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2篇
内科学   24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02篇
预防医学   33篇
药学   37篇
中国医学   33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在脂多糖(LPS)诱导的IEC-6肠上皮细胞损伤的情况下,亮菌多糖(ATPS)对细胞活性、闭合素(Oc-cludin)、细胞紧密连接蛋白1(ZO-1)的影响,并探讨ATPS对肠黏膜屏障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利用LPS构建的IEC-6肠上皮细胞体外损伤模型,将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LPS组、LPS+ATPS组、LPS+Matrine组(阳性对照),使用普通显微镜和MTT法观察细胞的活性;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膜蛋白ZO-1和跨膜蛋白Occludin的表达水平.同时Western blot检测与介导细胞凋亡密切相关的内质网应激(ERS)通路上磷酸化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调节激酶(p-PERK)、磷酸化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p-eIF2α)、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CHOP)以及调节肠黏膜损伤重要分子β-抑制蛋白1(Arrb1)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LPS组比较,随着ATPS的浓度增加,LPS+ATPS组中细胞的活性越多且免疫荧光和流式检测也表明细胞的凋亡率减少;Occlu-din、ZO-1的表达水平增多,明显高于LPS组;与LPS组相比,LPS+ATPS 组中 p-PERK、p-eIF2α、GRP78、CHOP 及Arrb1蛋白的水平降低.结论 ATPS可通过抑制Occludin、ZO-1的破坏来保护LPS介导的肠上皮细胞炎性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介导细胞凋亡的内质网应激蛋白以及调节肠黏膜损伤的重要分子Arrb1有关.  相似文献   
2.
3.
筛选2019年1月-2020年1月60例GDM患者,随机平分成对照组选择普通护理模式,实验组结合病情选择早期护理干预模式。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其体重增长幅度较小,且实验组的各种并发症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果 GDM实施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控制各种并发症,体重增长正常。  相似文献   
4.
孔芳  黄旭  魏廉  苏丽  廖秋菊  刘宏军  赵义 《中国卒中杂志》2021,15(12):1306-1312
目的 总结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此类患者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6月随访超过3年的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
此类患者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49例患者,首次脑梗死中位年龄30.0(22.0~45.0)岁,中位随访时间3.4(3.2~3.7)年。
11例(22.4%)出现复发性脑梗死,两次脑梗死间隔中位时间8.0(5.0~88.0)个月。与脑梗死无复发
患者相比,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合并糖尿病比例(27.3% vs 2.6%,P =0.031)以及首次脑梗死后随访
期间平均TG水平(3.65±0.96 mmol/L vs 1.14±0.54 mmol/L,P =0.001)升高。大动脉炎受累动脉以颈
总动脉最为常见(48/49,98%),其次是椎动脉(40/49,81.6%),受累血管病变性质以狭窄(49/49,
100%)和闭塞(36/49,73.5%)最常见。脑梗死复发组动脉闭塞比例(100% vs 65.8%,P =0.024)和
动脉血栓发生率(45.5% vs 13.2%,P =0.033)均高于脑梗死无复发组。治疗方面,脑梗死复发组抗
血小板治疗患者比例(63.6% vs 97.4%,P =0.007)及接受血管重建术的患者比例(27.3% vs 68.4%,
P =0.033)均低于脑梗死无复发组。
结论 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血脂控制欠佳、主动脉弓分支动脉有闭塞、血
栓形成者,脑梗死复发风险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围术期高凝状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80例下肢静脉曲张行大隐静脉剥脱联合透光旋切术患者,分别于术前24 h及术后1 d、3 d、7 d进行TEG监测[凝血反应时间(R值)、血凝块形成时间(K值)、凝固角(Angle角)、最大振幅(MA值)、凝血指数(CI值)],记录患者围术期各时段凝血功能的变化趋势,统计患者发生高凝状态情况。结果与术前24 h比较,患者术后1 d、3 d、7 d的R值、K值均明显降低(P均0.05);R值术后3~7 d有明显升高趋势,K值术后1~3 d呈明显降低趋势; Angle角、MA值和CI值术后均明显升高(P均0.05)。术后第3天处于高凝状态的患者共18例(22.5%),其中凝血因子型高凝5例(27.8%),血小板型高凝9例(50.0%),混合型高凝4例(22.2%),经及时给予针对性处理,未发生静脉血栓形成及出血等不良事件。结论 TEG是判断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围术期血液高凝状态的敏感指标之一,能科学、准确地监测出患者的高凝状态,并根据高凝类型进行预防性抗凝干预,对术后早期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研究经中线导管进行全肠外营养支持(TPN)的安全性及处方分析。方法:对某医院消化内科2017年1月~2018年12月进行TPN治疗的4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分析TPN输注途径、使用天数、并发症发生率、TPN处方等临床资料。结果:41例患者使用TPN,其中31例(75.6%)经中心静脉进行TPN,并发症发生率为22.6%,平均治疗天数(10.5±7.7)d;10例(24.4%)患者经中线导管进行TPN,平均治疗天数(4.1±2.0)d,并发症发生率为50.0%。经中线导管进行TPN治疗患者处方中葡萄糖终浓度8.8%~13.2%,氨基酸终浓度2.5%~4.2%,全营养混合液(TNA)渗透浓度923~1 363 mOsm·L-1,均高于指南推荐的安全范围。结论:短期内经中线导管进行TPN是可行的,但应降低能量和氮量,TNA的渗透浓度应低于900 mOsm·L-1。渗透浓度过高易出现静脉炎和形成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7.
