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耐热抗原(MTB-HAg)刺激下,肺结核患者、潜伏性MTB感染者、健康者外周血γδT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产生细胞数量的差异。方法采集15例正常成人外周血,根据人MTB感染T细胞酶联免疫斑点诊断试剂盒检测结果分为健康者(n=9)和潜伏性MTB感染者(n=6),另采集肺结核患者外周血(n=12),3组经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用MTB-HAg刺激20 h。收集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TCRαβ+T细胞、TCRγδ+T细胞、CD4+αβT细胞、CD8+αβT细胞、TCR-Vδ2+T细胞亚群中产生TNF-α产生细胞的比例。结果肺结核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中TNF-α产生细胞比例显著低于潜伏性MTB感染者和健康者;肺结核患者外周血Vδ2T细胞中TNF-α产生细胞比例显著低于潜伏性MTB感染者和健康者;肺结核患者外周血中Vδ2T细胞在TNF-α+γδT细胞中所占比例显著低于潜伏性MTB感染者和健康者。结论肺结核患者外周血MTB-HAg特异性γδT细胞及其Vδ2亚群产生细胞因子TNF-α能力显著低于潜伏性MTB感染者和健康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密度感应(QS)信号分子OdDHL在铜绿假单胞菌(PA)抑制外周血γδT细胞合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1)分离纯化健康成人外周血γδT细胞,细胞同步后配成浓度为5×106个/m L的细胞悬液放入6孔培养板,每孔2 m L,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培养板孔分为6组,每组设3个复孔,分别加入0、12.5、25.0、50.0、100.0、200.0μmol/L浓度OdDHL各20μL,在37℃,5%CO2培养箱中培养24 h。用WST-l细胞增殖及细胞毒性检测试剂盒检测γδT细胞的活性,用Annexin V/PI双染检测试剂盒检测γδT细胞的凋亡。(2)分离纯化健康成人外周血γδT细胞,细胞同步后配成浓度为5×106个/m L的细胞悬液放入6孔培养板,每孔2 m L,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培养板孔分为4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每组设3个复孔,剩余2组分为2个OdDHL浓度水平处理组,每组设5个复孔,阳性对照组加入终浓度为10 mg/L的Con A,阴性对照组加入相应体积的PBS。2个OdDHL处理组在加入终浓度为10 mg/L的Con A后分别加入25、50μmol/L的OdDHL 20μL。在37℃,5%CO2培养箱中培养48 h。用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中IGF-1浓度,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γδT细胞TLR4 mRNA,用Western blot法测定γδT细胞TLR4蛋白,用流式细胞仪检测γδT细胞CD80、CD86的表达。对数据行F检验和q检验。结果 (1)OdDHL浓度达到100μmol/L可明显抑制γδT细胞活性,提高细胞的凋亡,而低于50μmol/L的OdDHL却对γδT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2)培养上清中IGF-1在阴性对照组为(14.32±2.34)μg/m L,在阳性对照组为(139.58±11.73)μg/m L,在25μmol/L的OdDHL处理组为(85.64±7.52)μg/m L,在50μmol/L的OdDHL处理组为(56.49±4.93)μg/m L,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6.69,P0.05)。(3)γδT细胞TLR4 mRNA表达值在阴性对照组是0.91±0.13;在阳性对照组是5.07±0.72,在25μmol/L的OdDHL处理组是3.36±0.45,在50μmol/L的OdDHL处理组是1.56±0.21,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7.98,P0.05)。γδT细胞TLR4蛋白表达值在阴性对照组是0.52±0.09;在阳性对照组是2.27±0.51,在25μmol/L的OdDHL处理组是1.14±0.17,在50μmol/L的OdDHL处理组是0.78±0.15,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86,P0.05)。γδT细胞表面CD80表达率在阴性对照组是(3.92±0.49)%;在阳性对照组是(52.65±4.26)%,在25μmol/L的OdDHL处理组是(23.04±2.53)%,在50μmol/L的OdDHL处理组是(12.88±1.65)%,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6.901,P0.05)。