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疼痛性疾病,目前治疗方式很多,但多因复发而不能有效地控制疼痛,并遗留一些并发症及后遗症。我院2002年~2006年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6例,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男10例,女6例;年龄45~69岁,平均为50.5岁。病程3~15年,平均6.2年。疼痛分布区域:Ⅱ支痛2例,Ⅲ支痛3例,Ⅰ、Ⅱ支均痛者1例,Ⅱ、Ⅲ支均痛者10例。本组病例均曾口服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药物治疗无效而行手术治疗,其中7例曾经封闭治疗,3例针灸治疗。1.2手术方法本组患者均在全麻下采用患侧枕下乳突后“S…  相似文献   

2.
<正> 自1986年8月以来我们采用电针高频率治疗三叉神经痛、偏头痛、枕神经痛、眶上神经痛共88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88例中为四种痛症。三叉神经痛38例(其中Ⅰ支痛2例、Ⅱ支痛26例、Ⅱ、Ⅲ并发痛10例),男13例,女25  相似文献   

3.
“白虎汤加味”治疗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根据中医经络的循行结合三叉神经的分布 ,从1989~ 1996年采用“白虎汤加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 6 0例 ,取得近期比较明显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2 6 0例均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其中男性 145例 ,女性 115例。年龄在 18~ 79岁之间。病程最短者为 1周 ,最长者为 16年。病程 :1年以内 2 9例 ,5年以内 12 1例 ,10年以内 5 1例 ,10年以上 5 9例。疼痛部位 :右侧 143例 ,左侧 96例 ,双侧 2 1例。其中Ⅰ支痛 9例 ,Ⅱ支痛 41例 ,Ⅲ支痛 11例 ,Ⅰ、Ⅱ支痛 16例 ,Ⅱ、Ⅲ支痛 15 2例 ,Ⅰ、Ⅱ、Ⅲ支痛 31例。1 2…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在CT引导下穿刺半月神经节行标准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49例的临床效果和技巧。方法在CT三维或导航引导下对第V颅神经第Ⅱ支痛、Ⅰ+Ⅱ支痛、Ⅱ+Ⅲ支痛或Ⅰ+Ⅱ+Ⅲ支全痛患者应用改良的Hartel法经前入路卵圆孔穿刺半月神经节,术中验证靶点,并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标准射频靶点温控毁损。结果术后即刻显效,优46例,良2例,差1例,总优良率98.0%(48例)。全组随访,1~6个月内复发率为1.9%(1例),6个月~1年内复发率为1.9%(1例)。全组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穿刺半月神经节行标准射频温控热凝毁损术的疗效可靠、安全,注意手术技巧可减少穿刺过程因深度或方向掌握不当产生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率占全部颅内囊性动脉瘤的34%~40%,其破裂出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常见的病因之一。本组选择2009年5月~2011年9月我科经64排CT及DSA证实为前交通动脉瘤后,应用可机械解脱性弹簧圈行血管内治疗前交通动脉瘤27例,探讨其技术特点。1资料1.1一般资料颅内前交通动脉瘤患者27例,男11例,女16例,年龄41~64岁,平均52岁。HUNT分级:Ⅰ级4例,Ⅱ级8例,Ⅲ级10例,Ⅳ级5例。  相似文献   

6.
