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分析颈椎减压钛网植骨术后疗效不佳的原因,探讨经前路再手术治疗该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经颈前路再次减压手术治疗颈椎钛网植骨术后患者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46~75岁,平均61岁。脊髓型颈椎病11例,神经根颈椎病2例,混合型颈椎病3例。首次手术至再次手术时间4~12年,平均7年。所有患者首次手术均行前路椎体次切钛网植骨内固定术,钛网植骨节段C3-C52例,C4-C6 8例,C4-C7 2例,C5-C74例,其中C4椎体次切钛网植入+C5,6椎间盘摘除cage植入1例。患者术后症状好转或消失后再次复发13例;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2例;术后症状持续加重1例。所有患者再手术前行颈椎正侧位片、CT、MRI检查,12例患者融合节段的邻近节段退变引起脊髓或神经根的压迫,其中上节段4例,下节段8例;3例患者因减压节段椎体后缘骨赘形成,造成脊髓或神经根受压;1例患者因前路减压不彻底脊髓仍受压。应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系统,颈部功能障碍指数(ODI)及Odom分级标准来评价临床效果。结果:全部患者通过前路完成二次手术减压,手术时间80-150min,平均110min;出血量30-200ml,平均160ml。l例患者出现30ml较清引流液,怀疑脑脊液漏,术后第2天拔除引流液管后缝合引流口,10d后拆线切口Ⅰ/甲级愈合。其余患者无饮水呛咳、声音嘶哑、喉头水肿等并发症。16例均获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6个月。JOA评分及ODI指数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个月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JOA评分改善率为(72.9±0.2)%。按照Odom临床效果分级标准:优12例,良3例,可1例。结论:颈椎减压钛网植骨术后,因手术减压不彻底、术后邻近节段的退变或新形成的各种致压因素、内植物引起的各种并发症等需要再次手术,而经前路再手术治疗患者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中华骨科杂志》2022,(14):880-888
目的比较双节段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 CADR)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ACDF)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7年12月因颈椎退行性疾病而行双节段颈前路手术治疗15年以上患者资料。将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CADR和ACDF两组。CADR组15例, 男7例、女8例;年龄(49.73±10.26)岁(范围32~70岁);混合型颈椎病3例, 神经根型颈椎病5例, 脊髓型颈椎病7例;C3, 4、C4, 5节段1例, C3, 4、C5, 6节段2例, C4, 5、C5, 6节段7例, C5, 6、C6, 7节段5例;术前手术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为9.10°±4.00°;随访时间为(189.07±13.51)个月(范围162~210个月)。ACDF组20例, 男12例、女8例;年龄(52.60±8.83)岁(范围32~68岁);混合型颈椎病2例, 神经根型颈椎病3例, 脊髓...  相似文献   

3.
以三角肌麻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以三角肌麻痹为主要临床表现颈椎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研究38例以三角肌麻痹为主要表现的颈椎病患者资料,分为3型:Ⅰ型为C5神经根麻痹;Ⅱ型为脊髓前角多节段压迫(脊髓锥体束未受损);Ⅲ型为脊髓压迫,脊髓前角血液循环障碍.38例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观察不同病程患者及各型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手术后获得随访23例,三角肌肌力恢复至4级或5级者12例(52.2%).病程小于3个月者术后肌力恢复显著优于三角肌麻痹3个月以上者.Ⅰ型患者术后三角肌肌力恢复显著优于Ⅱ、Ⅲ型.结论:颈椎病致三角肌麻痹的发病机制可能有C5神经根麻痹、多节段脊髓前角受压及脊髓前角血液循环障碍等.本类颈椎病患者应尽早手术治疗,Ⅰ型患者术后肌力恢复显著优于其他两型.  相似文献   

4.
正C8神经根麻痹是由于中下颈椎退行性疾病、肿瘤、Ⅰ型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C8神经根周围硬膜外血肿或颈椎手术等因素刺激或压迫C8神经根,导致C8神经根或相邻节段脊髓功能受损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1~4]。临床常表现为颈肩痛、上肢尺侧感觉障碍及无名指、小指屈伸功能障碍,部分患者颈椎MRI等影像学检查可见C8神经根受压[5],肌电图主要表现为尺神经与正中神经动作电位传导异常[6]。C8神经根麻痹病因多样,如不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5.
