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联合尼可地尔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病人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行急诊PCI的STEMI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稳心颗粒组、尼可地尔组和联合组,各30例。比较4组病人术后3 d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术前,术后6、24、48、72 h的QT间期离散度(QTd)和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结果联合组、稳心颗粒组、尼可地尔组室性期前收缩、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联合组室性期前收缩、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发生率明显低于稳心颗粒组和尼可地尔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4组病人术前的QTd和QTc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术后6、24、48、72 h的QTd和QTc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稳心颗粒组和尼可地尔组(P < 0.01)。结论稳心颗粒联合尼可地尔可有效降低行急诊PCI的STEMI病人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可缩短QTd和QTcd。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反Allen试验在经同侧桡动脉二次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同侧桡动脉二次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病人154例,按照反Allen试验结果分为反Allen试验阳性组(阳性组)118例和反Allen试验阴性组(阴性组)36例,采集病人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阳性组男性病人比例高于阴性组(P < 0.05);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98.31%(116/118),明显高于阴性组的36.11%(13/36)(P < 0.01);阳性组穿刺成功者的穿刺时间少于阴性组(P < 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穿刺成功的SpO2最佳界值为89%,AUC为0.961,敏感度为87.6%,特异度为96.0%(P < 0.01)。结论反Allen试验的定性及定量结果对指导穿刺部位的选择、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减轻病人痛苦等具有一定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HRV)联合心功能相关指标与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的病情及室性心律失常(VA)的关系。方法分析89例CHF病人的临床资料,分别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VA对病人进行分组,比较不同分组HRV时域指标[24小时NN间期的标准差(SDNN-24h)、全程每5分钟NN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全程每5分钟NN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 index)、全程相邻NN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相邻NN间期之差大于50 ms的个数占总窦性心搏个数的百分比(PNN50)]、脑钠肽(BNP)、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室性期前收缩总数的关系。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HF病人发生VA的影响因素。并将SDNN-24h、LVEF、BNP指标两两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CHF的病因中以冠心病占比最高(56.2%)。NYHA心功能Ⅳ级组BNP、LVEDD、LVESD大于Ⅰ~Ⅱ级组和Ⅲ级组;Ⅳ级组LVEF、SDANN小于Ⅰ~Ⅱ级组和Ⅲ级组;Ⅲ级组SDNN-24h大于Ⅳ级组;Ⅲ级组rMSSD大于Ⅰ~Ⅱ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射血分数保留心衰(HFpEF)组BNP、LVEDD、LVESD小于射血分数中间范围的心衰(HFmrEF)组和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组;HFpEF组LVEF、SDNN-24h、SDANN、SDNN index、rMSSD、PNN50大于HFmrEF组和HFrEF组,HFmrEF组LVEF大于HFrE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VA阳性组男性占比、BNP、LVEDD、LVESD、SDNN index大于阴性组;阳性组LVEF低于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SDNN index(OR:1.033,95%CI:1.012~1.053,P < 0.01)和LVEDD(OR:1.124,95%CI:1.069~1.182,P < 0.01)增加是VA的危险因素。LVEF与SDNN-24h呈显著正相关,BNP与SDNN-24h、LVEF呈显著负相关(P < 0.05)。结论HRV联合心功能相关指标可更全面评估CHF病人的病情及预测VA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B细胞易位基因1(BTG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不同临床病理参数NSCLC病人BTG1蛋白表达水平,绘制生存曲线分析BTG1与病人5年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NSCLC组织中BTG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38.4%,BTG1蛋白表达阳性组与阴性组淋巴结转移率、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BTG1表达阳性组5年生存率高于阴性组(P < 0.05);BTG1阳性与阴性病人生存曲线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检测BTG1的表达情况对判断NSCLC的预后存在一定的参考价值,BTG1阳性病人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伴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持续性室速)的疗效.方法 选择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伴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27例,给予静脉注射胺碘酮后观察持续性室速控制情况;观察用药前后血压、心率、PR间期、QRS波时限、QTc间期变化及副作用.结果 胺碘酮对终止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伴持续性室速的有效率77.8%;治疗前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PR间期、QRS波时限、QTc间期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收缩压、舒张压有下降趋势,而心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副作用发生率为14.3%.结论 在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伴持续性室速患者静脉使用胺碘酮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古萍  梁芳  张伟  谭念玲  沈春莲 《广西医学》2011,33(3):283-285
