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嗜酸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白细胞根据形态差异可分为颗粒和无颗粒两大类。颗粒白细胞(粒细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颗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种颗粒白细胞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颗粒白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5g-5%;其绝对值为0—0.5×10^9/g。门诊随访10000例,嗜酸性粒细胞轻度增高的约占6%,大多数病员未对此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
1 病历介绍患者,女,31岁,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下腹闷痛,于2 0 0 3年3月入院。患者便前腹痛无加剧,便后腹痛无缓解,大便稀烂不成形,5~7次/d ,量不多,时夹少量黏液,并恶心吐少量胃内容物,食欲下降,进行性消瘦,体质量下降2~3kg,无低热、盗汗,无脓血便、里急后重。CT示腹腔积液  相似文献   

3.
<正>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是粒细胞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局部增多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使炎症局限化并防止扩散,同时也能损伤局部组织。现就嗜酸性粒细胞与小儿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1 嗜酸性粒细胞的作用嗜酸性粒细胞有独特的前体细胞CUF-Eo,这与巨核细胞、红细胞相同。淋巴细胞接收抗原刺激后可产生嗜酸性粒细胞集落形成因子,在免疫传递上,嗜酸性粒细胞有着重要意义。成熟的嗜酸性粒细胞在外周分布较少,占其细胞总比例约为1%,多数  相似文献   

4.
1病历介绍患儿,男,10岁,2004年8月1日感冒后出现眼睑水肿,8月24日入院。实验室检查:尿蛋白(),尿隐血();肝、脾、肾B超及心电图均正常;WBC 9.2×109L-1,其中淋巴细胞28%,中性粒细胞64.2%,单核细胞6.5%,嗜酸粒细胞1·3%;大便常规正常;无继往过敏史及家族遗传性疾病。经肾穿刺组织  相似文献   

5.
刘红利 《山西中医》2011,27(11):28-28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EG)是一种以胃肠道壁嗜酸细胞浸润而引起消化道症状为特征的疾病,具有临床多样性,常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发热或特殊食物过敏史等,易误诊为胃肠道常见炎症性疾病如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笔者在临床上治疗该病患者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张某某,男,肠岁,工人。患者低热2月余,口干头晕,院腹胀满,腰膝酸软,夜寐不安。曾经中西医治疗阁效。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8250/立方毫米,中性粒细胞44%,淋巴细胞25%,嗜酸性粒细胞31写。约到遏鱼逛连翅线国必诊断为嘴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西药对症治疗1个疗程。复查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365。/立方毫米,定状无好转。初诊时见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无力。辨证属肝肾虚损,治宜滋养肝肾。药用生地、熟地、获等各12克,山药18克,丹参、丹皮、泽泻、麦冬、白芍、祀子、滁菊各9克。服药5剂后,低热消失,头晕减轻。再守方加芦根、女贞子,连服2周后,诸症悉减。两次复查啥酸性粒细胞计数分别为45。/立方奄米、36。/立方毫米。再服药10剂,诸症若失,血象为正常范围,随访1年半无复发。  相似文献   

7.
正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以胃肠道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异常浸润为特征的少见疾病[1]。病因迄今未明,可能与机体过敏有关,可能与钩虫感染有关,或者有遗传学背景。典型的EG以胃肠道的嗜酸性粒细胞浸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联合强的松治疗儿童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儿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给予强的松治疗,观察组给予半夏泻心汤联合强的松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与嗜酸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EG)的分型,临床表现、诊疗及预后。方法:以反复出现消化道症状入院患儿,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确诊为EG,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患儿临床症状缓解及消失。结果:EG有反复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甚至出现吞咽困难、肠梗阻、肠穿孔;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或正常;内镜检查:黏膜粗糙、充血水肿,点片状红斑或糜烂;金标准:内镜活检:病变部位每高倍视野超过15~20个嗜酸性粒细胞。皮质激素等治疗后,临床症状好转直至消失。结论:EG是一种胃肠道变态反应性良性疾病,临床表现易与其他常见胃炎相混淆,且经常规抑酸治疗,效果不佳,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正常钩突内外侧面粘膜嗜酸性粒细胞数目。方法对接受鼻内镜手术无慢性鼻-鼻宴炎症状17个病人20侧钩突的内外侧面粘膜通过HE染色、Chromostrope2R特染光镜下观察二者组织病理学的不同。结果钩突内侧面粘膜固有层中均未发现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结论正常钩突内外侧面黏膜中未发现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宽胸理肺汤经验方加载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浊壅肺证患者血嗜酸性粒细胞值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就诊于嘉定区中医医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住院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以西药常规方法治疗;试验组在西药常规方法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宽胸理肺汤,2周为一个疗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全血C反应蛋白)变化、主要临床症状评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自我评估测试(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ssessment Test,CAT)评分及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问卷(modified British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mMRC)分级]、免疫球蛋白E、免疫球蛋白A、血细胞簇分化抗原(Blood Cell Cluster Differentiation Antigen,CD)测定(CD4淋巴细胞计数,CD8淋巴细胞计数,CD4/CD8)及肺功能指标(一秒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试验...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辛夷挥发油(VOMbP)对过敏性鼻炎豚鼠、大鼠的作用。方法:采用TD I对豚鼠、大鼠分别进行造模,观察症状体征、光镜下鼻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以及肥大细胞(大鼠)、嗜酸性粒细胞(豚鼠)计数。结果:VOMbP治疗组鼻痒、喷嚏、清涕、鼻黏膜厚度以及豚鼠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大鼠肥大细胞浸润明显改善。结论:VOMbP能缓解局部症状,改善局部黏膜的充血、水肿,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炎症局部的浸润。  相似文献   

