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和射频消融(RFA)治疗肝癌患者的T细胞免疫功能变化。方法将90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TACE组和RFA组,检测患者血清中的AST和ALT水平变化,比较患者的CD3+,CD4+,CD8+和CD4+/CD8+水平;比较不同直径的肿瘤患者治疗前后的CD4+/CD8+水平。结果患者治疗过程中AST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2组患者不同时间的AST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手术后第1天的ALT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第7天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2组患者术后第1天的ALT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大小的肿瘤患者不同时间的CD4+/CD8+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术后第7天的CD3+,CD4+和CD4+/CD8+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CD8+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RFA对肝癌患者的T细胞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而TACE则会抑制患者的T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大剂量干扰素对肝癌患者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IFN-TACE)和对照组(TACE治疗),各25例。结果 50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实验组患者术中IFNα-2b剂量为900~3000 WIU,平均(1927±496.73)WIU。实验组术后CD4+含量及CD4+/CD8+值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CD4+含量及CD4+/CD8+值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CD4+含量及CD4+/CD8+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P<0.05),而两组术后CD8+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TACE联合大剂量干扰素对肝癌患者的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肝癌微波治疗术中出现血红蛋白尿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进行微波固化治疗过程中出现血红蛋白尿的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内36例行微波固化治疗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出现血红蛋白尿组和未出现组在肿瘤大小及与肝内主要血管及其分支的距离、微波治疗持续时间以及术后甲胎蛋白降低程度等方面之间的差异.结果:超声提示下,术中出现血红蛋白尿组,肿瘤与周围肝内主要血管距离小于未出现组(P=0.000);微波治疗持续时间为27.9min±7.5min,长于未出现组(P=0.040).术中出现血红蛋白尿组AFP水平降低程度为99.8ng/ml±68.0ng/ml,低于未出现组(P=0.008).而肿瘤大小和微波治疗强度对术中是否出现血红蛋白尿无影响(P>0.05).结论:肝癌微波固化治疗过程中出现血红蛋白尿的影响因素主要为肿瘤与肝内主要血管的距离以及微波治疗持续时间.由于术中出现血红蛋白尿组AFP水平降低程度显著低于未出现组,因此我们推测肝癌患者微波治疗术中出现血红蛋白尿可能提示术后必须联合肝动脉栓塞介入治疗等综合疗法以提高疗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甲状腺髓样癌患者降钙素及其基因相关肽的变化规律,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患者预后的判断。方法回顾性研究包括对58例甲状腺髓样癌病例血清中降钙素的分析及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相应标本中降钙素及其基因相关肽的表达情况;对新入组30例病例进行放射免疫学测定。结果 (1)术后1个月降钙素水平正常与升高的患者之间,肿瘤复发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2)约98%的患者肿瘤标本降钙素染色呈阳性,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阳性率为87.8%。(3)部分术前降钙素水平正常的患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升高。(4)术后1周左右降钙素下降至一稳定水平。结论降钙素可以作为指导甲状腺髓样癌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指标,检测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有助于部分降钙素阴性的甲状腺髓样癌患者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肿瘤型丙酮酸激酶(tumor M2 pyruvate kinase,TU M2-PK)在结直肠癌血浆中的浓度变化,及其作为肿瘤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Elisa方法测定16例健康对照组人群血浆TU M2-PK浓度,以及40例结直肠癌患者治疗前血浆TU M2-PK浓度(其中22例追踪测定术后血样浓度,7例追踪肿瘤复发转移后进行XELOX方案化疗1次后血样浓度).同时期测定血清癌胚抗原(CEA)浓度.结果: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浆TU M2-PK值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血浆TU M2-PK值与Dukes分期较晚(P<0.01)以及复发远处转移(P<0.01)明显相关.在接受手术的患者中血浆TU M2-PK在原发肿瘤的病理分级不良(P=0.047)、淋巴转移阳性(P=0.030)、有远处转移(P=0.022)、Dukes D期(P=0.048)情况下明显升高.在特异性相同的情况下,血浆TU M2-PK敏感性比血清CEA高(80% vs 52.5%),联合检测的敏感性明显上升.追踪术后及化疗后患者血浆TU M2-PK浓度变化,发现其浓度显著下降(P<0.01).结论:血浆TU M2-PK水平在罹患结直肠癌,尤其是发生浸润转移的患者中明显升高,并且在术后及化疗后下降明显,有望成为筛选和提示进展的诊断指标,并在检测疾病动态变化方面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赵勇  蔡方 《中国肿瘤临床》1994,21(8):582-584
