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近来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独特的免疫调节特性,实验拟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梗死心脏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以进一步认识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可能机制。 方法:实验于2006—11/2007-08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内科实验室和实验动物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清洁级SD大鼠由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提取体质量120-150g 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取体质量180—200g雄性SD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将模型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仅穿线不接扎血管;PBS溶液注射组:模型制作成功即刻心外膜注射PBS液;干细胞移植组:模型制作成功即刻心外膜注射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每组8只。③实验评估:于术后1,28d行心脏超声检测,测量大鼠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和左室舒张末期直径以评价心脏功能,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检测,分析移植细胞存活和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 结果:24只建模成功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28d,心脏超声检测显示与注射PBS溶液相比,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延缓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射血分数:(30.76±3.39)%,(24.06±4.71)%,P〈0.05;左室短轴缩短率:(29.33±4.87)%,(23.05±3.94)%,P〈0.05;左室舒张末期直径:(6.45±0.47)mm,(7.81±0.31)mm,P〈0.05]。②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心肌梗死后即刻心外膜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宿主体内存活。③与注射PBS溶液相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明显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表达(P〈0.05),同时增加白细胞介素10表达(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前后心功能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caspase-3 mRNA的变化,以期了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梗的机制。方法40只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心梗组、移植组,每组各10只。心梗组和移植组大鼠分别结扎前降支造成心梗模型。取大鼠骨髓,体外分离扩增培养MSCs。术前4组大鼠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结扎后移植组立即予MSCs多点注射到大鼠心肌梗死区周边,而梗死组和假手术组注射同剂量培养液,对照组不注射。饲养8周后,分别予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检测。取梗死周边区心肌行RT-PCR检测bck2和caspase-3mRNA的表达。结果术前4组大鼠心功能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而MSCs移植后,梗死组大鼠心肌LVESD、LVEDD较其它3组明显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移植组又较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明显增高(P〈0.05);而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在上述指标中无显著差异(P〉0.05);梗死组大鼠EF较其它3组明显降低(P〈0.05);而移植组又较对照组、假手术组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与假手术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bd-2mRNA在对照组和假手术组表达较少,而在梗死组表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移植组表达更多,与梗死组相比有显著性(P〈0.05);caspase-3在对照组和假手术组表达较少,在梗死组表达增加,有显著差异(P〈0,05);在移植组表达又较梗死组表达减少,有显著差异(P〈0.05);但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相比,表达增加(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移植MSCs后,心功能得到改善,心肌凋亡得到抑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髓间质千细胞(BMSCs)移植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转染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血管再生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纯化、培养大鼠BMSCs,以BrdU标记细胞;制备、抽提、纯化质粒PAdTrack/VEGF165。结扎冠状动脉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2周后,随机将其分为4组(n=12),进行心肌内BMSCs移植和/或VEGF165转染,组Ⅰ:BMSCs移植+VEGF165转染;组Ⅱ:BMSCs移值;组Ⅲ:VEGF165转染;组Ⅳ:DMEM注射作为对照组。4周后行免疫组化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组Ⅰ和组Ⅱ梗死及缺血心肌处可见大量BrdU标记的移植细胞,其中缺血心肌处部分移植细胞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并形成新生毛细血管。Ⅷ因子染色阳性的新生血管密度分布为组Ⅰ〉组Ⅲ〉组Ⅱ〉组Ⅳ(P均〈0.01)。细胞移植和基因转染治疗后室壁厚度和室壁运动幅度改善,EF值增加幅度(△EF)组Ⅰ〉组Ⅱ〉组Ⅲ〉组Ⅳ(P均〈0.01):结论:同种异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联合VEGF基因转染能进一步增强大鼠梗死缺血区血管再生、改善室壁厚度和心功能,有利于心肌梗死后的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ABblSCT)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茧心室重构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4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对其中122例行SBMSCI,另123例仅行PCI作对照组。