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北京市未接受抗病毒治疗中老年HIV感染者的焦虑、抑郁发病现状,探索影响发生焦虑和抑郁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纳入2017—2021年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佑安医院未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中老年HIV感染者245例,使用《医院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了解研究对象的焦虑、抑郁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抗病毒治疗前焦虑和抑郁的相关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中老年HIV感染者中,男性占91.0%(223/245),76.7%的婚姻状态为在婚,异性性传播(79.6%);发生焦虑和抑郁的(37.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况为离异或丧偶的研究对象相对在婚的是发生焦虑(OR=0.421,95%CI:0.208~0.852)和抑郁(OR=0.357,95%CI:0.198~0.644)的保护因素;初始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相对于≤200个/μl是发生焦虑的危险因素(OR=3.364,95%CI:1.806~6.266)。结论 北京市未接受抗病毒治疗中老年HIV/AIDS感染者焦虑、抑郁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福建省未接受抗病毒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病例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所有符合条件的HIV/AIDS病例进行调查,收集基本人口学、疾病状态、CD4细胞检测和抗病毒治疗情况,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法探讨抗病毒治疗的影响因素。结果 1987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未接受抗病毒治疗HIV/AIDS病例4 054例,占累计报告病例的37.6%。报告死亡1 274例,占31.4%,病例报告当月发生死亡350例,占27.5%。CD4细胞计数为(439.97±245.93)个/μL,明显高于接受抗病毒治疗组[(283.73±196.06)个/μL](t=29.985,P0.01)。女性(OR=1.244,95%CI=1.079~1.434)、35~44岁(OR=1.249,95%CI=1.059~1.474)和45~54岁(OR=1.420,95%CI=1.177~1.712)、高中或中专(OR=1.369,95%CI=1.062~1.764)和大专及以上(OR=1.526,95%CI=1.175~1.983)、AIDS(OR=4.370,95%CI=3.597~5.309)、CD4细胞计数200~349个/μL(OR=2.800,95%CI=2.238~3.503)和350~49个/μL(OR=1.400,95%CI=1.115~1.758)等是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有利因素,2016年及之后报告(OR=0.207,95%CI=0.165~0.259)、确认阳性后3~6个月(OR=0.689,95%CI=0.568~0.836)和≥6个月(OR=0.446,95%CI=0.367~0.541)进行CD4细胞检测、CD4细胞计数≥500个/μL(OR=0.445,95%CI=0.355~0.556)等是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不利因素。结论福建省HIV/AIDS病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比例较高。应针对抗病毒治疗实施的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提高抗病毒治疗的覆盖率,降低艾滋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河南艾滋病中医项目地区转服二线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者/艾滋病人(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治疗1年后发生病毒抑制的失败率和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河南省“艾滋病常规治疗数据库”收集河南省艾滋病中医项目地区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转服二线抗病毒药物HIV/AIDS患者抗病毒情况的相关信息等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二线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治疗1年后发生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 4 118名患者HIV/AIDS患者纳入本回顾性队列研究进行分析,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0岁(OR=1.235,95%CI:1.053~1.448),感染途径为输血(OR=1.566,95%CI:1.238~1.980),HIV阳性时长>6年(OR=1.676,95%CI:1.206~2.330),抗病毒治疗初始方案为D4T+3TC+EFV/NVP(OR=1.385,95%CI:1.135~1.691),CD4+T淋巴细胞计数小于200...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中国HIV感染者/AIDS患者抑郁的影响因素。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查找自建库至2021年3月期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中国HIV感染者/AIDS患者抑郁影响因素分析的文献。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并对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评价。结果 共纳入22篇文献,研究对象共7101例。有8个因素的合并OR值有显著意义。结果显示年龄[OR=1.52,95%CI(1.18,1.95)]、居住情况[OR=1.35,95%CI(1.05,1.74)]、户籍类型[OR=1.50,95%CI(1.14,1.97)]、CD4水平[OR=1.56,95%CI(1.28,1.91)]、疾病分期[OR=1.79,95%CI(1.08,2.95)]、感知羞辱或歧视[OR=6.07,95%CI(4.50,8.19)]、社会支持[OR=0.50,95%CI(0.41,0.61)]、经济状况[OR=0.51,95%CI(0.39,0.66)]是中国HIV/AIDS患者抑郁的影响因素。