γδT细胞表面CD86表达率在阴性对照组是(1.61±0.15)%;在阳性对照组是(22.03±3.17)%,在25μmol/L的OdDHL处理组是(9.59±1.06)%,在50μmol/L的OdDHL处理组是(5.76±0.95)%,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1.126,P0.05)。结论PA分泌的QS信号分子OdDHL可通过促进细胞凋亡或抑制细胞激活来减少γδT细胞IGF-1的合成,影响全身烧伤创面的愈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Ⅰ型干扰素(IFN)对人来源γδT细胞杀伤骨肉瘤作用的影响。方法:取健康人和骨肉瘤患者外周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分别使用唑来膦酸(Zol)、Zol和Ⅰ型IFN体外刺激扩增,流式细胞技术检测γδT细胞的纯度,计算扩增倍数。以Zol刺激体外扩增的γδT细胞为对照组,Zol联合Ⅰ型IFN刺激体外扩增的γδT细胞为实验组,LDH法检测不同方法扩增的γδT细胞的细胞毒活性,ELISA法检测γδT细胞分泌的IFN-γ。结果:Zol、Zol联合Ⅰ型IFN均可高度选择性扩增健康人和骨肉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γδT细胞,扩增后γδT细胞具有杀伤骨肉瘤细胞的能力。Ⅰ型IFN预处理γδT细胞后可显著增强γδT细胞的杀伤活性。结论:Ⅰ型IFN能够促进人γδT细胞的抗骨肉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各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探讨该类患者免疫功能状况。方法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健康对照组(n=20)、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初发患者(n=31)及完全缓解期患者(n=31)外周血中CD4+T细胞、CD8+T细胞、TCRγδ+T细胞、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CD16+CD56+NK细胞比例;通过细胞杀伤实验分析NK细胞和γδT细胞的杀伤活性以及与Treg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初发白血病患者和完全缓解患者外周血中CD4+T细胞、CD8+T细胞比例无明显差异,但CD4+CD25+Treg比例明显增高,TCRγδ+T细胞和CD16+CD56+NK细胞比例明显下降。初发病患者NK细胞和γδT细胞具有杀伤活性,但Treg能明显抑制其杀伤活性。结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γδT和NK细胞虽具有杀伤功能,但比例明显下降,Treg对其杀伤功能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EM)患者腹腔液对IFN-y诱导异位子宫内膜细胞上MHC-Ⅰ类抗原表达以及对正常人γδ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荧光细胞检测及细胞毒活性检测法.结果 EM患者腹腔液对IFN-y诱导异位子宫内膜细胞上MHC-Ⅰ类抗原表达具有下调作用.疾病组的腹腔液对正常人外周血γδT细胞及NK细胞的杀伤功能具有负相调节作用.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中存在yδT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功能的抑制因子,对IFN-γ诱导异位子宫内膜细胞上MHC-Ⅰ类抗原表达具有下调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种抗凝剂保存的外周血对培养γδT细胞的增殖和杀伤功能的影响研究。方法选择获得知情同意的6例健康志愿者,其中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25~45岁。常规无菌抽取新鲜外周血15 mL。将其外周血标本分别置于肝素钠、细胞保存液(枸橼酸钠)和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剂中(即肝素钠组、细胞保存液组、EDTA组),并立即处理培养细胞,用CCK-8法检测3组细胞的增殖情况。在第10天,行流式细胞术检测3组γδT细胞的穿孔素、颗粒酶B和CD107a的表达。结果在外周血细胞培养过程中,EDTA组细胞增殖不明显;肝素钠组和细胞保存液组细胞增殖明显,在第14天细胞增殖倍数最大分别为137.00%±1.44%和99.00%±1.45%,且肝素钠组优于细胞保存液组(t=2.72,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肝素钠组γδT细胞穿孔素、颗粒酶B和CD107a的表达都明显高于细胞保存液组(t=3.871,P=0.003;t=2.744,P=0.021;t=2.261,P=0.047)。结论肝素钠和细胞保存液均可用于γδT细胞培养的血液抗凝,但肝素钠保护γδT细胞的杀伤功能明显优于细胞保存液。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γδ+T细胞及NK细胞的功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γδ+T细胞和天然杀作细胞(NK)功能的变化,以及探讨患者腹腔液对正常人γδ+T细胞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细胞检测及细胞毒活性检测法,分析2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外周血、腹腔液中γδ+T细胞细胞及NK细胞的表型与功能。