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偏颌畸形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19例偏颌畸形患者根据畸形部位和程度,分别采用LefortⅠ型截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颏部水平截骨、下颌前牙根尖下截骨和假体置入等手术方式,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随访19例,平均随访12个月,患者面形、(牙合)关系有较大改善,效果满意,所有截骨线愈合良好,无牙根损伤、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根据偏颌畸形类型及程度选择手术方式,配合术前、术后正畸治疗可得到满意效果,下颌前牙根尖下截骨结合下颌骨整形术治疗轻度的偏颌畸形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发育性下颌骨不对称畸形的正颌外科治疗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通过正颌手段治疗发育性下颌骨不对称畸形 ,以获得良好的口腔功能和面部外形并防止复发的方法。方法 对我科 1990年以来所收治的 37例发育性下颌骨不对称畸形的类型、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及疗效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根据不同的类型采用相应的处理方法 ,均获得满意的疗效 ,术后皆获得良好的口腔咬合功能和面部外形。结论 发育性下颌骨不对称畸形的正颌外科治疗 ,在完善面部外形时 ,术前正畸可保证术后良好的口腔咬合功能 ;术前应确诊下颌骨不对称的畸形发育业已停止抑或尚在继续增生发展 ;骨畸形的矫正与软组织的矫正尽可能分次进行。  相似文献   

3.
正颌-正畸联合治疗下颌偏突颌畸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与正畸联合治疗下颌偏突颌畸形的效果。方法对16例下颌偏突颌畸形患者采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Hunsanck改进术式),截骨段间采用坚强内固定,尽量减少髁状突的移动范围,并适当延长颌间栓结时间,根据情况及时调整手术前、后正畸治疗方案。结果所有患者面型及黯关系均达到满意效果,患者下颌运动范围在术后3个月时已接近术前水平。在术后6个月随防时未发现有骨性复发和新出现的颞下颌关节症状病例,通过对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许勒位X线片测量,发现健侧髁状突12侧(75%)向前移位,患侧髁状突10侧(62.6%)向后移位,这些变化均是在生理范围内的调整。结论在正畸科的配合下,采用改良的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是治疗下颌偏突颌畸形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牵张成骨术联合正颌外科的方法治疗小下颌畸形患者下颌骨严重发育不足伴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的效果。方法:对2例继发于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小颌畸形患者首先采用牵张成骨技术进行治疗。手术在全麻下行双侧下颌角处截骨,安置牵引器,延长下颌升支及下颌体矫正小颌畸形及OSAHS。第二期在拆除牵引器的后行正畸治疗,继而采用正颌外科方法矫正颌面畸形及咬合关系,术后进一步正畸治疗矫正咬合关系排齐牙列。结果: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下颌骨最小牵引距离25mm,最大牵引距离30mm,牵引区成骨良好。后气道间隙由治疗前的平均3.25mm增加到11.5mm;SNB角由术前平均67°增加到术后80°,OSAHS得以治愈。联合正颌外科及正畸治疗后小颌畸形得以矫治,面型及咬合功能均获得满意的效果。术后经过2年随访,未见复发。结论:牵张成骨技术联合正颌外科治疗成人严重小颌畸形伴重度OSAHS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不仅可有效治疗伴发的OSAHS,而且能很好地矫治小下颌畸形引起的牙颌面畸形。  相似文献   

5.
目的:偏颌畸形(oral facial asymmetry)是以颜面不对称、咬合关系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容貌、咀嚼和发音等功能,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通过病例总结并探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下颌骨性偏颌畸形的治疗效果及相关注意事项。方法:对一例下颌骨性偏颌畸形之形成机制、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分析评估。结果:患者下颌偏斜情况得到明显改善,面部基本对称,张闭口过程中下颌向左偏摆情况消失;上下颌牙齿排列整齐,前牙覆牙合、覆盖及后牙咬合关系良好。结论: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能够大大改善骨性偏颌畸形患者的面貌、取得协调稳定的咬合关系,并有利于口颌系统平衡及其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6.
