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以溶胶-凝胶浸涂工艺制备SiO2-TiO2-BaO-CaO头凝胶涂层。  相似文献   

2.
采用溶胶-凝胶工艺制备0.1CaO-0.1BaO-XSiO2-(0.8-X)TiO2和YCaO-(0.3-Y)BaO-0.3SiO2-0.4TiO2(X=0~0.5,Y=0~0.3摩尔分数)两组四元系统浸涂液。根据粘度变化和凝胶时间研究了组成、水和醋酸加入量对溶胶涂液稳定性的影响,得出了配制稳定期长的浸涂液的配比。利用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XRD)探讨溶胶形成过程和凝胶向玻璃态转变过程中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溶液中CH3COO-取代醇盐中的OR基团分别与Si4+和Ti4+配位,形成反应活性不同于原醇盐的新的前驱体醇盐;经500°C热处理后凝胶的红外光谱中出现由Ti—O—Si伸缩振动所引起的吸收带。XRD谱证实60°C干凝胶中有醋酸盐晶体,500°C热处理后,这种晶体消失,凝胶中生成Ba2TiO4晶相。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硫酸法TiO2生产中常见杂质离子及煅烧添加剂对化纤钛白白度、光色互变性及分散性等的影响,考察了工业生产中关键单元操作对提高化钎钛白应用性能的作用。同时给出了能提高化纤钛白应用性能的煅烧添加剂配比。  相似文献   

4.
以钛酸正丁酯为钛源,正硅酸乙酯为硅源,在443K用罩丙基溴化铵和四乙基氢氧化铵的混合物的为模板剂,合成了Ti-Si分子筛。经XRD,FT-IR,SEM以及BET比表面积分析,证实了在以TPABr+TEAOH为模板剂合成的样品中钛已进入silicalite-1的骨架,而以TPABr+二乙胺或三甲胺为模板剂则合成不出Ti-Si分子筛。SEM的结果表明用氨水和TEAOH调节反应液的碱度,对晶体的生长和形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硫酸法TiO2生产中常见杂质离子及煅烧添加剂对化纤钛白白度、光色互变性及分散性等的影响,考察了工业中关键单元操作对提高化钎钛白应用性能的作用。同时给出了能力提高化纤钛白应用的煅烧添加加剂配比。  相似文献   

6.
在高温管式气溶胶反应中,利用TiCl4,气相氧化制备纳米TiO2颗粒,研究了TiO2颗粒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实验结果表明氧气预热温度升高,TiO2粒子粒径减小,分布变窄,反应气氛中加入AlCl3后TiO2粒变得圆整,TiO2粒径随AlCl3用量增加而减小,粒子中金红石含量随AlCl3用量增加而增大,反应温度升高时TiO2粒子粒度增大,但金红石含量在反应温度为1200℃时出现最大值,控制反应温度为11  相似文献   

7.
杜永娟 《医学教育探索》1998,(4):453-457466
载玻片在金属醇化物的溶胶中浸涂、热处理,获得厚度为50~90nm的TiO2和XAl2O3-YTiO2-ZSiO2涂膜(X=0~30,Y=0.25~0.60,Z=0.20~0.65,摩尔分数)。使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涂膜表面纳米范围的形貌。研讨了化学组成,热处理温度与时间,以及热处理前或后的贮存史对表面形貌,rms-均方根粗糙度和锐钛矿结晶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ZrOCl2·8H2O为起始原料,通过溶胶-凝胶技术制备了ZrO2陶瓷膜。使用DTA、XRD以及SEM等测试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分析,同时研究了SiO2对ZrO2陶瓷膜烧结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ZrO2陶瓷膜具有高度的择优取向特征;膜烧结过程存在ZrO2晶相转变,430°C左右ZrO2四方相开始析晶形成,550~750°C温度区域逐渐转变为单斜相;引入SiO2后ZrO2四方相一直到1350°C才转变为单斜相,表现为引入SiO2抑制了ZrO2晶相转变,提高了ZrO2陶瓷膜的结构完整性。  相似文献   

