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8 毫秒
1.
目的评价关节镜下缝线桥分层修复术治疗肩袖分层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5月—2015年5月符合选择标准的54例肩袖分层撕裂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8例行关节镜下缝线桥分层缝合修复,对照组26例行关节镜下缝线桥全层缝合修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撕裂类型以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Constant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肩关节前屈活动度、体侧外旋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并比较两组肩关节功能评分、活动度及肩袖再撕裂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延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83,P=0.000)。术后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12个月,两组术后12个月时UCLA、ASES、VAS、Constant评分及肩关节前屈、外旋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试验组4例(14.3%)、对照组5例(19.2%)患者发生肩袖再撕裂,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37,P=0.626)。结论关节镜下缝线桥分层修复术治疗肩袖分层撕裂,在肩关节功能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及术后再撕裂方面与传统缝线桥全层固定术比较无明显差异,而且手术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全肩关节镜下两种缝线桥技术治疗肩袖损伤的疗效。方法 将86例肩袖损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采用全肩关节镜下双滑轮无结缝线桥技术治疗,43例)和对照组(采用全肩关节镜下传统缝线桥技术治疗,43例)。记录两组手术情况、疼痛VAS评分、Constant评分、ASES评分、UCLA评分、肩关节活动度。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12个月。(1)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疼痛VAS评分:两组术后1、2个月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 Constant、ASES、UCLA评分:术后2个月两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肩关节上举、内收、外展、后伸、前屈:术后2个月两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肩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治疗肩袖损伤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症状,改善肩关节功能,采用双滑轮无结缝线桥技术与传统缝线桥技...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关节镜下Versalok法缝线桥技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9-01采用关节镜下Versalok法缝线桥技术治疗的36例肩袖损伤,比较术前、术后1、6、12个月疼痛VAS评分、ASES评分及UCLA评分。结果 3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4个月。术后未出现感染、肩关节再撕裂、无力等并发症。术后1、6、12个月疼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ASES评分、UCLA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12个月间疼痛VAS评分、ASES评分、UCL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镜下Versalok法缝线桥技术修复肩袖损伤效果满意,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打结和无结缝线桥技术治疗大中型肩袖撕裂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南部战区总医院采用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治疗的45例大中型肩袖撕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内排锚钉是否打结分为打结组(n=24)和无结组(n=21)。记录手术时间,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肩关节前屈活动度、Constant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协会(ASES)肩关节评分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结果打结组和无结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88.5±8.1)和(78.3±9.4)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两组术后1年肩关节前屈活动度、Constant评分、ASES评分和UCLA评分均优于术前(P 0.05);两组随访1年时上述疗效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打结组与无结组分别有2例、1例患者出现复发撕裂,两组复发率相似(P0.05)。结论关节镜下打结和无结缝线桥技术治疗大中型肩袖撕裂均能获得良好疗效,两组再撕裂率接近,但后者操作简便,可避免线结撞击,具有创伤轻微、手术时间短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比较双滑轮结合缝线桥技术和双排固定术治疗肩袖全层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40例肩袖全层撕裂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双滑轮结合缝线桥技术治疗15例,采用双排固定技术治疗25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术前、术后3、6、9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nstant-Murley评分、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Angeles,UCLA)、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rating scale of the 