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对比分析古籍文献中治疗痛风、历节和行痹的处方用药及配伍规律.方法 筛选古籍文献中治疗痛风、历节和行痹的方剂,根据方剂信息建立Access数据库,统计方剂中药物使用频率并应用假设检验与关联规则对前30味高频药物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352首方剂,包括痛风78首、历节173首、行痹101首.3种方剂中均以当归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每种方剂中明显高于其他两类的高频药物是:痛风方剂中的苍术、黄柏和熟地黄,历节方剂中的麻黄和芍药,行痹方剂中的地龙.前30味高频药物主要分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祛风湿药、利水化湿药、温里药、熄风通络药、清热药、其他,其中补虚药在痛风和历节中使用最多,活血化瘀药在行痹中使用最多.3种方剂支持度>10%、置信度>70%的药对共有11对.结论 补虚、活血化瘀、解表和祛风湿药物在痛风、历节、行痹方剂中使用比例均较高,痛风和历节更注重补虚,行痹更注重活血化瘀,3种方剂用药相互交叉且有各自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临床运用中药复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文献的归纳性回顾,探讨其治疗的高频药物,以期提高中医药方药理论与医疗实践水平。方法 选取近30年医学期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中药复方,建立中药复方数据库,对用药的功效、归经、性味等特征进行统计。结果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75首复方中单味药126味,前31味药累积使用频次占总频次的70.7%,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高频药物。从功效分类看,祛风湿药、补虚药、解表药和活血化瘀药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高频药物。从药物归经看,肝、脾、肾经药居前3位。药味以辛、苦、甘为主。药性以温性药使用最多。结论 分析统计得到的高频药物,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检索中国知网近5年来中医治疗颈性眩晕的内服方剂,采用关联规则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核心药物组合和新处方。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软件(TCMISS)对筛选出的101个方剂中的154味中药进行分析,确定治疗颈性眩晕的药物使用频次,分析核心用药特点、配伍规律以及高频用药剂量,挖掘出了14个核心药物组合和7个新方组合。其组方用药规律阐明了治疗颈性眩晕以平肝潜阳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补气活血药、滋补肝肾药为主,治则为滋补肝肾、活血化瘀通窍、化痰祛湿、平肝潜阳通络、益气活血养血。旨在总结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高频单味中药、高频药物组合和疗效显著的高频用药剂量,探讨目前治疗颈性眩晕组方用药规律,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4.
《二续名医类案》治疗消渴用药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分析明清时期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二续名医类案》中消渴篇的所有复方158首,把每首方剂中的单味药输入EXCEL2000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158首方剂中,共使用227种药物1786频次,其中使用频次在50次以上的主要有麦冬、熟地、茯苓、山药、生地、知母、石斛,均为滋阴清热补气药。对前30味药物按照中药学分类统计,清热药居于首位,其次是滋阴药和补气药,收涩药、淡渗利湿药等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158首中药复方治法的统计,消渴病的治法以滋阴清热补气为主。结论:明清时期中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已非常深刻,用药也不仅仅局限于清热滋阴补气,而是开始清热、滋阴、补气、收涩、渗湿等多法并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消渴方剂的配伍规律与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借鉴。方法收集整理《中华医方》治疗消渴的方剂,建立方剂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SPSS软件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处理,对高频药类、药物、药对、方剂年代进行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方剂共482首,涉及药物374种,累计用药次数达3784次。清热药、补气药、利水渗湿药、补阴药是治疗消渴方剂的常用药类,清热药、补阴药、收涩药、补阳药是使用最多的种类味数,麦冬、天花粉、人参、黄连、茯苓是高频药物,使用频次前15味中药占总体用药次数的41.49%,其中包括清热药(6味)、补虚药(4味)、解表药(2味)、利水渗湿药(1味)、收涩药(1味)、温里药(1味),补虚药又包括补气药(3味)、补阴药(1味)。麦冬配天花粉、麦冬配人参、人参配茯苓、黄连配天花粉是高频配伍结构,北宋、明代两朝代的方剂数量最多。结论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可系统总结中医治疗消渴方剂的组方规律,提供临床用药依据。