9.
将液相化学沉积法合成云母钛珠光颜料剖析为Ti^4+的水解和水解产物在云母表面沉积两个过程。从Ti^4+的水解机理和结晶动力学两方面分析了影响云母钛合成的主要因素:反应体系的pH值,温度和Ti^4+浓度。对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验考察,得到了合成云母钛的较佳工艺条件,即反应体系的pH值为2.0 ̄2.2,反应温度为75 ̄80℃,Ti^4+浓度为3.1c g /l。同时对TiO2在云母表面的沉积机理进行了探  相似文献   

10.
运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激光粒度仪等测试手段,研究了以正硅酸乙酯为原料,用醇盐水解法制备SiO_2超微颗粒的微粒形成机理。通过控制催化剂浓度及反应温度等工艺条件,使硅酸单体浓度尽可能高而仅低于临界过饱和度,制得了单分散球形SiO_2超微颗粒,粒径为60~500nm。同时将加料速率、陈化时间等因素对微粒粒度及其分布的影响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化学气相合成制备TiO2粉末反应器管壁结疤问题,提出了冷壁凝结抑制产物粉末产生硬疤的方法和作用机制。采用TEM,SEM,光学显微镜和XRD分析了不同条件下TiO2产物粉末,热壁硬疤和冷壁凝结软疤的形态和结构。  相似文献   

12.
利用预燃烧直管反应器,研究氯化钛白氧化反应器内的结疤机理。氧化反应器内结疤支要起因子氧化过程生成的超细TiO2颗粒在反应器壁的沉积和烧结,反应器壁面温度越高结疤速率越快。当反应器壁面温度较低时,靠近壁面为TiO2颗粒堆结层,而告气体相主体的疤层发生了部分烧结。反应温度升高、反应物浓度增大时,结疤速度增大;壁面状态对结疤速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以钛酸丁酯为钛源,蒙脱石为基材,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TiO2/蒙脱石复合光催化材料,通过研究不同制备条件下制得TiO2/蒙脱石复合光催化材料对垃圾渗滤液的去除性能。结果表明:TiO2溶胶/蒙脱石为5mL/g、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60 min、陈化温度80℃、陈化时间12 h、焙烧温度200℃时,复合材料对垃圾渗滤液的COD、UV254和UV410的效率分别达到57.04%、55.39%和66.67%。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纳米二氧化钛的耐生理腐蚀和抗菌特性,以及纳米羟基磷灰石的生物活性,制备羟基磷灰石/二氧化钛纳米复合生物材料,以发挥其综合优势。方法: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羟基磷灰石/纳米二氧化钛复合材料,以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和红外光谱(IR)对复合材料的物相、组成、结构和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实现了羟基磷灰石和二氧化钛以纳米级形式复合,且它们之间产生了化学键合。结论:该种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可用于口腔修复和制备新型无机/有机纳米复合生物活性材料。  相似文献   

15.
利用偶联剂钛酸丁酯对纳米二氧化钛颗粒预处理后,进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聚合改性,研究了聚合改性物质的结构和改性后纳米二氧化钛的分散性能。钛酸丁酯与氧化钛表面羟基反应,使氧化钛粒子表面生成交联反应物,甲基丙烯酸甲酸与其反应生成PMMA并均匀包敷于纳米二氧化钛颗粒的表面。通过聚合改性后的纳米二氧化钛颗粒在甲苯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能。  相似文献   