结果 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组)患者外周血、腹腔液中CD56^ 细胞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而疾病组腹腔液中的γδ+T细胞及NK细胞的功能低于外周血及正常对照组。疾病组的腹腔液对正常人外周血γδ+T细胞及NK细胞的功能具有负调节作用。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γδ+T细胞及NK细胞的功能低下,处于被抑制状态,提示患者的腹腔液中,可能在γδ+T细胞细胞及NK细胞的功能抑制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γδT细胞及其亚群Vδ1和Vδ2 T细胞在慢性HCV感染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人外周血γδT细胞及其亚群Vδ1和Vδ2 T细胞比例变化。结果:慢性HCV感染病人外周血中γδT细胞及其亚群Vδ1和Vδ2 T细胞比例与健康对照者相比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HCV感染患者Vδ2 T细胞数目与肝脏损伤成正相关而与病毒滴度不相关。慢性HCV感染病人Vδ2 T细胞处于活化状态,CD107a表达高于对照组。结论:Vδ2 T细胞亚群参与慢性HCV感染所致肝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HIV-1早期感染者γδT细胞是否具有清除HIV-1储藏库的能力。方法入组HIV-1早期感染者16例,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采用唑来膦酸(5μmol/L)加IL-2(1 000 IU/m L)扩增γδT细胞。乳酸脱氢酶(LDH)法检测γδT细胞对储藏库细胞(J-Lat Full Length Clone10.6)的细胞毒作用;流式细胞计量术检测扩增前后γδT细胞的表型和储藏库细胞中GFP的荧光强度。结果唑来膦酸加IL-2在体外刺激γδT细胞快速且大量扩增(P0.001)。γδT细胞对储藏库细胞具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储藏库细胞中GFP的平均荧光强度显著减弱(P0.05)。扩增后γδT细胞表现出细胞毒性NK细胞样表型,HIV-1感染者CD56+Vδ2T细胞的比例较健康对照显著增加(P0.05)。结论γδT细胞具有清除HIV-1储藏库的能力,基于γδT细胞的自体或异体过继免疫治疗有望成为清除储藏库,治愈HIV-1感染的一种新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固有样淋巴细胞、αβT细胞、B2细胞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和正常人体内的分布情况及相关性。方法收集16例正常对照和5例NSCLC初诊患者和15例病情稳定患者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恒定型自然杀伤T(i NKT)细胞、γδT细胞、B1细胞及αβT细胞、B2细胞的比例。结果病情稳定组的i NKT细胞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初诊患者组,而αβT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人群;初诊患者组的γδT细胞显著高于病情稳定组;初诊患者组B1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病情稳定组i NKT细胞和γδT细胞呈正相关;病情稳定组和对照组B1和B2细胞呈正相关。结论NSCLC患者外周血固有样淋巴细胞亚群失衡。  相似文献   

11.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NK细胞和γδT淋巴细胞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外周血、腹腔液中NK细胞和γδT淋巴细胞的数量和杀伤功能。方法:取1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外周血和腹腔液,用荧光染色法、流式细胞术和酶标法等测定NK和γδT细胞的数量和杀伤功能。取10例非内异症者外周血和腹腔液作为对照。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外周血和腹腔液中的NK细胞数量无明显改变,γδT细胞数量在外周血中无明显差异,但在腹腔液中明显增加(P<0.05)。病例组中外周血和腹腔液之间NK和γδT细胞数量均有差异,表现为腹腔液中两种细胞所占的百分比明显增高(P<0.05)。2.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除外周血的γδT细胞外,外周血的NK细胞及腹腔液的NK和γδT细胞的功能均明显下降(P<0.05)。