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容量及射血分数变化作为心功能及心室重构等指标。检测心肌酶CK-MB、TnT、TnI作为心肌梗死范围的指标。结果发现两组冠心病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心肌梗死范围、急性左心容量、及心功能级别相似(P〉0.05)。六个月后观察组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和收缩末期容积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于对照组(P〈0.05),心功能级别明显低于对照组(1 P〈0.05),两组的心脏事件发生率无显著不同(P〉0.05)。结论干细胞移植明显减少心肌梗死后的左心室重构.并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自体骨髓干细胞冠状动脉内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冠状动脉内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安全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9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局麻下选择髂后上棘为穿刺点多点穿刺抽取骨髓液,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骨髓单个核细胞并制备成细胞悬液。通过普通冠状动脉造影导管或微导管置于冠状动脉开口处,直接将备用的细胞悬液缓慢注入,左冠状动脉注入2/3的细胞悬液,右冠状动脉注入1/3的细胞悬液。同期住院常规药物治疗5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心脏射血分数(EF)、左室舒张末径(LVEDD)、左室收缩末径(LVESD)及左房(LA)的情况。治疗组术后行心脏核素(SPECT)检查。结果:治疗组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9例患者胸闷、气急、浮肿情况得到改善,NYHA分级提高Ⅰ~Ⅱ级。心脏射血分数(EF)提高12%(P〈0.05)。治疗组术后EF与对照组相比提高了4%(P〈0.05)。移植后^99MTc心肌灌注显像较移植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作为一种崭新的生物学疗法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势必将为终末期心力衰竭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背景:研究表明新生血管生成需要内皮细胞和血管生长因子的共同参与。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CD34细胞在缺血组织中能分泌多种血管生长因子,可促进新生血管生成。目的:观察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能否促进门静脉高压症大鼠腹膜后交通支循环的形成。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区组,动物对照观察,于2007—01/04在河南省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清洁级雄性SD大鼠57只,10只用于分离制备骨髓单个核细胞,剩余47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7只、模型对照组10只、干细胞移植组10只、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10只、联合组10只。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为美国Peprotech公司产品。方法:除正常组外,其余4组大鼠均建立肝前性门脉高压模型。模型对照组在结扎点以下左侧靠近脊柱的后腹膜沿下腔静脉选取5个注射点,每点注射0.1mL生理盐水,逐层关腹,常规培养3个月;干细胞移植组每点注射等量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每点注射等量稀释后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联合组每点注射等量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并紧靠注射点位置注射等量稀释后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主要观察指标:门静脉压力及腹膜后交通支造影血流状况。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微血管密度。结果:各组门静脉压力及侧支血管数均基本相似(F=0.313,P〉0.05;F=1.076,P〉0.05)。各组微血管数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11.756,P〈0.05),微血管密度为联合组〉干细胞移植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模型对照组。结论:异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注射均可促进门静脉高压大鼠腹膜后血管的形成,且二者联合可有效缓解门静脉压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康复运动结合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侧枝循环和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3例PCI后患者,其中25例采用三阶段康复运动程序,作为康复运动组(运动组),18例在此基础上同时给予体外反搏治疗,作为康复运动+体外反搏治疗组(运动反搏组),20例为单纯PCI对照组(对照组)。3个月后采用Bruce方案亚极量分级运动试验进行康复评定,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肱动脉内皮功能,并于术后第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判定侧枝循环情况。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运动组和运动反搏组患者的康复训练进展均较快,其中运动反搏组第3阶段RPP和RPE值明显低于运动组(P〈0.05)。(2)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评定结果显示,运动组和运动反搏组均达较高康复程度,运动耐量和运动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和P〈0.01)。(3)运动组和运动反搏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指标FMD较治疗前提高(P〈0.05和P〈0.01),而且运动反搏组的NMD也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运动组和运动反搏组侧枝循环计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运动反搏组明显高于运动组(P〈0.05)。