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目的 解陕西省死因监测病例来源分布,为提高死因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提供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 死因报告信息系统》中导出的陕西省13个国家级死因监测点2015 - 2018年的网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5 - 2018年陕西省13个国家级监测点共报告死亡病例129 740例,其中男性75 773例,女性53 688例。分别报告32 489例、33 212例、31 533例和32 227例死亡病例,各年性别比例均衡,趋势无统计学意义(趋势χ2 = 1.84,P = 0.17)。死亡病例主要来源于乡镇卫生院,占58.80%~61.51%,其次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县及县以上综合医院,二者分别报告占17.60%~19.81%和17.19%~18.69%(趋势χ2 = 27.79,P<0.01),在家中死亡的比例占绝大多数,73.06%~76.52%,死于医疗卫生机构的占17.67%~19.93%(趋势χ2 = 38.81,P<0.01)。死亡病例生前最高诊断单位以二级医院(占46.36%~49.93%)和三级医院(占41.75%~45.63%)为主(趋势χ2 = 48.80,P<0.01),最高诊断依据以临床+理化为主(占60.74%~63.57%)。结论 陕西省死因监测中发现虽然大多数病人在二级或三级医院就诊,且这一比例逐年提高,但绝大多数死亡病例死于家中,主要由乡镇卫生院专干完成死亡病例卡网报。因此,在今后工作中应加强对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培训,定期开展数据查漏补报和质量核查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太原市死因监测数据质量,为提高死因监测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太原市死因监测系统数据库,分析监测数据的完整性、报告及时性、可靠性及准确性。结果2006~2011年太原市死因监测系统累计报告死亡68322例,同期统计局上报的死亡人数为72942例,平均完整率为93.67%。2006~2011年的完整率分别为90.10%、100.65%、90.25%、92.69%、94.47%。县(市、区)覆盖率和省市级医疗机构报告率均达100.00%;死亡病例平均上报及时率为86.12%,其中省级医疗机构最高(97.63%),县级医疗机构最低(71.38%);死者生前最高诊断单位是乡镇及以上医疗机构的占82.82%;最高诊断依据为临床结合理化检验的占35.81%,为临床诊断的占32.45%;常见根本死因不准确的占9.14%。结论太原市死因监测数据总体准确性较高,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3.
2006-2009年青海省疾病监测点死因监测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青海省2006-2009年死因监测系统及导致死亡主要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1)对监测系统报告资料进行数据流行病学特征和报告质量评价(根本死因编码等情况)。(2)根据死因网络直报督导方案,定期对监测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医疗机构开展督导检查,并将督导结果及时反馈相关部门予以通报。(3)为校正死亡率定期在监测点开展死因漏报调查。结果 2006-2009年疾病监测点居民平均死亡率为475.68/10万,其中男性为571.26/10万、女性为378.72/10万。死亡病例报告及时率为66.39%、审核率为99.83%、迟审率为3.21%、死因诊断不明比例为1.20%、伤害意图不明比例为0.22%、心血管病缺乏诊断意义比例为0.84%、肿瘤未指明位置比例为0.01%及呼衰、肝衰、肾衰比例为0.71%。前五位死因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损伤中毒及消化系统疾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死亡病例漏报率为26.23%、卡片填写完整率为81.96%、迟报率为10.86%、错填率为20.18%、错录率为19.11%、第二联上报数与存根相符率为89.40%;2009年漏报率为37.52%,校正死亡率为726.09/10万。结论通过定期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对各报告单位的督导检查及开展死因漏报调查工作,并将结果及时反馈各相关部门,是确保数据质量逐年上升的重要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2007-2014年湖南省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数据质量,为提高死因监测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湖南省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数据库,对死因链填报丰富程度和根本死因编码质量两方面指标进行分析评价。