曹禹 《中外健康文摘》2012,(34):149-150
目的探讨16排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组2010年6月到2012年4月收治的主动脉夹层患者32例,均行16排CT扫描,并结合相关血管成像处理方法进行诊断.结果本组病例的主动脉夹层分型结果为:Ⅰ型9例(28.1%),Ⅱ型4例(12.5%),Ⅲ型19例(59.4%).在本组病例的16排CT平扫中,血管内膜钙化向腔内移位≥5mm者11例(34.3%).本组病例均行血管造影增强扫描,全部显示撕裂的内膜片,呈现线形低密度影,断层像上呈现弧形,二维重建像呈现直线状或螺旋状低密度线状影.结论在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诊断中,16排CT血管成像技术的应用具有准确、快速、无创等优点,可以作为首选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累及腹腔四分支血管灌注不良情况,探讨腔内修复术对腹腔四分支血管灌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收治并确诊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32例,男28例,平均年龄(52.9±9.6) 岁(32~70岁),收集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及随访结果。基于Nagamine分支血管灌注不良细化分型,分析术前和术后主动脉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影像资料,对灌注不良的腹腔四分支血管(腹腔干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左肾动脉及右肾动脉)进行分类和统计学分析。结果:32例患者腹腔四分支血管共128支,其中86支分支血管(67.2%)属于Ⅰ类灌注不良,Ⅰ-a亚型占60.9%(78/128),Ⅰ-b亚型占0.8%(1/128),Ⅰ-c亚型占5.5%(7/128);14支分支血管(10.9%)属于Ⅱ类灌注不良,Ⅱ-a亚型占3.9%(5/128),Ⅱ-b-1亚型占3.9%(5/128),Ⅱ-b-2亚型占3.1%(4/128);16支分支血管(12.5%)属于Ⅲ类灌注不良,均为Ⅲ-a亚型(无Ⅲ-b和Ⅲ-c亚型);其余12支分支血管未受累。32例患者均完成了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TEVAR),手术成功率100%,术后平均随访4个月。术后复查CTA显示,14支(10.9%)属于“高危”灌注不良亚型(Ⅰ-b、Ⅰ-c和Ⅱ-b-2亚型)的分支血管中,13支(92.9%)灌注不良明显改善,其余1支的灌注亚型由Ⅰ-b转归为Ⅰ-c。结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累及腹腔四分支血管灌注明显受损所占的比例较低,TEVAR能有效改善分支血管的灌注不良状态,推广Nagamine分支血管灌注不良细化分型,对判断夹层受累分支血管灌注不良状况及指导是否分支血管腔内重建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脑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即刻头颅CT的影像表现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叉.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脑动脉支架王入术后即刻头颅CT检查患者102例的影像学特点,并根据不同表现进行分类.与术前CT相比,将术后头颅CT表现分为3型:Ⅰ型为未见明显异常或局部大血管强化;Ⅱ型为梗死灶内异常强化;Ⅲ型为脑出血,包括单独的脑实质出血及脑实质出血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后分析了不同的临床处理方法及临床结局.结果 102例即刻头颅CT检查患者包括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67例;颅外血管支架成形术35例.其中头颅CT Ⅰ型82例(80.4%);Ⅱ型13例(12.7%);Ⅲ型7例(6.8%).2例为脑实质出血,1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实质出血,4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Ⅰ型常规抗凝、抗血小板治疗;Ⅱ型继续常规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复查头颅CT;Ⅲ型均停用常规抗凝、抗血小板治疗,24h后复查头颅CT,未见出血量增加后恢复抗凝、抗血小板治疗.Ⅰ、Ⅱ型患者术后无新的介入相关并发症;Ⅲ型患者5例痊愈出院,2例即刻外科手术后,与术前相比均遗留较重的偏瘫出院.结论 脑动脉支架成形术后即刻头颅CT非常必要,能及时发现颅内出血.同时,根据不同表现及时进行分类处理,可获得好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9.