结论PCI术后给予康复运动训练可有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促进冠状动脉侧枝循环,从而提高心功能和生活质量,配合体外反搏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背景:骨髓间质干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移植具有促进血管再生、改善心功能的作用,但是二者联合应用是否优于单独应用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同种异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血管再生和心功能的影响。设计: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培养采用单一样本观察;细胞移植和基因转染采用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心内科,同济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材料:健康雄性Wistar大鼠94只。表达载体PAdTrack/VEGF165。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06在同济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实验室完成。①体外分离、纯化、培养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以5-溴-2’-脱氧尿苷标记细胞。②制备、抽提、纯化、鉴定质粒PAdTrack/VEGF165。③结扎冠状动脉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2周后,随机将其分为4组,每组均为12只,干细胞+质粒组、干细胞组、质粒组、对照组,分别进行心肌内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和/或VEGF165。转染、DMEM注射。④4周后行免疫组织化学和超声心动图检查。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梗死及缺血区免疫组织化学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查。②血管计数。⑧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48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干细胞+质粒组和干细胞组梗死及缺血心肌处可见大量5-溴-2’-脱氧尿苷标记的移植细胞,其中缺血心肌处部分移植细胞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并形成新生毛细血管。②Ⅷ因子染色阳性的新生血管密度分布为干细胞+质粒组〉质粒组〉干细胞组〉对照组(P均〈0.01)。③细胞移植和基因转染治疗后室壁厚度和室壁运动幅度改善,射血分数值增加幅度为干细胞+质粒组〉干细胞组〉质粒组〉对照组(P均〈0.01)。结论:同种异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能进一步增强大鼠梗死缺血区血管再生、改善室壁厚度和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猪心肌梗死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机制。 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8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科完成。①33只猪随机分3组:正常对照组(对照组,n=10),心肌梗死模型组(梗死组,n=10)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干细胞组,n=13)。②梗死组和干细胞组应用整体交换型球囊导管封堵左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并经导管分别注入3mL生理盐水和3mL 5-溴脱氧尿核苷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③4周后各组行心率变异性、心脏血流动力学和组织化学检查。 结果:33只苏中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细胞参与了心肌组织和毛细血管网的重建,部分胞浆中还出现了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肌钙蛋白T和Ⅷ因子。②心率变异性频域分析发现,梗死组同对照组相比规一化高频成分显著降低[(17.12&;#177;5.17),(28,53&;#177;7.11)nU,P〈0.051;规一化低频成分和低高频成分比值显著增高[(67.82&;#177;12.68)比(44.10&;#177;12.20)nU,P〈0.05:4.10&;#177;0.65比1.61&;#177;0.13,P〈0.01];干细胞组规一化低频成分与梗死组差异无显著性,但规一化高频成分却较后者显著升高(P〈0.05),以致低高频成分比值较后者显著降低(P〈0.05)。③干细胞组左室收缩压和左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却显著高于梗死组(P均〈0.05),干细胞组左室舒张末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明显低于梗死组(P〈0.05)。④干细胞组毛细血管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和梗死组(P〈0.01);梗死组梗死区和非梗死区新生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密度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均〈0,01),干细胞组除梗死区新生神经和交感神经密度较梗死组进一步升高(P均〈0.05)外,其他与后者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显著减轻心肌梗死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紊乱,其机制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促进心肌细胞、毛细血管和神经组织修复,改善血流动力学状况,减少神经内分泌等系统的激活.不增加心脏神经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实验以移植后3个月、6个月时间超声心动图客观指标评估了自体干细胞冠状动脉内移植治疗老龄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4—06/2006—06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内科自愿接受干细胞移植的7例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平均年龄69岁,心功能Ⅲ-Ⅳ级,左室射血分数〈50%。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自体干细胞冠状动脉内移植治疗的方法,其中2例骨髓干细胞在体外扩增后获得,5例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后分离外周血获得干细胞悬液。将采集的干细胞悬液经0ver-the-wire球囊导管中心腔注入梗死相关动脉。观察自体干细胞动员,培养,采集和回输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在移植前、移植后3月、6月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形态和心功能变化,室壁运动积分指数及6min步行距离。