正颌外科和正畸联合治疗发育性下颌骨不对称畸形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发育性下颌骨不对称畸形是常见的牙颌面畸形之一,临床治疗难以取得满意疗效。通过对发育性下颌骨不对称畸形治疗的回顾性研究,探讨正颌手术和正畸联合矫治对于提高疗效、减少复发的临床意义。方法 按术前正畸-正颌手术-术后正畸的模式,对58例发育性下颌骨不对称畸形患者进行矫治,行单颌手术、双颌手术、颌骨整形、颏成形术、牵引成骨术共计82例次,设计三级疗效评定标准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经过正畸、正颌联合矫治的发育性下颌骨不对称畸形58例,满意53例(91.4%),基本满意4例(6.9%),不满意1例(1.7%),该例经二次手术得以矫正。结论 发育性下颌骨不对称畸形的矫治必须坚持正颌与正畸的紧密配合,通过严格的术前术后正畸,可达到改善面形,恢复合关系、提高矫治效果,减少畸形复发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下面部骨性轮廓改形的手术中,寻找下颌骨最佳截骨部位以获得更好的手术效果。方法对382例女性受术者,经口内入路,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利用电动往复锯片的弹性,原位调整锯片切入骨质的角度,一次性整体截除下颌骨升支下部、下颌角、下颌骨外板、下颌骨体下缘及部分颏骨,将残端磨削平滑圆润,线条流畅。结果早期为追求下颌角最大程度地截骨缩小下面部,致出现俗称“马脸”变形、第2下颌角,8例均是由于早期手术对下颌骨体及下缘、下颏处理不到位。术后随访101例,医患双方对效果非常满意61例,满意22例,基本满意11例,不满意5例,差2例。结论下面部骨性缩小的3个关键点足下颌角后份、下颌骨体中份和颏骨前份。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外科方法矫治髁状突疾患导致的偏颌畸形。方法:手术矫治该类偏颌畸形8例,其中髁状突良性肥大2例,骨瘤2例,软骨瘤1例,囊肿1例,单侧下颌骨肥大2例。6例切除病变髁状突,2例单侧下颌骨肥大者切除病变保状突并经口内切口切除患侧增生肥大的下颌缘。结果:随访1年-2.5年,无复发,6例平面恢复正常,咬合关系协调稳定,面部双侧对称,外形满意。2例单侧下颌骨肥大者,面部两侧也基本对称。结论:切除病变髁状突可满意矫治髁状突疾患导致的偏颌畸形。  相似文献   

9.
对于下颌角形态的审美,东西方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东方女性希望下颌角圆而隐蔽、呈椭圆形,而下颌角肥大使面部呈方形,被认为是女性男性化的面容。因此,要求改变方形面部轮廓而进行下颌角缩小,是为了显示女性妩媚、清秀、温柔的外貌,这是东方人美容整形的重要内容。下颌角肥大畸形的矫治方法很多,最常见的是下颌角截骨术。然而,它常见严重的并发症,有面部不对称、升支骨折、下颌角形态不自然等,这都限制了下颌角截骨术的临床推广。因而对于轻中度下颌角肥大者,许多学者推崇下颌骨外板截骨术,这样既改善了面部形态又保留了下颌角自然柔和的立体感。最早提出下颌角外板截骨法的是Whitaker,他在1989年对下颌角升支外翻导致下颌间距过宽的患者实施了下颌骨外板截骨手术,术后达到双下颌骨间距比双颧骨间距小10%的效果。近年来,韩国的Han等对Whitaker的手术方法和全层截骨的手术方法做了比较,发现缩小双下颌角间距,两种手术方式的效果没有区别。本文就下颌骨外板矢状截骨术的术式及术后下颌骨愈合的生物学及生理变化等进行概述与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下颌骨牵引成骨配合正颌手术治疗成人严重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的方法.方法 将患者三维CT重建数据导入Mimics软件进行手术模拟设计,确定截骨线的位置、牵引向量以及拟牵引的长度并制作手术导板.一期手术行口外入路内置式牵引器置入术,术后5~7d开始骨牵引,延长速度为1 mm/d,牵引结束后,牵引器保留3~6个月.二期手术采用上颌骨Le Fort Ⅰ型截骨,将上颌骨旋转、下降,关闭患侧开颌,采用下颌骨外板植入到上颌截骨下降后的间隙并妥善固定,以保证骨质愈合、维持上颌截骨下降后的稳定性、增加患侧上颌骨的骨体积以增加患侧的丰满度.颏部仍遗留偏斜或形态位置不佳者,同时行颏成形术予以调整.结果 2009年9月至2012年3月,采用上述方法矫治9例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者,术后面部对称性、咬合关系趋近正常,效果满意.8例未出现任何并发症,1例上颌切口感染,经清创换药后延迟愈合,未影响面部形态及咬合关系.