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4 毫秒
1.
目的:探讨辐射增敏剂AK2123和辐射防护剂WR2721对肝癌细胞DNA损伤与修复的影响.方法:用脉冲交变电泳法(PFGE)和 ̄3H-TdR掺入法,测定上述两药物对受照人肝癌细胞DNA双链断裂(dsb)与修复及DNA合成的影响.结果:在0~80Gy剂量范围内,随着照射剂量增加,肝癌细胞DNA残留率逐渐降低(100%~57.0%),DNAdsb量亦逐渐增多,照前给AK2123或WR2721,均能显著地降低DNA残留率,使DNAdsb量增多,加重DNA损伤(P<0.05);20Gy受照细胞保温0~120min,在60min时DNAdsb开始被修复(P<0.05),而AK2123组为120min(P<0.05),WR2721在30min后有修复的趋势;AK2123在62.5~500μg/ml内其参入率显著升高(P<0.05),呈促进DNA合成作用,WR2721则随药物浓度增加其参入率降低(P<0.05),抑制DNA合成.结论:AK2123和WR2721显著加重受照肝癌细胞的辐射损伤,促进DNAdsb量增加,抑制其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2.
WR—2721对放烧复合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辐射防护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以糖原激活腹腔巨噬细胞(MФ)及MФ在腹腔内吞噬鸡红细胞的方法,观察WR-2721[S-2(3-氨基丙胺基)乙基硫代硫酸]对放烧复合伤小鼠腹腔MФ吞噬功能的辐射防护。结果表明:8Gy复合10%Ⅲ度烧伤小鼠腹腔MФ成熟加快,吞噬率升高(P<0.01),但消化率和吞噬指数趋于降低,消化能力的降低,即杀菌力的降低,在放烧复合伤感染加重中起重要作用。WR-2721(10mg/鼠)对8Gy复合10%Ⅲ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糖原激活腹腔巨噬细胞(MΦ)及MΦ在腹腔内吞噬鸡红细胞的方法,观察WR-2721[S-2(3-氨基丙胺基)乙基硫代硫酸]对放烧复合伤小鼠腹腔MΦ吞噬功能的辐射防护。结果表明:8Gy复合10%Ⅲ度烧伤小鼠腹腔MΦ成熟加快,吞噬率升高(P<0.01),但消化率和吞噬指数趋于降低,消化能力的降低,即杀菌力的降低,在放烧复合伤感染加重中起着重要作用。WR-2721(10mg/鼠)对8Gy复合10%Ⅲ度烧伤小鼠10d活存率能提高65%(P<0.001),还能提高MΦ消化功能(P<0.05)和促进MΦ吞噬指数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WR_(2721)对放烧复合伤小鼠骨髓和脾脏MDA、SOD变化及DNA含量的影响刘晓宏,施炎(第三军医大学预防医学系复合伤研究室)630038多种抗放药物对放烧复合伤具有防治作用,其中WR2721[S一2(3一氨基丙胺基)乙基硫代磷酸]是效价较好的一?..  相似文献   

5.
Wu J  Zhang X  Gao D 《中华医学杂志》2000,80(11):861-864
目的 探讨局部分泌血管抑素K(1 ̄3)蛋白〔angiostatin K(1 ̄3),AK(1 ̄3)〕治疗人脑胶质瘤的可行性。方法 构建AK(1 ̄30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SAK(1 ̄3),经脂质体法将该载体转染入人脑胶质瘤细胞SHG44、行G418筛选。用电镜和流式细胞仪测定转染细胞的生物学性状,以内皮细胞抑制实验和免疫荧光实验检测该细胞表达的AK(1 ̄3)蛋白。应用裸鼠皮下致瘤性实验,结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延迟整流性K+通道在人肝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膜片钳技术的全细胞记录方式记录人肝癌细胞在不同浓度EGF中延迟整流性K+通道的跨膜电流。利用氚标记的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技术观察EGF和K+通道阻断剂(TEA)对人肝癌细胞DNA合成的影响。结果:发现表皮生长因子(EGF)促进肝癌细胞增殖的同时使肝癌细胞膜离子通道的跨膜K+电流增加。K+通道阻断剂四乙胺(TEA)能显著抑制EGF促进DNA合成的作用,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和时间依赖性,但对细胞的活力无明显影响。结论:人肝癌细胞的增殖活动需要延迟整流性K+通道参与。  相似文献   