结果:7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移植3个月后,心功能得到改善,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收缩期内径及射血分数变化不大,6min步行距离有所提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移植6个月后,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收缩期内径及射血分数和室壁运动积分均有明显提高(P〈0.05),6min步行距离也有明显提高(P〈0.05)。整个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自体干细胞冠状动脉内移植治疗老龄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6个月时超声心动图客观指标评估能够改善患者心功能,且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3D-STI)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室各节段及整体收缩功能。方法50例超声心动图显示未见明显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但行冠脉造影(CAG)检查确诊CHD者为实验组,同时以30例高度怀疑冠心病(CHD),但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冠脉造影均未见异常者为对照组。利用3D-STI技术、M型Teichholz法和二维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两组患者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应用3D-STI技术软件得出应变参数((左室收缩期峰值环向应变(LS)、左室收缩期峰值圆周应变(CS)、左室收缩期峰值径向应变(RS)及左室收缩期峰值面积应变(AS))、左心室17节段的时间-应变曲线及显示左心室各节段应变的牛眼图;以CAG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三种方法得到的各参数与CAG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对照组三种方法所得心功能参数(LVEDV、LVESV、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三种方法所得心功能参数(LVEDV、LVESV、LVE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D-STI法所得实验组不同病变冠脉分支不同节段之间心功能参数(LS、CS、RS、A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3D-STI各应变参数(GLS、GCS、GRS、GA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表明GLS、GAS为诊断冠心病的最佳敏感指标。结论3D-STI能更好的评估冠心病节段病变及整体左室收缩功能,为临床在冠心病的及时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探讨左室造影对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13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室造影患者全程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并分别记录左室造影前、后的左室舒张末压(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pressure,LVEDP).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临床表现分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并将急性心肌梗死组分为室壁瘤组和无室壁瘤组;并根据患者左室造影前LVEDP将全部患者分为LVEDP>20 mmHg组及LVEDP<20 mmHg组.结果:各组左室造影后的LVEDP与造影前比较均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造影后LVEDP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而急性心肌梗死组左室造影后LvEDP与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叉(P<0.001);室壁瘤组左室造影前后LVEDP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无室壁瘤组左室造影前后LVEDP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造影前LVEDP>20 mmHg组左室造影后LVEDP与LVEDP<20 mmHg组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对于进行介入检查及治疗的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左室造影是安全的,而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尤其是存在室壁瘤高危因素的患者,应根据造影前LVEDP的数值选择左室造影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3.
静脉移植骨髓间质干细胞改善大鼠梗死心脏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途径移植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和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结扎术制备大鼠心肌梗死模型,24h后经尾静脉注入同种异体骨髓间质干细胞或磷酸缓冲液;分别于移植后3d和1个月取材,应用ELISA和免疫组化技术分析细胞移植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移植细胞的分化情况并计数血管;超声心动图连续检测大鼠心功能在术后各时间点的变化。结果:细胞移植术后3d,移植组VEGF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免疫组化显示移植组心脏的梗死区及其周边区域的细胞内VEGF阳性着色明显强于对照组,1个月时明显减弱。移植术后1个月,在部分移植细胞中检测到心肌细胞或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蛋白的表达,血管计数显示移植组血管数量较同期对照组增加1.4倍(P<0.01);同时移植组心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结论:通过促进梗死周边缺血心肌的血管新生和移植细胞分化,骨髓间质干细胞经外周静脉移植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另一条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2DE与LVG测定冠心病患者左室容积和射血分数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维超声心动图(2DE)心尖两切面对65例冠心病(CHD)患者左室舒张末容积(EDV)、收缩末容积(ESV)和射血分数(LVEF)的测定值与矫正双面左室造影(LVG)测值间均有良好的相关,r分别为0.89、0.92和0.82,P均<0.001;2DE对其中24例CHD伴有室壁节段运动异常(RWMA)者的EDV、ESV和LVEF测定结果与LVG测值间也均有良好的相关,r分别为0.82、0.86和0.82,P均<0.001。2DE所测LVEF与LVG正常和异常LVEF的符合率为85%。提示2DE对CHD患者的无创心功能定量测定是准确可靠的。  相似文献   

15.