前路钩椎关节切除在颈椎病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前路钩椎关节切除治疗脊髓型伴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2年3月~2004年7月,收治脊髓型伴神经根型颈椎病9例,男5例,女4例,年龄38~66岁.病程11~63个月.其中单侧神经根受压6例,双侧神经根受压3例.双下肢肌力3级,行走困难3例;双下肢肌力4级,行走不稳或缓慢6例.采用前路钩椎关节切除神经根减压,椎间盘切除脊髓减压,钛网植骨钢板螺钉内固定术.结果术中无椎动脉损伤.患者均获随访3~16个月,根性神经痛消失7例,2例仍残留局部酸胀疼痛.6例双下肢肌力4 级,3例双下肢肌力4级.CT扫描或X线片示椎间孔均有扩大,MRI显示脊髓及神经根压迫解除.结论钩椎关节切除能对神经根直接减压.熟悉局部解剖,掌握手术技巧是避免损伤椎动脉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显微内镜下颈椎后路椎间孔切开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2月-2007年6月,于显微内镜下行颈椎后路椎间孔切开减压术24例。男16例,女8例;年龄42~68岁,平均59岁。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16例,颈椎间盘突出症8例。病变节段:C4、58例,C5、612例,C6、74例。病程6~15个月。影像学检查显示8例颈椎间盘突出症中软性突出物6例、硬性突出物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受压因素主要为黄韧带肥厚、钩椎关节增生及关节突关节位置异常。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功能评分法评定为(12.60±1.52)分。结果手术时间90~120min,平均100min;术中出血量100~150mL,平均120mL。1例全麻手术患者术中为切除钙化的突出髓核组织造成神经根牵拉伤,术后采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3个月神经根功能恢复;其余患者术后神经根疼痛症状明显改善19例,减轻4例。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手术部位减压彻底。2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28个月。X线片及CT检查示椎间高度无明显丢失,生理曲度正常。术后24个月根据JOA脊髓功能评分法评定为(16.10±0.2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显微内镜下颈椎后路椎间孔切开减压术可通过小切口快捷进入术区,减少了组织损伤,避免了椎间高度丢失,临床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7.
Kaneko  K  Hashiguchi  A  Kato  Y  许俊杰 《脊柱外科杂志》2006,4(5):318-318
C5神经根运动功能麻痹,是椎板成形术后出现的并发症之一,现有一些假设来解释这种现象,但关于它的病因学仍不清楚。Kaneko K等通过使用脊髓诱发电位(ESCPs),从电生理学方面研究术后C5神经根运动功能麻痹的可能机制。回顾性研究了66例因颈椎疾病而行椎板成形术的手术患者。对所有患者使用不同的ESCPs来区分不同节段的有症状的的颈椎病。通过手肌试验,如果术后手臂外展的肌力较术前减少至少1个水平,则认为C5神经根运动功能麻痹。结果:5个患者(7.6%)术后出现C5神经根运动功能麻痹。C5神经根麻痹发生在术后1—3d,5个患者均为单侧。其中3例为颈椎病,2例为后纵韧带骨化。1例损伤严重的患者没有康复。其他4例患者在出现症状后3~6个月恢复,MMT提高4或5分。ESCPs的研究发现,5例患者的C5,均受颈椎病影响,(其中3例影响C4、5,还有2例同时影响C4、5和C5、6)。在这5例中,在MRI的T2加权上均可见到高信号影。结论:C4、5,水平的颈椎病,对C5神经根麻痹是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颈椎病前路减压与融合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床上应用颈椎前路减压和融合治疗颈椎病伴神经根痛或脊髓痛,然而对是否置入钢板固定一直有争论。文章回顾性分析颈椎病前路减压术后继发症状的临床资料与影像学表现,比较分析使用前路融合钢板固定的危险性与效果。47例颈椎病患者平均58.1岁(28~76岁),其中25例男性,22例女性,所有病人经保守治疗(抗炎、牵引及理疗)无效后行外科手术。术前经颈椎平片、CT或MRI检查以确定脊神经受压情况。术后显  相似文献   

9.
