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乙酰乙酸(AcAc)、β-羟丁酸(β-HBA)检测用于糖尿病(DM)诊断,尤其是早期糖尿病诊断的可能性.方法 以酶法测定(AcAc)、β-HBA试剂盒、美国BECKMAN CX5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空腹血糖<6.1mmol/L的正常组(NFG)组102例、空腹血糖6.1~6.9mmol/L的空腹血糖升高组(IFG)组98例、空腹血糖>7.0mmol/L(DM)组88例.共3组分别测定AcAc、β-HBA、ACcAc β-HBA,并用U检验. 结果 NFG组、IFG组、DM组,3组指标有极显著差异,P≤0.01.由统计量建立的血糖与β-HBA AcAc回归方程为y=1.76 10.75x,相关系数r=0.621.结论 β-HBA AcAc比单用β-HBA或AcAc诊断糖尿病优越;与血糖测定并用,可在临床试用于糖尿病诊断.  相似文献   

2.
候娟 《中外医疗》2013,32(20):51-52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对糖尿病(DM)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健康人100例,为健康组,空腹血糖受损(IFG)患者84例,为IFG组,糖尿病患者210例,为DM组。对上述人群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葡萄糖氧化酶电极法测定血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健康组、IFG组和DM组3个组测试结果的比对分析,发现IFG组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要高于健康组,DM组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又高于IFG组,各组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空腹血糖7.0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或者糖化血红蛋白7%作为糖尿病的诊断界值,利用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要优于以空腹血糖诊断糖尿病的诊断敏感度和特意度。结论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要优于空度血糖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并且比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更为便捷,能够在早期对患者进行准确的糖尿病诊断,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并且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不同糖调节受损人群的血糖波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不同糖调节受损人群的动态血糖波动特征.方法 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根据连续2次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选取稳定人群中单纯空腹血糖受损(IFG)组12例,单纯餐后血糖受损(IGT)组19例,空腹血糖受损合并糖耐量低减(IFG/IGT)组11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组21例,正常对照(NGT)组18例,分析其各项临床指标和CGMS动态血糖数据.结果 (1)日内血糖波动:NGT、IFG、IGT、IFG/IGT至T2DM组的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平均血糖(MBG)和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依次升高.IGT组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3.2±1.2)mmol/L较NGT组(1.6±0.5)mmol/L高,较T2DM组(5.2±1.9)mmol/L低(P<0.05);IFG/IGT的有效血糖波动频率(FGE)(5.5±2.5)次/d较NGT组(6.1±3.4)次/d低,较T2DM组(4.8±1.8)高.糖尿病前期3组间IGT组MAGE(3.2±1.2)mmol/L最高,FGE(4.9±1.8)最低.(2)日间血糖波动:与NGT组(0.8±0.3)mmo/L相比,IGT组(1.1±0.4)mmol/L、IFG/IGT组(1.2±0.4)mmol/L和T2DM组(2.0±1.0)mmol/L的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依次升高(P<0.05).(3)不同糖调节受损人群血糖波动特征:IFG组空腹血糖受损程度最重,餐后高峰以IFG/IGT组为著.血糖水平曲线由低至高依次为NGT、IGT、IFG/IGT、IFG、T2DM组.(4)不同HbAlc水平的血糖波动:受试者HbAlc<7%时,空腹血糖曲线几乎重合,餐后血糖曲线略微分开;HbAlc7.0%~7.9%时,餐后高峰明显上升;HbAlc≥8%时,空腹曲线明显上移,餐后波动继续升高.结论 (1)随着糖调节受损程度的加重,日内血糖波动及日间血糖波动逐渐增加.(2)正常人血糖波动幅度小,频率高;T2DM餐后血糖波动幅度大,有效波动频率低;(3)IFG组的血糖波动特征最接近于NGT,而IGT组最接近于T2DM;(4)在糖尿病前期阶段餐后血糖受损明显早于空腹.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检测血清β羟丁酸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耀平  李皇 《海南医学》2004,15(10):108-108,106
