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8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76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眼轴/角膜曲率比值(AL/CR)和裸眼视力筛查儿童青少年近视眼的准确性。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在武汉市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治中心就诊的7~12岁儿童共3 697例。检查记录患儿双眼裸眼视力、眼轴长度、平均角膜曲率半径等指标,计算AL/CR。同时进行散瞳验光,记录等效球镜度(SE)。以裸眼视力低于1.0为近视,AL/CR3为疑似近视。分析各指标在儿童青少年近视中筛查的灵敏度、特异度、You Den指数、ROC曲线下面积等。结果裸眼视力筛查近视的灵敏度为99.51%,特异度为48.11%,You Den指数为0.48,ROC曲线下面积是0.74;AL/CR筛查近视灵敏度为93.67%,特异度为76.54%,You Den指数为0.70,ROC曲线下面积是0.85。结论 AL/CR在近视眼筛查准确性高于裸眼视力,在大规模近视筛查中,AL/CR可用于初步诊断。同时对裸眼视力检查中处于1.0和0.8的孩子进行AL/CR复筛查,可提升筛查近视眼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酒石酸布托啡诺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自控镇痛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 年6 月至2019 年6 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0 例,年龄60~75 岁,随机分成三组(对照组C 组、实验组D1 组和D2 组),每组20 例,术后均采用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C 组的PCIA 泵的镇痛配方为酒石酸布托啡诺0.15 mg·kg-1;D1 组的镇痛配方为酒石酸布托啡诺0.15 mg·kg-1+ 右美托咪定1.5 μg·kg-1;D2 组的镇痛配方为酒石酸布托啡诺0.15 mg·kg-1+ 右美托咪定2.0 μg·kg-1,三组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于手术结束后连接至患者,观察记录患者术后 4、8、24、36、48 h 的 VAS 评分、Ramsay 镇静评分、血压、心率、48 h 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PCIA 有效按压次数。结果:与C 组相比,D1 组及D2 组各个时点的VAS 评分、Ramsay 镇静评分均优于C 组(P<0.05),D1 组、D2 组患者各个时点的VAS 评分、Ramsay 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C 组相比,D1 组及D2 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波动程度均小于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 组患者恶心、呕吐、头晕的发生率高于D1 组和D2 组(P<0.05),D2 组患者低血压、心动过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C 组和D1 组(P<0.05);D1、D2 组的PCIA 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少于C 组(P<0.05)。结论:1.5 μg·kg-1 右美托咪定复合0.15 mg·kg-1 酒石酸布托啡诺应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PCIA 能产生可靠的镇痛效果,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程虹  刘圣  施海彬  万琪  葛颂  张廉  张磊  龚洁  王兴霞 《江苏医药》2013,39(1):99-100
目的 探讨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伴发颅内出血的疗效.方法 2007年-2011年共收治CVST伴发颅内出血10例,予低分子肝素抗凝结合静脉窦局部溶栓治疗.结果 12周后随访,死亡1例,完全恢复8例,遗留癫痫后遗症1例.结论 静脉窦内的局部溶栓治疗是积极、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改善患者的预后.预后与治疗开始的时机有关,治疗越早,完全恢复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家庭因素和同伴因素对武汉市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吸烟行为的影响,为制定吸烟行为的预防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立意抽样方法,从武汉市中等职业学校中抽取三所学校,对其中一、二年级的学生全部进行调查.结果 共2 354人接受问卷调查,武汉市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尝试吸烟率为23.8%,现在吸烟率为18.6%,不同年龄和性别吸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平均月花费、父母监管、家庭冲突、亲近关系、家族中吸烟比例、朋友中吸烟比例、朋友对你吸烟态度等对吸烟行为均有影响(均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行为与性别、年龄、平均学习成绩、平均月花费、父母监管、亲近关系、朋友中吸烟比例有关(均有P <0.05).结论 中等职业院校学生控烟工作需要加强,提高父母监管技能,强化亲近关系和控制同伴影响有助于减少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吸烟行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极端高温对武汉市居民死亡的影响。方法通过描述武汉市2003年夏季日最高气温与日死亡数的时间序列,对高温期和非高温期的平均日死亡数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夏季日最高气温与逐日死亡率的关系。结果2003年夏季高温期有明显的死亡高峰,高温期日平均总死亡数、60岁及以上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日平均死亡数显著高于非高温期。高温期超额死亡人数为505人,占该年夏季总死亡数的11.4%。死亡率明显增加的日最高气温临界值是36℃,单位温度死亡危险度为3.995/100万。