颅脑特大型脑膜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颅内特大型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方法 . 方法 分析我院24例特大型脑膜瘤(肿瘤最大径>10.0 c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手术治疗方法 ,并观察其疗效. 结果 本组病例均采用手术切除治疗,其中肿瘤Ⅰ级切除16例(66.7%),Ⅱ级切除6例(25.0%),Ⅲ级切除2例(8.3%).无死亡病例.病理分型: 按照2000年WHO分级标准,本组病例中Ⅰ级17例(70.8%),Ⅱ级和Ⅲ级分别为5例(20.8%)和2例(8.4%).术后3例Ⅱ级肿瘤和2例Ⅲ级肿瘤行补充放射治疗.随访1~5年,症状完全缓解16例,5例明显缓解,2例无明显改善,1例短期内瘫痪加重,3月后逐渐恢复. 结论 手术切除是治疗特大型脑膜瘤的主要手段,其要求全面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手术操作和细致的术后管理,并根据切除程度及病理特点及时行辅助放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217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粉碎针在头颅CT定位下进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并配合尿激酶对颅内血肿溶栓液化治疗。结果本组血肿清除率达到30%-80%,死亡率11.5%(25/217)存活病人得到随访,日常活动能力评分Ⅰ级23例(12.0%),Ⅱ级73例(38.0%),Ⅲ级52例(27.1%),Ⅳ级44例(22.9%)。结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具有安全简单、损伤小及疗效显著特点,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经皮脾门静脉核素显像对肝硬化伴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行内镜下静脉曲张结扎(EVL)治疗前的病例筛选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39例肝硬化伴食管静脉曲张患者EVL治疗前进行脾门静脉核素显像检查,根据脾门静脉核素显像侧支血管灌注像,分为Ⅰ组(A1型,单纯上行侧支为主)、Ⅱ组(A2型,上行为主伴完全肝外分流型)及Ⅲ组(C型,上行和下行侧支同时存在)。观察EVL术后3月、1年食管静脉曲张(EV)显效率及复发率。结果:EVL术后1年EV显效率及复发率Ⅰ组分别为38.9%、44.4%;Ⅱ组分别为9.1%、72.7%;Ⅲ组分别为60%、20%.Ⅲ组EV复发率明显低于Ⅱ组(P<0.05),Ⅰ组虽低于Ⅱ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EV复发组的门脉分流指数(PSSI)高于非复发组(P<0.05).提示C型及A1型伴PSSI较低的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行EVL疗效满意,复发率低。结论:脾门静脉核素显像可作为EVL术前病例筛选及预后评估安全有效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2.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非常顽固的疾病,且难以获得满意的结果。对该病的治疗曾有很多方法,如三叉神经周围支酒精封闭或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等。但均有复发率较高或对三叉神经第一支的止痛疗效不佳及治疗过程中疼痛刺激过强的问题。Lunsford首先报告了经皮穿刺卵园孔三叉神经半月节后根甘油注射的疗法。李氏对此疗法做了进一步总结探讨认为此方法治痛效果可靠。我院从1989年4月起用该法进行治疗,至今年已收治20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中男12例,女8例;年龄在29~81岁,右侧14例,左侧6例。疼痛支以Ⅱ、Ⅲ支为最多,共12例。单纯Ⅰ支2例,单纯Ⅱ支4例。Ⅰ,Ⅱ,Ⅲ支1例,Ⅰ、Ⅱ支1例。病程3个月到12年。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评价螺旋CT血管成像(SCT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DSA证实,或与MRI、超声检查结合诊断的27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螺旋CT血管成像资料。SCTA技术包括二维横断面图像、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及CT仿真内窥镜图像。影像分析包括观察内膜破口的位置、夹层的范围、分支血管受累情况等。结果SCTA显示双腔主动脉和内膜片27例(100%),主动脉内膜钙化内移11例(40.7%),内膜破口22例(84.6%),DeBakey Ⅰ型及Ⅱ型AD显示破口5例(55.56%),DeBakey Ⅲ型显示破口17例(100%),28支分支血管受累。SCTA对2例被膜支架介入治疗后患者随访,显示1例有内支架移位。结论SCT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相关改变的评价是准确和可靠的,SCTA对Ⅲ型AD的诊断价值更优于Ⅰ型及Ⅱ型AD。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微创钻孔引流术联合尿激酶灌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术前经头颅CT定位,明确穿刺进针点,选择血肿最大直径方向穿刺,注意避开血管和功能区.首次抽吸出血肿总量的65%~75%为佳,合并破入脑室者行侧脑室引流术效果更好.复查头颅CT后,经三通向引流管缓慢注入尿激酶达血肿腔溶解血肿,引流2~5 d,最长不超过1周,血肿消除85%以上或残留血肿<10 mL即可拔引流管.结果 本组63例患者,其中存活60例,占95.2%,随访1~3个月,ADL(日常生活能力) Ⅰ级12例(19.0%),Ⅱ级21例(33.3%),Ⅲ级16例(25.4%),Ⅳ级9例(14.3%),V级2例(3.2%).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行微创钻孔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溶解血肿治疗,具有不受技术条件限制、损伤较小、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有利于血肿引流、缩短病程、住院时间短、费用低、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最常见的神经性疼痛。1965年至1981我科共收治三叉神经痛71例,其中经颞入路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65例,30例获随访,占42.2%,远期疗效较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19例,女11例。年龄30~66岁,其中30~40岁2例,40~50岁5例,50~60岁13例,60岁以上5例。左侧痛18例,右侧痛12例。疼痛部位:Ⅰ支3例,Ⅰ、Ⅱ支19例,Ⅲ支4例,Ⅰ、Ⅱ、Ⅲ支4例。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大型和巨大型脑膜瘤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11例大型(7例)和巨大型(4例)镰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按Simpson切除分级,本组达Ⅰ级切除7例,Ⅱ级切除2例,Ⅲ级切除2例。Ⅰ级切除随访7例,Ⅱ级切除随访2例,均无复发,Ⅲ级切除2例,分别于术后5年、1年复发,2次手术达Ⅰ级切除,其中最大肿瘤体积10 cm×10 cm×8 cm,瘤体湿重520 g,达到Ⅰ级;本组病例无手术死亡。结论大型及巨大型脑膜瘤的手术疗效主要取决于手术技术及并发疾病的控制,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可降低复发率,减少残死率。  相似文献   

17.
