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治疗作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共78例病人(GCS昏迷≤8分)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40例,均于伤后24小时内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3~35℃,持续1-7天,平均65.3±28.2小时。同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颅内压(ICP)、血气、血电解质及动脉血氧饱和度。对照组38例,直肠温度控制在36.5~37.5℃,其他治疗同亚低温组。两组病人均于伤后三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病人伤后早期的高颅内压显著下降(P<0.05);生命体征、血气、血糖、血电解质、动脉血氧饱和度无显著差异;无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降低,恢复良好率提高,预后显著改善。结论亚低温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用于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梁路生  李忠德 《广西医学》2007,29(9):1355-1356
目的 观察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38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亚低温治疗组19例,均于伤后12 h内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3~35 ℃,维持2~7 d.同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颅内压、血糖、电解质、呼吸道感染、心电图、血气等指标;对照组19例,直肠温度控制在36.5~37 ℃.两组病人均行持续颅内压监护,其它治疗与低温组相同.两组病人均于伤后3个月后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病人伤后早期的高颅压、高血糖均显著下降,生命体征、血电解质、血气指标明显稳定;恢复良好率提高,预后显著改善.结论 亚低温具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临床用于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安全有效,可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韩广明 《河北医学》2004,10(11):990-992
目的 :研究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 :共 84例病人 ,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 4 2例 ,均于伤后 1 2h内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 3 3℃~3 5℃ ,维持 2~ 6d。同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颅内压、血糖、血电解质、血气指标。对照组 4 2例 ,直肠温度控制在 3 6.5℃~ 3 7℃ ,两组病人均行持续颅内压监护 ,其它治疗与低温组相同。两组病人均于伤后 3个月后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亚低温治疗组病人伤后早期的高颅压、高血糖均显著下降 (P <0 .0 5 ) ,生命体征、血电解质、血气指标明显稳定 ;恢复良好率提高 ,预后显著改善 ,但不能降低总的死亡率 ,且在 5 0岁以上患者或者是致命的。结论 :亚低温具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 ,临床用于治疗小于 5 0岁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安全有效 ,可提高生存质量 ,无严重并发症。但对于大于5 0岁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亚低温治疗是有害的。亚低温治疗并不能降低总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50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24例、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6例。亚低温组均于伤后24h内接受亚低温治疗。ELISA测定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同时监测病人颅内压(ICP)以及生命体征、血气、血电解质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等,并根据GOS评估法判断预后。结栗: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组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1),颅内压明显降低(P〈0.01),生命体征、血气、血电解质、动脉血氧饱和度差异无显著性,无严重并发症,死亡率低,预后改善明显。结论:亚低温治疗可提高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水平,降低颅内压,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治强  张雷  樊洪 《重庆医学》2003,32(12):1724-1725
目的 观察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59例病人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组29例,于伤后24h内行亚低温治疗,控制直肠温度在33~35℃,持续1~5d,同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颅内压(ICP)、血气和电解质。对照组30例,控制直肠温度在36.5~37.5℃,其它治疗同亚低温组。两组病人伤后3个月根据GOS评估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亚低温组的病人颅内压显著性降低,恢复良好率显著性提高,死亡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亚低温具有脑保护作用,临床用于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有效且较安全,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亚低温配合等容量血液稀释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作用及临床效果。方法 :将 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35例 ,均于伤后 2 4 h内行亚低温治疗 ,温度控制在 34~ 35 .5℃ ,持续 2~ 10 d;同时于伤后 4 8h内行等容量血液稀释方法 (IHD)治疗。对照组 35例 ,行常规治疗。监测病人生命体征、GCS评分、颅内压 (ICP)、血糖、红细胞比容(HCT)、全套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气、电解质等。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病人伤后早期高 ICP、高血糖、高 HCT、高血黏度均显著下降 (P <0 .0 5 ) ;血气、血电解质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恢复良好率明显提高 (P <0 .0 5 ) ;病死率明显下降 (P <0 .0 5 )。结论 :亚低温配合 IHD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安全有效 ,可降低 ICP、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 ,降低病死率 ,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亚低温治疗对于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对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研究重型颅脑外伤患者62例,分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亚低温组32例,伤后24h内采用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2℃。