以204例正常人,91例良性乳腺疾病患者为对照组,测定和分析了45例恶性乳腺肿瘤患者和32例乳腺癌癌前病变(22例乳腺囊性增生,10例乳腺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患者血清、尿液核糖核酸酶(RNase)含量及其部分乳腺癌患者术前后RNase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恶性肿瘤组RNas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癌前病变组亦明显高于对照组,乳腺癌术后RNase含量较术前明显降低.提示RNase是乳腺肿瘤的良好标志物,测定RNase水平对乳腺癌早期诊断、鉴别诊断以及确定乳腺癌高发人群确有一定意义,同时可作为估计疗效的一项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病理分期为T3N0期患者的术后放疗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997-2014年收治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资料,筛选标准为女性、术后病理提示浸润性癌、肿瘤最大径>5 cm且腋窝淋巴结未见转移、未接受新辅助化疗及内分泌治疗,且无远处转移及其他第二原发癌。78例符合条件。40例(51%)接受术后放疗,67例(86%)接受辅助化疗。Kaplan-Meier法计算DFS、OS及LRR率,组间差异用Logrank法检验。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79个月(6~232个月),5年OS、DFS和LRR分别为89%、87%和2%。放疗组与未放疗组患者5年DFS分别为84%与91%(P=0.641),5年OS分别为84%与96%(P=0.126),5年LRR分别为0%和5%。仅ER/PR状态、分子分型影响患者DFS (P=0.002、0.031)。未放疗组有1例患者出现胸壁复发。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T3N0M0期患者LRR率较低,仅ER/PR状态及分子分型影响患者DFS。在有效系统全身治疗基础上术后病理T3N0患者可能不需全部接受胸壁+锁骨上野放疗,但仍需大样本病例证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方法。方法:应用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治疗理念,分析我院56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前瞻性随机分组为实验组(FTS)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病例术前及术后血清蛋白改变、术后肠道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花费情况。结果:实验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花费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血清蛋白恢复实验组亦高于对照组。结论: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于食管癌围手术期治疗,在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前提下,可明显促进患者康复及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
bFGF单抗联合放疗对小鼠B16移植瘤的协同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monoclonal antibody,bFGF-mAb)联合放疗对小鼠B16移植瘤的抑制效应。方法:制备并提纯小鼠bFGF-mAb,建立荷B16黑素瘤小鼠模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放疗组、bFGF-mAb组及联合治疗组。各组经相应治疗后,测量移植瘤体积;治疗20 d后处死小鼠,取移植瘤称瘤质量,计算抑瘤率。TUNEL法检测移植瘤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检测移植瘤组织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率及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bFGF-mAb治疗、放疗、联合治疗的抑瘤率分别为30.49%、12.17%和48.76%,联合治疗组的抑瘤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与放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的放射增敏率为2.37。联合治疗组移植瘤细胞凋亡较放疗组、bFGF-mAb组及对照组明显增多[(58.56±6.47)%vs(17.21±2.86)%,(28.45±5.47)%,(10.62±1.73)%;P<0.05或P<0.01],其bFGF、VEGF表达水平下降,MVD明显减少(P<0.05)。结论:bFGF-mAb联合放疗对B16移植瘤具有协同抑瘤效应,通过降低肿瘤组织bFGF和VEGF表达、抑制血管新生、促进瘤细胞凋亡提高放疗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
明军 《实用癌症杂志》2014,(10):1276-1278