13.
《陕西中医》2016,(8):960-961
目的:探讨在证属肝胃郁热型慢性糜烂性胃炎的治疗中,三参胃炎汤联合针刺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慢性糜烂性胃炎证属胃郁热型患者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43例。对照组接受三参胃炎汤治疗,治疗组接受三参胃炎汤联合针刺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症状及胃镜下黏膜变化情况。结果:28d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主要症状、单核细胞浸润及中性粒细胞浸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参胃炎汤联合针刺治疗可有效的改善证属肝胃郁热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胃镜下黏膜状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培土生金法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干预治疗效果,探讨培土生金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可能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78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培土生金法治疗,对照组予口服西替利嗪片治疗,均以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判断疗效,并比较2组用药前后的鼻黏膜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百分率。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的鼻黏膜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及症状病情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土生金法能有效地干预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并能降低鼻黏膜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水平,此为培土生金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chrinic eosinophilic pneumonia,CEP)又称迁延性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慢性嗜酸性肺炎,由Carrington在1969年首次描述.病程及肺部X线表现常较迁延,往往超过1个月,症状也较单纯性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PIE)为重.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单纯性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相似.有人认为它是Lffler综合征的一种类型.是寄生虫(钩虫、蛔虫等)和药物(呋喃妥因等)所致的变态反应,为肺部嗜酸粒细胞浸润的一种消耗性疾病.  相似文献   

16.
1病历介绍患者,女,41岁。因左上腹肿痛6个月,乏力2个月,于2003年7月28日入院。查体:体温36.7℃,无贫血貌,皮肤、黏膜无血点,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胸骨无压痛,心肺无异常,肝肋缘下未及,脾肋缘下5 cm,质地较硬,边缘钝,表面光滑,压痛明显。血常规:WBC 35.7×109L-1,中性粒细胞0.895,分叶核粒细胞0.84,淋巴细胞0·089,嗜酸性粒细胞0.016,RBC 4.0×1012L-1,Hb 122 g/L,Plt 406×109L-1;涂片偶见幼粒细胞,未见幼红细胞,成熟红细胞及血小板形态正常。血生化:总蛋白80.6 g/L,白蛋白51.4 g/L,碱性磷酸酶117 IU/L,尿酸485.00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大鼠哮喘模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改变以及雷公藤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对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 4 0只大鼠分为正常、哮喘、雷公藤治疗和激素治疗组 ,并对其BALF的嗜酸性粒细胞进行计数。结果 哮喘组大鼠BALF中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正常组 (P <0 .0 1) ;激素组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哮喘组比较明显降低 (P <0 .0 1)。雷公藤组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哮喘组比较明显降低 (P <0 .0 1)。结论 雷公藤及激素可以明显降低哮喘大鼠BALF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数目 ,减轻哮喘的发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立足于嗜酸性粒细胞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作用,通过动物实验,观察桂枝汤对哮喘大鼠心室血液中嗜酸粒细胞影响的变化,评价其对炎症细胞的影响,探讨桂枝汤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应用卵蛋白及氢氧化铝致敏后的SPF级大鼠分为分为:哮喘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桂枝汤治疗组、氨茶碱治疗组.后以卵蛋白雾化诱喘30分钟,隔天1次,连续7次.桂枝汤组、氨茶碱组于每次激发前分别胃饲桂枝汤与氨茶碱.后左心室取血1ml,作血细胞五分类计数.结果:哮喘组、氨茶碱组、桂枝汤组各细胞计数与空白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别(P<0.05).桂枝汤组、氨茶碱组心室血细胞五分类的白细胞计数、嗜酸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较哮喘组均有明显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桂枝汤组与氨茶碱组各计数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别.结论:桂枝汤能有效降低哮喘大鼠心室血细胞中的嗜酸粒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为临床应用桂枝汤防治支气管哮喘奠定细胞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灸"肺俞""大椎""风门"对哮喘模型大鼠肺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艾灸组,每组10只.用卵蛋白对大鼠致敏、激发,建立哮喘模型,各组分别给予相应干预后,取大鼠右肺中叶组织,固定、包埋、切片.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形态变化;标记嗜酸性粒细胞的...  相似文献   

20.
观察肾上腺切除(ADX)大鼠哮喘模型针刺后的血液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血清皮质酮水平的变化,并与ADX大鼠哮喘模型非针刺、ADX大鼠哮喘模型捆绑处理、普通大鼠哮喘模型和空白组作对照。结果表明,针刺能明显降低ADX大鼠哮喘模型的血液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对血清皮质酮水平无明显影响。提示针刺对哮喘能从减少血液嗜酸性粒细胞方面发挥其治疗作用,亦表明针刺对血液嗜酸性粒细胞的减少不依赖肾上腺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