7.
延迟整流性K^+通道在人肝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延迟整流性K^+通道在人肝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膜片钳技术的全细胞记录方式记录入肝癌细胞在不同浓度EGF中延迟整流性K^+通道的跨膜电流。利用氚标记的胸腺嘧啶核苷掺入技术观察EGF和K^+通道阻断剂(TEA)对人肝癌细胞DNA合成的影响。结果:发现表皮生长因子(EGF)促进肝癌细胞增殖的同时使肝癌细胞膜离子通道的跨膜K^+电流增加。K^+通道阻断剂四乙胺(TEA)能显著抑制EGF  相似文献   

8.
应用多种抗人淋巴细胞的单克隆抗体和流式细胞仪,分析用IL-2诱生患者淋巴细胞2周形成的LAK和TIL细胞的表型。结果:LAK细胞中CD_3 ̄+细胞为(85.0±2.53)%,CD_(16)细胞为(8.3±1.0)%,证实LAK细胞是以T细胞为主,包括有NK细胞的混合群体。双标记表型分析CD_8 ̄+Leu7 ̄-的CTL细胞占81.48%,因而推测LAK细细胞中,抗原特异性和MHC限制性的CTL细胞占有很大比例。TIL细胞中CD_3 ̄+细胞为(64.7±9.7)%,CD_(16) ̄+细胞为(1.6±0.2)%,Leu7 ̄+细胞为(6.8±1.1)%。双标记表型分析CD_8 ̄+Leu7 ̄-的CTL细胞占CD_8 ̄+细胞的86.76%,证实TIL细胞主要是T细胞,NK细胞极少。  相似文献   

9.
电离辐射对淋巴细胞DNA合成的影响及适应性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雨杰  苏燎原 《苏州医学院学报》1999,19(11):1148-1149,1177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预先接受低剂量电离辐射后,对大剂量照射的适应性反应。方法:用0.048Gyγ-射线照射后接受0.5 ̄8.0Gy攻击剂量照射,以^3H-TdR掺入法观察淋巴细胞DNA合成能力的变化。结果:淋巴细胞接受低剂量照射时能提高被大剂量的DNA合成4.0Gy的照射时适应性反应最充分。结论:低剂量辐射能诱导淋巴细胞对大剂量辐射的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10.
采用3HTdR释放法测定了20例肝癌患者的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及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活性,同时用ABC法检测其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结果显示,肝癌患者的外周血NK和LAK活性显著低于正常人(P<0.01),T细胞亚群CD3及CD4细胞减少(P<0.01),CD8细胞增多(P<0.01),CD4/CD8比值显著降低(P<0.01)且出现倒置。上述结果提示肝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出现紊乱及免疫活性细胞功能有缺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肿瘤细胞诱导分化剂六亚甲基二乙酰胺(HMBA)和N-乙酰-1,6-二胺基己烷(NADAH)与人红白血病K562细胞DNA的相互作用和诱导肿瘤细胞分化的机理.方法:通过两步合成,将NADAH偶联到对甲基苯磺酰氯活化的异丙基甘油硅胶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柱,研究人红白血病K562细胞DNA在NADAH柱上的行为及NADAH及HMBA与人红白血病K562细胞DNA的相互作用.结果:以2mol/L(NH4)2SO4pH7.4的磷酸缓冲液做降盐梯度洗脱时,K562细胞DNA大部分很快被洗脱流出,另有一小部分DNA在(NH4)2SO4浓度降至最低时才流出,NADAH柱对这部分DNA的保留能力极强,即有很强的疏水作用;不同的DNA与NADAH具有不同的疏水亲和力.NADAH柱对DNA的离子效应很弱.结论:HMBA和NADAH在诱导肿瘤细胞的分化过程还对DNA有疏水作用.  相似文献   

12.
昆明小鼠移植S180肉瘤后5天,行肿瘤局部X线照射,单次剂量5Gy,连续5天,照前40min腹腔注射912(和AK-2123)。结果显示,于照射后7天,注射912小鼠血清皮质酮水平即开始降低,照后17天降低最为明显;而血清睾丸酮水平和睾丸cAMP含量趋于升高。另外,912与AK-2123联合应用时,与单独给予912的变化一致。提示,912具有抑制皮质酮分泌和某种程度的促进睾丸cAMP产生和睾丸酮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诱导分化剂苯乙酸对胶质瘤细胞C6的诱导分化作用,并在分子水平上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细胞计数和〔3H〕-TdR掺入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结果:苯乙酸对细胞增殖存在剂量(25mmol/L,50mmol/L)依赖性抑制;免疫细胞化学检测CPM值降低,肿瘤细胞DNA合成减少;细胞周期分析G0/G1期所占比例下降,S期相对升高。结论:苯乙酸可阻抑细胞增殖周期,使细胞周期增殖循环中止于S期中DNA合成准备期S0期,DNA合成减少,抑制细胞增殖。其作用机理为抑制细胞周期中G1期的RNA和蛋白质合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野生型P53对胃癌细胞系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以逆转录病毒为载体将野生型P53基因导入胃癌细胞系MKN28和BGC823,检测P563对肿瘤细胞的影响。结果:P53在转染细胞中表达水平提高,外源性P53的导入使肿瘤细胞增殖细胞抗原(PCNA)水平明显降低;G0/G1期细胞数增加,S期降低。转染P53基因的MKN28细胞裸鼠体内成瘤能力明显下降。结论野生型P53基因在与调节DNA复制及细胞  相似文献   