益气养阴,清热生津,祛邪扶正是治疗消渴基本原则,麦冬、天花粉、人参、黄连等是高频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中医治疗外感发热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整理中医治疗外感发热相关经典方剂,并录入至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运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法、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其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方剂165首,用药235味。药物使用频次前3位分别为炙甘草(89)、黄芩(61)、柴胡(39);药物组合使用频次前3位分别为炙甘草、黄芩(33),黄连、黄芩(28),栀子、黄芩(27);药物关联系数前3位分别为麦冬、鳖甲,麦冬、大黄,连翘、厚朴;演化出核心组合22组,新处方11首。结论:外感发热用药以清热药、补虚药、解表药为主,其次是泻下药、化痰止咳药。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分析潘敏求治疗肝积的方剂用药特点,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构建151首潘敏求治疗肝积门诊的方剂数据库,依次分析肝积的流行病学分布特点、临床症状高频分布、证候分布、四气五味、归经分布、高频用药组合、组方规律、新方配伍组合,运用“频次分析”筛选46味高频单味药(频次 ≥ 15),利用“关联规则”筛选15味高频中药配伍组合,43组核心药物组合(支持度 ≥ 30%,置信度 ≥ 90%),进而通过“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相关度 = 8,惩罚度 = 2)提取了7组新方组合。潘敏求用药以“健脾理气、化瘀软坚、清热解毒”为主,强调中医辨证论治,体现调理脏腑、补益气血、攻补兼施、病证结合的治则治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中药治疗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用药配伍及组方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2009年1月1日-2019年6月30日中医药(含中西医结合)治疗卵巢储备功能减退文献,提取文献中方剂及药物信息,统计药物使用及性味归经分布情况,对高频药物进行二项、三项关联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76篇,筛选方剂101首,涉及药物144味,药物类别16种,用药频次≥10的中药共36味,使用频次前3位分别为当归(79)、熟地黄(75)、菟丝子(72),药物类别频次前3位分别为补虚药(50)、活血化瘀药(20)、清热药(11),药性频次前3位分别为平(10)、温(10)、微温(6),药味频次前3位分别为甘(22)、苦(15)、辛(13),归经频次前3位分别为肝经(27)、肾经(20)、脾经(13)。用药频次≥10的36味药中二项关联18对,三项关联12组,聚为5类时聚类效果较好。结论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治疗药物以平甘温、归肝肾经者为多,治疗方法以调补肝肾、理气活血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钟以泽教授治疗银屑病的用药规律和临床经验。方法:收集整理钟以泽教授银屑病的门诊处方104张,构建处方数据库,应用相关软件,分析处方中药物的关联性。结果:统计出钟以泽教授治疗银屑病用药中单味药用药≥10次的排名,2味药使用频次≥30次的药物排名,3味药联合使用频次≥30次的药物排名,以及补阴药、活血祛瘀药的使用及联用情况。结论:2味药及3味药的联用对于组方中加减用药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处方均以清热凉血、清热解毒作为君药的治则,而以补阴、活血祛瘀为臣药的治则,其余为加减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血证论》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并整理《血证论》所载方剂,将方剂及药物名称录入至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统计药物使用频次,采用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对药物组合、药物关联度、药物核心组合进行分析,并采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进行新处方分析。结果共纳入方剂197首,所用药物423味,使用频次共计2498次。药物使用频次前3位分别为甘草(103)、当归(79)、白芍(63);药物组合使用频次前3位分别为甘草、当归(50),甘草、白芍(42),白芍、当归(40);药物关联系数前3位分别为蒲黄、麦冬(0.02729976),五味子、五倍子(0.02684237),五味子、牛膝(0.02667364);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演化出3~4味药物核心组合28组;运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得到新处方14首。结论《血证论》用药以降火、理气、和血、补泻脏腑为主,多用凉药、润药,少用热药、燥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寻中药内服治疗慢传输型便秘处方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2010年5月~2017年5月发表的中医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为主要治法的临床型文献52篇,选择有关方剂52首,统计方剂中不同功效类别药物的使用频次。结果 :补虚药35味305使用频次,理气药11味96使用频次,清热药13味60使用频次,宣肺化痰药7味56使用频次,泻下药3味51使用频次。使用频次最多的前10味中药是白术、当归、黄芪、火麻仁、甘草、肉苁蓉、苦杏仁、枳壳、枳实、生地。结论: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方剂以补虚药、理气药、清热药、宣肺化痰药、泻下药类别药物为主要组成。  相似文献   

12.