结果2007-2014年一级死因链所占比重最高,为87.05%;多死因链填写率为12.93%,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伤害意图不明及伤害未特指的根本死因垃圾编码率均呈缓慢的下降趋势,症状、体征、未知或不可归类在他处者的根本死因垃圾编码率最高,在2007-2009年呈下降趋势;2007-2014年身份证号码填写率逐年上升,但平均填写率较低。结论2007-2014年湖南省死因监测数据质量逐年改善,但仍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奉化市死困监测工作的漏报情况,准确估计人群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方法]根据《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漏报调查方案》要求,采用捕获-标记-再捕获的原理,对样本乡镇2009--2011年的全部死亡病例进行回顾调查,通过“死因漏报系统”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死因报告登记系统进行比较,确定漏报率。[结果]样本镇经漏报调查确定死亡者共855例,经死因报告登记系统确定死亡者共853例,漏报2例,漏报率为0.23%。漏报调查死亡率为7.10‰。死者生前最高诊断单位为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的比例为96.61%,未就诊比例为0.58%。编码不准确率为3.51%。[结论]奉化市2009--2011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工作的漏报率较低,完整性较好,死因诊断质量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奉化市死因监测工作的漏报情况,准确估计人群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方法]根据《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漏报调查方案》要求,采用捕获-标记-再捕获的原理,对样本乡镇2009—2011年的全部死亡病例进行回顾调查,通过"死因漏报系统"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死因报告登记系统进行比较,确定漏报率。[结果]样本镇经漏报调查确定死亡者共855例,经死因报告登记系统确定死亡者共853例,漏报2例,漏报率为0.23%。漏报调查死亡率为7.10‰。死者生前最高诊断单位为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的比例为96.61%,未就诊比例为0.58%。编码不准确率为3.51%。[结论]奉化市2009—2011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工作的漏报率较低,完整性较好,死因诊断质量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某国家级死因监测点居民死亡漏报情况,评价死因监测信息系统报告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方法 某国家级死因监测点居民死亡信息来源于泸县3个抽样点。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泸县抽取3个镇(抽样点)共42个村/社,分别从派出所、社事办、妇幼、村(居委会)等渠道收集抽样点2018—2020年全部人口死亡信息,与“人口死因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死亡报告数据进行比较,计算漏报率。对“人口死因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中抽样点居民死亡报告卡进行审核,评估死因诊断的可靠性和编码质量。 结果 泸县人群总死亡漏报率为9.38%;2018—2020年,漏报率逐渐下降,分别为18.31%、7.53%、2.16%,年度变化百分比为-11.9%,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75,P<0.001),抽样点死因诊断可靠性和准确性较高,可靠诊断单位占比81.81%,可靠诊断依据占比75.67%,根本死因编码错误率为0.21%。 结论 泸县死因监测数据质量较好,但仍需进一步降低漏报率,提高死因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和诊断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安徽省国家疾病监测点死因数据报告质量,分析存在的问题。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评估安徽省国家死因监测点(DSPs)2013-2017年死因填报质量。结果2013.2017年安徽省DSPs死因网报个案身份证号、死因链、根本死因及其编码填报年均准确率分别为85.83%.64.14%和82.19%,其中前两项指标准确率均见逐年增高趋势(P<0.05),第3项指标准确率比2013年提高2.77%。3项指标准确率在新老点和城乡之间的差异逐年缩小。除根本死因及其编码准确率外,新点填报准确率均优于老点;身份证号准确率城市点较优,死因链准确率农村点较优,而根本死因及其编码准确率无城乡差异。死因链上疾病编码缺失或错误、多死因链填报不准确是死因填报中主要的错误类型。结论2013-2017年安徽省国家疾病监测点死因网报质量不断提升,但仍有进步空间。