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总结肾上腺髓质脂肪瘤(adrenal myelolipoma, AML)的 CT表现特点,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ML的影像学和病理学特点.结果 15例AML中,肿块多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含有脂肪组织为主的肿块8例;混杂密度的肿块4例;不含或含少许脂肪组织的肿块3例;其中4例有钙化灶.CT 增强扫描肿瘤组织、分隔和包膜轻度强化,脂肪组织无强化为特征性表现.结论 结合临床表现,CT可对肾上腺髓质脂肪瘤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肾上腺髓质脂肪瘤(AML)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穿刺病理证实的11例肾上腺髓质脂肪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11例肾上腺髓质脂肪瘤(AML)中,1例为双侧肿块,共12个病灶,CT表现为含脂肪组织的混杂密度肿块,增强扫描无强化.CT诊断率为100%.1例行MRI检查,表现为右侧肾上腺区可见卵圆形,境界清楚的脂肪样信号强度,T1WI呈不均匀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呈不均匀低信号影,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结论 随着影像学发展,尤其是CT、MR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使本病的确诊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肾上腺髓质脂肪瘤(AML)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穿刺病理证实的11例肾上腺髓质脂肪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11例肾上腺髓质脂肪瘤(AML)中,1例为双侧肿块,共12个病灶,CT表现为含脂肪组织的混杂密度肿块,增强扫描无强化.CT诊断率为100%.1例行MRI检查,表现为右侧肾上腺区可见卵圆形,境界清楚的脂肪样信号强度,T1WI呈不均匀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呈不均匀低信号影,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结论 随着影像学发展,尤其是CT、MR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使本病的确诊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17例肾上腺髓质脂肪瘤的CT及超声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质脂肪瘤的CT及超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髓质脂肪瘤(Adrenal Myelolipoma,AML)的CT及超声影像资料。结果:17例AML中右侧12例,左侧5例,CT均表现为含不同程度的脂肪成份的类圆形肿块,增强扫描病灶强化不明显。超声表现为均质强回声肿块。结论:CT对诊断肾上腺髓质脂肪瘤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是诊断AML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质脂肪瘤的CT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肾上腺髓质脂肪瘤的CT表现特征,并与B超、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9例肾上腺髓质脂肪瘤均为含脂肪组织的圆形或类圆形混杂密度肿块,其内可见条索状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可见肿瘤内条索状高密度分隔轻度强化,脂肪组织无强化。CT对该病的定性率(88.9%)明显高于B超(55.6%),提示CT是目前肾上腺髓质脂肪瘤影像诊断的主要方法。结论肾上腺髓质脂肪瘤的CT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根据肿瘤生长部位、形态、密度及增强特征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CT是诊断肾上腺髓质脂肪瘤的主要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质脂肪瘤的CT诊断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髓质脂肪瘤CT表现并复习文献。结果12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CT平扫肾上腺区域示圆形或类圆形脂肪样低密度肿块影。肿块内可见斑点状钙化及条索状略高密度影,增强扫描肿块内条索状略高密度影强化不明显。结论CT检查对肾上腺髓质脂肪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和显示肿瘤与邻近器官的关系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肾上腺肿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的CT征象。结果33例肿瘤中肾上腺腺瘤11例,醛固酮腺瘤肿块较小,密度稍低。皮质醇腺瘤肿块稍大,中等密度。嗜铬细胞瘤12例,瘤块均较大,以混杂密度为主。髓质脂肪瘤2例,富含脂肪组织,故密度低。肾上腺皮质癌4例,以混杂密度为主,常不均匀强化,并有邻近组织转移。肾上腺转移癌4例,CT表现无明显特异性。肾上腺肿瘤的检出率为100%,定性诊断符合率为84.85%。结论CT对肾上腺肿瘤的检出率高,在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上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肾上腺髓性脂肪瘤的MSCT特征性表现,提高其MSCT诊断的正确率及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濮阳市中医院2012年至2015年12例经手术证实的肾上腺髓性脂肪瘤的病例,回顾性分析其MSCT表现特点.结果 12例肾上腺髓性脂肪瘤中肿块形态多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较清楚.其中9例以脂肪组织为主,3例含少许脂肪组织,2例有钙化.CT增强检查可见肿瘤实性部分、分隔及包膜轻度强化,脂肪组织无强化.结论 MSCT对于肾上腺髓性脂肪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很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质脂肪瘤的超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与病理诊断证实为肾上腺髓质脂肪瘤患者的超声表现及临床资料,并与CT检查结果对比,分析其超声声像图特点及超声诊断的可靠性和临床价值。结果:23例肾上腺髓质脂肪瘤中,超声表现为均质型强回声者17例,强回声区内分布低回声者5例,漏诊1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上述病灶内均未见明确血流信号。超声和CT诊断肾上腺占位性良性肿瘤的敏感性分别为95.7%(22/23)和100%(20/20),诊断肾上腺髓质脂肪瘤的敏感性分别为26.1%(6/23)和80.0%(16/2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对肾上腺髓质脂肪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作为肾上腺髓质脂肪瘤的筛查和随访观察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0.