目的探究不同肠外营养起始时间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2年10月经胃癌根治术治疗的胃癌患者6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于术后48 h内给予肠外营养,对照组患者于术后72 h给予肠外营养。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并将2组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及营养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2组患者术后CD3、CD4、CD8、CD4/CD8较术前均明显升高,观察组患者术后CD3、CD4、CD8、CD4/CD8参数分别为(67.03±6.81)%、(49.66±0.28)%、(19.63±2.88)%、(2.51±0.3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PAB、ALB、TF等营养指标也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肠外营养治疗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临床结局较好,实施最佳时间以术后48 h内为宜,对术后免疫功能及营养状况的改善具有显著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RNET)的疗效,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7年12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行直肠ESD治疗、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确诊为RNET的80例患者(91处病变)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所有病变均为完整切除病灶。有症状的患者术后3天~2月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无严重术后并发症,标本切缘阳性率20.88%(19/91),切缘可疑阳性率35.16%(32/91)。切除标本最大长径20 mm。单因素分析中,肿瘤长径≥10 mm、肿瘤处于G2级与切缘可疑阳性及阳性相关(P<0.05)。肿瘤处于G2级为切缘可疑阳性及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仅有1例患者术前证实为RNET。中位随访时间34月,复发率4.40%(4/91)。结论ESD在治疗直径<20 mm的G1级和G2级的RNET患者中具有良好疗效。对于ESD术后显示切缘阳性及可疑阳性的RNET患者,可密切随访暂不实施其他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放疗对鼻咽癌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并分析鼻咽癌患者总体生命质量影响因素。方法:以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室行三维适形放疗(3DCRT)或者调强放疗(IMRT)的初治鼻咽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QLQ-30中文版调查表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结束时(观察急性放射治疗反应)、治疗结束后三个月(观察亚急性放射治疗反应)及治疗结束后一年(观察慢性反应)鼻咽癌患者的生命质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与三维适形放疗比较,调强放疗改善了总体生命质量、社会功能,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家庭经济情况可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P<0.05)。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对鼻咽癌患者生命质量影响的因素有放疗方式、是否同期化疗、年龄、经济状况及学历。结论:在医疗护理工作中,要综合考虑病情、治疗方式、心理及人口学资料等相关影响因素,为患者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期提高患者治疗后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宫颈锥切术后病灶残留的相关因素,为宫颈锥切术后的进一步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90例宫颈锥切术后(LEEP术和CKC术)再行全子宫切除的CINⅢ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患者年龄、HPV感染情况、切缘状态、切缘阳性病变级别以及宫颈锥切方式与病灶残留之间的关系。结果 全部病例治疗后随访42~66月,未发现复发;55例(55/90,61.11%)患者的全宫标本中存在病灶残留;年龄>40岁组(33/47例,70.2%)与≤40岁组(22/43,51.2%)、HPV-H感染组(32/52,61.5%)与HPV-H阴性组(1/2,50.0%)、LEEP术组(49/78,62.8%)与CKC术组(6/12,50.0%)的病灶残留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缘阳性患者病灶残留率(38/53,71.7%)明显高于切缘阴性患者(17/37,46.0%,P<0.01);切缘病变级别为CINⅡ-Ⅲ患者(27/33,81.8%)病灶残留率明显高于CINⅠ患者(11/20,55.0%,P<0.05)。结论 切缘阳性是CINⅢ病灶残留的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可以通过控制切缘阳性从而降低病灶残留,对于切缘阳性患者尤其是切缘高级别病变患者应考虑进一步的治疗及严密的随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原发性胆囊癌手术治疗方法的临床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胆囊癌54例资料,其中男性15例,女性39例;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OC)4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10例.结果: OC术后44例,行胆囊癌根治术者21例;LC术后10例,行胆囊癌根治术者5例,3周以上者3例,均广泛转移,3周以内者7例,行根治术5例,均于术后2月内出现复发症状.结论: 早期诊断是提高胆囊癌根治性手术成功的关键.胆囊切除后一定要常规剖开胆囊检查,发现异常及时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术前考虑胆囊癌诊断者,应该行OC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乳腺癌患者血清PRL及癌组织PRL R与预后因素的相关性进行比较研究。方法 :采用受体放射配基结合分析法及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 94例乳腺癌患者细胞PRL R含量 (≥ 2 0fmol/mg蛋白为受体阳性 )和 75例患者血清PRL含量 (>2 5μg/L为激素阳性 )。