结论极端高温天气可增加2003年武汉市居民死亡风险,尤其是老年人及患有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理论探讨,以及对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现象的剖析,明确重症新生儿护理的意义。和对护士的职业道德要求的重要性,明确基本护理和特殊护理的要求,促进护士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的提高。方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归纳总结重症新生儿护理的基本要求。结果:通过对护士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操作技能的培训,熟悉NICU的操作程序,使重症患儿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护理.体现人性化的关爱。结论:熟练的操作技能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是重症新生儿护理的有效保证,科学的护理观是护理学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巴曲酶用药次数对脑缺血再灌注(IR)沙土鼠脑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 沙土鼠45只,随机分为IR模型组、正常组、巴曲酶3次用药组(3次组)、5次用药组(5次组)和7次用药组(7次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5 min后再通建立沙土鼠脑IR损伤模型.3次组、5次组、7次组均在造模成功后腹腔注射巴曲酶(8 BU/kg),隔日1次,分别给药3次、5次、7次;IR模型组和正常组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共7次.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沙土鼠海马区凋亡细胞数,电镜观察海马CA1区细胞形态.结果 巴曲酶3次组、5次组和7次组海马区凋亡细胞数显著少于IR组(均P<0.05);5次组海马区凋亡细胞数明显少于3次组(P<0.05),而5次组与7次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仅有极少凋亡细胞.5次组细胞超微结构改变要轻于3次组,与7次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巴曲酶3次、5次和7次用药均可减少脑IR后神经元的凋亡;但5次和7次用药的脑保护作用明显好于3次用药.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分析三次全国死因回顾调查白血病死亡分布的规律及变化情况,为相关部门开展白血病防治规划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73~2005年间三次覆盖全国1/10人口的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死因回顾性抽样调查资料白血病部分的死亡情况进行分析,揭示变化规律。[结果]我国白血病死亡率90年代初较70年代中期在上升,中国标准化死亡率20年增幅为41.20%,90年代初期到21世纪初变化不大。城市上升幅度略低于农村,城乡死亡率的比例由70年代的1.20∶1下降为1.13∶1。白血病死亡率年龄别曲线表现出婴儿(0~1岁)、儿童(14~19岁)和老年人(70~84岁)三个高峰。近30年各年龄段变化趋势表现为除25~29岁年龄组下降了13.48%外,其余年龄组均呈上升趋势,从30岁开始,年龄越大,死亡率的增长幅度越大,至80~84岁增幅达到最高为468.47%。[结论]近30年白血病死亡率前20年上升明显,后10年略有下降。婴儿、儿童和老年人是死亡率较高的人群,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死亡率增幅过大,加强对老年人的白血病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0.
背景:应用Ca^2+通道拮抗剂对周围神经损害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较多,但在临床应用中其剂量大小对受损神经保护作用的效果差异尚需探讨。目的:应用不同剂量Ca^2+通道拮抗剂氟桂利嗪治疗面神经麻痹(简称面瘫),观察治疗1个月后电生理学量化评估结果。设计:随机分组,空白对照,随访1个月。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科。对象:1999-11/2001-05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面瘫患者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16~58岁,病程≤3d,未经过任何治疗且瘫痪均为完全性。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将初诊患者分为对照组12例、治疗Ⅰ组10例,治疗Ⅱ组13例。方法: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强的松1mg/(kg&;#183;d),1次/d,晨服.最大剂量≤60mg/d,每隔5d减半量,1个疗程15d.甲钴胺口服500“g,3次/d。呋喃硫胺口服25mg,3次/d。超短波理疗,1次/d,治疗15d。共治疗1个疗程。治疗Ⅰ组和治疗Ⅱ组在此基础上进行Ca^2+通道拮抗剂治疗:治疗Ⅰ组:氟桂利嗪5mg,1次/晚,治疗Ⅱ组:氟桂利嗪10mg,1次/晚。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分别检测各组患者的Blink反射潜伏期及波幅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各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Blink反射潜伏期和波幅。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35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前3组患者Blink反射均呈现面瘫侧传出型阻断,R1,R2均消失。②治疗后1个月Blink反射R1,R2出现,治疗Ⅱ组R1及R2的潜伏期恢复显著优于对照组[(9.608&;#177;0.575)ms,(31.869&;#177;2.934)ms,(11208&;#177;1.490)ms,(37.583&;#177;5.408)ms,P&;lt;0.01],而治疗Ⅰ组与对照组比较,R1,R2潜伏期恢复无差异。③治疗后1个月3组Blink反射同侧波幅变化比较无差异。结论:较大剂量(10mg/d)氟桂嗪治疗1个月,可促进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的恢复,而日剂量5mg时,氟桂嗪对周围神经的保护作用不优于常规治疗,其机制和最适剂量本文未做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