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CT、MRI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0例。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CT、MR1及临床、病理资料。结果CT扫描显示肾上腺区低密度肿块3例,混杂密度肿块6例,实性肿块1例,3例钙化,1例出血,5例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4例MRI检查示肾上腺区肿块T1WI、T2WI均呈高信号,2例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结论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CT、MRI表现较具特征性,一般可在术前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1.
42例眼眶炎性假瘤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总结眼眶炎性假瘤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提高该病诊断水平.方法经手术病理或临床治疗观察确诊的眼眶炎性假瘤42例,回顾分析其临床及CT、MRI表现.结果42例中,以突眼(占73.8%)及眼球运动障碍(占52.4%)为主要表现,其次为眼缘触及肿块(占40.5%);其中单眼发病33例,双侧发病9例.CT分型:浅层巩膜型2例,浸润型4例,肿块型13例,肌炎型11例,泪腺型12例;MRI检查11例,其分型及表现基本同CT扫描.结论CT、MRI能明确眼眶炎性假瘤的部位及侵犯范围,其分型为临床确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 AML)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 对14例AML临床病理资料综合分析并复习文献,重新复查切片确诊.结果 肾AML 13例,肝AML 1例,女性13例,男性1例,年龄30岁-78岁,平均53.4岁;临床表现:肾AML以腰,腹痛、腹部包块,血尿为主,初诊肾错构瘤5例、肾肿块查因4例,肾癌4例;均行患肾切除术;肝AML为腹部隐痛,CT示肝肿块,拟肝癌,行肝叶切除.病理特点:AML由脂肪组织,畸形血管和平滑肌三种成分按不同比例构成,6例平滑细胞呈梭形、上皮样形、透明细胞形.结论 AML临床诊断困难,易误诊,病理检查可确诊.瘤细胞异型性非恶性诊断标准,免疫组化HMB45等标记对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的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肾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探讨其CT诊断。结果CT检查发现含脂肪成分者26例,其中常规层厚发现脂肪成分20例,薄层发现(常规不能确定的)脂肪成分6例;CT检查无明显脂肪成分者5例,其中MRI检查T1WI呈等信号、T2WI呈低信号确诊为肾AML2例,误诊为肾癌2例,不能定性1例,该3例术中行冰冻活检确诊为肾AML。结论CT对肾AML诊断的关键是在肿瘤中测得脂肪密度影,对于少脂或无脂的AML,薄层CT扫描可提高诊断准确率;CT结合MRI、B超检查可使确诊率明显提高;术中冰冻活检对明确诊断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表达CD7抗原的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myelocyticleukemia,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免疫表型及细胞遗传学特征。方法:选择1992年8月至1996年9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成人AML患者99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及G显带进行免疫表型及染色体核型分析,治疗采用我院常规化疗方案。结果:12例(12.12%)AML患者表达CD7抗原,其中11例(11/12)同时表达HLADR;受检的8例患者(100%)皆同时表达CD38;骨髓染色体分析,3例异常,可见-7,17p+,9q+,5q-,+8及t(8;21)。此外,肝肿大者6例(6/12),完全缓解(completeremission,CR)者5例(5/12),与CD7-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D7+AML多同时表达HLADR、CD38,染色体核型无特征性异常,肝肿大发生率高,CR率低,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女性附件扭转的MRI表现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附件扭转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均行超声和MRI检查,并与手术结果对照分析。 结果 本组26例中,输卵管系膜囊肿扭转3例,其中1例继发卵巢蒂扭转;输卵管积水伴扭转1例;原发性卵巢扭转4例,卵巢肿物伴蒂扭转18例。MRI确诊23例,漏误诊3例,诊断准确率约88.5%(23/26),高于同期超声诊断准确率65.4%(17/26)。26例患者的MRI均显示盆腹腔内异常信号肿块,并与一侧宫角或附件相连。2例婴幼儿子宫小、显示不清。扭转蒂呈鸟嘴征12例,结节征或漩涡征12例,结构紊乱2例。漩涡征或鸟嘴征在DWI序列见局部高信号9例(9/10)。增强扫描扭转蒂内见迂曲或漩涡样血管强化7例(7/7)。本组26例中,发生扭转的肿物共27个:囊性肿物16个,囊实性肿物11个。在T2WI及SPIR序列上,囊壁或分隔不规则增厚12例,液-液平面7例,囊实性肿块均为混杂信号。同时合并盆腔积液11例,妊娠4例,子宫肌瘤4例,对侧卵巢畸胎瘤1例,对侧卵巢内膜样囊肿1例,对侧输卵管积水1例。 结论 女性附件扭转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是超声检查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6.