15.
用HBV DNA二聚体转染高度分化的人肝癌细胞株(HepG2),筛选出具有分泌病毒抗原、核酸以及释放42nm Dane颗粒能力的z7-4细胞株。本实验结果支持3.5KbmRNA是前病毒基因,以它作模板可逆转录成1.6Kb(-)ssDNA,再合成(+)ssDNA,最后装配成4.0Kb和3.2KbdsDNA。在DNA印迹法中位于4.0Kb(D1)和3.2Kb(D2)处是病毒的松驰环状双股DNA(RCDNA),而1.6Kb和1.2Kb处的2条DNA带(S1和S2)均为单股DNA,这些不同位置的DNA带与病毒复制过程中DNA的构型和片断大小不同有关。本实验未能发现2.0KbcccDNA,但提示了负股DNA5’端连接有蛋白质引物。  相似文献   

16.
采用DNA聚合酶专一性抑制剂,观察DNA聚合酶β对DNAr线损伤的修复作用。结果表明:在重组大鼠DNA聚合酶β作用下,[^3H]-TTP掺入率明显高于未照组(P<0.01);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肝细胞小于20gy,SMMC-LTNM肝癌细胞小于5Gy),[^3H-TIP掺入率随照射剂量增加而升高, 继续增加照射剂量时,[^3]-TTP掺入率反而下降;在同一剂量下,不同剂量率照射线这间DNA聚合酶β的  相似文献   

17.
江文  黄远桂  高华  肖华胜 《医学争鸣》1999,20(9):779-782
目的:探讨红藻氨酸(KA)诱导大鼠癫痫发作时海马mGluR1 mRNA表达变化的时空特征.方法:采用地高辛标记的cDNA探针原位杂交法检测海马mGluR1 mRNA表达,通过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处理.同时观察大鼠行为学及脑电变化.结果:KA注射后大鼠均出现严重边缘性惊厥,脑电图表现为持续性癫痫样放电.海马mGluR1 mRNA表达在注射KA后1h开始增高,4h ̄8h达高峰,之后逐渐回落,72h降至  相似文献   

18.
CD3AK细胞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莫钦国  梁安民 《广西医学》1998,20(6):1003-1005
为了观察CD3AK细胞对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采用CD3AK细胞治疗65例不能切除的肝癌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患者T细胞亚群(APAAP法)和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FLISA法)。结果CD3AK细胞治疗后肝癌患者T细胞亚群CD3^+、CD4^+、CD8^+升高,sIL-2R水平下降,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CD3AK细胞治疗肝癌对提高  相似文献   

19.
AFP在肝细胞性肝癌手术前后对NK细胞活性的影响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37例肝细胞性肝癌患者手术前、后NK细胞活性进行动态观察。结果表明,肝细胞性肝癌患者的NK细胞活性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AFP阳性者低于AFP阴性者(P<0.01)。术后他们的NK细胞活性进一步降低,且AFP阳性者恢复较慢。提示AFP对NK细胞活性有抑制作用,对肝细胞性肝癌患者(特别是AFP阳性者),迅速提高术后机体NK细胞活性将有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0.
LAK细胞治疗慢性活动型乙型肝炎的疗效与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LAK细胞)治疗慢性活动型乙型肝炎(CAH)的疗效,探讨治疗机理。方法LAK细胞治疗40例患者,治疗前、疗程结束时,分别检测HBVM,ALT,T细胞亚群,B细胞,IL-2,mIL-2R,NK及LAK细胞活性。疗程结束1a复查HBVM。对照组40例。结果LAK治疗组疗程结束时,HBeAg和HBVDNA转阴率分别为22.5%和40.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均<0.001)。疗程结束1a复查HBeAg、HBVDNA转阴率分别达40.0%和68.6%。治疗后患者CD+4细胞数及CD+4/CD+8比值,IL-2水平及mIL-2R表达,NK细胞及LAK细胞活性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1)。尤以HBeAg转阴者,IL-2升高更显著(P均<0.005)。结论LAK细胞疗法有增强免疫功能、调节免疫紊乱和清除乙肝病毒的效用,但主要不是LAK细胞的溶细胞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