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冠心病血瘀证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是证候客观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代谢组学技术通过对机体代谢组的识别和量化研究,系统探索机体正常生理下或病理刺激下的动态变化规律,有助于揭示病证结合的生物学基础。本文综述了冠心病代谢组学研究概况,分析了冠心病血瘀证血液与尿液差异代谢产物谱,总结了冠心病血瘀证潜在的诊断代谢标志物,探讨了活血化瘀中药干预冠心病血瘀证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未来冠心病血瘀证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与药物研发提供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2.
心血管疾病中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合理建立具有中医证候的冠心病动物模型是深入研究中医药治疗冠心病作用机制的前提和关键。本文对近年来病证结合冠心病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进行归纳整理,通过分析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痰瘀互结证、寒凝血瘀证、肾虚血瘀证、心脾阳虚证的动物模型研究现状,以期为冠心病动物实验的开展提供造模新思路,从而有助于中医药防治冠心病作用机制的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3.
"病证效"结合的临床模式是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趋势,该模式在病证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疗效评价,能够凸显中医临床诊疗的优势。机体在病证状态和药物作用下,引起全身水平的内源性代谢物及代谢网络变化。运用代谢组学技术考察和分析这些代谢的变化,可以探究病证本质,阐明药物作用机理。本文对近年来代谢组学在"病证效"结合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将代谢组学运用到"病证效"结合研究中,有助于促进中西医结合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免疫炎症机制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医认为冠心病属“胸痹心痛”范畴,以血瘀证为主要证候要素,而冠心病血瘀证患者的免疫功能往往易于呈现紊乱状态,以免疫炎症机制为切入点,开展冠心病血瘀证相关研究,是对血瘀证证候内涵的挖掘和拓展,也对充分理解活血化瘀药物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多组学技术在冠心病血瘀证免疫炎症方面的应用研究成果,梳理冠心病血瘀证中涉及到的免疫炎症相关环节(如免疫细胞、明星标志物、信号通路等),以及活血化瘀中药在调节免疫反应中的具体作用机制等,以概览冠心病血瘀证在免疫炎症方面的实质内涵。  相似文献   

5.
病证结合是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的根本途径。探索病证的微环境物质及其内在联系,阐明微环境中的药物反应,将大大促进病证结合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基于辨证施治理论防治骨质疏松症取得了明确的临床疗效,但其治疗机制尚未得到明确阐述。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是探索中医药防治该病相关机制的重要桥梁。文章通过对目前基于病证结合模式下的骨质疏松症实验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存在问题进行总结、评述,认为学者们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交叉助力模型构建,深入研究病与证之间的联系,充分结合宏观症状与微观指标,更好地阐释中医证型现代化理论,总结病证结合模型规范化、标准化构建思路与评价体系,使病证结合模型成为研究中医药防治该病机制理想载体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老年冠心病患者具有复杂多样的临床特点,单一治疗模式不能满足患者实际临床需求。基于病证结合的中西医结合诊治体系能有效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症状及生活质量。在中西医临床诊治过程中应重视老年冠心病患者“本虚标实,因虚致实、痰瘀同患”的特点,提倡“中西结合,优势互补;病证结合,精准治疗;注重整体,双心同治;中医循证,科学防治”的诊治思路。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13,(8):1722-1724
糖尿病冠心病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单纯西医治疗已经不能满足医疗需要,病证结合模式已经成为当今糖尿病冠心病重要的诊疗模式,适应了现代临床实际的需求。而病症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式凸显了中医学临床优势的重要指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复制为临床和基础研究搭建了沟通桥梁。文章通过对糖尿病冠心病"病-证-效"的临床与实验探索,论述了糖尿病冠心病病证结合的思路与方法,认为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是糖尿病冠心病研究发展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9.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尚未完全阐明,目前无法治愈。患者需要长期大量服用抗炎药与镇痛药,由此带来诸多不良反应。针灸可以缓解疼痛,调节免疫,并通过改变药物生物分布和血药浓度等方式帮助药物靶向炎症部位,针与药的结合对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综述了针药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常见临床方式和一些创新性技术,为扩大其临床应用提供途径。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女性冠心病因未得到相应的关注和重视,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呈上升趋势。通过分析女性冠心病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以及临床特点,强调要重视对女性冠心病的特殊性的认识,提出“中西合参,优势互补;病证结合,掌握规律;心身同治,重视整体;健康教育,综合防治”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思路。  相似文献   