同一个体中,病例组腹腔液中的NK和γδT细胞的功能比外周血中的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内异症患者NK和γδT细胞杀伤功能的下降可导致机体清除异位子宫内膜细胞的功能下降,其改变可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检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抗结核治疗前后胸水和外周血中γδT细胞和Th17细胞的比例,探讨2群细胞在该病的发生及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结核性胸膜炎患者30例,分别采集患者抗结核治疗前和治疗后(7~10 d)的胸水及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γδT和Th17细胞的比例,同时设立健康对照组。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抗结核治疗前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外周血中CD3+T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5),而γδT细胞的比例显著升高(P<0.05),表达IFN-γ的CD3+T和γδT细胞比例均显著升高(P<0.01);患者胸水中的CD3+T和γδT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患者外周血(P<0.05),胞内IFN-γ水平与2群细胞变化一致。抗结核治疗后患者外周血和胸水中CD3+T细胞比例较治疗前升高而γδT细胞比例下降,胞内IFN-γ的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抗结核治疗前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外周血中CD4+T细胞比例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而Th17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1);患者胸水中CD4+T细胞显著高于外周血(P<0.05)而Th17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5)。抗结核治疗后患者胸水中CD4+T和Th17细胞比例较治疗前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IL-17+T与Th17细胞之间无显著相关性,而CD4+RORγt+T与Th17细胞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0.564,P<0.05)。结论γδT和Th17细胞在抗结核治疗前后具有显著差异提示2群细胞可能在结核性胸膜炎的发病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药物(含氮二膦酸盐联合IL-2,N-BP/IL-2)诱导实体肿瘤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增殖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103例肿瘤患者和43例健康人外周血总T细胞绝对值、御细胞绝对值和相对值,测定患者外周血经药物体外刺激后御细胞增殖指数和用药前后患者外周血总T细胞、γδT细胞绝对值和相对值。结果肿瘤患者和健康人外周血总T细胞绝对值、御细胞绝对值和御细胞相对值的中位数,分别为1306细胞/μl和1522细胞/μlP=0.003),64细胞/μl和162细胞/μl(P〈0.001),5%和11%(P〈0.001)。24例经药物体外扩增试验阳性的肿瘤患者治疗前后体内外周血总T细胞绝对值、γδT细胞绝对值和御细胞相对值的中位数,分别为1283细胞/μl和1552细胞/μl(P=0.001),54细胞/μl和107细胞/μl(P〈0.001),6%和8%(P=0.008)。全部肿瘤患者中外周血γδT细胞对药物体外诱导增殖反应阳性患者的百分率为68.9%。结论肿瘤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计数显著低于健康人。不同肿瘤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对药物刺激增殖的反应性不同。N-PB/IL-2在体内有显著增加御细胞数量的药理作用。体外增殖试验可作为N-PB/IL-2治疗患者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γδT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中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检测17例正常人群和4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及亚群的表达情况。以TCRγδ单克隆抗体固相法体外选择性扩增获得17例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10例正常人群外周血TCRγδ细胞系。测定γδT细胞毒活性。用正常人群γδT细胞系与异体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MBC)以1:5、1:10比例共同培养48小时,活动期SLE患者PMBC作对照孔,观察γδT细胞系对活动期SLE患者PMBC活化和凋亡、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结果:SLE患者的γδT细胞及亚群数量明显减少(P〈0.05)。