统计分析两者与乳腺癌预后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PRL R阳性率与肿瘤大小、有无腋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是否阳性有显著性相关 (P <0 .0 5) ;且PCNA弱阳性者较阴性者 ,淋巴结转移 1~ 3个者较无转移者PRL R阳性率均显著增高 (均P <0 0 5)血清PRL阳性率仅见与组织学级别及临床期别有显著性相关 (P <0 .0 5) ;且与PRL R在临床期别组中的阳性率比较 ,Ⅲ期患者PRL阳性率显著低于PRL R阳性率 ,乳腺癌PRL R与血清PRL阳性率间未见显著性相关 (P >0 .0 5)。结论 :PRL R或血清PRL阳性提示乳腺癌预后不良 ,PRL R估计预后较为灵敏、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了解肝癌患者HBV、HCV、HGV、TTV感染状况 ,探讨在肝癌介入治疗术中经血源传播病原体感染的可能性及预防。方法 采用免疫PCR检测HBVDNA、套式PCR检测HCVRNA、HGVRNA、TTVDNA。结果  30例肝癌患者血清中单纯HBVDNA阳性率 (16 / 30 ) 5 3.3%、HCVRNA阳性率 (4 /30 ) 13.3%;二重感染HBVDNA、HCVRNA阳性率 (2 / 30 ) 6 .7%、HBVDNA、HGVRNA阳性率 (1/ 30 ) 3 3%、HBVDNA、TTVDNA阳性率 (10 / 30 ) 33.3%;HCVRNA、TTVDNA阳性率 (1/ 30 ) 3 3%、HCVRNA、HGVRNA阳性率 (1/ 30 ) 3 3%;三重感染HBVDNA、HCVRNA、HGVRNA阳性率 (1/ 30 ) 3 3%。结论 肝癌与肝炎病毒的感染有关 ,且存在较高比率的重叠感染 ,介入治疗中存在被感染的可能性 ,其预防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含量在食管癌手术前后的变化及其与食管癌肿瘤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97例食管癌患者(包含46例食管癌手术患者)、56例健康人D-D含量。结果:食管癌患者血浆D-D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手术后1-3天D-D值高于术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不同组织学分化程度的食管癌患者血浆D-D的结果显示,D-D结果与肿瘤分期成正相关(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血浆D-D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术后1-3天D-D值高于术前;D-D含量与患者的TNM分期呈正相关;表明食管癌患者的肿瘤恶性程度与机体出现纤溶亢进及高凝状态水平有关。血浆D-D水平可为食管癌患者病情判断及是否给予抗凝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在我科8年来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DTC发病规律,并证明131碘治疗DTC的疗效。方法:2002至2010年确诊为DTC并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进行甲状腺近全切除,并进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131碘治疗。131碘治疗后,每半年随访一次。随访指标:颈部超声检查;血清TSH、FT4、FT3;血清Tg、TgAb检查;全身放射性碘扫描;胸部CT或MRI。疗效判定:当血清Tg、TgAb阴性,颈部超声未见肿大淋巴结,全身放射性碘扫描未见放射性浓聚时,为DTC治愈。当上述指标为阳性时,则进行再次131碘治疗。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DTC患者数逐年明显增加;乳头癌与滤泡癌的比例约为12(207):1(17),女性患者远多于男性,男:女患者患病比例约为1(57):3(167);DTC在20-55岁之间为高发年龄段,峰值在25-35岁之间;131碘治疗对DTC治愈率约达90%,近10%的顽固性DTC患者多次131碘治疗效果欠佳。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患病率有明显增加趋势,25-35岁为高发年龄,女性多于男性,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关键。手术切除甲状腺后进行131碘治疗对DTC治愈率达90%。近10%的患者131碘治疗效果欠佳,需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AL)免疫分型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选用三色荧光抗体直接标记AL患者骨髓,应用流式细胞术CD45/SSC设门,进行免疫分型。结果:176例AL患者免疫分型,其中未分化型1例,占0.7%;单纯型101例,占57.3%;变异型74例,占42.0%。变异型参照欧洲协作组EGIL积分标准分型,对伴有淋系抗原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Ly+-AML)、伴有髓系抗原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y+-ALL)、混合型白血病(MAL)可进行鉴别诊断。结论:应用免疫分型可以较好地分析每一例白血病,尤其对于抗原交叉表达者及MAL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131Ⅰ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方法:对136例术后病理结果为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患者分别给予口服131Ⅰ治疗,次数1-3次不等,并于治疗后1周给予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治疗后4-6个月后评估治疗效果.结果:经1次131Ⅰ治疗后,完全清除残留甲状腺58例(41.91%),2次"131Ⅰ治疗后,完全清除残留甲状腺87例(63.97%),3次131Ⅰ治疗后,完全清除残留甲状腺达到123例(90.44%),不完全清除12例,无效1例.对甲状腺癌转移灶,经3次131Ⅰ治疗后,淋巴结转移有效率最高,达90.44%,骨骼转移有效率为55.56%,有效率最低.结论:对DTC术后患者行131Ⅰ治疗,大部分患者(90.44%)3次即可完全清除残留甲状腺组织;甲状腺癌转移灶经3次131Ⅰ治疗后,可取得55.56%-90.44%不等有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