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结果本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12个月,平均14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撕裂侧别、撕裂原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9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onstant-Murley评分、UCLA肩关节评分、ASES评分在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9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双滑轮结合缝线桥技术和双排固定术治疗肩袖全层撕裂均可获得较好的肩关节评分,双滑轮结合缝线桥技术较双排固定术治疗肩袖全层撕裂在术后早期疼痛减轻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采用缝线桥技术(suture bridge)修复全层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对22例全层肩袖损伤患者予以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修复,并对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平均为25.8个月(18~35个月).肩袖撕裂平均为(3.60±0.25) cm,术后无锚钉拔出现象.患者术后患肩前屈、外展、中立位外旋主动活动度较术前均明显增加(P< 0.001),前屈及中立位外旋肌力亦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美国肩肘外科医师(ASES)评分由术前的66.5分提高到90.6分(P< 0.001),Constant评分由64.4分提高到93.8分(P<0.001),患者对手术结果均表示满意.结论 肩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在修复全层肩袖损伤方面是一种可靠且有效的肩袖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以改良Mason-Allen(mMA)法及双排缝线桥(SB)法修复肩袖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9月至2017年10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骨关节病专科诊治的59例肩袖损伤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26例,女33例,年龄(58.1±9.1)岁(34~79岁)。行全关节镜下手术,采用mMA法34例(mMA组),采用双排SB法25例(SB组)。术中记录包括肩袖撕裂大小、使用锚钉数量。分析术前及术后肩关节活动度(前举、外展、内旋、外旋)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评分、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并用MRI检查评估患者术后肩袖再撕裂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至少个12月。术前mMA组肩袖撕裂为(1.2±0.7)cm,小于SB组[(1.6±0.6)cm,P0.05];肩关节外展及外旋角度、Constant评分和UCLA评分SB组均低于mMA组(P0.05)。术中mMA组使用锚钉(1.2±0.4)个,少于SB组[(2.8±0.8)个,P0.05]。术后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及VAS、Constant评分和UCL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的肩关节活动度及各项临床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MRI检查随访发现,两组患者肩袖再撕裂情况无差异(P0.05)。结论关节镜下以mMA法和双排SB法修复肩袖损伤均能有效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并缓解症状,mMA法手术操作更为简单,植入锚钉相对较少,而SB法可能更适用于肩袖撕裂较大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关节镜下线桥技术治疗中老年人肩袖损伤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评价肩关节镜下线桥技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采用关节镜下线桥技术修复肩袖损伤30例的手术效果,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52~67岁,平均62岁。测定患者术前术后休息和活动时的VAS评分,肩关节前屈、外展和体侧外旋角度,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UCLA)和美国肩肘外科医生评分(ASES).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个月。小撕裂0例,中撕裂16例,大撕裂12例,巨大撕裂2例。休息时VAS评分从术前6.3±3.2 降到随访时0.8±1.4,活动时VAS评分从术前7.7±2.1降到随访时1.7±1.6.手术前后关节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CLA评分由术前15.1±4.6增加到随访时31.2±5.0;ASES评分由术前的30.2±16.0增加到随访时80.4±13.0.患者对手术的满意率为94%,无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结论:关节镜下线桥技术治疗中老年人肩袖损伤是一种可靠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何昌隆  张韬  李光喆  薛朝亚 《骨科》2024,15(3):229-234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传统打结缝线桥固定术与无结缝线桥固定术治疗大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213例大肩袖撕裂病人,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106例采用传统打结缝线桥固定术,研究组107例采用无结缝线桥固定术。对比两组手术时间、疼痛程度、肩关节活动度、肩关节功能评分、影像学相关指标、生活质量评分、再撕裂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74.85±5.22) min vs. (83.45±5.32) min],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2.80% vs. 10.38%),再撕裂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0.93% vs. 7.55%,P<0.05)。