孔芳  黄旭  魏廉  苏丽  廖秋菊  刘宏军  赵义 《中国卒中杂志》2020,15(12):1306-1312
目的 总结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此类患者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6月随访超过3年的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 此类患者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49例患者,首次脑梗死中位年龄30.0(22.0~45.0)岁,中位随访时间3.4(3.2~3.7)年。 11例(22.4%)出现复发性脑梗死,两次脑梗死间隔中位时间8.0(5.0~88.0)个月。与脑梗死无复发 患者相比,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合并糖尿病比例(27.3% vs 2.6%,P =0.031)以及首次脑梗死后随访 期间平均TG水平(3.65±0.96 mmol/L vs 1.14±0.54 mmol/L,P =0.001)升高。大动脉炎受累动脉以颈 总动脉最为常见(48/49,98%),其次是椎动脉(40/49,81.6%),受累血管病变性质以狭窄(49/49, 100%)和闭塞(36/49,73.5%)最常见。脑梗死复发组动脉闭塞比例(100% vs 65.8%,P =0.024)和 动脉血栓发生率(45.5% vs 13.2%,P =0.033)均高于脑梗死无复发组。治疗方面,脑梗死复发组抗 血小板治疗患者比例(63.6% vs 97.4%,P =0.007)及接受血管重建术的患者比例(27.3% vs 68.4%, P =0.033)均低于脑梗死无复发组。 结论 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血脂控制欠佳、主动脉弓分支动脉有闭塞、血 栓形成者,脑梗死复发风险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消瘤止痛散外敷阿是穴缓解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6例中度癌性疼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采用消瘤止痛散外敷阿是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曲马多缓释片治疗。两组连续治疗7 d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缓解情况、止痛起效时间、止痛持续时间、不良反应和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患者基于视觉模拟量表评分的止痛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缓解疼痛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止痛起效时间明显延迟(P<0.05),但止痛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体力状况(performance status, P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S评分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PS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不良反应少,仅有2例患者发生轻度皮肤反应。结论 消瘤止痛散外敷阿是穴能有效减轻癌性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消瘤通腑散膏摩防治化学治疗后消化道反应的疗效。方法 将60例化学治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化学治疗期间使用消瘤通腑散膏摩联合常规西医对症处理,对照组仅予常规西医对症处理,比较两组患者化学治疗后恶心、呕吐及便秘的情况。结果 治疗组在延迟性呕吐观察期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可以降低恶心、呕吐发生的程度(P<0.05),但在急性呕吐观察期优势不明显(P>0.05)。治疗组防治化学治疗后便秘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消瘤通腑散膏摩可以有效改善化学治疗后的延迟性呕吐及便秘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FI)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机械通气患者并发ICU获得性衰弱(ICU-AW)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54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是否发生FI分为FI组132例和非FI组122例,统计肠内营养FI和ICU-AW发生情况。采用生存分析中的Kaplan-Meier(K-M)生存曲线,分析肠内营养FI对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机械通气患者并发7d ICU-AW的影响。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机械通气患者发生FI的影响因素。结果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FI和ICU-AW的发生率分别为52.0%和59.8%。K-M分析显示,FI组患者7d内ICU-AW发生率高于非FI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OR=5.998,95%CI:3.057~11.766)、APACHEⅡ评分(OR=1.150,95%CI:1.080~1.225)、高血糖(OR=2.090,95%CI:1.091~4.005)、放置鼻胃管(OR=2.098,95%CI:1.097~4.015)、床头未抬高≥30°(OR=4.151,95%CI:1.951~8.832)和营养液输注速度(OR=1.049,95%CI:1.019~1.080)均是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机械通气患者发生FI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FI和ICU-AW发生率高,FI会增加其ICU-AW发生风险。年龄≥65岁、APACHEⅡ评分、高血糖、放置鼻胃管、床头未抬高≥30°和营养液输注速度均是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机械通气患者发生FI的危险因素,应根据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