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分析膝关节置换术中关节周围注射镇痛药物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6例患者接受关节周围注射镇痛药物,对照组未接受镇痛药物注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情况。结果:术后4h及24h观察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第1d膝关节活动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均表现为胃肠道不适,部分患者出现皮肤瘙痒,症状轻微均可耐受。结论:在膝关节置换术中行关节周维注射镇痛药物,可早期控制疼痛,改善术后早期关节活动度,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局部注射辅助口服药物治疗早期带状疱疹病理性神经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0例早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病人,按入组顺序随机分为2组:A组:口服抗病毒药物,抑制病理性神经痛药物和镇痛药物治疗。B组:口服抗病毒药物,抑制病理性神经痛药物,镇痛药物联合疱疹局部注射治疗。观察患者辅助局部注射治疗前、治疗后3、7、14及28天的疼痛程度、镇痛药物使用量、药物副作用、治疗并发症等情况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的NRS评分均降低((P﹤0.05);B组患者经局部注射治疗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镇痛药物使用量明显减少,药物副作用明显减轻,无明显并发症。B组NRS评分均较A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主要是局部淤血,头晕和嗜睡。结论:口服药物联合局部注射迅速减轻疼痛,可降低镇痛药的使用量,并减少其副作用,是带状疱疹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膝关节置换术中关节周围注射镇痛药物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6例患者接受关节周围注射镇痛药物,对照组未接受镇痛药物注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情况。结果:术后4h及24h观察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第1 d膝关节活动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均表现为胃肠道不适,部分患者出现皮肤瘙痒,症状轻微均可耐受。结论:在膝关节置换术中行关节周维注射镇痛药物,可早期控制疼痛,改善术后早期关节活动度,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硬膜外注射复合镇痛药物治疗输尿管结石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输尿管结石绞痛患者172例,根据结石位置选择T11~12、L1~2或L2~3硬膜外穿刺注入复合镇痛液.于治疗后3 d用彩色超声或CT复查结石,记录起效时间、疼痛评分、疼痛缓解率及并发症.结果 治疗3 d后统计结果,治愈137例(79.7%),显效18例(10.5%),好转10例(5.8%),无效7例(4.1%),总有效率96%(165/172例),疼痛缓解率96%.所有患者均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 硬膜外注射复合镇痛药物治疗输尿管结石绞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且有利于结石的排出.  相似文献   

5.
自控镇痛泵(PCA)是通过静脉输液管与硬膜外导管接置有镇痛药物的自控注射泵,病人根据自己的疼痛程度,通过按压PCA上的按扭,自行注射一定量的药液,以达到镇痛目的。自动镇痛是临床疼痛治疗的新方法,具有镇痛效果好、用药量少、血药浓度恒定等优点,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癌痛患者疼痛治疗依从性的原因和护理对策。方法分析浙江省台州市中心医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118例癌痛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癌痛患者疼痛治疗依从性的不同,将其分为依从性好组(50例)和依从性差组(68例)。观察两组癌痛患者治疗依从性的相关影响因素,并对两组癌痛患者相关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担心癌痛无法控制、认为疼痛预示癌症的发展、认为镇痛药物有不良反应、认为镇痛药物有依赖性、认为镇痛药物有成瘾性、认为镇痛药物有耐受性、认为镇痛药物使用不便利、认为镇痛药物效果差、不良心理情绪是癌痛患者疼痛治疗依从性差的原因(χ2=80.57、93.65、100.33、103.43、110.17、96.07、89.66、88.57、87.98)。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担心癌痛无法控制、认为疼痛预示癌症的发展、认为镇痛药物应用有不良反应、认为镇痛药物应用有依赖性、认为镇痛药物有成瘾性、认为镇痛药物有耐受性、认为镇痛药物使用不便利、认为镇痛药物效果差、不良心理情绪等均是影响疼痛治疗依从性的独立因素(Waldχ2=3.918、4.926、6.306、4.456、4.898、6.259、4.207、4.291、4.410)。结论明确癌痛患者疼痛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可以为临床护理提高可靠的理论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肩关节腔灌注联合肩峰下滑囊注射治疗肩袖损伤的中短期疗效。方法 80例肩袖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引导组(U组)和痛点注射组(P组),每组各40例。P组患者接受肩周痛点注射局麻药与糖皮质激素的混合液(以下简称消炎镇痛液)治疗,U组患者接受超声引导下肩关节腔灌注联合肩峰下滑囊注射消炎镇痛液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SRSS睡眠评分、镇痛药使用率的变化及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患者满意度。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疼痛均减轻、肩关节功能好转、睡眠改善、镇痛药使用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同一时间点比较,U组患者各相关指标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组并发症更少、治疗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短期内,超声引导下肩关节腔灌注联合肩峰下滑囊注射治疗肩袖损伤,可明显缓解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方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60例,使用随机分组法进行分组,分别予双醋瑞因(安必丁)、氨基葡萄糖和消炎镇痛药。选择合适病人20例给予关节注射玻璃酸钠治疗,随访并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四种方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确切,各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均差异显著;认为安必丁组缓解关节疼痛与葡立组及乐松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主要是在缓解行走时疼痛方面安必丁组与葡立组及乐松组差异明显。四组在缓解静息疼痛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且均未观察到严重的或文献未曾报道的不良事件。结论:双醋瑞因、氨基葡萄糖和消炎镇痛药(乐松)、玻璃酸钠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在缓解患者关节疼痛方面均取得了满意效果,同时双醋瑞因(安必丁)对于缓解膝关节行走时疼痛取得更为突出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杨冯睿 《疑难病杂志》2012,11(3):232-234
<正>自从1976年Yaksh等报道首次在老鼠蛛网膜下腔注射吗啡产生镇痛作用以来,鞘内注射(IT)各种镇痛药物已成为疼痛治疗不可欠缺的法宝;鞘内给药镇痛,药物能直接进入蛛网膜间隙,与口服或静脉等其他途径相比,具有选择性高、使用剂量小和不良反应少的优点。本文就鞘内药物输注治疗疼痛做一  相似文献   