两组术后各观察时间点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较同组术前均降低,外旋活动度、前屈活动度、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系统、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健康生活调查量表(SF-36)评分较同组术前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术后7天、3个月、6个月时研究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UCLA、ASES、Constant-Murley评分及外旋活动度、前屈活动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12个月的SF-36各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关节镜下传统打结缝线桥固定与无结缝线桥固定术治疗大肩袖撕裂,均可取得良好疗效;但无结缝线桥固定术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更能减轻病人术后疼痛,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并降低肩袖再撕裂发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修补术与全关节镜下修补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治疗的肩袖损伤8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即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修补组(A组)和全关节镜下修补组(B组)。A组46例,男25例,女21例;平均年龄(52.8±7.8)岁;采用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肩袖修补术治疗。B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3.2±9.5)岁;采用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肌力情况以及ASES、UCLA、VA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18~35个月,平均20.8个月。A组患者术后肩关节外展活动度(131.4±18.8)°,外旋(64.9±8.8)°,内旋(63.7±7.3)°;B组患者术后外展活动度(132.3±16.9)°,外旋(65.1±9.4)°,内旋(64.4±8.1)°;两组术后肩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但术后两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ASES评分88.4±8.9,UCLA评分29.6±3.6,VAS评分1.4±0.3;B组患者ASES评分89.5±9.6,UCLA评分30.8±4.1,VAS评分1.3±0.4;治疗后两组ASES、UCLA评分较治疗前增加,VA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修补术与全关节镜下修补对于肩袖损伤均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可以提升手术治疗安全性及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王东  李朋  赵峰  吴剑波  邱关羿  张宇明 《骨科》2024,15(1):24-29
目的 探讨糖尿病对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病人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接受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的62例肩袖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其中糖尿病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为(62.10±11.87)岁;对照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为(63.78±12.98)岁。手术方式均为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缝合肩袖。分别记录两组病人术前1周、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各时间点肩关节最大外展角度值,以及肩关节功能评分,包括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 Shoulder Elbow Surgeon,ASES)评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肩关节评分以及Constant-Murley评分。据此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62例病人均未出现伤口感染、术后僵硬、术后再撕裂等并发症。两组病人的肩关节最大外展角度值、VAS评分、ASES评分、UCLA评分以及Constant-Murley...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分析肩关节镜肩袖修复术治疗肩袖损伤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6年9月本院收治的80例肩袖损伤患者,治疗医师根据数字表将所有患者平分为两组。其中A组患者40例,行肩关节镜肩袖修复术治疗;B组40例,行小切口肩袖修复术治疗。观察并评估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美国肩与肘协会评分(ASES)、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评分(UCLA)及肩关的前屈,外旋活度角度情况。结果 A组患者术后1、3个月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B组患者(P0.05);A、B两组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A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的ASES评分均明显高于B组(P0.05);A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UCLA评分均显著高于B组患者(P0.05);A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的肩关节前屈、外旋活动度均大于B组患者(P0.05)。结论肩关节镜肩袖损伤可取得与常规小切口修复术相同的治疗效果,术后近期疗效比较,肩关节镜肩袖修复术可以更快速地促进肩关节活动功能恢复,且创伤程度更小,在治疗肩袖损伤的同时,也可处理肩关节其他疾病及损伤,适合临床医师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肩袖损伤合并创伤性肩关节脱位患者88例应用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修复的疼痛改善及肩关节功能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至2016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肩袖损伤合并创伤性肩关节脱位患者176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的入选患者分为两个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保守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修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肩关节功能改善情况,比较手术前后两组患者VAS评分、Constanta评分、ASES评分、UCLA评分、关节脱位复发情况以及满意度情况。