IL-2可显著增强γδT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正常人γδT细胞系与异体SLE活动期患者PMBC细胞共同培养,共同培养二组SLE患者PMBC的CD69表达和凋亡率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共同培养二组培养上清IL-10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SLE患者γδT细胞数及亚群较正常人群明显下降,γδT细胞对SLE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凋亡和活化具有抑制性作用,并使IL-10分泌水平升高,表明γδT细胞在SLE发病中具有保护性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外周血T细胞抗原受体γδT细胞Vδ1与Vδ2亚群在HIV/AIDS疾病中的变化情况。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对55例HIV/AIDS患者、20例结核病患者以及21例正常健康对照的γδT细胞及其亚群Vδ1与Vδ2细胞的数量进行检测。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HIV/AIDS组的外周血TCR γδT细胞的百分率分别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与正常组比较,HIV感染组、AIDS患者合并结核病以及肺结核患者组外周血γδT细胞中Vδ1亚群细胞均显著增多(P〈0.001),而Vδ2亚群细胞均显著减少(P〈0.001),均出现Vδ1亚群细胞与啦亚群细胞比例倒置的关系;同时以AIDS患者合并结核病组的γδT细胞亚群变化幅度最大,该组Vδ1细胞与Vδ2细胞分别明显高于(P〈0.001)和低于(P〈0.001)HIV感染组和单纯肺结核组。结论 机体在HIV-1或结核菌感染后,其外周血γδT细胞及其亚群的数量发生明显变化,且出现Vδ1/Vδ2细胞比值倒置,在合并结核病时其变化加剧。造成这种改变的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3种非传统淋巴细胞——恒定自然杀伤T细胞(invariant natural killer T cell, iNKT)、γδT细胞、B1细胞和T细胞、B细胞及NK细胞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收集35例患者[其中肝功能正常(liver function normal, LFN)者23例、肝功能异常(liver function abnormal, LFAN)者12例]和20例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 NC)者外周血。FACS检测各组外周血中3种非传统淋巴细胞(iNKT细胞、γδT细胞、B1细胞)和T细胞、B细胞、NK细胞的相对含量、计算出各细胞的绝对数,并分析各类细胞相对含量与临床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与NC组比较,LFN组和LFAN组iNKT细胞的相对和绝对计数均显著降低(P<0.01,P<0.05;P<0.01,P<0.01);与HBV-LFN组比较...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HIV/AIDS感染者外周血中γδT细胞亚群的特点以及体外诱导后γδT细胞的增殖情况和Vδ1、Vδ2亚群的变化,为γδT细胞体外扩增方法的建立打下基础。方法:流式细胞术(FCM)检测25例HIV/AIDS感染者(HIV组)和31例健康对照者(HC组)外周血中的γδT细胞、Vδ1亚群、Vδ2亚群的频率和绝对值;选择两组中各10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用anti-γδTCR单克隆抗体(mAb)和IL-2在体外诱导培养14 d,在0 d、7 d、14 d分别进行细胞计数和FCM检测,分析比较γδT细胞亚群的比例和培养情况。结果:HIV组外周血中γδT细胞、Vδ2亚群百分比和绝对值都显著低于HC组,而Vδ1亚群百分比和绝对值显著高于HC组;体外诱导培养14 d时,HC组总细胞数量增加3倍,HIV组总细胞数量稍有增加;HC组的γδT细胞比例可达到80%以上,其中Vδ2亚群可以增加到65%左右,而HIV组的γδT细胞比例达35%左右,Vδ2亚群比例仅增加到17%左右。结论:HIV/AIDS感染者外周血中γδT细胞比例显著降低,Vδ1/Vδ2比值倒置;用anti-γδTCR mAb和IL-2在体外诱导HIV/AIDS感染者的Vδ2亚群扩增效果不佳,不能逆转Vδ1/Vδ2倒置现象。