在强化培训和督导的同时,各级疾控中心要严把审核工作的质量,并定期开展抽审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江西省国家级死因监测点死亡漏报情况,估计人群死亡率。方法 2018年6-9月,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从江西省20个国家级死因监测点选取20个乡镇(街道),多途径收集抽样地区常住人口2015-2017年的死亡相关信息,与全国死因监测网络直报系统数据比对,对漏报死亡个案进行入户调查及核实。计算漏报率,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C小五号.EPS;P〗检验。结果 共查2015-2017年死亡9293例,合计死亡率616.45/10万。2015-2017年死亡漏报率分别为13.53%、10.11%和9.71%(〖XC小五号.EPS;P〗=21.78,P<0.001),20个调查点漏报率在2.49%~24.33%之间。女性漏报率(12.05%)高于男性(10.38%)(〖XC小五号.EPS;P〗=5.15,P<0.05),农村(12.36%)高于城市(8.63%)(〖XC小五号.EPS;P〗=24.00,P<0.001),新增监测点(13.12%)高于老监测点(6.99%)(〖XC小五号.EPS;P〗=64.33,P<0.001),5 岁以下儿童(27.08%)高于5 岁以上人群(10.92%)(〖XC小五号.EPS;P〗=17.78,P<0.001)。漏报1030例的死亡地点以死于家中者所占比例最高(83.20%)。采用漏报率调整,2015-2017年江西省国家级死因监测点居民死亡率分别为593.58/10 万、614.01/10 万和654.36/10 万。结论 江西省国家级监测点死因监测数据的完整性逐步提高,仍需加强死亡信息的报告和管理工作以减少漏报,并用漏报率校正人群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阐述2004—2005年广东省第3次死因回顾调查样本代表性与数据质量,为资料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广东省13个县(市、区)2004-2005年全部死亡人群进行回顾调查,依据人口学特征、拟舍优度检验、玛叶指数等对2004-2005年广东省第3次死因回顾调查样本(其中12个调查点数据)的代表性进行评价,从死因诊断依据、死亡率、死因编码质量等方面评价数据质量。结果本次调查覆盖全省12个市、县(区)共758.5472万人口,无论是年龄构成还是性别比、地域和社会经济等指标统计学检验,还是年龄构成的拟合优度检验,调查样本与2000年广东省人口普查户籍人口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选取调查样本10—69岁和20~79岁2个年龄组样本,计算玛叶指数为3.59,说明调查样本人口数据无年龄偏好。本次调查地区共收集2004-2005年12个调查点死亡个案99919例,平均粗死亡率为658.6/10万,10个调查点粗死亡率符合质控要求,婴儿死亡率为6.7%。,全部死亡个案的死因最高诊断单位以县及以上医疗机构为主,达62.48%,死因最高诊断依据以临床+理化和临床诊断为主,合占85.93%;其中死于恶性肿瘤个案的诊断单位以县及以上医疗机构诊断比例最高,达89.33%,诊断依据以尸检、病理、手术和临床+理化等合计比例达83.76%。全部调查个案的编码总体准确率达96.07%,死因不明率为1.89%,死因不准确率为1.56%,死因错误率为0.48%。结论2004—2005年广东省第3次死因回顾调查样本代表性良好,调查结果可代表全省情况,调查过程质控严格,数据完整性、可靠性和准确性指标均符合质控要求,数据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2015年-2017年我国三级医院护理质量现状,为质量持续改进提供依据。方法从国家护理质量数据平台提取2015年-2017年护理质量相关数据,分析各指标数据的变化情况。结果(1)截止2017年,所有指标的完整性均超过98%。(2)床护比、护患比与24小时平均护理时数3项指标3年均保持相对稳定。(3)2015年-2017年三级医院本科及以上护士占比增长明显,3年增加8.12%;5年及以上年资护士占比稳步提升,3年增加5.36%;2015年-2017年三级医院护士离职率稳步下降,3年下降0.24%。(4)2015年-2017年三级医院住院患者身体约束率中位数分别为1.38%、1.36%、1.60%,呈现波动变化,2017年增长较为明显。(5)护士执业环境中的“医院管理参与度”“薪酬待遇”与“社会地位”等维度得分较低。结论(1)经过两年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理念与数据收集的培训,三级医院护理质量指标数据变异度逐渐减小,数据完整性与可靠性得到提升;(2)护理人员绝对数量的增加并未改善护理人员相对不足的现状;(3)护理人力结构得到优化,队伍稳定性增强;(4)约束、跌倒等指标逐年升高,侧面印证了数据上报文化逐步形成和数据逐渐趋于真实与可靠;(5)护士执业环境测评结果表明,薪酬待遇及社会地位是制约护理行业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了解武汉市居民死亡个案的漏报情况,评价死因监测系统报告的完整性与准确性。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从武汉市13个行政区抽取26条街道、乡镇的104个社区居委会、自然村作为抽样点,从武汉市死因监测系统之外的多种渠道收集2007-2008年间抽样点居民死亡数据,与死因监测系统死亡报告数据进行比较,计算漏报率。,对抽样点死因监测系统死亡报告卡进行审核,评估死因诊断的可靠性和编码质量。