结果术后,两组患者的肩关节前屈活动度、肩关节外展活动度都有所提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都有所降低,观察组(1.56±0.23分)低于对照组(2.89±0.45分),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Constanta评分都有所升高,观察组(80.45±21.02分)高于对照组(68.89±12.56分),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ASES评分、UCLA评分都有所升高,观察组(78.89±5.99分、32.45±9.56分)高于对照组(72.12±6.59分、28.45±7.26分),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前屈肌力、外展肌力都有所提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脱位复发率为5.68%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36.36%,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0.91%高于对照组患者73.86%,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老年肩袖损伤合并创伤性肩关节脱位患者给予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修复,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与全层缝合术比较,探讨关节镜下全层结合分层缝合的“杂交”缝合术修复肩袖分层撕裂的疗效。方法 将2020年6月—2022年1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56例肩袖分层撕裂患者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28),试验组行关节镜下全层结合分层缝合的“杂交”缝合术修复,对照组行关节镜下全层缝线桥缝合修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肩袖撕裂侧别及程度、致伤原因、病程,以及术前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协会(ASES)评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及体侧外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前后ASES评分、UCLA评分、VAS评分及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及体侧外旋)差值;MRI检查肩袖愈合情况,并基于Sugaya等肩袖愈合分型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3例(试验组1例、对照组2例)失访排除研究,试验组27例、对照组26例纳入最终研究分析。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随访时间10~12个月,平均10.9个月;对照组10~13个月,平均1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关节镜缝合桥技术与单排技术治疗肩袖撕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关节镜缝合桥技术与单排技术治疗肩袖撕裂患者的资料,其中缝合桥固定组22例,单排组21例,采用疼痛目测评分(PVAS)、肩关节活动度、美国肩肘外科评分(ASES)、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UCLA)、复旦大学肩关节评分(FUSS评分)及Constant评分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第3 d、术后6月情况,并对术后6月撕裂肩袖的完整性及再撕裂率进行评估。结果:43例均获得随访,缝合桥固定组术后第3 d、术后6月PVAS评分分别为(2.41±1.05)分、(1.12±0.21)分,ASES评分分别为(13.29±1.57)分、(17.33±2.34)分,UCLA评分分别为(23.67±3.07)分、(33.61±3.64)分,Constant评分分别为(76.24±7.36)分、(87.96±8.49)分,FUSS评分分别为(75.43±12.06)分、(88.46±13.07)分,肩关节活动度前屈(160.28±11.57)?、外展(159.38±17.26)?、体侧外旋(48.08±1.81)?,这两时间点各指标值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排组术后第3 d、术后6月PVAS评分分别为(3.52±1.31)分、(2.07±0.35)分,ASES评分分别为(10.25±1.18)分、(15.28±2.17)分,UCLA评分分别为(17.35±3.44)分、(28.57±3.52)分,Constant评分分别为(68.33±7.18)分、(78.69±8.05)分,FUSS评分分别为(68.25±11.36)分、(78.93±12.58)分,肩关节活动度前屈(154.63±12.08)?、外展(148.16±18.57)?、体侧外旋(43.18±10.06)?,这两时间点各指标值与术前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缝合桥固定组术后第3 d和术后6月各指标值均高于单排组(P0.05);术后6月,缝合桥固定组2例(9.09%)、单排组3例(14.29%)发生肩袖再撕裂(P=1.000)。结论:关节镜缝合桥技术与单排技术均能治疗肩袖撕裂,前者在肩关节功能活动方面更具有优势,且安全性高,但在复发率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三钉双滑轮缝线桥技术修补冈上肌腱中型撕裂的早期疗效。方法 2020年12月—2023年1月,对40例冈上肌腱中型撕裂患者行关节镜下三钉双滑轮缝线桥技术修补术。男18例,女22例;年龄45~73岁,平均62.6岁。17例有明显外伤史。主要临床症状为肩关节疼痛,抱抬抗阻试验(+)。出现症状至该次入院时间为3~36个月,平均10.7个月。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协会(ASES)评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以及肩关节前屈、外展和外旋活动度,评价肩关节疼痛和功能;术后复查MRI评估冈上肌腱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统计患者满意度。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7个月,平均18.2个月。术后12个月VAS评分、ASES评分、UCLA评分均优于术前(P<0.05)。