应进一步寻找更加有效的诱导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构建急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小鼠模型,观察肝脏内γδT细胞的比例、激活表型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探讨γδT细胞在HBV急性感染清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尾静脉高压水动力法注射HBV基因组1.3倍体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HBV1.3)构建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小鼠模型,用流式细胞仪方法检测pcDNA3.1-HBV1.3质粒模型组(pHBV组)、pcDNA3.1对照质粒组(pcDNA组)在质粒注射后不同时间肝脏、脾脏及外周血中γδT细胞比例的变化,以及pHBV组肝脏中γδT细胞的CD25与CD69激活分子,IFN-γ及TNF-α细胞因子产生的变化,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各时间点及各组间的差异。结果:pHBV组血清中的HBsAg在第1天即为阳性(33.64±14.88 COI),到第5天上升到最高(146.92±24.23 COI),而后逐渐降低;而血清中的HBeAg在第1天为阳性并达峰值(2.26±2.34 COI),然后降低。而正常对照小鼠(NC)与pcDNA组的外周血中HBV标志物一直为阴性。在pHBV组中,肝脏内的γδT细胞的比例在第1天即升高至(8.3±4.3)%,而后降低,到第10天时,又快速升高至(8.0±1.2)%。统计结果显示,第1天的比例明显高于第5及15天的比例,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各时间点脾脏或外周血中的γδT细胞比例未见有明显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pcDNA组中,小鼠肝脏、脾脏或外周血中的γδT细胞比例均未见有显著性的变化发生(P>0.05)。同时pHBV组小鼠肝脏内CD25+γδT细胞比例在第5天升高至最高(8.4±3.7)%,但各时间点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CD69+γδT细胞比例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第10天的CD69+γδT细胞比例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HBV组第1天IFN-γ+γδT细胞比例升高至(8.6±3.2)%,之后即刻降低,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小鼠模型构建成功,模型中肝脏内γδT细胞的比例、激活表型或细胞因子产生均发生了显著性变化,提示γδT细胞可能参与了急性HBV感染与清除过程。  相似文献   

19.
选择性扩增外周血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γδT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选择性扩增外周血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中γδT细胞的方法 ,以获得高纯度的γδT细胞亚群。方法 :应用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 (n =10 )外周血和BALF中的单个核细胞 ,经贴壁除去单核 /巨噬细胞后 ,用补体攻击αβT细胞 ,再用抗TCRγδ单克隆抗体 (mAb)通过固相法加IL 2刺激选择性培养扩增γδT细胞 (简称“攻击洗淘法”) ;通过细胞生长曲线观察细胞增殖变化 ,采用免疫组化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鉴定γδT细胞纯度。结果 :PBMC和BALF中的γδT细胞在抗TCRγδmAb和IL 2存在下 ,无须再用抗原刺激 ,能维持较长时间增殖 ;经“攻击洗淘法”纯化后扩增的γδT细胞纯度达到 81%~99%。结论 :“攻击洗淘法”能高度纯化扩增外周血和BALF中的γδT细胞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不同的创面深度对烧伤患者休克期晶、胶体补液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02年10月至2009年1月间青岛市立医院收治的63例烧伤面积大于50%、年龄大于14岁、伤后到入院时间少于6h并且平稳度过休克期的烧伤患者。观察其浅Ⅱ度、深Ⅱ度、Ⅲ度面积(X1、X2、X3)及伤后第1天、第2天的晶体、胶体量。通过数值转换计算出创面因素Y(K×烧伤面积)=(晶体+胶体)/体重,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浅Ⅱ度、深Ⅱ度、Ⅲ度面积及创面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求得回归方程。经方程转换得到浅Ⅱ度、深Ⅱ度、Ⅲ度面积和体重与补液量的关系。结果自变量浅Ⅱ度、深Ⅱ度、Ⅲ度烧伤面积与因变量创面因素Y呈线性相关,回归方程:第1天为Y=1.370×X1+1.682×X2+1.851×X3;第2天为Y=0.810×X1+0.817×X2+1.184×X3。且总的回归方程及各个自变量均有统计意义,P0.001。结论大面积烧伤患者早期补液不仅与烧伤面积有关,而且与烧伤深度关系密切。传统的烧伤补液公式应增加烧伤深度因素参数,第1天晶体与胶体补液量(mL)为(1.4×浅Ⅱ度面积+1.7×深Ⅱ度面积+1.9×Ⅲ度烧伤面积)×体重;第2天为(0.8×浅Ⅱ度面积+0.8×深Ⅱ度面积+1.2×Ⅲ度烧伤面积)×体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