目的 了解血清β羟丁酸 ( β -HB)检测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DKA )诊断和治疗的意义。方法 对 3 8例正常人、17例DKA患者和 40例无酮症糖尿病人血清中的β -HB ,空腹血糖 (FBG)、糖化血红蛋白 (HbAlc)和尿酮体进行检测。结果 DKA组血β -HB2 5 79.87± 2 413 .2 5 μmol/L ,FBG2 8.94± 17.86mmol/L ,HbAlc10 .98± 2 .85 % ,无酮症糖尿病组血β -HB2 79.60± 10 7.40 μmol/LaFBG9.83± 3 .67mmol/L .HbAlc6.88± 1.2 8% ;正常对照组 β -HB 168.87± 71.75 μmol/L ,FBG 5 .0 1± 0 .5 5mmol/L ,HbAlc4.5 6± 0 .5 2 %。DKA组血 β -HB、FBG、HbAlc与无酮症糖尿病组及正常组差异显著 :无酮症糖尿病组血β -HB、FBG、HbAlc与正常组差异亦显著。在DKA组中尿酮体阳性率为 82 .3 % ;无酮症糖尿病组尿酮体均为阴性 ,但仍有 14例血β羟丁酸高于正常。结论 检测血 β -HB有助于DKA的及早发现、诊断和治疗 ,其敏感性高于尿酮体检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用OGTT方法分析正常空腹血糖的老年患者对葡萄糖的耐受性,为尽早诊断和防治糖尿病提供依据。方法:把至少两次检验空腹血浆血糖未达到诊断糖尿病标准的74例住院老年患者,分为FPG<6.1mmol/L(NFG组)和FPG≥6.1mmol/L(IFG组),两组分别进行OGTT,测量各组BMI,血压、血脂等指标,按OGTT结果分为糖耐量正常(NGT)、糖耐量异常(IGT)和可疑糖尿病(可疑DM)3组,比较组间及组各向指标的差异及血糖的相关性。结果:NFG和IFG两组分别发现NGT11、9例、IGT33、10例,可疑DM6、5例。各组之间BMI有显著差异,并与餐后2小时血糖呈正相关,结论:OGTT对老年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明显减少DM和IGT漏诊,特别对于BMI偏高的老年患者尤其重要,提示OGTT应作为所有老年患者健康查体和入院诊断的常规项目。  相似文献   

6.
3 891例健康体检人员空腹血糖水平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健康体检人群空腹血糖水平及空腹血糖受损与体重指数(BMI)、血压、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对2005年4~10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南宁市公务员3 891人的体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空腹血糖受损组与正常血糖组之间的BMI、血压、血脂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空腹血糖平均水平为(4.92±0.69)mmol/L;空腹血糖受损(IFG)阳性率为20.15%,糖尿病(DM)阳性率为4.14%.IFG组的BMI、血压、血脂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血糖组(P<0.001);IFG与BMI、血压、血脂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r=0.124,0.164,0.095,0.062,0.173,P<0.001).结论:IFG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Yang ZJ  Yang WY  Xiao JZ  Li GW  Wang Y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1):1773-1776
目的 明确美国糖尿病学会 2 0 0 3年修订的空腹血糖受损 (IFG)的下限新切点 (5 6mmol/L)对中国成人糖调节异常各组分患病率的影响 ,并探讨新切点的诊断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 1994年全国糖尿病防治协作组资料库中具有完整口服糖耐量试验 (OGTT)资料的 15 5 6 4例中国成人 (≥ 2 5岁 )。以空腹血糖 (FPG) 5 6mmol/L(简称新标准 )和 6 1mmol/L(简称旧标准 )作为IFG的诊断下限切点 ,分别计算单纯空腹血糖受损 (i IFG)、单纯糖耐量异常 (i IGT)、同时IFG和IGT(IFG/IGT)的患病率。以OGTT 2h血糖 (7 8mmol/L≤PG2h <11 1mmol/L)为诊断糖调节异常(IGR)的金标准 ,分析不同FPG水平对IGR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并描绘FPG诊断IGR的ROC曲线 (receiveroperatorcharacteristiccurve)。 结果  (1)i IFG、i IGT和IFG/IGT患病率以旧标准诊断分别为 8 71%、12 0 8%和 5 95 % ,以新标准诊断分别为 2 1 2 5 %、6 89%和 11 13%。 (2 )ROC分析提示诊断IGR的FPG最佳切点为 5 6mmol/L ,此切点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6 1 9%和 6 3 9%。结论 FPG标准从 6 1mmol/L下调至 5 6mmol/L使本组人群IFG患病率增加 1 2倍。从尽量缩小IFG和IGT诊断分歧的角度 ,IFG的下限切点为 5 6mmol/L可能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成人不同糖代谢异常的分布特点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目的 探讨各种不同的糖代谢异常 (糖调节受损和糖尿病 )在中国人群中的分布和特点。方法 研究对象为 1994年全国糖尿病防治协作组资料库中具有完整口服糖耐量试验 (OGTT)资料的 15 6 37例中国成人 (≥ 2 5岁 )。