颈椎病29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椎问关节退变致使其周围重要组织(脊髓、神经根、交感经及推动脉)受累,呈现相应的临床症状[1]多见于中老年人。我们从1990年以来、付仆院的290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综合康复治疗和临床观察,分析了不同年龄组的患病情况,以及打型颈椎病及其病程与疗效的关系,现报告如1二1临床资料1.1!一般资划本组290例颈椎病患者中,男性107例、女件183例;年龄24~72岁,平均52岁;病程3~120月平均8月按照桂林会议通过的“颈椎病诊断标准[2],神经根型颈椎病102例,椎动脉型54例,脊髓型38例,混合型96例。各年龄组的患…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出移动K线征(+)的理念;探讨针对K线征(-)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运用移动K线征指导选择性椎板成形术的可行性。方法定义移动K线征(+):术前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片上K线征(-)时,通过向上或向下移动和(/或)延长K线(例如C3-T1椎管中点的连线),致该线与前方致压物未有接触,称为移动K线征(+)。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8年10月我科收治的21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K线征(-)而经评估移动K线征(+),行颈椎后路非C3-C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根据术前与术后MRI比较脊髓向后漂移情况、计算机断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矢状位椎管前后径变化、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v index,NDI),评价脊髓减压效果和临床疗效;记录C5神经根麻痹、脑脊液漏和轴性疼痛发生率。结果术前与术后MRI比较结果显示脊髓明显向后漂移,脊髓受压均得到解除;术后椎管前后径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例病例均获得至少12个月的随访。术后1周、1年和末次随访的JOA评分和NDI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其中1例患者术后脊髓明显向后漂移,脊髓受压解除,但临床疗效欠佳,术后JOA评分和NDI评分较术前未有明显改善。出现C5神经根麻痹2例(9.50%),轴性疼痛3例(14.3%),术后脑脊液漏1例(4.8%)。结论对K线征(-)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通过移动K线,使移动K线征(+),以此重新确定开门节段和范围,可以使K线征(-)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仅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也同样获得良好脊髓减压效果和满意临床疗效,从而避免行前路多节段、椎体次全切手术或前后联合手术。  相似文献   

11.
前后路Ⅰ期减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脊髓前后受压所导致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自 锁钢板内固定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一次性完成的手术方法对26例脊髓型颈椎病(为脊髓前后均受压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其中男9例,女17例;年龄63~81岁,平均69岁.并对其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6例获得1.5~6年的随访,22例症状完全消失,4例尚留有轻度手臂麻木.按JOA评分标准:优16例,良6例,可4例,差0例.结论:采用前后路Ⅰ期手术治疗脊髓前后同时受压的脊髓型颈椎病减压彻底、固定可靠、疗效满意,不但使治疗周期大大缩短、复发率明显减少,而且可使脊髓和神经根受压症状得到彻底缓解.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Moore分类法在下颈椎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06年8月至2010年3月收治下颈椎损伤患者200例,男165例,女35例;年龄19-88岁,平均52岁。应用下颈椎损伤改良Moore分类全面地描述下颈椎损伤的状态,颈椎损伤严重程度(稳定性)量化评分与有否神经症状表现相结合,根据骨折类型和稳定性、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情况、韧带损伤后的稳定程度及其他参考因素进行分类诊治,选择治疗方法。其中伴有脊髓神经损伤者130例(ASIA评分:A级6例,B级13例,C级43例,D级68例),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者70例。对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的下颈椎损伤患者,根据ASIA评分进行疗效评定;对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的患者,根据影像学检查对颈椎的序列和高度进行观察。结果:前、左、右侧和后柱均损伤35例;前柱损伤33例;前、后柱均损伤90例;前、左侧和后柱均损伤5例;前、右侧和后柱均损伤3例;前、左侧和右侧柱均损伤3例;前、右侧柱损伤2例;前、左侧柱损伤5例;后柱损伤12例;左侧柱损伤7例;右侧柱损伤5例。200例患者中手术治疗98例,非手术治疗102例(其中可以手术而患者家属要求非手术治疗39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中3例行手术后脊髓功能无恢复迹象,ASIA分级无变化,但其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另3例未手术患者脊髓功能及肢体症状均无变化。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手术后脊髓功能均有一定程度恢复,ASIA评分平均提高1.2级。未手术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非手术治疗后ASIA评分平均提高0.3级。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者手术后经影像学检查显示均恢复了颈椎的正常序列和高度。结论:根据改良Moore分类法,稳定性量化评分值大于等于4分有下颈椎不稳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分值越大,手术指征越明显,若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表现者则有绝对手术指征。稳定性量化评分为3分且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表现者一般也有手术指征。稳定性量化评分为3分不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表现者或3分以下者均不需要手术治疗。应用改良Moore分类法有利于下颈椎损伤患者的临床规范化、标准化诊治,以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Liu Y  Chen L  Gu Y  Yang HL  Tang TS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24):1859-1863
