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金实教授认为干燥综合征病因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肺肾亏虚,七情内伤,后天失调,病在肺胃肝肾,以肺为主,久燥血凝,阴伤及阳,阴虚、气郁、络滞为其病机关键。金师在总结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肺失宣布、阴虚络滞之病机,立宣肺布津为治疗大法。阴虚内燥,应滋阴清热润燥;气郁络滞,宜宣肺通络布津;病久滋补肝肾,随证燮理阴阳。  相似文献   

2.
张吕夫主任强调”各司其属”,即掌握各种病象的病机归属,五脏六腑的特性、功能等运用类比的方法辨识湿疹证的病象,以探求其发生的原因、病变部位与性质。根据湿疹发生的病因,结合文献记载,张吕夫主任临床中将湿疹辨为脾虚湿蕴、心火织盛及脾虚血燥等证,主张从心、从脾论治,以健脾利湿、清热泻火为主要法则,对日久不愈、脾虚血燥者健脾养血利湿。急性期、亚急性期以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为主,慢性期以健脾渗湿、养血润燥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黄孟君教授辨治泄泻的临床经验。方法:跟师门诊学习。结论:泄泻三个关键因素为"湿"、"脾"、"肾",病机发展规律来讲总体上遵循"湿盛"、"脾虚湿盛"、"脾肾阳虚"三个阶段,但对于暴泻者应当顾忌到患者的体质,尤其脾胃先天禀赋,而久泻者尤当辨清脏腑脾肾。  相似文献   

4.
双侧面颊渗血属中医"衄血"范畴,是指不因外伤,自然出血的病证,表现为面颊皮肤反复渗血。刘华为教授认为面部皮肤渗血的病因多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病机涉及肾阳不足,脾失温煦,脾肾阳虚,故脾肾同治,温补先天以补后天,方精药简,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齐教授信箱     
《新中医》1982,(8)
脾燥症之症状是什么?何以辨证治疗河南周××来函询问古籍中有无脾燥症?何以辨治问题,现简述如下: 祖国医学典籍中未见“脾燥症”这一证名。但有“脾胃阴虚”、“脾消”之名。略与“脾燥”病机相类。脾胃阴虚,包括脾阴虚与胃阴虚。脾阴虚指脾气散精不足。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之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有赖于脾气散精输布以濡养。若胃阴虚,或脾虚不足,阳损及阴,或饮食营养不足,均可使脾气散精无源。临床上习惯用胃阴虚之名,兼见饥不欲食,肌肉消瘦,体倦乏力等症。胃阴虚为胃之阴液不足,多由胃火炽盛、脾胃蕴热,或温病热盛伤津等所致。症见口干喜饮,纳呆,吞咽不适,食后胸膈痞阻,甚则干呕呃逆,大便干结,舌心干或干绛,脉细数等。治宜选用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等以养胃阴,并当治  相似文献   

6.
儿童特应性皮炎的发生与脾胃和心肾关系密切,依据《黄帝内经》“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论,诊断上首辨阴阳,执简驭繁,治疗上从阴阳两端入手,阳证须从心胃论治,阴阳失调从心脾论治,阴证应从脾或者脾肾论治。对于阳道实多见心火旺盛、胃经湿滞证患儿选用导赤散和小儿健肤合剂加减;对于阳道实,阴道虚并存多见心经有热、脾胃虚弱证患儿选用导赤散和八生汤;对于阴道虚多见脾虚血燥、肌肤失养证患儿可选用异功散、健脾润肤汤或小建中汤加减;若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治疗当兼顾脾肾,以六味地黄丸加减。临床效果满意,体现了中医整体辨证以及病证结合的论治思想,也为提高儿童特异性皮炎等皮肤病论治水平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泄泻病机为湿邪、脾胃功能失调;急性泄泻多以湿盛为主,慢性泄泻多以脾虚为主;脾虚、湿盛二者互为因果,导致湿盛和脾虚主要有3个方面因素,一为感受风、寒、暑、湿外邪,二为饮食所伤,三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而致脾胃虚弱。中医药治疗小儿泄泻历史悠久,方法多样,内有辨证论治,中药(内服、外用),外有针灸、足浴、穴位贴敷、穴位注射、推拿等,且具有简单、方便、疗效确切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杨颖 《河南中医》2007,27(4):16-17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间食欲不振,纳差,纳呆,甚至拒绝饮食的一种常见病证。厌食日久,对儿童的身心健康,生长发育,营养状况及智力发育均可能产生影响。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较大优势,导师杨之藻是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擅长诊治儿科脾胃、肺系疾病,尤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有独到之处。现将导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经验简介如下。1内治法厌食症病位在脾胃。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为阴土,喜燥恶湿,得阳则运;胃为阳土,喜润恶燥,得阴则和。导师认为本病的发病原因多为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后天喂…  相似文献   