35℃,持续2—7d,平均74h,同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颅内压、血电解质、血气分析等。对照组30例,传统的物理及化学方法降温使直肠体温控制在37.8℃-38.5℃,余治疗方法同亚低温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预后。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后T淋巴细胞转化功能、NK细胞活性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结果 亚低温组较对照组患者,伤后早期颅内压有明显下降,血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未出现明显紊乱,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下降,优良率提高,预后显著改善。与对照组比较,亚低温组的T淋巴细胞转化率、NK细胞活性及CD4^ CD8^ T淋巴细胞均升高。结论 亚低温治疗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安全有效,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低温对颅脑伤患者免疫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伤亚低温治疗新途径。方法:采用亚低温治疗与常规治疗进行对比分析,观察亚低温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颅内压、血压、体温、心率、血氧饱和度、血电解质、血糖变化和预后的影响。结果:亚低温治疗能显著降低颅内压增高,抑制伤后早期高血糖症、改善心肌缺血和呼吸功能,降低死亡率。结论:亚低温治疗能降低重型颅脑伤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亚低温治疗对于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对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重型颅脑外伤患者62例,分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亚低温组32例,伤后24h内采用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2℃~35℃,持续2~7d,平均74h,同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颅内压、血电解质、血气分析等。对照组30例,传统的物理及化学方法降温使直肠体温控制在37.8℃~38.5℃,余治疗方法同亚低温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预后。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后T淋巴细胞转化功能、NK细胞活性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结果亚低温组较对照组患者,伤后早期颅内压有明显下降,血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未出现明显紊乱,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下降,优良率提高,预后显著改善。与对照组比较,亚低温组的T淋巴细胞转化率、NK细胞活性及CD4~+CD8~+T淋巴细胞均升高。结论亚低温治疗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安全有效,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低温对颅脑伤患者免疫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作用和临床效果。方法 共 56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 ,分为亚低温辅佐治疗组 (简称亚低温组 )和对照组。亚低温组 2 8例 ,均于伤后 2 4小时内行亚低温治疗。给药后采用北京康联冰毯机、主干动脉部位放置冰袋 ,使直肠温度控制在 33~ 35℃ ,持续 3~ 5天 ,平均 (97.2± 2 6 .0 )小时。对照组 2 8例 ,除亚低温外 ,其他治疗两组相同。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亚低温治疗组病人在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心率不齐方面无显著差异 ,而恢复良好率提高 ,病死率降低 ,预后显著改善。结论 亚低温疗法易操作 ,并发症少 ,病死率和病残率下降 ,是目前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最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T细胞亚群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共40例,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亚低温组20例,于伤后24 h内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2~34℃,持续1~7 d;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颅内压(ICP)、血糖、血气、血电解质等治疗;对照组20例,除未应用亚低温治疗外其余治疗相同;亚低温组和对照组分别于伤后第1、3、7 d取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阳性细胞及CD4/CD8阳性细胞比值,两组间进行比较。伤后3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亚低温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伤后第1、3、7 d T细胞亚群无统计学差异;预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可以提高患者的预后,不会加重T细胞免疫功能损伤,临床应用安全有效,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早期使用亚低温疗法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56例成人急性重型颅脑损伤随机分成二组。对照组使用常规疗法;治疗组使用常规治疗方法加亚低温治疗。观察每位患者的生命体征、颅内压、头颅CT扫描结果、恢复情况、病死率。结果治疗组患者生命体征的改变、颅内压的改变、脑水肿的CT改变、病死率变化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恢复苏醒者21例,占75%,植物状态者3例,占10.8%,死亡4例,占14.2%;对照组:恢复苏醒者13例,占46.4%,植物状态者5例,占17.9%,死亡10例,占35.7%。结论亚低温疗法能提高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的康复率,降低其伤残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张彦 《吉林医学》2013,34(13):2436-2438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瞬间阻断及缺血再灌注期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选取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26例,随机抽取13例于动脉瘤夹闭瞬间阻断及缺血再灌注期行亚低温(5.7±2.9 h)处理。直肠温度(RT)控制在31.0℃~36.0℃,脑温为32.0℃~35.0℃。同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颅内压(ICP)、血糖、血乳酸、血气、血电解质以及脑组织氧分压(PbrO2)、脑组织温度(BT)和失血量。对照组13例,直肠温度控制在36.0℃~37.2℃,其他治疗同亚低温组。两组患者均于术后3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亚低温脑保护组手术完成顺利,术中ICP、血糖、血乳酸较对照组显著性降低,而PbrO2则显著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生命体征、血气及血电解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降低,运动神经功能良好率提高,预后显著改善。结论:亚低温确可明显降低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4.