目的 评价应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进行颈椎病再手术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3年2月至2009年6月,对15例颈椎前路融合术后症状复发或加重的患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分析再手术的原因和疾病进展过程,采用日本骨科学会制定的JOA评分系统评估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Nurick分级评价患者行走功能.结果 1例失随访,1例术后随访时间过短,未统计入本组.其余13例患者随访时间13~52个月,平均26个月.前后两次手术间隔时间为5个月~6年,平均24个月.再手术原因包括:邻近节段退变压迫颈髓2例,首次手术减压不彻底5例,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误诊颈椎病4例,局限型OPLL进展2例.再手术均采用C3-6或C7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13例患者JOA评分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0.5和13.8分(P<0.05),平均神经功能改善率为53.0%.Nurick分级术前和随访时分别为3.1和1.9级(P<0.05),平均改善1.2级.术后并发症包括脑脊液漏1例,颈肩部轴性痛1例,C5神经根麻痹l例.结论 对于颈椎前路融合术后减压不彻底、邻近节段退变或OPLL进展导致症状复发者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可以有效缓解脊髓压迫,改善脊髓神经功能,避免再次经前方入路引起的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v,MED)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9月~2012年8月,我科采用颈椎后路MED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6例,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31~56岁,平均41.7岁;C4/5 4例,C5/6 9例,C6/7 3例;均为一侧根性症状,CT 、MRI等影像学检查提示单节段外侧突出或/和关节突增生致椎间孔狭窄,神经受压节段与临床症状体征相符,经系统保守治疗6周以上无效,颈椎动力位X线片未见颈椎不稳.随访观察患者的颈痛VAS评分、JOA评分、颈椎生理曲度、颈椎病变节段稳定性和椎间高度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89min (75~1 1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85ml(30~160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1d(3~7d);出院时患者神经根性症状缓解11例,明显改善5例;16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7个月(6~25个月),VAS评分由术前的7.13±1.15分降至术后的3.00±0.63分,末次随访时为1.94±0.85分;JOA评分由术前12.63±1.09分提高至15.63±0.50分,末次随访时为16.13±0.62分;术前、术后与术次随访时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颈椎生理曲度D值从术前7.66±0.99mm提高到末次随访时10.99±0.9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椎间高度分别为5.56±0.54mm和5.54±0.5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伸过屈位X线片未显示明显颈椎失稳结论: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颈椎后路MED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正颈椎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大部分患者均有颈项部疼痛、上肢麻木或放射痛等症状,但部分患者的症状及临床体征不一定能真实反应病情,给临床诊断上带来一定的难度,误诊情况屡见不鲜。本文报道2例误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例1为高颈段脊髓血管畸形,例2考虑脊柱骨软骨瘤。现将误诊过程总结报道如下,以资参考: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 ,我们在疼痛门诊采用椎间孔阻滞治疗颈椎病 5 0例 ,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男 2 8例 ,女 2 2例。年龄 36~ 76岁 ,40岁以上 48例。病程 1周~ 5年。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38例 ,椎动脉型颈椎病 5例 ,交感型颈椎病 7例 ,均发生于 C4~ 7椎节段。症状局限于一侧者 41例 ,双侧者 9例。对于颈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则未采用该方法治疗。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 ,拟阻滞侧在上。确定病变部位 ,于相应棘突旁开3cm为穿刺点。常规消毒、局麻后 ,用 7号腰穿针稍向内侧进针触及关节突 ,并滑过关节突继续进针约 1.5 cm,病人出现异感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和评估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情况与预后.