背景:研究发现壳聚糖水凝胶可促进受损组织新生血管生成,修复损伤细胞和组织。目的:观察心肌梗死部位局部注射壳聚糖水凝胶材料的存留和降解及其对心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结扎Wistar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致心肌梗死30min后,随机抽签法分为壳聚糖水凝胶注射组、心肌梗死模型组、PBS注射组。术后1,2,4周使大鼠心脏停留在舒张期行心肌组织学检查,术后4周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测,并进行大鼠颈动脉插管,检测心脏功能和心室内压。结果与结论:壳聚糖水凝胶注射1,2周后在心肌组织中有明显存留,4周后已降解吸收,无明显残留。注射4周后心脏超声、心室血流动力学及心室内压检测结果表明,壳聚糖水凝胶注射组心脏功能明显好于心肌梗死模型组、PBS注射组,而心肌梗死模型组和PBS注射组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说明以壳聚糖为支架材料,应用配制的可注射性液态支架进行心肌梗死局部注射治疗,注射4周后无明显残留,保护和改善了心脏功能,适宜作为可注射性组织工程化心肌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2009年6月—2010年3月因疑似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223例,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冠心病诊断并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行左室造影前记录左室压力曲线,自动分析计算出左室舒张末压(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pressure,LVEDP)和左室压力下降时间常数(thetime constant of left ventricular pressure decay,tau);行超声心动检查获取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患者分为无病变组(n=43)、单支病变组(n=76)、2支病变组(n=62)、3支病变组(n=42)。对比分析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与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关系。结果:左室室壁厚度、左室质量指数、LVEF、LVEDP和tau值在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冠状动脉3支病变组患者的LVEDP较单支病变组显著升高(P=0.004)。结论:冠心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和收缩功能受损,左室收缩舒张功能随冠脉病变程度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CA125和骨保护素(OPG)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15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 CHD 患者作为观察组(CHD组),另选95例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应用免疫比浊法、化学免疫发光法和ELISA法比较不同组别和不同病变支数患者的CysC、CA125、OPG 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HD组CysC、CA125、OPG水平明显升高( P <0.05或 P <0.01);单支、双支、多支病变组3组血清CysC、CA125、OPG 水平逐渐升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逐渐下降,且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05或 P <0.01);NYHAⅠ级、Ⅱ级、Ⅲ级、Ⅳ级组血清CysC、CA125、OPG水平逐渐升高,LVEF逐渐下降,且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或 P<0.01)。CysC、CA125、OPG 水平均与冠脉病变支数、心功能级别呈正相关( P <0.01),与 LVEF呈负相关( P <0.01)。【结论】联合检测血浆CysC、BMG、OPG 水平不仅能评价心功能受损程度,而且有助于早期发现CHD和有助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判断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经两种不同途径冠状内应用异博定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无复流现象的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2年12月于急诊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后接受冠脉内应用异搏定的STEMI患者141例,根据异搏定给药途径的不同分为指引导管组(n=67)和选择性导管组(n=74),比较两组术后冠脉血流灌注水平、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以及术后30 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冠脉内用药剂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性导管组用药后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cTFC)明显低于指引导管组(P0.05);选择性导管组恢复TIMI-3级血流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指引导管组(P0.05);选择性导管组获得ST段完全回落比例明显高于指引导管组(P0.05);两组LVEF和术后30 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选择性导管冠脉内应用异搏定治疗STEMI患者急诊PCI术中无复流现象的疗效明显优于经指引导管给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组织蛋白酶S(Cat S)、Periostin及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水平及其与心功能指标、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2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0例进行研究。将冠心病患者按照是否合并心力衰竭分成冠心病组(54例)与心力衰竭组(46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血清Cat S、Periostin、NT-proBNP、心功能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并分析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清Cat S、Periostin、NT-proBNP与心功能指标及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和心力衰竭组患者血清Cat S、Periostin、NT-proBNP水平、左室重量指数(LVMI)、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白细胞介素(IL)-1、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高于对照组,且心力衰竭组上述指标均高于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和心力衰竭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且心力衰竭组LVEF、IL-10水平均低于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Cat S、Periostin、NT-proBNP水平与LVEF、IL-10均呈负相关(P<0.05),与LVMI、LVEDV、LVEDD及血清IL-1、IL-6、TNF-α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清Cat S、Periostin、NT-proBNP水平均存在明显升高,且与心功能指标及炎症因子均存在密切相关性,其可能通过促进IL-1、IL-6及TNF-α的表达,抑制IL-10的表达进而参与冠心病患者心力衰竭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右室间隔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septum pacing,RVS)与右室心尖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apex pa-cing,RVA)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45例Ⅲ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行永久起搏器置入患者分为RVA组(24例)与RVS组(21例)。随访术后不同时期超声心动图,监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Tei指数变化。结果 RVA组术后LVEF与术前比较呈逐渐降低趋势,LVDd呈持续增大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S组术后LVEF、LVDd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ei指数在术后均持续增大,术后1天、12月与24月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间隔部起搏较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左心功能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