参考 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 7组 :正常糖耐量 [NGT ,空腹血糖 (FPG) <6 1mmol/L及OGTT2小时血糖 (PG 2h) <7 8mmol/L]、单纯空腹血糖受损 (i IFG ,6 1≤FPG <7 0mmol/L及PG 2h <7 8mmol/L)、单纯糖耐量异常 (i IGT ,FPG<6 1mmol/L及 7 8≤PG 2h <11 1mmol/L)、同时FPG及PG 2h异常 (IFG/IGT ,6 1≤FPG <7 0mmol/L及 7 8≤PG 2h <11 1mmol/L)、单纯空腹高血糖的糖尿病 (IFH ,FPG≥ 7 0mmol/L及PG 2h <11 1mmol/L)、单纯餐后高血糖的糖尿病 (IPH ,FPG <7 0mmol/L及PG 2h≥ 11 1mmol/L)、同时空腹及餐后高血糖的糖尿病 (IFH/IPH ,PG 2h≥ 11 1mmol/L及FPG≥ 7 0mmol/L)。计算以上各种糖代谢异常在本组人群发生频率并比较其临床特点。结果  (1)NGT、i IFG、i IGT、IFG/IGT、IFH、IPH和IFH/IPH的频率分别为 5 0 8%、8 8%、12 3%、6 1%、6 4 %、5 2 %和 10 4 %。 (2 )i IGT、IFG/IGT、IPH和IFH/IPH的频率有随年龄而增加的趋势 ,但i IFG和IFH频率分别在 2 5~ 34岁和 5 5  相似文献   

9.
肝移植术后1月空腹血糖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观察肝移植术后一月内血糖变化,以探讨肝移植术后血糖变化规律以及肝移植术后糖尿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本文收集中山医院2001.3~2007.2共514例肝移植患者临床资料,排除资料不完整及术前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共有324例患者进入本组分析,其中男性263例 ,女性61例,年龄3~81岁,平均48.9岁。根据术前空腹血糖将患者分为糖尿病组(diabetes mellitus, DM)、空腹血糖受损组(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IFG)及空腹血糖正常组(normal fasting glucose, NFG),根据患者术后使用的免疫抑制剂类型将患者分为FK506组及环孢霉素组。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观察手术前后糖代谢变化情况。通过分析术前与术后4周(取术前及术后1,3,7,14,21,28天)各组患者空腹血糖资料,得出各组术前及术后4周内的空腹血糖变化趋势,计算术后高血糖状态患病百分比,并分析术后高血糖状态的术前危险因素与药物影响。结果 肝移植术后4周内DM,IFG,NFG三组空腹血糖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空腹血糖以DM组最高,IFG组次之,NFG组最低,三组之间变化趋势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001);术前非糖尿病组患者术后1月内高血糖状态患病百分比为:术后一天为100%,之后逐渐降低,至术后28天为73.6%;术前空腹血糖及年龄对术后7天空腹血糖有明显影响;FK506组和环孢霉素组之间术后4周内空腹血糖变化无明显差异。结论 肝移植术后早期DM,IFG,NFG 3组空腹血糖均较术前有明显升高;术前非糖尿病组患者术后1月内高血糖状态患病百分比由100%逐渐降至73.6%;FK506组和环孢霉素组之间术后1月内空腹血糖变化趋势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欧文新  李繁 《广东医学》2006,27(8):1202-1203
目的探讨在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异常阶段的自主神经病变与随后发展为2型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有糖尿病史的近亲属,无临床症状而空腹及餐后血糖异常,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358例。排除高血压、肾脏疾病。按照WHO标准达糖尿病(DM)诊断标准者,并在1~3年发展为2型糖尿病者56例。在未达DM诊断标准前进行心脏、胃、膀胱自主神经功能测定。研究早期发现糖尿病自主神经功能病变的情况。结果按WHO标准2型糖尿病(DM),ADA标准空腹血糖异常(IFG)诊断DM。有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异常而未达糖尿病诊断标准时,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病变就已存在。结论对5.5mmol/L〈FPG〈7.0mmol/L/L、7.0mmol/L〈2hPPG〈11.1mmol/L糖尿病近亲属应进行OGTT试验,检查及心、胃、膀胱等自主神经功能测定,以期早期发现糖尿病并对这些高危人群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针对性治疗,以降低DM的血管并发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为糖调节受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减低(IGT)及二者合并存在三种状态,IFG的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5.6-69mmol/L;IGT诊断标准为负荷后2h血糖7.8-11.0mmol/L;IFG/IGT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5.6-6.9mmol/L,负荷后2h血糖7.8-110mmol/L[1].