方法:2007年5月~2012年1月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且术前三角肌肌力正常、手术减压范围包含C4/5椎间隙的患者共121例,男65例,女56例,平均手术年龄64.2岁,其中脊髓型颈椎病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32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44例.观察术后患者肩及上臂的肌力、感觉情况,在术前CT上测量C4/5神经根管直径,观察术前MRI T2加权像上脊髓高信号区.C5神经根麻痹诊断标准为三角肌肌力降至3级或3级以下.结果:共6例患者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其中三角肌肌力2级1例,3级5例;单侧三角肌及肱二头肌肌力下降5例,双侧1例,均伴有感觉障碍.1例为C4/5椎间隙减压,l例为C5椎体次全切,4例为2个节段以上减压.5例患者术前MRI T2像上观察到C5节段脊髓高信号区.6例患者随访1~4年,感觉恢复正常;其中2例(1例术前T2像脊髓高信号区范围较大、1例术后肌力下降至2级)肌力恢复至4级,4例恢复至5级,恢复时间为1~8个月,平均4个月.6例C5神经根麻痹患者颈椎JOA评分由术前10.8±1.1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6.2±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患者自我满意度评价为40%~70%,平均55%.6例C5神经根麻痹患者术前C4/5神经根管直径为2.86±0.28mm,115例无麻痹组为3.18±0.39mm.121例患者中,术前C4/5神经根管直径≤3.0mm者53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4例(7.5%);>3.0mm者68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2例(2.9%),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21例中,减压融合1~2个颈椎节段发生C5麻痹为2/82(2.4%),减压3个节段发生C5麻痹为4/39(1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可能出现C5神经根麻痹,但预后较好,保守治疗后肌力、感觉均可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术中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测量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脊髓弹性模量变化的可行性与应用价值。方法:对17例行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术中SWE。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58.18±11.49岁(37~78岁);病程2~180个月(62.06±52.54个月);4例C3/4,4例C4/5,5例C5/6,2例C3/4、C4/5,1例C4/5、C5/6,1例C5/6、C6/7;术前JOA评分为6.5~15分(10.74±2.62分),身体质量指数(BMI)为26.02±3.15kg/m2(19.33~30.76kg/m2),病变节段脊髓扁平率为(40.07±9.43)%(24.14%~52.93%)。术中定量测量正常节段和受压节段脊髓弹性模量的均值(Mean)、最大值(Max)、最小值(Min)及标准差(SD),并重复操作两次,对前后两次测量的数据结果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检验其重测信度。应用配对t检验分析两组弹性模量的差异,使用t检验分析不同性别正常脊髓弹性模量的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患者年龄及BMI与正常节段脊髓弹性模量的关系,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患者病程、脊髓扁平率及JOA评分与受压节段脊髓弹性模量的关系。结果:正常节段脊髓弹性模量ICC为0.964(95%CI:0.902~0.987),受压节段脊髓弹性模量的ICC为0.842(95%CI:0.564~0.943)。受压节段脊髓弹性模量的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均显著低于正常脊髓(P0.01)。患者BMI与正常节段脊髓弹性模量间呈正相关(R~2=0.39,P=0.005),年龄与正常脊髓弹性模量无显著相关性(P=0.88)。男性与女性间正常脊髓弹性模量无显著性差异(P=0.68)。病程、脊髓扁平率、JOA评分与受压节段脊髓弹性模量均无显著相关性(分别为:R~2=0.001,P=0.89;R~2=0.004,P=0.80;R~2=0.11,P=0.19)。结论:术中SWE测量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脊髓的弹性模量具有可行性,并发现病变脊髓的弹性模量会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9.
颈椎病前路减压术后再手术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目的探讨颈椎病颈椎前路减压术后再手术的原因、术式选择及效果。方法颈椎病前路减压术后再手术者29例,其中脊髓型颈椎病19例,神经根型颈椎病2例,混合型颈椎病8例。均再次经颈前入路去除残留致压物、移位植骨块及内固定物,并植骨融合固定。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及再手术所见,结合颈椎X线和MR检查,分析再手术原因,并观察再手术的临床效果。结果再手术的原因有初次手术减压不彻底11例,植骨移位压迫4例,cage植入后再压迫4例,钢板螺钉松脱2例,相邻节段病变8例。全部病例随访6~29个月,平均11个月。再次减压固定后23例获得骨性愈合,6例延迟愈合。再手术后6个月脊髓型和混合型颈椎病神经功能恢复率分别为52.4%和46.7%。神经根型完全恢复。结论再手术的主要原因为残留或新形成的脊髓和神经根受压,彻底减压和重建施术节段的稳定是获得满意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导致的脊髓、神经根或血管受压并引起相关的临床症状,称之为颈椎病。国内颈椎病通常可以分为局部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四个类型。既往还有交感神经型,但由于此型的患者以主诉为主,无明显阳性体征,目前国内多数学者不赞成将它归入颈椎病的一个类型。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目前也是一个备受争论的疾病的定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