结论 年龄≥50岁、户籍为农村、独居、CD4+T淋巴细胞<200个/μl、疾病分期为艾滋病期、感知歧视或羞耻是HIV感染者/AIDS患者抑郁的危险因素,经济水平和社会支持较好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江西省南昌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HIV/AIDS)患者生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运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绘制累积生存率曲线,Cox回归模型分析南昌市1994—2018年5月纳入的2 996例HIV/AIDS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2 996例HIV/AIDS患者中,914例因艾滋病及相关疾病死亡,平均死亡率为2.4/100人年;截至观察终点时,中位数生存时间为2.3年,抗病毒治疗组1、2、5、7、10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5.0%、92.0%、86.0%、82.0%、74.0%;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60岁年龄组死亡风险是20岁年龄组的1.27倍(95%CI=1.03~1.63),男性患者死亡风险是女性的1.27倍(95%CI=1.03~1.56),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缺失组死亡风险是200个/mm3组的1.24倍(95%CI=1.02~1.50),未治疗患者死亡风险是抗病毒治疗患者10.44倍(95%CI=8.71~12.50)。结论确诊时年龄、性别、本地出生、初诊CD4值水平、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可能感染途径等是HIV/AIDS生存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应及早进行艾滋病检测、接受抗病毒治疗,以延长HIV/AIDS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HIV感染者/AIDS患者合并机会性感染住院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和比较2006-2010年贵港市人民医院住院的322例HIV/AIDS合并机会性感染住院患者中死亡病例和存活病例的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导致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106/L(X1)和抗结核治疗不规范(X3)为HIV/AIDS合并机会性感染患者死亡危险因素,X1相应统计参数OR=9.381:1(4.939,17.818;95%CI。结论 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HIV/AIDS合并机会性感染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2015年广西新报告HIV感染者/AIDS患者晚发现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广西2015年新报告HIV感染/AIDS患者CD4+T淋巴细胞首次检测结果数据,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年共收集8 586例新报告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研究对象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为237.5个/μl,其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占43.12%;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传播途径、样本来源及地区均为晚发现的影响因素(均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晚发现的危险因素有男性(OR=1.851,95%CI:1.673~2.048),农民、工人、民工(OR=1.387,95%CI:1.242~1.549),初中及以下文化(OR=1.619,95%CI:1.400~1.873),已婚有配偶(OR=1.207,95%CI:1.075~1.354)、离异或丧偶(OR=1.508,95%CI:1.309~1.738)。结论 广西HIV感染者/AIDS患者晚发现疫情较严重,相关部门应加大对艾滋病的宣传力度与筛查力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1989-2021年云南省报告HIV/AIDS生存时间及影响因素。方法资料来源于我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 使用寿命表描述报告HIV/AIDS生存时间, Kaplan-Meier法拟合不同状态下的生存曲线,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云南省累计报告174 510例HIV/AIDS全死因死亡密度为4.23/100人年, 中位生存时间为20.00(95%CI:19.52~20.48)年, 1、10、20和30年的累积生存概率分别为90.75%、67.50%、47.93%和30.8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 0~岁和15~岁的死亡风险是≥50岁的0.44(95%CI:0.34~0.56)倍和0.51(95%CI:0.50~0.52)倍;首次CD4+T淋巴细胞(CD4)计数为200~、350~和≥501个/μl的死亡风险分别是CD4计数为0~199个/μl的0.52(95%CI:0.50~0.53)倍、0.41(95%CI:0.40~0.42)倍和0.35(95%CI:0.34~0.36)倍;未抗病毒治疗者死亡风险是接...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抗病毒治疗初期HIV/AIDS患者的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5月~8月准备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155例,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测量表(PSQI)及焦虑抑郁情绪测量表(HAD),调查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的睡眠质量及焦虑、抑郁状况。采用配对t检验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睡眠质量变化,采用岭回归分析影响抗病毒治疗初期HIV/AIDS患者睡眠质量的因素。