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踝关节融合术治疗严重踝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行踝关节镜下软骨清理2枚空心钉固定踝关节融合术治疗严重踝关节炎17例。结果本组手术时间75(60~110)min,出血量150(100~300)ml。切口延迟愈合2例,皮神经损伤致足背麻木1例,距下关节疼痛1例。17例获得平均14(10~20)个月随访,术后X线片提示踝关节骨性融合的时间为术后4~6个月,平均4.9个月,均达到完全骨性融合。结论关节镜下踝关节融合术是治疗严重踝关节炎的有效方法,具有融合率高、无需额外植骨、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但需要一定的镜下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侧入路关节镜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关节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19年6月采用后侧入路关节镜距下关节融合术的31例严重距下关节炎患者资料。总结围手术期资料及随访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并发症,随访时间平均(19.1±2.9)个月。随时间推移,31例患者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AOFAS评分显著增加(P<0.05)。影像方面,末次随访时30例后足对线正常,仅1例存在轻度内翻(<5°),与术前相比后足对线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X线片显示融合率为100%。[结论]后侧入路关节镜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距下关节病疗效显著,术后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创伤性距下关节炎的效果。方法2003年1月~2007年2月,对8例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行关节镜下距下关节融合术,交替使用三个入路。结果8例术后随访20~55个月,平均30个月。未见皮肤坏死、麻木、感染等手术并发症。8例X线片均示骨性融合,平均愈合时间10.8周(9~12周)。改良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从术前的(51.0±11.7)分提高到(82.0±10.9)分,差异具有显著性(配对t检验,t=19.69,P〈0.01)。结论关节镜下距下关节融合术创伤小,理论上不损伤跟骨距骨的血供,患者痛苦小,操作简单,避免切开,早期适当活动及负重,有助于恢复本体感觉,有利于骨性愈合,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4.
关节镜辅助踝关节融合术治疗晚期创伤性踝关节炎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踝关节融合术对保守治疗无效的晚期创伤性踝关节炎的治疗价值。方法 2007年7月至2010年12月,采用关节镜辅助踝关节融合术治疗晚期创伤性踝关节炎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21~68岁,平均(37±13)岁。均为单侧手术。首次踝关节外伤至踝关节融合术的时间为1~41年,平均12.6年。患者术前均接受保守治疗无效,疼痛明显。术中彻底清除关节面软骨,行关节端“微骨折”处理,初步复位后以克氏针临时固定;“C”型臂X线机透视确认位置,拧入空心螺钉固定。2例同期行关节镜辅助距下关节融合术。术后石膏固定6~10周,部分负重锻炼直至骨性愈合。结果 全部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年,平均1.8年。术后10~16周骨性愈合,平均12周。步态均得到改善,无切口愈合不良和感染等早期并发症。3例单纯踝关节融合患者术后出现距下关节炎伴疼痛,2例经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1例行开放距下关节融合术后症状缓解。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平均(8.1±1.5)分,术后1年平均(2.7±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53,P=0.005)。结论 对晚期创伤性踝关节炎,关节镜辅助踝关节融合术创伤小、切口小、融合率高,但对设备条件要求高,掌握该技术需要一定的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克氏针辅助定位法,快速建立距下关节镜通路的可行性,以及随访距下关节镜的近期手术疗效,为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随访2011年10月至2019年7月在西南医院关节外科应用克氏针辅助定位法快速建立距下关节镜通路并实施距下关节镜手术患者26例。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的踝关节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美国足踝骨科协会踝与后足(AOFAS)评分的变化,记录距下关节骨性融合时间。 结果本组随访全部患者26例,随访时间(45±26)个月。患者术中和术后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表现,术后未出现切口感染、愈合不良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并发症。实施关节镜下清理术22例,与术前VAS评分(6.8±1.1)分比较,末次随访时VAS评分降至(1.3±0.8)分(t=24.783,P<0.001);AOFAS术前为(68.2±13.0)分,术后为(91.7±6.9)分(t=-13.504,P<0.001)。实施关节镜下融合术4例,骨性融合时间(12.0±1.6)周。 结论应用克氏针辅助定位法,可以快速建立距下关节镜通路,视野清晰,可满足常规距下关节镜清理术或者融合术。该技术简单易行,尤其适用于距下关节镜操作较少的医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关节镜治疗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14例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2~62岁,平均42岁。既往均为高处坠落伤致跟骨骨折;其中8例行石膏外固定,6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受伤至该次手术时间2~7年,平均3.4年。采用关节镜下经外侧入路对距下关节进行清理和松解,术中探查关节软骨损伤并按照Outerbridge分级评价:3级4例、4级10例。手术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SA)评价疼痛情况,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早期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18个月。