目的探讨心电图碎裂QRS波(QRSf)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162例急性心肌梗死者均行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出现QRSf 101例(A组),无QRSf 61例(B组),观察两组住院期间各类室性期前收缩及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的发生率。结果 A组各类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的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QRSf者,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VA)发生率高,QRSf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VA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多模态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在预测乳腺癌病人腋窝淋巴结转移风险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病人的术前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入组病人均在术前进行多模态DCE-MRI扫描。根据病人有无腋窝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ALNM)分为腋窝淋巴结转移组(ALNM阳性组)19例和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组(ALNM阴性组)35例,重点分析2组临床一般资料及DCE-MRI特征与腋窝淋巴结转移间的相关性。结果54例乳腺癌病人的临床一般资料(包括年龄、绝经史、生育史、肿块质地、肿块活动性)与ALNM无关(P>0.05);在多模态DCE-MRI特征方面,ALNM阳性组肿块边缘模糊者比例明显高于ALNM阴性组(P < 0.01);ALNM阳性组病人的肿块ADC明显低于ALNM阴性组(P < 0.01);ALNM阳性组中ALN≥0.5 cm比例明显高于ALNM阴性组(P <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块ADC值和肿块边缘方面是乳腺癌ALNM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1);此外,肿块ADC值的AUC、敏感性、特异性和cut-off值分别为0.743、78.9%、71.4%和0.912×10-3mm2/s;肿块边缘的AUC、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750、84.2%和65.6%。结论多模态DCE-MRI中的边缘特征及ADC值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因素有助于乳腺癌病人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影响非远处转移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病人术后131I治疗后获得最佳治疗(ER)的因素。方法纳入131I治疗后随访满24个月的病人160例,动态评估其治疗后3、6、12及24个月疗效反应。采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和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分析不同疗效分层病人临床病理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ROC曲线分析探究影响病人最佳疗效反应的因素。结果与初始评估时相比,终末评估时ER明显升高(P < 0.01);而ER组年龄小、ps-Tg水平较低、131I治疗次数 < 3次、131I治疗总剂量 < 500 mCi、初始危险分层低危及初始TNM分期Ⅰ~Ⅱ期的病人比例均高于非ER组(P < 0.05~P < 0.01)。血清ps-Tg是影响终末期ER的保护因素(OR=0.942,P < 0.01)。ps-Tg与初始及终末ER关系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4、0.762,预测非ER的最佳临界值为16.62 ng/mL和46.37 ng/mL(P < 0.01)。结论131I治疗非远处转移DTC疗效显著,血清ps-Tg对预测初始评估和终末评估疗效的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动过速患者29例,静脉注射胺碘酮后观察室性心动过速的控制情况,同时密切观察用药前后血压、心率、P-R间期、QRS波时限、QTc间期变化情况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静脉注射胺碘酮能终止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动过速,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3.1%;用药前后患者血压、P-R间期、QRS波时限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心率和QTc间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0.05)。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Seminar教学法在肝胆胰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40名学员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20)和对照组(n=20)。观察组每周围绕一个主题采用Seminar教学模式教学,学员根据主题,结合在院病人病历制作PPT并现场汇报讨论。对照组采用以授课为基础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理论考试、临床实践考核及学员问卷调查等方法评估教学效果。结果2组学员在理论考试得分[观察组(92.90±3.007)分,对照组(91.90±1.99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临床实践考核[观察组(89.35±3.265)分,对照组(81.30±2.774)分]及学员问卷调查[观察组(81.65±2.907)分,对照组(70.25±2.712)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 < 0.01)。结论Seminar教学法有助于提高肝胆胰外科医师培训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心肌细胞来源的核受体辅抑制因子1(NCoR1)对小鼠心肌梗死损伤发挥的作用。  方法  构建心肌细胞NCoR1特异性敲除小鼠并根据不同手术处理分为假手术野生型组、假手术基因敲除组、心肌梗死野生型组和心肌梗死基因敲除组,每组各50只小鼠。