结果 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睡眠质量、焦虑、抑郁得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AIDS患者睡眠质量受服药前焦虑、抑郁状态、抗病毒治疗及相关支持的影响。结论医护人员应对准备或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初期的HIV/AIDS患者进行睡眠质量以及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状态的评估以发现其睡眠质量及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并通过健康教育、心理关怀的手段为患者提供支持,改善其负性心理、睡眠质量,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凉山彝族自治州(凉山州)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例(HIV/AIDS)流动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根据我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 纳入凉山州2020年有随访记录的28 772例HIV/AIDS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其流动情况,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流动的相关因素, 绘制HIV/AIDS流入地的疫情地图。结果 28 772例HIV/AIDS中, 2020年发生流动的占20.89%(6 010/28 77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HIV/AIDS流动的促进因素包括15~24岁年龄组(相比于0~14岁年龄组, OR=2.74, 95%CI:2.04~3.69)、彝族(相比于汉族, OR=2.44, 95%CI:2.19~2.72)、初中文化程度(相比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 OR=1.25, 95%CI:1.14~1.38)、未婚(相比于已婚, OR=1.29, 95%CI:1.20~1.39)、职业为商业服务(相比于农民, OR=1.96, 95%CI:1.31~2.92)、抗病毒治疗时间<1年(相比于抗病毒治疗时间>3年, O...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安吉县HIV/AIDS免费抗病毒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数据管理系统"导出安吉县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HIV/AIDS 53例病例资料,比较治疗前后CD4+T淋巴细胞数,并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抗病毒治疗前、治疗6个月和治疗12个月后HIV/AIDS的CD4+T淋巴细胞数分别为(239.4±138.4)、(348.2±168.6)和(372.9±184.1)个/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IV/AIDS年龄≥40岁治疗效果是40岁的4.88倍,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组是200个/μL组的6.10倍。结论经免费抗病毒治疗后,HIV/AIDS免疫重建效果明显;抗病毒治疗时年龄≥40岁和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者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福建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HIV/AIDS)病例生存状况的分布特征,探讨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将1987年1月1日—2 017年12月31日符合条件的福建省HIV/AIDS诊断病例共计12 079例纳入研究队列,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HIV/AIDS病例生存状况的相关信息,计算病例的全死因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通过寿命表法和Kaplan-Meier法计算病例的生存率和生存时间,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探索病例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福建省HIV/AIDS病例的全死因死亡率为5.37/100人.年(95%CI=5.10~5.64),标化全死因死亡率7.99/100人.年(95%CI=7.40~8.58)。HIV/AIDS病例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7.0年(95%CI=16.1~17.9),1、5、10和1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2%、82%、73%和68%。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婚姻状况为已婚有配偶、离异或丧偶和不详的HIV/AIDS病例的死亡风险分别是未婚的1.248倍、1.481倍和1.914倍,确诊时年龄≥50岁、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mm3和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病例的死亡风险分别是15~49岁年龄组、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mm3和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2.466倍、0.501倍、0.357倍和0.146倍。结论近年来,福建省HIV/AIDS病例的全死因死亡率进一步降低,未婚、15~49岁年龄组、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首次CD4+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200个/mm3和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病例的死亡风险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新疆阿克苏地区1996—2019年HIV/AIDS病例艾滋病相关死亡影响因素。 方法 运用累积发生函数 (CIF )估算艾滋病相关死亡发生率,部分分布比例风险回归模型(F-G模型)分析艾滋病相关死亡的影响因素。 