术后3、12个月肩关节外旋活动度均较术前改善,术后12个月进一步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前屈、外展活动度与术前相似(P>0.05),但12个月较术前及术后3个月均改善(P<0.0...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分析压配式双排缝合法和双排缝合桥固定法治疗肩袖大型撕裂患者的疗效比较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肩袖大型撕裂患者共72例,按照数字表法将72例患者分为2组,其中压配缝合组36例,行关节镜压配式双排缝合治疗,缝合桥固定组36例,行关节镜双排缝合桥固定治疗。结果压配缝合组的缝合固定时间(11.06±1.93)分钟略小于缝合桥固定组(17.18±2.49)分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298,P0.05)。手术治疗后3个月,压配缝合组患者的VAS评分小于缝合桥固定组,而UCLA评分、ASES评分均明显大于缝合桥固定组(P0.05);手术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VAS评分、UCLA评分及ASE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治疗后3个月,压配缝合组的患肩前屈、体侧外旋、外展活动度均明显大于缝合桥固定组(P0.05);手术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肩的前屈、体侧外旋、外展活动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肩袖大型撕裂患者,采用关节镜压配式双排缝合法进行治疗,肩关节在早期即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适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关节镜下应用缝合桥双排固定治疗肩袖全层撕裂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间应用关节镜下缝合桥双排固定技术治疗的44例肩袖全层撕裂患者的术后效果(男22例,女22例,术时平均52.3岁).关节镜下将撕裂按大小分组.分别测定患者术前术后休息和运动时的VAS评分,肩关节前屈、外展和体侧外旋角度,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UCLA)和美国肩肘外科医生评分(ASES).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平均9.7个月,随访率100%.本组病例小撕裂14例(31.8%),中撕裂21例(47.7%),大撕裂5例(11.4%)和巨大撕裂4例(9.1%).休息时VAS评分从术前(6.4±3.4)分降到随访时(0.7±1.5)分,活动时VAS评分从术前的(7.9±2.1)分降到随访时(1.8±1.8)分.手术前后的关节活动度有统计学差异(前屈、外展和体侧外旋的Z值分别为4.789,4.450和4.454,P〈0.01).UCLA评分由术前的(15.3±4.9)分增加到随访时(30.7±4.0)分;ASES评分由术前的(30.5±17.8)分增加到随访时(84.2±12.6)分,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5.759和5.760,P〈0.01).患者对手术的满意率是93%,无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结论 关节镜下缝合桥双排固定是一种治疗肩袖全层撕裂安全有效的方法,其长期临床效果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从影像学及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两方面,探讨关节镜下部分修复术治疗巨大不可修复肩袖撕裂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5月—2014年9月,24例(25侧)符合选择标准的巨大不可修复肩袖撕裂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18侧),女7例(7侧);年龄43~67岁,平均55.0岁。单侧损伤23例,双侧损伤1例。患者均接受关节镜下部分修复术。术前、术后第1次随访及末次随访时,记录患者肩关节主动前屈上举、体侧外旋及内旋活动度,前屈上举肌力及体侧外旋肌力,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协会(ASES)评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评分及Constant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肩关节疼痛程度;行肩关节MRI检查,在斜冠状位T2脂肪抑制序列中测量内排锚钉上方、靠近足印区(m区)及关节盂上方(g区)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quotient,SNQ);采用切线征评估冈上肌萎缩情况;测量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及肩胛下肌上、下部的总体脂肪变性指数(global fatty degeneration index,GFDI),并取均值(GFDI-5)评价脂肪...  相似文献   

20.
卓鸿武  潘玲  刘诗滦  李坚 《中国骨伤》2021,34(6):504-507
目的:观察并比较关节镜下改良Mason-Allen与缝线桥缝合治疗中型肩袖撕裂的术后疗效。方法 :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采用关节镜下改良Mason-Allen缝合治疗中型肩袖撕裂患者22例,年龄40~81(57.14±10.26)岁;男9例,女13例。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采用缝线桥缝合治疗中型肩袖撕裂患者20例,年龄42~71(57.75±7.57)岁;男6例,女14例。两组患者的术前及术后临床功能评分采用美国肘关节外科协会(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评分及Constant评分系统。术后患者肩袖愈合评估采用MRI检查。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24~33 (26.38±2.29)个月。改良Mason-Allen组患者ASES评分和Constant评分由术前的(45.22±7.58)、(58.72±9.26)分提高至术后的(96.89±3.49)、(93.18±3.20)分。缝线桥组患者ASES评分和Constant评分由术前的(47.33±7.50)、(60.05±11.76)分提高至术后的(97.58±3.43)、(93.85±3.15)分。组间术前及术后ASES评分和Constant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肩袖愈合情况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关节镜下改良Mason-Allen与缝线桥缝合治疗中型肩袖损伤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且两组缝合技术术后疗效无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