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约95%以上为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的绝对危险比一般人群高3-10倍,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危险明显增加,以IGT患者更为显著,其中部分患者已存在特征性血管改变[1] ,而且也更容易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如肥胖,血脂异常等),因此早期发现糖尿病的状态并综合强化干预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其进展为2型糖尿病及其相关心血管并发症和微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2种标准空腹血糖受损(IFG)人群葡萄糖负荷后血糖代谢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3 828例40岁以上居民及职工进行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查.对空腹血糖(FPG)≥5.6 mmol/L者行75 g葡萄糖负荷试验,分析负荷后2 h血糖(PPG)代谢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3 828例调查对象中,5.6 mmol/L≤FPG<7.0 mmol/L的IFG患者627例(A组),6.1 mmol/L≤FPG<7.0 mmol/L的IFG患者245例(B组).A组人群中,糖耐量减低(IGT)的患病率为37.00%(232/627),其中女性IGT患病率(23.76%)显著高于男性(1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T2DM)患病率为13.88%(87/627),女性T2DM患病率(9.52%)显著高于男性(4.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该IFG人群PPG升高的危险因素为FPG、年龄、饮酒、收缩压和体质指数(BMI).B组人群中,IGT的患病率为41.22%(101/245),其中女性IGT患病率(25.71%)显著高于男性(15.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患病率为20.82%(51/245),其中女性T2DM患病率(11.84%)显著高于男性(8.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该IFG人群PPG升高的危险因素为FPG、年龄和BMI.结论 以5.6 mmol/L和6.1 mmol/L为切点的IFG阶段,PPG代谢异常率分别为50.88%和62.04%,共同且可控危险因素为体质量.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前期亦称为糖调节受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减低(IGT)及二者合并存在三种状态,IFG的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5.6~6.9mmol/L;IGT诊断标准为负荷后2h血糖7.8~11.0mmol/L;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赣州市市直单位成人的糖尿病患病率.方法:对赣州市公安局、中级法院、赣州市地方税务局等15家单位共2 908例成人进行空腹血糖(FBG)检查,并测量身高、体重,调查生活习惯及体力活动情况,其中FBG≥6.1mmol/L的人群或怀疑诊断者行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检查.结果:调查中的2 908例,其中糖尿病(DM)138人,糖耐量低减(IGT)194人,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134人,所查的糖尿病(DM)、糖耐量低减(IGT)、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患病率分别为:4.75%、6.67%、4.61%.其中糖尿病(DM)的患病率30岁以上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同时随BMI增加、体力活动减少而升高.结论:赣州市市直单位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4.75%,肥胖、过多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运动量少是赣州市市直单位成人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糖代谢状态下白细胞(WBC)计数水平的差别.方法:对489例30岁以上自然人群作了OGTT,根据空腹血糖和糖负荷后2h血糖,将调查人群分为正常糖代谢(NFG/NGT)、糖调节受损(IGR)和糖尿病(DM)三组,IGR组再分为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低减(IGT)、联合糖调节受损(IFG/IGT)三组,比较各组WBC计数、血压、血脂和胰岛素等指标的差别.结果:IGR和DM组WBC计数明显高于NFG/NGT组(P<0.01),IGT、IFG和IFG/IGT三组WBC计数水平无差别(P>0.05).相关分析提示WBC计数与BMI、腰围、SBP、TG、LDL-C、餐后2小时血糖(2hPG)、餐后2小时胰岛素(PIns)等指标呈显著正相关(P<0.01或P<0.05),与HDL-C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DM及IGR患者WBC计数水平轻度增高,提示慢性亚临床炎症与糖代谢紊乱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糖调节受损(IGR)是任何一种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的中间阶段,其中又分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受损(IGT)。