结果抽样点总死亡漏报率为7.90%,其中,中心城区2.11%,远城区为14.69%,城乡之间差异有显著性(x2=170.913,P〈0.001),死因监测系统数据总体完整性较好;死者生前最高诊断单位达到区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占78.70%,未就诊的比例较低(7.10%),死因诊断可靠性较高;全市死因编码不准确率为8.48%,编码错误率为4.12%,编码质量合格。结论武汉市死因监测质量较好,在全人群的范围内能合理反映全市居民的死因模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分析了奉贤区1975-2017年居民医学可避免死亡情况,为提升卫生服务的系统绩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ACCESS 2013软件和上海市奉贤区居民健康档案生命统计信息系统录入和整理1975-2017年该区户籍人口和医学可避免死亡疾病分年龄组及分性别组数据,并进行趋势分析和对比分析。[结果]1975-2017年奉贤区标化医学可避免死亡率从每千人2. 20下降到每千人0. 55,下降了75. 0%。男性从2. 38%下降到0. 65%,下降72. 69%;女性从2. 06%下降到0. 42%,下降79. 61%。构成比上升明显的疾病有,缺血性心脏病、内分泌疾病(包括糖尿病)、脑血管疾病,2017年分别为24. 88%、8. 52%、42. 15%。构成比下降明显的疾病有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肺炎。2017年,医学可避免死亡率和死亡比例均以65-74岁为各年龄组最高,分别达5. 07%和38. 15%。[结论]奉贤区标化医学可避免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内分泌疾病、构成比上升较快;医学可避免死亡率和死亡比例以65-74岁组最高。  相似文献   

14.
2012年青海省疾病监测点死因监测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掌握青海省2012年死因监测系统报告质量,了解本地区居民的死亡原因和死亡水平,为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2年青海省监测点死因网络报告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2年青海省疾病监测点居民死亡率为377.05/10万,其中男性为469.31/10万、女性为283.32/10万.根本死因编码不准确率为3.10%.前5位死因为循环系统疾病(205.60/10万)、恶性肿瘤(132.35/10万)、呼吸系统疾病(78.47/10万)、伤害(31.26/10万)及消化系统疾病(24.09/10万),其中城市、农村前5位死因顺位相同,牧区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伤害、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及消化系统疾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死亡病例漏报率为9.17%、卡片填写完整率为97.66%、迟报率为7.03%、错填率为16.16%、错录率为5.62%; 2009-2011年漏报率为37.85%,校正死亡率为699.41/10万.结论 通过对各单位定期开展死亡病例的督导和查漏补报工作,掌握本地区死亡水平,并不断完善和提高监测系统工作质量,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可靠数据.  相似文献   

15.
2006年成都市死因监测数据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促进成都市死因监测质量进一步提高.方法 所有死亡病例死亡原因按照国际(ICD-10)疾病分类,分析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及时性和准确性.结果 报告死亡数与公安局统计数符合率,城区、近郊、远郊分别为120.38%、131.29%和78.97%(χ2=1 446.855,P<0.05).院内死亡病例上报用时中位数,城区、近郊、远郊分别为37 d、38 d和17 d;院外死亡病例上报平均用时,城区、近郊和远郊分别为58 d、56 d和69 d.190例死亡医学证明书填写死因符合率为87.37%,网络报告的符合率为75.41%.结论 成都市死因监测数据的质量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天津市2009年院内死亡病例信息报告质量,为进一步完善死因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分析天津市2009年死因监测网络直报数据及2008年现场漏报调查数据。结果 2009年院内死亡病例前5位死因分别为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与户籍人口中的前5位死因构成顺序有所不同。根本死因编码错误率为0.41%,76.9%的死亡病例其根本死因诊断依据科学、可靠,77.7%的患者死亡后7 d内能够通过网络直报进行报告,99.7%的报告卡能够在网络直报后7 d内得到审核。院内死亡病例存在漏报,漏报率为4.5%,门、急诊漏报率高于住院。结论天津市住院死亡病例死因报告准确、有效,可以正确评估我市住院死亡人群的死因模式;但也存在不足,院内死亡病例的报告和管理仍是今后死因监测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