统计各组小鼠在心肌梗死28 d的生存率和心功能水平;通过病理染色判断梗死面积与纤维化程度;测定小鼠血清心肌酶[磷酸肌酸激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及炎症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  结果  与野生型小鼠相比,基因敲除组小鼠存活率更低,左心室射血分数[(30.39±5.13)% vs. (9.46±2.10)%]和左心室缩短分数[(14.62±2.69)% vs. (4.26±0.96)%]均明显下降,而左室容积[(101.50±14.07)μL vs. (197.50±22.41)μL]明显升高(均P<0.05);小动物PET/CT提示心肌梗死后野生型小鼠对18F-FDG的摄取量更高[(2.74±0.06)MBq vs. (1.60±0.03)MBq],梗死程度[(36.22±0.86)% vs. (47.17±1.27)%]和纤维化程度[(32.70±0.85)% vs. (46.38±1.31)%]更低(均P<0.05);血清学指标显示敲除小鼠心肌损伤更重且炎症水平更高(均P<0.05)。  结论  心肌细胞中NCoR1在小鼠心肌梗死中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双期扫描对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梗死心肌灌注和范围的评估价值.方法 5头家猪以球囊封闭左前降支远端90 min后撤除球囊完成再灌注.30 min后行MSCT检查,静脉团注100 mL对比剂后1 min(早期扫描相)与5 min(延迟扫描相)接受2次MSCT扫描.取出心脏后切成8 mm厚短轴面切片并行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MSCT延迟扫描相高增强和周边低增强区域之和及TTC不染色区域定义为梗死区域;梗死容积以各层面容积总和的百分比表示.结果 MSCT上梗死心肌在早期扫描相表现为早期灌注缺损,在延迟扫描相表现为晚期增强和残余灌注缺损.早期扫描相早期灌注缺损区CT值低于正常区域[(213±55)HU vs(304±30)HU](P<0.05),延迟扫描相晚期增强区CT值高于正常区域[(360±75)HU vs(90±37)HU](P<0.01),而残余灌注缺损区低于正常区域[(152±23)HU vs(190±37)HU](P<0.05).梗死容积百分比,MSCT测得为(8.9±1.0)%,TTC病理染色为(9.2±1.4)%,两者具有一致性.结论 MSCT双期扫描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有不同于正常区域的特征性增强表现,对于评价心肌梗死容积与病理学方法可比性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脑梗死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增加,HP感染可能是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但HP感染与脑梗死复发的相关性目前仍不明确。为了探讨HP感染与脑梗死复发的相关性及可能机制,本文对比分析了HP阳性与阴性脑梗死患者的复发率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 方法 解放军第四五七医院2009年1月—2012年3月收治的初发脑梗死患者624例中,HP阳性者298例为HP阳性组,HP阴性者326例为HP阴性组。对2组患者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比较2组患者脑梗死复发率,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2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HP阳性患者采用标准“四联”疗法抗HP治疗,比较126例HP转阴患者与未转阴患者脑梗死复发率及CRP、HCY水平。 结果 随访患者中3年内脑梗死复发HP阳性组(29.4%)显著高于HP阴性组(19.6%),χ2=7.833,P=0.005。HP阳性患者中根除HP后脑梗死复发率(20.8%)较未根除患者(35.5%)显著降低(χ2=7.264,P=0.007)。血清CRP及HCY水平在HP阳性组[(8.12±2.86) mg/L,(16.86±6.83) μmol/L)]均分别显著高于HP阴性组[(6.82±2.18) mg/L,(14.76±6.21) μmol/L](P<0.01);HP阳性组根除HP后CRP(7.23±2.16) mg/L及HCY水平(15.22±5.68) μmol/L较未根除者[(8.64±3.26) mg/L,(17.32±7.38) μmol/L]显著降低(P<0.01)。 结论 HP感染可能通过提高血清CRP及HCY水平,从而增加脑梗死复发的几率。   相似文献   

14.
吴纲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2,47(8):1070-1073
目的分析新活素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病人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心肌微循环、心功能、心脏损伤标志物水平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2021年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病人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60例,所有病人均行PCI手术治疗及强化内科药物治疗,观察组病人加用新活素进行治疗,对照组不给予新活素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病人的治疗效果、心功能、心肌微循环、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病人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房前后直径高于对照组,左心室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病人的心肌梗死溶栓血流分级、计帧值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病人的心肌肌钙蛋白Ⅰ水平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病人发生心肌梗死、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病人采取新活素进行治疗,可显著改善心肌微循环、心功能、心脏损伤标志物水平,降低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行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主动导线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RVA)被动导线起搏方式对远期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月于我院植入DDD起搏器的66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其中RVA被动导线起搏组33例,RVOT主动固定导线起搏组33例。比较两组术中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QRS波宽度。术后随访观察的时间为植入后第1、3、6、12个月及以后每半年1次,随访内容为心脏彩超、体表心电图及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并与安装起搏器之前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9~42个月。主动导线组手术时间较被动导线组长[(73.45±11.21)min vs(68.34±11.43)min,t=2.12,P〈0.05)];X线曝光时间较被动导线组长[(9.13±3.04)min vs(7.11±2.21)min,t=3.58,P〈0.01)]。主动导线组QRS波宽度明显窄于被动导线组[(0.11±0.03)s vs(0.20±0.04)s,P〈0.05]。