态AML患者中的预后评估价值。 结果 WT1高表达组126例患者中治疗有效83例(65.9%),低表达组41例患者中治疗有效39例(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T1高表达组2年总存活率低于WT1低表达组(46.1%和75.2%,P<0.05),2年无病存活率也低于WT1低表达组(43.5%和68.5%,P<0.05)。诱导化疗前后WT1表达量下降≥1 log患者总反应率和2年总存活率优于下降<1 log患者(均P<0.05),但两者2年无病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PM1野生型患者中,WT1高表达组总反应率、2年总存活率较WT1低表达组低(均P<0.05);FLT3-ITD野生型患者中,WT1高表达组总反应率、2年总存活率和2年无病存活率均较WT1低表达组低(均P<0.05);而NPM1FLT3-ITD突变患者中,不同WT1表达水平组疗效及生存分析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初发AML患者中WT1基因过表达提示预后不良;诱导治疗后WT1表达量下降≥1 log的患者预后优于下降<1 log的患者;初诊WT1基因表达水平可以作为NPM1FLT3-ITD野生型AML患者的预后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S)致病基因角蛋白5(K5)和角蛋白14(K14)基因突变,分析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和直接测序法对中国汉族人3个EBS家系进行K5基因和K14基因的突变检测,以10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结果K5基因发现2个突变,一个为移码突变c.1649delG,另一个为错义突变c.508G>A;K14基因发现一个错义突变,为c.1237G>A;在正常对照中未发现上述突变。结论K5或K14基因突变导致该3个家系中患者发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多发性家族性毛发上皮瘤一家系的CYLD基因突变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该家系成员的CYLD基因全部编码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对PCR产物进行序列分析,以100例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作对照。结果该家系所有患者均出现CYLD基因c.2711C.TIF>T(p.P904L)错义突变,家系中健康对照及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未发现序列改变。结论CYLD基因的错义突变c.2711C.TIF>T(p.P904L)是该家系患者的致病突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一家系的ATP2C1基因突变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直接测序的方法对家系中4例患者ATP2C1基因进行突变检测,以家系中3例健康者和100例无血缘关系的正常人作对照。结果该家系4例患者ATP2C1基因的7号外显子第457位碱基胞嘧啶C被胸腺嘧啶T替代,导致第153位的精氨酸被终止密码子取代(R153X),家系中健康对照及无血缘关系的正常人均未发现该突变。结论无义突变c.457C>T(p.R153X)是导致该家系发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