中药治疗骨关节炎的处方用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归纳分析中药治疗骨关节炎处方的用药特点。方法:检索1989~2006年间各类医学期刊,获取治疗骨关节炎的方剂;统计方剂不同功效类别药物的使用频数;比较内服方剂和外用方剂用药的差异。结果:共有494首方剂纳入研究。215个内服方剂中,补益药30味1074次、祛风寒湿药31味908次、活血化瘀药22味727次;279个外用方剂中,祛风寒湿药28味1425次、活血化瘀药22味850次、补益药13味236次。内服、外用方剂中的补益、祛风寒湿、活血化瘀类药物以及常用药物,在使用上存在着不同。结论:治疗骨关节炎的方剂以补益、祛风寒湿、活血化瘀类别药物为主要组成药物;内服方剂多使用补益、祛风寒湿类药物,而外用方剂则多使用祛风寒湿、活血化瘀类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医古籍外治点眼方剂的组方规律。方法:从9部眼科专著及4部综合类医学著作中筛选出外治点眼方进行整理,并建立眼科外治点眼方剂基本数据库,借助计算机软软件,通过频数分析、穷举算法、关联规则等,对古代点眼方剂配伍特点和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筛选出主治外障眼病的点眼方910个,包含中药472味,对使用频次累积百分比前80%的60味药物进行分析,主要以开窍发散、清热泻火、收湿敛疮、退翳明目、杀虫止痒药物为主;使用Bibxcel进行文本知识单元关联分析获得频次≥30的药对组合21对;基于Matlab穷举运算得到具体3、4、5味药物组合中前20位组合,并以此取得含高频药组的核心方药7首。结论:中医古籍收载的外障眼病点眼方侧重以清热泻火配伍收湿敛疮、拔毒生肌类药品,并重视引经药及介类明目之品的使用;核心药组多以黄连炉甘石散(黄连、炉甘石、冰片)为基础加减化裁而成。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方剂计量指标体系对《温病条辨·上焦篇》方剂中药物进行量化统计,分析药物味数、药物频数、药物四气五味频次和频率、药物部位质地。《温病条辨·上焦篇》共58条条文,46首方剂,涉及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湿温、寒湿、温疟、秋燥等11个病名。根据方剂药物应用范围,符合标准的方剂共45首。其中,涉及100味药物,312药次,每药均使用次数为3.12次,使用次数较少,用药广泛;每方均味数约为6.933味,每方内药物较少,方药精小。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温病用药规律:用药味少、气薄、性寒、质轻,如"羽"之轻清升浮之品,否则药过病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挖掘《辨证录》中痹病内服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方法:收集《辨证录》中的痹病内服方剂,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挖掘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结果:共收集到21首内服方剂,涉及65味中药,其中出现频次≥3的中药有20味,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白术、茯苓、肉桂、人参、薏苡仁。21首内服方剂的组方药物中,药性以温性出现频次最多,其次为平性、寒性;药味以甘味出现频次最多,其次为辛味和苦味;归经以脾经出现频次最多,其次为肺经、心经、肾经;出现频次≥6的药物组合有9个,排在前4位的为白术-茯苓、白术-肉桂、茯苓-肉桂、白术-茯苓-肉桂;核心药物组合2个,分别为甘草-白术-干姜、巴戟天-陈皮-薏苡仁。经聚类分析得到新处方1首,药物组成为白术、薏苡仁、陈皮、干姜、巴戟天、甘草。结论:《辨证录》中痹病内服方剂多采用性温、味甘、归脾经的药物;核心药物组合以健脾利湿、温阳散寒为主;以核心药物组合为基础聚类出的新方,仍符合祛湿温阳的治疗大法,可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但其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根据《东医寿世保元》对韩国朝鲜末期医家李济马临床方药用量规律进行分析。方法收集李济马著作《东医寿世保元》中的新定方剂处方,统计处方中单味药使用频次及四象体质(少阴、少阳、太阴、太阳)各类方中药物频次、方剂组成药味数、每服剂量及药物用量。结果共计60首新定方的100味药物纳入分析。出现频次前5位药物依次为大枣、炙甘草、白芍、陈皮、生姜,每味药平均用量分别为2枚、1钱、1.53钱、1钱、3片;少阴人用药频次前3位为大枣、炙甘草、白芍,少阳人用药频次前3位为防风、荆芥、泽泻,太阴人用药频次前3位为桔梗、黄芩、麦冬,太阳人用药频次前3位为芦根、木瓜、葡萄根。60首方剂药味组成以6~10味最多共43首,占71.67%;每服剂量6~20钱,平均为12.22钱,以10~15钱最多共34首,占56.67%。结论李济马临床组方用药特点为药味少、用量小、毎服剂量小,其组方用药至今仍为韩国医家临床常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清代医籍《辨证录》从心论治男科病的用药规律,以此指导临床组方,提高中医疗效。