三叉神经痛是以三叉神经分布范围内 ,反复发作 ,阵发性剧痛为特征的一种疾病 ,称原发性三叉神经经痛 ,临床以半侧面部疼痛最为常见 ,属于祖国医学“头风”、“面痛”、“眉棱骨痛”和“阳明头痛”的范畴。笔者用养血柔肝法[1] 治疗 2 4例 ,疗效满意。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 4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 8例 ,女 16例 ;最大年龄 6 5岁 ,最小年龄 35岁。病程最长为 10年 ,最短10天 ,3~ 7年的多见。左侧 14例 ,右侧 10例。受累神经支 :Ⅰ支 2例 ,Ⅱ支 5例 ,Ⅲ支 7例 ,Ⅰ、Ⅲ支 1例 ,Ⅱ、Ⅲ支 6例 ,Ⅰ、Ⅱ支 3例。1.2 治疗方法 :生地黄 3…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手术成功率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30例,其中Fontain分期Ⅱ期患者11例,Ⅲ期患者7例,Ⅳ期患者12例,观察所有患者术中血管再通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30例患者45支血管行PTA,成功开通42支血管,手术成功率为93.3%。开通血管中行超声斑块消融术血管10支,超声斑块消融+球囊成形术血管20支,超声斑块消融+球囊成形术+支架植入术血管12支。27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其中FontainⅡ期患者11例(11/11),Ⅲ期患者7例(7/7),Ⅳ期患者9例(9/12)。FontainⅡ、Ⅲ期患者术后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期患者术后临床有效率高于Ⅳ期患者(P<0.05)。30例患者中仅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无死亡患者。结论:多种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应用可以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手术成功率;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2005年6月-2009年9月我科应用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23例ACS并发AF患者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本组男性11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为(62.2±11.9)岁。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7例,Ⅱ级12例,Ⅲ级3例,Ⅳ级1例。所有病例根据临床症状、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改变而确诊。AF距ACS为1.5-16.5h。  相似文献   

20.
张灿 《广西医学》2014,(7):975-977
目的研究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脉造影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行冠脉造影术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10例,根据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为HbA1c≤6%者20例(Ⅰ组),〉6%7%者21例(Ⅱ组),〉7%9%者23例(Ⅲ组),9%11%者21例(Ⅳ组),〉11%者25例(Ⅴ组),比较5组患者间的冠脉造影情况。结果 (1)冠脉三支病变发生率Ⅴ组为68%、Ⅳ组为46%、Ⅲ组为33%、Ⅱ组为20%和Ⅰ组为11%,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Gensini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Gensini积分最高为Ⅴ组,其次为Ⅳ组、Ⅲ组、Ⅱ组和Ⅰ组。(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入方程的为糖化血红蛋白(HbA1c)、病程、LDL、HDL以及高血压,其中HbA1c OR为12.3。(3)HbA1c与Gensini积分存在强相关性(r=0.864,P〈0.01)。结论影响冠脉血管的危险因素中HbA1c指标较为重要,同时可根据HbA1c指标间接评价患者的冠脉血管病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