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压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血肿清除及减压术后颅内压、脑灌注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通过对 6 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急诊开颅血肿清除及减压术后 ,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及常温组进行治疗 ,治疗过程中对两组患者的颅内压及脑灌注压进行持续监测 ,并分别取术后开始治疗时和术后第 3、第 7天的颅内压 ,脑灌注压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亚低温组患者术后第 3天及第 7天的颅内压低于常温组 ,脑灌注压高于常温组。根据GOS评分 ,亚低温组患者的病死率及恢复良好率均优于常温组。结论 低温治疗可有效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的颅内压 ,提高患者的脑灌注压 ,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亚低温治疗重度颅脑损伤68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作用机制及疗效。方法  6 8例GCS≤ 8分服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于创伤后 2 4h内接受亚低温治疗 ,控制直肠温度在 32℃~ 34℃ ,颅内压降至正常后再持续维持低温 2 4~ 4 8h ,然后缓慢复温。监测和记录治疗前后的脑组织氧分压、颅内压、血糖及重要脏器功能指标 ,于伤后 6个月根据GOS标准进行评估 ,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治疗后患者脑组织氧分压明显升高 (P <0 .0 5 ) ,颅内压明显降低 (P <0 .0 5 ) ,对创伤后早期发生的高血糖反应有抑制作用 (P <0 .0 5 )。GOS评估显示亚低温治疗组患者恢复良好率为 6 9.2 % ,病死率12 .3% ,与对照组比较 (分别为 33.3%和 2 8.5 % )有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5 )。结论 亚低温治疗重度颅脑损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术中超早期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机制和临床效果。方法:将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术中超早期亚低温组(30例,术中亚低温组)和术后亚低温组(32例,对照组),前者进入手术室即行亚低温治疗,对照组于术后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2~35℃之间,两组亚低温治疗时间为7~10d,期间监测ICP、血糖、全血乳酸指标;并在伤后6个月依据GOS评定法判定治疗效果。结果:伤后36h术中亚低温组血糖、全血乳酸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伤后72h术中亚低温组ICP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伤后6个月GOS评分,术中亚低温组良好率为63.3%(19/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良好率43.7%(14/32)(P〈0.05)。结论:将亚低温治疗提前至术中应用,较术后进行亚低温提前数小时,更有利于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抑制脑代谢,减轻酸中毒,降低脑压改善脑灌注,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亚低温冬眠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脑保护机制及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随机分为亚低温组(33例)和常温组(32例)。亚低温组入院后1~5 h内行亚低温冬眠治疗,输液泵持续静脉点滴冬眠合剂,肛温控制在32~35℃,亚低温冬眠治疗3~7 d,同时检测颈动脉和颈静脉血气、电解质、生命体征等指标。常温组除未行亚低温冬眠治疗外,其余治疗及监测方法同亚低温组。两组患者均于伤后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判定疗效。结果亚低温组比常温组脑氧耗及死残率明显降低,预后明显改善。结论亚低温冬眠疗法具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临床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救治安全有效,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弥温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7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患者均行CT或MRI检查、颅内压监控、血糖监测,其中40例给予亚低温治疗,其余患者给予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全部患者3个月后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判断预后。结果 70例患者不同程度出现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血糖增高,MRI较CT具有更高的诊断率,亚低温治疗组血糖、颅内压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 MRI有利于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亚低温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