结论 下颌骨牵引成骨配合正颌手术是矫治成人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严重复杂性颅颌面骨折后继发畸形的修复重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严重复杂性颅颌面骨折后,继发畸形晚期重建的手术步骤及手术方法.方法 采用头皮冠状切口、下睑睫毛缘切口及口内龈颊沟切口入路,充分显露所有骨折部位.按照先上后下、再中间,由外向内的顺序进行各功能区域的修复.首先经颅内外联合入路修复额眶部畸形,然后进行眶颧部外侧面部支架的截骨重建,再行下颌骨截骨复位,最后行上颌骨Le Fort Ⅰ型截骨,颌间结扎后,通过下颌骨确定上颌骨的位置并用小夹板内固定.应用自体骨重建鼻背骨性支架,重塑鼻背轮廓;内眦韧带复位固定和内眦整形矫正创伤性内眦距增宽,恢复鼻根部高度与内眦间距的协调比例关系;同时眶壁植骨修复,缩小扩大的眶腔,矫正眼球内陷畸形.结果 共治疗复杂性颅颌面骨折后继发畸形12例.所有患者畸形均获明显改善,咬牙合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复杂性颅颌面骨折多涉及颅面骨三个或三个以上区域,骨折变化多样.熟知各区域的解剖功能特点、合理设计手术方案,方可最大程度地改善外形,恢复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下颌角肥大(又称方下颌畸形)整形术联合颏成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根据面型特征及定位头颅测量分析,制定面下1/3整体轮廓塑形方案.采用口内入路双侧下颌角截骨治疗下颌角肥大后,同期行颏部整形术,治疗伴有的颏部畸形.结果 2000~2006年采用以上术式收治18例,术后面部整体轮廓改善明显,下颌及外形符合美学标准,颏唇沟形态自然.结论 下颌角肥大伴颏部畸形在双侧下颌角截骨整形的同时,行颏部整形术,有利于面部整体轮廓的改进与提高.  相似文献   

13.
应用双颌手术矫治严重的颌面部畸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双颌手术在矫治颌面部畸形中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应用上颌骨Lefort-Ⅰ型截骨术,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和水平截骨颏成形术,Ⅰ期完成多个颌面部畸形矫治,达到改善容貌和恢复正常咬合关系的目的。结果:31例颌面部畸形病例,均按上述方法完成矫治,治疗结果通过开口度、开口型、面形、咬合关系、咀嚼力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估,治疗结果令人满意,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双颌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颌面部畸形的方法,应成为矫治颌面部畸形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陈勇  陈守正  袁磊 《中国美容医学》2005,14(6):713-714,i0006
目的:应用三角块截骨、外板去除和咬肌修薄联合颏部截骨治疗严重方脸畸形.方法:应用口内入路,改良的下颌骨矢状劈开去除外板、摆动锯去除下颌角和咬肌修薄矫正下颌角咬肌肥大,颏部截骨前下移动,取下的下颌骨块充填固定矫正颏部短小.结果:应用该方法治疗严重方脸畸形7例,效果良好,脸型改善明显.结论:三角块截骨、外板去除和咬肌修薄联合颏部整形对矫正严重方脸畸形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下颌角截骨是面型轮廓重塑中最常见的一种手术,为了提高手术的精确性,避免不必要的损伤,我们对各种下颌角截骨术操作技巧进行探讨.方法:术前进行面部测量、下颌骨曲面断层X线和头颅正侧位定位X线片投影测量,设计截骨线和去骨量,术式选择口内切口下颌角截骨术、口内切口下颌角外板矢状劈开截骨术、耳后切口下颌角截骨术、耳后和口内联合切口下颌角截骨术;结果:面下部过宽同时下颌角肥大者单纯下颌角截骨效果往往不会很理想,需要同时进行下颌角外侧骨板部分去除,减少面下部的宽度,206例术后两侧对称,效果良好;1例面瘫;2例下颌骨骨折,术中做内固定;3例下颌骨体部成角,3个月后第二手术将突出部分磨平.结论:术前测量设计下颌角截骨的术式和截骨线是十分必要的,根据下颌角肥大的不同类型选择相适应的截骨术式.  相似文献   

16.