10.
烧伤疼痛及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建民  朱玉凤 《医学综述》1999,5(4):183-185
<正>烧伤是严重的创伤,烧伤疼痛也是最严重的急性疼痛之一。烧伤疼痛的控制常需应用阿片类药物止痛。目前,常用的镇痛药物有吗啡、度冷丁和芬太尼等。由于患者对镇痛药物的耐受,即使大剂量应用阿片类药物,也不能满意地控制疼痛。此外,镇痛药物的成瘾作用以及烧伤后药代动力学的改变,药物排泄下降又常导致给药量不足。本文拟就控制烧伤疼痛的方法以及这些方法的临床应用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通过预注射氟比洛芬酯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超前镇痛的作用.方法 ASAI~II级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缝皮前不用任何镇痛药,治疗组缝皮前10-15min静脉缓慢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分别于术后1h(T1)、4h(T2)、8h(T3)对切口疼痛采用BCS评分标准,分为5分,当患者评分0分时给予哌替啶100mg肌肉内注射镇痛,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使用哌替啶的时间、例数及次数、咽喉疼痛发生率等.结果 治疗组术后1、4、8小时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使用哌替啶的时间、例数及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咽喉疼痛发生率分别为15%和60%(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除恶心呕吐外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能有效缓解术后切口疼痛、减轻炎症反应,减少术后镇痛药的使用和不良反应,且术后苏醒迅速安全.  相似文献   

12.
疼痛不仅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也是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一类疾病.寻找高效低毒、低(无)成瘾性的镇痛药,一直是医药科学领域的难题和目标.痛敏素(NOP)受体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现的第4种阿片受体.研究显示其参与痛觉传导与调制,可能成为新型镇痛药研发的潜在靶标.本文从NOP受体的生物学特征、对疼痛的复杂调节作用,以及靶向NOP受体的新型镇痛药研究等方面,综述了NOP受体在疼痛调节中的作用,为进一步了解疼痛与镇痛机制、寻找理想的镇痛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患者自控镇痛(PCA)是通过静脉输液管或硬膜外导管接置有镇痛药物的自控注射泵。患者根据自己的疼痛程度.通过按压PCA上的按钮,自行注射一定剂量的药物,以达到镇痛目的。此法可安全迅速缓解疼痛,深受患者欢迎。我院自2003年2~8月应用PCA治疗术后伤口疼痛12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临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疼痛是许多疾病常见的症状,剧烈疼痛常引起失眠或生理功能紊乱甚至引起休克。应用镇痛药能解除或减轻痛苦防止休克发生。但疼痛的性质和部位在诊断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所以医生应尽可能弄清病因而后再用镇痛药。镇痛药可以分为二大类:强镇痛药和解热镇痛药第一节强镇痛药(简称镇痛药) 典型镇痛药为阿片生物碱及其合成代用品。一、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阿片是罂粟未成熟蒴果浆汁的干燥物,含有20多种生物碱,吗啡占10%,是主要生物碱,可待因占0.5%。  相似文献   