16.
以2,5-二巯基噻二唑、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对苯二甲醇和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为主要原料制备紫外光固化预聚物;以钛酸丁酯(TBT)为前驱体,以硅烷偶联剂(KH570)为改性剂,采用溶胶 凝胶法制得均一、稳定的TiO2溶胶;采用紫外光固化的方式将紫外光固化预聚物与TiO2溶胶进行杂化制得TiO2溶胶掺杂改性的高折光复合材料。通过红外光谱、纳米粒度分析、热重分析、阿贝折光仪、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计、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表征手段对制备的紫外光固化预聚物、TiO2溶胶和TiO2溶胶掺杂改性的高折光复合材料的相关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紫外光固化的方式能使TiO2溶胶比较均匀地分散在紫外光固化预聚物中,得到TiO2溶胶掺杂改性的高折光复合材料;随着TiO2溶胶掺杂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裂解温度、冲击强度均有一定的提高;当掺杂TiO2溶胶的质量分数为1.25%时,复合材料透明且折光率高达1.841。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制备掺氮TiO2-xNx薄膜托槽并评价薄膜托槽的生物相容性。方法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直丝弓金属托槽原材料试样表面制备锐钛矿相掺氮TiO2-xNx薄膜:①将薄膜材料(薄膜托槽组)和普通托槽材料(普通托槽组)分别缝合于大鼠颊黏膜2侧,2周后肉眼观察和组织学评价薄膜的口腔黏膜刺激性;②分别用薄膜材料(薄膜托槽组)、普通托槽材料(普通托槽组)浸提液和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组)给小鼠灌胃1周,观察小鼠的临床毒性体征、体质量增长率和重要脏器组织学变化以评价薄膜材料的短期全身毒性作用;③薄膜材料对兔血的溶血实验评价材料的溶血性;④分组同②,各组小鼠在24 h内给予对应液灌胃2次,制备小鼠骨髓涂片评价薄膜材料可能的致畸致突变作用。结果大鼠饮食、活动如常,薄膜托槽组的口腔黏膜与普通托槽组组织学表现一致,表明薄膜托槽无明显口腔黏膜刺激作用;短期全身毒性实验中,3组小鼠体质量增长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动物未观察到明显的临床毒性体征,病理解剖也未观察到明显异常,表明薄膜托槽无明显短期全身毒性作用;溶血实验中,薄膜托槽组溶血率<5%,未发现红细胞破象,表明薄膜试样不引起急性溶血;微核实验中生理盐水组、薄膜托槽组和普通托槽组的微核率分别为1.48‰、2.08‰和2.16‰,均低于5‰,且两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掺氮TiO2-xNx薄膜托槽无口腔黏膜刺激性、无短期全身毒性、无溶血性以及无遗传毒性,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纳米二氧化钛(TiO2)对幼年大鼠小肠葡萄糖吸收功能的影响及其尺寸效应。方法:取63只幼年(4周龄)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的小肠,建立63个体外翻转肠囊模型,研究葡萄糖浓度分别为10、25、50、100、200、400、800 mmol/L时,暴露于0、50 mg/L纳米TiO2(24 nm)2 h对小肠葡萄糖吸收功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利用体外翻转肠囊模型,在400 mmol/L葡萄糖浓度下,研究暴露于0、10、50、200 mg/L纳米TiO2(24 nm)和微米TiO2(120 nm)2 h对小肠葡萄糖吸收功能的影响。每组3个肠囊。结果:幼年大鼠小肠的葡萄糖累积吸收量随葡萄糖浓度和染毒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仅在400 mmol/L葡萄糖浓度下,观察到50 mg/L纳米TiO2染毒组的葡萄糖累积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在30 min(t累积吸收量=3.254, P<0.05;t吸收速率=3.958,P<0.05)、90 min(t累积吸收量=3.323, P<0.05;t吸收速率=3.063,P<0.05)、120 min(t累积吸收量=2.834, P<0.05;t吸收速率=3.002,P<0.05)时显著低于对照组。第二步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不同剂量纳米TiO2或微米TiO2染毒对幼年大鼠小肠葡萄糖的累积吸收量及乳酸累积生成量无明显影响。在相同染毒时间及染毒剂量下,未观察到纳米和微米TiO2染毒组组间葡萄糖累积吸收量及乳酸累积生成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纳米TiO2短期暴露可能对幼年大鼠小肠葡萄糖吸收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与微米TiO2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在TiO2纳米管表面固定成骨细胞特异性识别多肽的方法,为钛种植体表面生物化修饰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方法 应用多巴胺共价键合将多肽固定在TiO2纳米管基材表面,构建生物活性涂层.结果 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接触角测量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荧光显微镜对样品进行表征,证实钛纳米管表面能够成功固定成骨细胞特异性多肽.结论 通过化学偶联的方法,可将成骨细胞特异性识别多肽固定在钛纳米管基材表面,成功构建生物活性涂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