肝与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形态和免疫表型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hao Y  Zhong DR  Li XH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3):1142-1145
目的 观察肝、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染色,比较其异同点。方法 采用常规处理、HE染色及免疫组化SP方法对12例肝AML和38例肾AML的形态和免疫表型进行比较,对肝和肾AML的3种肌样细胞和脂肪所占肿瘤比例作了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12例肝AML中男女比率为2:10,平均年龄41岁;38例肾AML男女比率14:24,平均43岁。肿瘤均由畸形的血管、脂肪和肌样细胞构成。肌样细胞又分为上皮样、中间型和梭形3种。在12例肝AML中有6例上皮样细胞所占比例大于50%,而在38例肾AML中均小于25%。细胞核异型性前者也较后者多见且严重,梭形细胞则少于后者;在前者上皮样细胞以围绕薄壁血管为主,偶见厚壁血管,而后者正相反;另外前者常见髓外造血,而肾AML无此现象。免疫组化染色肝AML常见HMB45强阳性,SMA局灶阳性,而肾AML中SMA强阳性,HMB45散在阳性。结论 AML的组织学形态多样,发生于肝肾的AML彼此形态亦有明显差别,3种成分的比例和分布各异。免疫组化HMB45、SMA表达的强弱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7.
常见白血病融合基因筛查在白血病诊断与分型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病人白血病细胞染色体畸变涉及的86种融合基因和临床白血病类型的相关性,探讨常见融合基因筛查法在临床诊断和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61例初发或者复发的白血病患者及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骨髓细胞,提取RNA,用32条特异性引物逆转录为cDNA,利用白血病29种染色体畸变形成的融合基因的86种mRNA剪接变异体引物,分8管进行多重RT-PCR,筛查白血病融合基因.结合临床状态和形态学观察了解融合基因与白血病类型的关系.结果:白血病中115例(71%)分别检测出10种白血病常见融合基因,包括AMLl/ETO、PML/RARα、PLZF/RARα、dupMLL、MLL/AF6、MLL/AF10、CBFβ/MYHll、BCR/ABL、Hoxll、Evil.其中5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100%检出BCR/ABL;25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88%检出融合基因,其中21例APL检测出PML/RARα,1例APL检测出PLZF/RARα;AMLl/ETO阳性的17例急性白血病(AL)16例为FAB-M2亚型,1例为混合型白血病;CBFβ/MYH11阳性的4例AL 3例为FAB分型的M4,1例为M5,属于向粒单细胞系统分化的白血病.16例AL检测出MLL基因异常,其中MLL/AF6白血病均为FAB分型的M5,具有典型的原始单核细胞白血病的特征.17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5例检测出BCR/ABL.8例MDS病人中2例检测出融合基因,其中AMLl/ETO阳性的MDS-RAEB很快发展为AML.结论:这种以多重RT-PCR为基础的白血病常见融合基因筛查法可以准确、快速而且可靠地确定白血病的分子类型,提供白血病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董汉彬 《广州医药》2003,34(3):13-15
目的:探讨早期脊椎结核的MRI表现,评价NRI反映早期脊椎结核病理特征的能力。方法:回顾11例经穿刺活检、临床抗结核治疗证实的早期脊椎结核的的MRI表现,结合x线等资料分析。结果:共26个病椎,其中5个“虫蚀状”骨质破坏,26个椎体合炎;U例椎体周围软组织肿胀,并椎旁、椎前脓肿4例;12M病椎椎间盘临近破坏终板裂隙状高信号5个,Gd-DTPA增强表现为裂隙状强化;病椎后硬膜外脓肿7例,Gd-DTPA增强后脓肿壁、后纵韧带线样强化。结论:椎体含炎、病椎虫蚀状骨质破坏、多个椎体周围软组织肿胀、T2WI椎间盘临近破坏终板裂隙状高信号、病椎后硬膜外脓肿、Gd-DTPA增强检查椎间盘裂隙状强化、后纵韧带强化等是早期脊椎结核富有特征性的MRI表现,MRI能较好地表达早期脊椎结核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