9.
慢性湿疹辨治杂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慢性湿疹属“湿疮”、“浸淫疮”范畴,因其发病部位不同,又有“旋耳疮”、“脐疮”、“阴湿疮”等名。本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现代医学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笔者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就本病的辨治略述个人观点。 1 病机分析 《诸病源候论》认为本病乃“心家有风热”,“风湿搏于血气所生”。《医宗金鉴》则强调“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学术界一般认为,湿疹以“内因”为主,不外心火、脾湿、肝风,由脏腑失调所致;外因为风湿热邪。总的病机乃禀赋不耐,风湿热客于肌肤而成,病情反复、迁延日久,则耗血伤阴,致脾虚血燥,肌肤失养,即“体虚”为…  相似文献   

10.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是儿童常见的弥漫性肺疾病,其主要病因是感染,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闫慧敏教授认为痰、瘀是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致病因素,气道闭塞、脾失健运贯穿该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本病病位在肺、脾、肾三脏,临证中将其分为急性期、迁延期、稳定期进行辨证施治。急性期痰热互结,壅闭于肺,治以清热化痰、宣畅肺气,用药须顾护脾胃,方选桑白皮汤合平胃散化裁;迁延期痰瘀阻肺、脾胃气虚,治以健脾化痰、活血化瘀,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合血府逐瘀汤化裁;稳定期肺、脾、肾三脏不足,治以培土生金、补肾固精,偏阳虚者予参苓白术散合金匮肾气丸化裁,偏阴虚者予麦门冬汤合六味地黄丸化裁。  相似文献   

11.
先证而治是基于疾病发展规律、具有辨病论治思想的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临床价值,在现代中医临床中展现出不可忽视的生命力。从先证而治的历史源流出发整理归纳其产生、演变和发展脉络,结合现代应用的实例,认为先证而治蕴含的疾病整体观和辨病论治思维,对中医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微观辨证”的产生,以及“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各自的优越性和局限性入手,提出“微观辨证”是“宏观辨证”的深化和补充,并提出通过病证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以寻求中医“证”的共性与个性指征,结合中药方剂的特点从化学角度分析为多组分、作用于机体的靶点亦是多环节的复杂体系与中医“证”的相关性,建立以证候多维靶点为目标的中医辨证论治新体系。  相似文献   

13.
随着治疗风湿病的中成药的大量使用,日益暴露出中成药在风湿病患者中的滥用现象,通过从风湿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辨病论治等方面进行论述,强调中成药辨证与辨病论治风湿病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笔者从疏肝理气、化痰清热、补气健脾、滋阴降火、益气镇惊、活血化瘀等方面治疗失眠,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血精症是男科常见的、反复发作的男性疾病,生殖系、下泌尿系及全身疾病均可导致其发病。卢太坤教授治疗血精症首先查明病因以辨病治疗,进而辨证论治,同时强调生活方式及排精时间选择的重要性。本文结合病案进一步阐释了卢太坤教授辨病辨证相结合治疗血精症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6.
论症证病结合治疗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论述辨症、辨证、辨病论治的必要性,整理了以往中医学中对病、证、症进行治疗的认识,提出当前对辨症、辨证、辨病应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肛瘘患者经辨证施护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1年8月收治78例肛漏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为常规护理组,实验组为辨证护理组。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对肛瘘患者辨证施护后,患者康复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中风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病因较多,病情变化迅速,证型繁杂,不同的文献中证候分类差异较大。证候分类的繁杂给临床工作者治疗中风病带来极大不便。本文对以证候要素(内风、内火、痰湿、瘀血、气虚、阴虚)为切入点论治中风病的理论进行探讨,并举例论证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凭脉辨证是张仲景辨证的主要特色,是《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之一,脉证在《伤寒杂病论》中内容丰富、论理精辟。探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关于脉证的条文,认为《伤寒杂病论》脉证思想主要包括凭脉辨病因、凭脉辨病位、凭脉辨病性、凭脉确定病证、阐释病机、凭论治凭脉判断预后几个方面,实际上就是凭借脉象辨证论治。《伤寒杂病论》脉证思想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也对临床诊治疾病和深入研讨中医基础理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证候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近10年综合运用临床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数学、信息科学、人工智能学科等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证候学研究中的应用成果,并进行相应的评价。提出应遵循现代循证医学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中医自身的特点,运用现代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病证结合,以现代疾病为限定范围(在明确诊断及排除标准的基础上),规范、细致、较全面地采集中医以症状为主的四诊信息及相关检查数据,同时紧密结合临床治疗效果,动态观察证候在中药治疗干预下的演变规律,为建立中医辨证论治的疗效评价体系提供思路、方法与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