为提高IFG对发生2型糖尿病的预测能力,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近日提出了有关IFG下限诊断切点的建议(中华医学杂志,2005,83:1947):①降低IFG下限的诊断切点,即从6.1mmol/L降至5.6mmol/L。②IFG上限的诊断切点不变,仍为〈7.0mmol/L。由此,IGR可分为空腹血糖(FPG)≥5.6mmol/L,但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糖(2 hPG)〈7、8mmol/L的单纯IFG;FPG〈5.6mmol/L,但OGTT 2 hPG在7.8~11.0mmol/L之间的单纯IGT及二者兼有等三种状态。③在下调IFG诊断切点后,所有FPG≥5.6mmol/L的个体均应接受OGTT,以将人群中的IFG+IGT划分出来,此点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体检人群空腹血糖(FPG)水平的分布特点、空腹血糖受损(IFG)的发生率及糖尿病(DM)的患病率,并探讨不同性别各年龄段FPG及DM、IFG情况。方法: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3 372名健康体检者FPG,以FPG<6.1 mmol/L为正常,6.1~7.0 mmol/L为IFG,≥ 7.0 mmol/L为DM的判断标准。按年龄不同分为6小组(≤ 30、31~40、41~50、51~60、61~70、≥ 71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健康体检人群FPG为(4.79±1.09)mmol/L,有随年龄增加FPG水平上升的趋势。男性、女性FPG水平分别为(4.83±1.17)mmol/L和(4.72±0.9)mmol/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性别同年龄段FPG水平比较,除51~6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其余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FG发生率和DM的患病率分别为3.02%和3.29%,呈现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现象(P<0.01)。结论:体检人群FPG水平、IFG发生率和DM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FPG水平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8.
重视IFG和IGT的筛查及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的危害已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 ,同时也被普通老百姓所认识 ,而对未达到诊断糖尿病标准的IFG (空腹血糖受损 )和IGT (糖耐量受损 )认识不足。IFG即是指空腹静脉血糖为 6 1~ 6 9mmol L者 ,IGT即是指餐后 2小时血糖为 7 8~ 11 1mmol L者。目前将此期看做任何类型糖尿病均可能经过由正常人发展至糖尿病者的移行阶段。近年研究表明 ,此期的血糖水平已可能对器官组织发生损害 ,尤其是大血管病变。所以重视IFG和IGT的筛查 ,并进行有效地干预是中国 2 1世纪防治中的首要任务。现将我院 2 0 0 1年对 4 0周岁以上教职工的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社区高血压病人,采用空腹血糖新的下切点标准,血糖异常检出的结果和意义.方法:2003年12月~2005年4月期间,我院社区门诊高血压病人100例,进行空腹血糖检测,并进行75g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按新糖尿病(DM)诊断标准,将病人分为2组,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非DM组20人空腹血糖(87.7±6.0)mg/dL,糖耐量异常80人.其中新诊断DM46人,其空腹血糖(149.0±41.9)mg/dL,P<0.01;新诊断IGT的34人,其空腹血糖(113.9±12.7)mg/dL,P<0.01[其中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受损(IGT)15人,单纯IFG 12人,单纯IGT 7人].结论:高血压合并DM比例很高.按新IFG标准可以增加DM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0.
广州市荔湾区10080例糖尿病患病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宏斌  黄丽青  冉燕雪  潘颖  张佩芳 《广东医学》2004,25(10):1207-1208
目的 了解广州市荔湾区居民糖尿病 (DM)的患病特点 ,探讨DM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2 0 0 1年对 10 0 80例 2 5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DM患病情况调查。标化患病率按照 2 0 0 0年全国人口构成计算。结果 DM和空腹血糖偏高 (IFG)患病粗率分别为 11 2 2 %和 17 2 8% ,标化患病率分别为 9 4 6 %和 15 88% ;DM和IFG患病率基本上呈随年龄递增趋势 ;肥胖组DM患病率比正常体重人群高 1 5 4倍 ;DM和IFG患者的高血压与高脂血症患病率高于血糖正常人群。结论 DM是该区居民的常见疾病 ;年龄增长、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DM与高血压及高脂血症之间存在着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