结果 纳入HIV/AIDS研究对象11616例,随访期间死亡2730例,其中艾滋病相关死亡866例(31.7%),CIF估算HIV/AIDS随访1、2、5、10、15年艾滋病相关死亡累积发生率分别为2.55%、3.69%、7.26%、11.84%和15.96%。F-G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5岁及以上(HR=1.64, 95%CI: 1.13~2.38)、维吾尔族(HR=2.13, 95%CI:1.29~3.53)、农牧民(HR=1.32, 95%CI:1.07~1.62)、确诊时病程阶段为AIDS(HR=2.22, 95%CI:1.64~3.01)、未接受抗病毒治疗(HR=9.70, 95%CI:8.25~11.40)、基线CD4+T计数≤200(HR=4.50, 95%CI:3.17~6.38)、未检测CD4+T(HR=2.80, 95%CI:2.25~3.50)的HIV/AIDS患者艾滋病相关死亡发生危险较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HR=0.59,95%CI:0.37~0.94)、医疗机构检测发现(HR=0.82,95%CI:0.67~0.99)HIV/AIDS艾滋病相关死亡发生危险较低。 结论 应持续加强大众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强化重点人群对艾滋病的风险感知,增加检测服务的可及性,同时提高抗病毒治疗的及时率和CD4检测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2015—2018年南宁市新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 CD4~+T淋巴细胞(CD4细胞)首次检测结果,为HIV/AIDS病例发现及抗病毒治疗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全国艾滋病防治信息系统收集2015—2018年南宁市新报告HIV/AIDS病例资料,对首次CD4细胞检测及时性和检测结果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首次CD4细胞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5—2018年南宁市新报告HIV/AIDS病例在诊断后365 d内完成首次CD4细胞检测9 298例,其中首次检测在14 d内完成9 252例,占99.51%。首次检测CD4细胞数200个/μL4 260例,占45.8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0.697,95%CI:0.627~0.77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OR=0.812,95%CI:0.707~0.932)、同性性接触或其他非性接触途径感染(OR:0.472~0.672,95%CI:0.389~0.934)和既往检测过HIV抗体1~5次(OR=0.504,95%CI:0.358~0.708)的病例首次检测CD4细胞数200个/μL的可能性较低;年龄≥20岁(OR:2.296~4.062,95%CI:1.422~6.616)、离异或丧偶(OR=1.209,95%CI:1.080~1.353)、术前或就诊者检测发现(OR=2.171,95%CI:1.956~2.408)的病例首次检测CD4细胞数200个/μL的可能性较高。结论 2015—2018年南宁市新报告HIV/AIDS病例首次CD4细胞检测及时性较好,但CD4细胞水平200个/μL的比例较高;男性、发病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离异或丧偶、异性性传播感染和经术前或就诊者检测发现的病例更容易检出低CD4细胞水平。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HIV/AIDS患者安全套使用情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河南省艾滋病高发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的安全套使用情况,为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阻断传播途径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采用访谈法调查安全套使用情况,分析HIV感染者/AIDS患者(HIV/AIDS)安全套使用的影响因素及其特征.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汁分析.结果 艾滋病患者的安全套使用率为41.6%,高于对照人群(χ2=220.62,P<0.05).每次性生活均使用安全套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对HIV性传播途径、安全套预防艾滋病的认知好于性交时非每次均使用安全套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况(OR=1.504;95%CI=1.128~2.007)、文化水平(OR=6.234;95%CI=3.860~10.069)、健康状况(OR=0.744;95%CI=0.615~0.900)、接受上门健康教育(OR=1.461;95%GI=1.107~1.927)、年龄(OR=0.337;95%CI=0.244~0.465).结论 河南省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避孕意识较高,但安全套使用率较低,尚未达到国家的控制目标;婚姻状况、年龄、文化程度、身体状况、接受健康教育情况是HIV/AIDS患者安全套使用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福建省HIV感染者/AIDS患者(HIV/AIDS患者)生存时间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987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福建省新报告的HIV/AIDS患者进入研究队列,收集HIV/AIDS患者全死因死亡相关信息,计算HIV/AIDS患者的全死因死亡率和生存率,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法探讨HIV/AIDS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1987-2014年福建省共有HIV/AIDS患者5 163例纳入研究,报告死亡849例,全死因死亡率6.60/100人年。HIV/AIDS患者最长的生存时间为21.38年,平均生存时间13.67年(95%CI:12.67~14.66),中位生存时间为14.79年。1年生存率为88%,5年生存率为77%,10年生存率为61%。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40~49岁年龄组、文盲、未接受高效抗病毒治疗、CD4+T细胞计数200个/mm3的研究对象的全死因死亡率要分别高于15~39岁年龄组、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接受抗病毒治疗和CD4+T细胞计数≥200个/mm3。