方法:整理出《辨证录》中从心论治男科病的全部方剂,运用频数法分析高频药物、单味药的功效类别以及性味归经,并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整理出方剂41首,含单味药70味,以药物功效分为15类中药,总频次442次。以高频药物分析,使用频率≥10%的中药有28味,前11味药依次为人参、麦冬、白术、酸枣仁、山药、当归、熟地黄、肉桂、五味子、茯神、巴戟天。以中药功效类别分析,使用频率≥10%的前3类药物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安神药。补虚药中,补气药的使用频率、平均频次最高。以中药药性分析,使频率最高的前2种药性依次为平、温。以中药药味和归经分析,主味频次最高以及药味频率最高的前3位依次为甘、辛、苦;第一归经频次最高的前6位依次为心、脾、肝、肺、肾、胃经。药物归经频率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心、肾、脾、肝、肺、胃、胆、大肠、心包、小肠、三焦、膀胱经。通过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得出4类聚类方,总体以补心、清心为主,与肾、肝、脾的病理改变相互联系。结论:初步了解了《辨证录》从心论治男科病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组方用药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V2.5)分析治疗肠痈方剂的配伍规律。方法选取《中医方剂大辞典》中主治病证为肠痈的方剂,建立方剂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熵聚类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纳入101首治疗肠痈的方剂,用药共计152味;寒、温药物使用均衡;归肝、脾、心、胃、大肠经药物使用频次居多;使用频次在10及以上的药物有21味,甘草、大黄、当归、牡丹皮、薏苡仁居前5位;药物功效中,补虚药、活血药、清热药、利水药居多;得到常用药物模式16个,关联规则8条,核心药对8个,新处方4首。结论肠痈总治法为和法,治则为调理气血阴阳,组方特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辛开苦降,具体治法包括活血化瘀、通腑泄热、利水消肿、清热解毒、滋阴温阳等。在现代中医处方中,既要遵守中医分期辨证论治肠痈,又要着眼于肠痈总的治法及治则。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的用药配伍及组方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1998年1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关于中医药复方治疗COPD稳定期的临床研究文献,提取纳入文献中方剂及药物信息,分别统计药物使用及性味归经分布情况,对高频药物进行二项、三项关联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09篇,筛选方剂109首,涉及药物161味,药物类别15种。用药频次≥10次的中药共计35味,其中使用频次前3位的分别为黄芪(76),甘草(60),白术(56);药物类别出现频次前3位的分别为补益药(46),化痰止咳平喘药(21),清热药(19)。用药频次≥5的中药共计48味,其药性频次前3位分别为温(15)、平(11)、微温(9),药味分别为甘(25)、辛(23)、苦(18),归经分别为肺(26)、脾(24)、肝(17)。用药频次≥10次的35味药物中二项关联共12对,三项关联共9组,聚为7类时聚类效果较好。结论 COPD稳定期的治疗药物以辛温、归肺脾经者为多,组方思路以补肺健脾益肾、化痰止咳平喘、化瘀通络为主。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文献分析中医外治法治疗多激酶抑制剂相关手足皮肤反应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Pubmed、中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2010年1月—2021年6月中医外治法治疗多激酶抑制剂(MKIs)相关手足皮肤反应(HFSR)的文献,建立中医外治MKIs相关HFSR用药数据库,统计药物使用频次,并对药物分类、功效、性、味等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对高频中药使用R语言3.6.0的“arules”包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寻找关联性较强的中药组合。此外应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对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得出治疗HFSR最主要的功效集合。结果:共纳入文献20篇,涉及方剂20首,药物71味,药物使用频次共计165次。纳入统计分析的70味中药按功效可分22类,使用频次最高的是活血祛瘀药24味(14.55%),其次是祛风湿药19味(11.51%)、清热凉血药18味(10.91%)、补血药17味(10.30%)、补气药15味(9.09%)、清热解毒药15味(9.09%)、发散风寒药14味(8.48%)、清热燥湿药9味(5.45%);使用频数≥3的药物共19味,前13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