植入起搏器后第12个月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被动导线组为(2.02±0.13)级,较术前无明显变化;主动导线组为(2.68±0.19)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右室间隔部主动导线起搏对患者远期心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白艳华  柯建乐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3):325-327, 331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血同型半胱氨酸(HCY)的相关性及其危险因素。方法纳入腔隙性脑梗死病人200例,所有病人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血HCY测定,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和血HCY水平进行分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CAS的危险因素及与血HCY关系。结果CAS组病人年龄、高血压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HCY水平及基线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与非CA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CIMT斑块组病人血清HCY水平均明显高于CIMT增厚组和正常组(P < 0.01),CIMT增厚组HCY水平亦明显高于正常组(P < 0.01)。低HCY组病人CIMT为(0.75±0.10)mm,明显低于高HCY组的(1.26±0.13)mm(P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hs-CRP、HCY均为发生CAS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P < 0.01)。结论除年龄、高血压、hs-CRP影响CAS的发生外,血HCY水平同样影响CAS的发生,临床可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对CAS进行早期评估和预防。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心脏交感神经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脏的影响。  方法  选取6~7周龄自发性高血压雄性大鼠30只,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5只。观察组大鼠予以交感神经节切除术,对照组大鼠暴露颈中交感神经节。比较2组大鼠心率、血压、左心室舒张、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心肌胶原组织Ⅰ、心肌胶原组织Ⅲ、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NET)mRNA表达水平。  结果  观察组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74.48±17.46)次/min vs. (403.12±14.56)次/min,t=4.879,P<0.05];观察组大鼠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明显大于对照组大鼠[(4.97±0.52)mm vs. (4.51±0.45)mm,(3.06±0.23)mm vs. (2.57±0.17)mm,t=2.591、6.635,均P<0.05],LVEF明显低于对照组[(71.48±4.46)% vs. (80.12±3.56)%,t=5.864,P<0.05];观察组大鼠NET 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1.507±0.054 vs. 1.424±0.046,t=4.532,P < 0.05),心肌胶原组织Ⅲ、CTGF mRNA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1.245±0.046 vs. 1.359±0.036;1.434±0.095 vs. 1.541±0.012,t=7.559、4.328,均P<0.05)。  结论  心脏交感神经可通过调节CTGF、NET水平,抑制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肥厚及心肌纤维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邱菊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9):1210-1211
目的:探讨心电图检测中QRS波群终末变形对判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收治的AMI患者按照首次心电图诊断有无QRS波群终末变形分成A组和B组,经相同的治疗方式后,比较2组的预后。结果:A组吸烟史占75.0%,心绞痛史占62.5%,均明显高于B组的37.5%、25.0%(P<0.01),A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47.0%,高于B组的18.8%(P<0.01),左室射血分数水平(43±12)%低于B组的(53±11)%(P<0.01)。结论:心电图检测中QRS波终末变形作为评估AMI预后的重要指标,可以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更加科学准确的评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在SD大鼠的心肌缺血/冉灌汴模型上探讨参松养心胶囊对缺血再灌注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 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用药组:参松养心胶囊(4 g·kg-1·d-1),连续灌胃2周后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记录缺血始30 min内和再灌注60 min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次数和持续时间.再灌注60 min后摘除心脏测算心肌梗死面积.结果 (1)缺血后室性心律失常:参松养心胶囊组大鼠心肌缺血后室性早搏的发作次数[(6.7±0.3)次/30 min比(15.0±1.1)次/30 min,P=0.007]、室速的发作次数[(3.5±0.2)次/30 min比(14.7±0.6)次/30 min,P=0.003]和发作持续时间[(10.3±2.0)s比(28.3±4.6)s,P=0.018]以及室颤的发作持续时间[(7.0±1.1)s比(15.0±1.7)s,P=0.031]比对照组均明显减少;(2)再灌注后室性心律失常:参松养心胶囊组大鼠再灌注后室性早搏的发作次数[(5.3±0.8)次/60 min比(15.6±1.8)次/60 min,P=0.002]以及再室速发作的持续时间[(4.6±0.5)s比(13.5±0.6)s,P:0.001]比对照组有显著降低.结论 参松养心胶囊可以明显减少大鼠心肌缺血后窜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而且对于降低再灌注后室性早搏的发作次数和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持续时间也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LncRNA LRRC75A-AS1/miR-22-3p对肺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qRT-PCR法检测肺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LRRC75A-AS1、miR-22-3p的表达水平;体外培养人肺癌细胞A549,si-NC、si-LRRC75A-AS1、si-LRRC75A-AS1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