结论近年来,福建省HIV/AIDS患者全死因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可针对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进行持续有效的干预,扩大关怀服务的覆盖范围,以进一步改善HIV/AIDS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死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People Living with HIV/AIDS,PLWHA)焦虑、抑郁情绪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提高PLWHA身心健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7年6—12月,采用方便取样方法对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ctive Antiroviral Therapy,ART)定点医院进行CD4+T细胞计数检测的PLWHA进行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评估。结果 396人中焦虑症状检出率63.9%,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平均得分为22.12±5.17;抑郁症状检出率60.9%,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平均得分为35.13±11.36;CD4+T细胞计数500个/μL是焦虑发生的危险因素;年龄30~39岁、CD4+T细胞计数500个/μL是严重抑郁的危险因素。结论 PLWHA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焦虑、抑郁症状,需加强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宁波市抗病毒治疗HIV/AIDS的免疫重建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2010-2020年宁波市HIV/AIDS数据库, 纳入标准为开始抗病毒治疗时年龄≥18岁、随访时间≥1年和基线CD4+T淋巴细胞(CD4)计数资料完整。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 对研究对象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 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抗病毒治疗HIV/AIDS免疫重建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3 851例HIV/AIDS, 开始抗病毒治疗的年龄为(39.47±13.47)岁, 男性3 185例(82.71%)、汉族3 769例(97.87%)、初中文化程度1 333例(34.62%), 随访时间M(Q1, Q3)为47(25, 77)个月。抗病毒治疗后发生免疫重建的HIV/AIDS占66.22%(2 550/3 85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 相比于开始抗病毒治疗年龄≥45岁、基线BMI<23.0 kg/m2、基线CD4计数<200个/μl和初始治疗方案为齐多夫定+拉米夫定+奈韦拉平(AZT+3TC+NVP)的HIV/...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徐州市确诊HIV/AIDS病例的生存状况及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徐州市HIV/AIDS病例信息,采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应用Kaplan-Meier法描述比较不同亚组的生存曲线,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死亡的影响因素风险比值(HR)。结果 2005—2012年共报告现住址为徐州市的HIV/AIDS病例490例,男性占63.47%,女性占36.53%,病例平均生存时间(13.13±0.36)年;接受抗病毒治疗404例(82.45%);病例第1、5、10、1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0.82、0.73、0.70、0.66。多因素Cox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死亡风险低于男性(HR=0.564,95%CI:0.376~0.844);与异性传播相比,输血传播人群死亡风险较高(HR=1.877,95%CI:1.205~2.924);与基线CD4计数<200个/μL组相比,CD4计数≥350个/μL组(HR=0.329,95%CI:0.186~0.582)和200~349个/μL组(HR=0.352,95%CI:0.186~0.668)死亡风险较低;抗病毒治疗组死亡风险低于未...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盐城市2005-2015年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HIV)/艾滋病病人(AIDS)的生存时间及影响因素。 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盐城市2005-2015年HIV/AIDS的生存、死亡信息,采用寿命表法分析患者的生存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可能影响生存时间的因素。 结果 共有670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病例纳入本次研究,截止到研究结束时,有48例病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占7.16%。抗病毒治疗后患者1~5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0.93、0.91、0.91、0.88和0.88。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首次确诊HIV阳性时年龄25~<50岁组的死亡风险低于年龄≥50岁组(HR=0.350,95%CI:0.196~0.625,P<0.001),相对于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50个/mm3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50~<200个/mm3组、≥200个/mm3组的病例死亡风险均降低(HR=0.447,95%CI:0.216~0.925,P=0.030;HR=0.286,95%CI:0.148~0.552,P<0.001)。 结论 首次确诊HIV阳性时的年龄和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影响HIV/AIDS的生存时间,提示扩大HIV监测检测覆盖面,早诊早治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