颅内外联合入路矫治严重额眶骨折后遗畸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内外联合入路治疗额眶骨折后遗畸形的有效方法。方法:根据有无大块骨质缺损额眶骨折主要分为两类:①额眶部大块骨组织缺损。②额眶部骨折塌陷,无大块骨组织缺陷。二者均经颅内外联合入路充分显露骨折部位,前者主要采用自体颅骨外板及人工骨行额眶部骨缺损的修复重建,后者则运用截骨复位、小钛板坚强内固定、植骨等颅颌面外科技术修复。结果:1998年6月-2000年10月,共治疗额眶骨折后遗畸形18例,其中同时合并大块骨组织缺损者12例,额眶部骨折塌陷,无大块骨组织缺损者6例,所有患者畸形明显改善,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颅内外联合入路较单纯颅外入路更能清晰显露额眶骨折的部位,便于手术操作,与颅颌面外科各项技术灵活结合,可收到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7.
自体颅骨外板、下颌骨外板整复颅颌面创伤后继发鼻畸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自体颅骨外板、下颌骨外板移植在颅颌面创伤后继发鼻畸形矫正中的应用。方法  1997~ 2 0 0 2年我们对 4 4例颅颌面创伤合并鼻畸形患者 ,运用颅颌面外科诊断和手术技术 ,为其恢复颅颌面骨性轮廓结构 ,同时运用自体颅骨外板或下颌骨外板移植重建鼻支架矫正鼻畸形。结果 所有病例伤口均一期愈合 ,治疗效果满意。经 6个月~ 2年随访观察 ,无感染、无鼻背皮肤红肿坏死、支架无外露及移位 ,骨吸收不明显 ,供区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自体颅骨外板、下颌骨外板采取方便 ,切口隐蔽 ,并发症少 ,特别适用于外伤后严重鼻畸形的矫正 ,是一种理想的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18.
局部麻醉下口内入路面下部轮廓整形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一种不截骨、操作简便、安全、损伤小的面部轮廓整形术。方法局部麻醉下行口内入路不截骨,根据下颌骨的不同类型,用带保护套的高速旋转锉,磨削下颌骨升支的下半部、下颌角及下颌体、颏部的外侧及下缘。同时单独或联合采用隆颏、去除部分颊脂肪垫、去除部分咬肌等综合方法。来重塑面下部轮廓。结果自2001年以来,共收治92例患者,其中下颌骨肥大者34例。同时去除部分咬肌者7例;单独或联合进行隆颏者56例;部分去除颊脂肪垫者17例。术后随访6-24个月.医患双方均满意。结论运用以上术式,进行个性化面下部轮廓整形,具有操作简便、去骨安全、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易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一种不截骨、操作简便、安全、损伤小的面部轮廓整形术。方法局部麻醉下行口内入路不截骨,根据下颌骨的不同类型,用带保护套的高速旋转锉,磨削下颌骨升支的下半部、下颌角及下颌体、颏部的外侧及下缘。同时单独或联合采用隆颏、去除部分颊脂肪垫、去除部分咬肌等综合方法,来重塑面下部轮廓。结果自2001年以来,共收治92例患者,其中下颌骨肥大者34例,同时去除部分咬肌者7例;单独或联合进行隆颏者56例;部分去除颊脂肪垫者17例。术后随访6~24个月,医患双方均满意。结论运用以上术式,进行个性化面下部轮廓整形,具有操作简便、去骨安全、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易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