11.
溃疡性结肠炎(UC)是炎性肠病的主要表现疾病形式之一,由于其缠绵难愈,易复发的特性已成为全世界公共卫生的一大挑战。中医药在治疗UC中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缩短治疗周期、减少复发频率、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产生等优势。寻求合适的病证结合UC动物模型是研究辨证指导下中医药治疗UC具体机制并筛选合适药物的重要方法。该文从模型动物种属选择,雌雄选择,UC常见证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制备方法,模型评价指标及中药干预UC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主要机制5大方面对UC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进行归纳比较。研究显示目前主要研究的UC证型有湿热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脾虚湿盛证、肝郁脾虚证、寒热错杂证,在造模方法上主要选用病因模拟法先复制证型后选用化学制剂或免疫制剂诱导疾病模型的造模方法,常选用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复制周期在7~28 d。所选化学试剂以5%葡聚糖硫酸钠(DSS)自由饮、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 100 mg·kg-1加50%乙醇0.25 mL混合试剂灌肠为主。这种模型复制方法可同时兼顾UC的西医病理和中医的病机特征,对于阐释中医证型和西医病理变化联系及中医药治疗UC相关机制具有重大的意义,并有助于为建立最优的病证结合UC动物模型提供参考,为深入研究中医药防治UC具体作用机制奠定模型基础。  相似文献   

12.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症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疾病,致残率高,其发生发展机制涉及遗传、免疫机制、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中医药防治RA具有确切疗效,本文对近年来中医药防治RA基础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围绕RA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及细胞模型,中医药调节免疫紊乱、中医药调控炎症反应、中医药调控肠道微生物菌群、中医药调控表观遗传等方面,聚焦研究热点,把握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RA的中医药防治及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王阶  郭丽丽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7):3402-3405
由于中医药在理论基础、应用方式和疗效评价标准上与现代医药学的差异,中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在某种程度上受到质疑,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作者针对近年中药新药研究中常见的适应证定位不明确、工艺选择不合理、临床前药效学研究结果对拟定适应症的有效性支持力度不足、临床疗效中医特色和优势不突出等问题,结合防治冠心病中药新药研发体会,指出现代病证结合理论渗透在中药新药研发的各个阶段,为中药新药研发提供全方位指导。从现代病证结合理论促进防治冠心病中药新药适应症精确定位,为制剂工艺优化和质量控制提供目标导向,赋予临床前药效评价中医药特色,通过多目标优化提高临床疗效等几个方面阐释现代病证结合理论在研发现代中药新药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并结合相关学科的发展对今后中药新药研发方向进行了客观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研究》2009,(8):905-905
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基础、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中医药与循证医学、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包括介入心脏病学)、高血压、血脂异常、代谢综合征、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血管领域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进展,心血管领域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经验及新理论等。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研究》2009,(7):810-810
征文内容: 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基础、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中医药与循证医学、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包括介入心脏病学)、高血压、血脂异常、代谢综合征、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血管领域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进展,心血管领域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经验及新理论等。  相似文献   

16.
符凌  常小荣  岳增辉 《中医药研究》2009,(10):1203-1205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动脉疾病,可引起冠心病和脑梗死等,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各种疾病前列。有关动脉粥样硬化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有多个学说,如脂质浸润学说、血栓形成学说、损伤反应学说、免疫炎症学说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复杂因素。积极研究并建立可靠的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对于探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发病机制及防治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中西医"病证结合"方法学的科学性和建立"病证结合"医学体系。方法:采用现代科学先进设备和技术方法,在整体-组织-细胞-亚细胞-分子生物学-原子生物学水平,从机体结构态-代谢态-功能态的层次,系统研究了"病证结合"方法学的科学性。结果:通过20年对分子生物学和原子生物学指标(血cAMP、SOD、LPO、3H-TdR LCT与胃黏膜cAMP和Zn、Cu、ZnO、CuO,以及细胞核与线粒体内Zn、Cu)量变和机制以及胃黏膜组织细胞病理学(细胞形态结构变化,肠化生分型和不典型增生分度)和亚细胞病理学(细胞核与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变化的研究,证明了中西医"病证结合"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明确"病证结合"方法学是科学的;创立"病证结合"医学体系框架结构("病证结合"病理生理学、"病证结合"病理学、"病证结合"临床分型和"病证结合"治疗学)并奠定了理论基础。结论:自从1999年提出"病证结合医学体系"以来,经历13年学术界实验和临床研究的考验,证明这是创新而实用的医学体系。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心绞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病证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代谢组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系统生物学技术,现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本文通过检索近年来冠心病代谢组学研究的相关文献,对冠心病诊断及中医辨证分型的代谢组学特征变化进行归纳总结,发现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的代谢表型存在差异,为探讨冠心病的病理机制、中医证型和治疗作用机理提供辅助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代谢组学是后基因时代出现的一门新兴"组学"学科,它是关于生物体内源性代谢物质的整体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在模型识别与确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从代谢组学技术特点出发,结合有关病证结合药理模型的文献报道,浅述代谢组学在其中的应用,从而为构建符合中医药作用特点的药物评价技术与研究平台及中医药的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