15.
马亮 《吉林医学》2014,(36):8013-8015
目的:比较目前最强效的镇痛药物舒芬太尼和经典的、广泛被大众所认可的利多卡因对预防丙泊酚注射痛的价值。方法:将ASAI-Ⅲ级的择期手术患者300例,按随机序列数字法分为三组,每组100例。L组为利多卡因组,预先注射2%利多卡因60 mg;S组为舒芬太尼组,预先注射舒芬太尼10μg;C组为生理盐水对照组。记录各组在注射药物前后SBP、DBP、HR;静脉注射丙泊酚过程中询问疼痛情况,按照不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记录疼痛程度。结果:L、S组的丙泊酚注射痛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P<0.01),L组的注射痛发生率显著低于S组(P<0.05)。结论:预先注射利多卡因能有效地抑制或减轻丙泊酚注射痛,其效果优于预先注射舒芬太尼。  相似文献   

16.
目的针对癌症疼痛患者麻醉性镇痛药的应用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癌症疼痛患者的麻醉性镇痛药物的使用处方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针对麻醉性镇痛药物的使用品种、规格、剂量等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中,癌症疼痛患者的麻醉镇痛药物的使用,常用的麻醉性镇痛药为盐酸吗啡注射液、吗啡缓释片、磷酸可待因片、盐酸羟考酮缓释片(10mg)、盐酸羟考酮缓释片(40mg)、芬太尼透皮贴剂、美沙酮片、盐酸布桂嗪注射液等,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吗啡缓释片。结论在癌症疼痛患者的治疗中,麻醉性镇痛药物的使用符合患者规范化治疗的要求,部分药物(美沙酮片)使用量较大,与药品使用说明规定的适应症不符合,需要加强规范化使用,或者是不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7.
1 前言自从1976年Yaksh等研究学者首次在鼠蛛网膜下腔注射吗啡产生镇痛作用以来,椎管内应用各种镇痛药物已成为麻醉工作者在手术后疼痛、慢性疼痛、癌性疼痛等临床上疼痛治疗不可欠缺的镇痛法。但是,镇痛药物的各种各样的副作用也逐步地被人们所认识,椎管内镇痛法也受到了很多方面的限制。因此,安全的、有效的镇痛药物和镇痛法已成为广大麻醉工作者和药理学者的研究目标。本文将以椎管内应用镇痛药物为基点,结合最近的一些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丁丙诺啡、芬太尼预先镇痛的镇痛效果及对细胞因子IL-2和IL-6的影响.方法:将18只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根据注射药物不同分为实验组(A组):丁丙诺啡组(B组):芬太尼组(C组):生理盐水对照组.3组分别在鞘内预先注射丁丙诺啡、芬太尼及生理盐水0.6 mL后用5%福尔马林作激发痛试验,观察大白兔对疼痛反应及行为变化、对疼痛进行评分,用ELISA法测定细胞因子IL-2和IL-6体内水平.结果:A、B、C3组Ⅰ相累积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Ⅱ相累积评分C组较A、B两组明显升高(P<0.01);C组注射后48 h IL-2水平较注射前明显降低(P<0.05),A、B两组IL-2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3组IL-6的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鞘内注射丁丙诺啡、芬太尼预先镇痛可减轻疼痛反应并抑制细胞因子IL-2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细胞免疫功能及内环境的稳定;对IL-6无明显影响;两种阿片类镇痛药在减轻疼痛以及对疼痛的应激反应无差异,可用于预先镇痛药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肌肉注射青霉素寻找可减轻疼痛的溶媒.方法:随机将肌肉注射青霉素的100例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分别采用0.9%氯化钠溶液和灭菌注射用水作溶媒,对病人注射后局部疼痛和全身反映进行观察,这100例病人的感觉及语言表达能力均正常,对严重衰竭、近期服用镇静和镇痛药的病人不纳入本研究范围.结果:采用0.9%氯化钠溶液作溶媒比灭菌注射用水作溶媒局部疼痛反映轻,全身反映及晕针率减少.结论:采用0.9%氯化钠溶液作溶媒肌肉注射青霉素,能减轻病人疼痛,全身反映及晕针率减少,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溶媒.  相似文献   

20.
顾尔伟 《安徽医学》1989,10(5):51-52
<正> 近年来椎管内注射镇痛药用于术后止痛引起广泛重视,国内外应用日益增多,在有些单位,成为常规治疗方法。本篇仅就相关的基础理论及临床进展综述如下。一、椎管内注射药物止痛的作用机制 1965年Melzack和Wall提出了疼痛的闸门学说,其基本要旨是:疼痛脊髓和脑能受到调节,对痛觉产生很大的影响。目前,对急性疼痛处理的研究已集中在脊髓灰质后角胶状质(SG)水平的调节。 Synder和Atweh等用放射自显影定位阿片受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