患者关节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术后18个月VAS评分以及AOFAS踝-后足评分总分分别为(3.8±0.9)、(59.1±8.8)分,明显优于术前的(7.7±1.2)、(37.6±8.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728,P=0.000;t=6.688,P=0.000)。随访期间无患者行距下关节融合,CT和MRI复查未见关节炎明显加重。结论采用关节镜下清理治疗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可以改善关节功能,延迟关节融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外踝入路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治疗踝关节合并距下关节严重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外踝入路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治疗踝关节合并距下关节严重关节炎18例。结果 18例术后均获随访5-36个月,平均20个月。X线片显示踝关节及距下关节获得骨融合,未见神经血管损伤、感染、骨不连、骨质及内固定物外露等并发症。AOFAS评分从术前平均45(40-53)分提高到术后的76(70~89)分。结论经外踝入路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是临床治疗踝关节和距下关节严重关节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方法,能有效缓解踝与后足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胫距关节融合术已被普遍用于严重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治疗。融合方法颇多,但跗横关节与距下关节具有吸收行走时应力的作用,而此种应力易导致该二关节继发性关节炎。对踝关节融合术的远期疗效,以及对跗横关节和距下关节的影响过去甚少讨论。本文作者复习60例踝关节融合术,41例对信访有回信,其中30例並经复查。随访项目有  相似文献   

9.
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随访结果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波及后距下关节面的粉碎性骨折采用距下关节融合术。本组报告26例,随访7个月~8年。采用Ker氏法进行效果分析表明,总平均分数959%,距跟关节全部融合,功能恢复满意。本文还结合距下关节的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特点,讨论了距下关节融合术对足部功能所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对波及距下关节的跟骨粉碎性骨折采取距下关节融合术是可行的治疗方案。文中还对手术可能产生的并发症、预防措施及适应证、手术时机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陈旧性骨折导致的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手术疗效。方法C型臂透视引导下定位距下关节,采用跟腱后外侧切口,透视引导下于距下关节内打人导针,并以阶梯钻沿导针方向扩开通道,破坏距下关节两侧关节面,后取自体髂骨移植或以同种异体骨填充关节间隙,并自足跟打人空心拉力螺钉1~2枚给予固定。结果本组1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13个月,平均10个月。采用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Ⅲ,优10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94.12%。结论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陈旧骨折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6年7月-2008年12月,对12例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行关节镜下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男10例,女2例;年龄38~54岁,平均44.8岁。左足5例,右足7例。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8例,交通事故伤3例,其他伤1例。跟骨畸形愈合按照Stephens分型标准均为Ⅱ型。根据美国足踝关节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系统,术前总评分为(35.68±10.35)分,疼痛评分为(8.14±1.83)分。伤后至手术时间为3~7个月。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2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32个月,平均18个月。X线片示距下关节于术后10~14周(平均11.5周)获骨性融合。根据AOFAS的踝-后足评分系统,总评分为(76.45±9.83)分,疼痛评分为(1.52±1.4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关节镜下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可获得满意的融合率,且无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在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文献,对其发展历史、手术方法、术后问题、适应证以及疗效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主要术式之一,手术包括距下关节融合和植入骨块矫正后足畸形两部分。与其他治疗方式相比,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可以有效矫正跟骨畸形愈合引起的并发症,恢复距骨、跟骨的高度以及矫正距骨倾斜角的丧失,缓解疼痛。该术式手术操作相对简便,手术并发症少,临床效果相对满意,可有效降低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的病残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结论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在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其存在术后骨不愈合及植入骨块吸收等缺陷,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2013年1月~2018年10月,我科采用原位自体植骨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17例创伤性距骨下关节炎患者,效果较好,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7例(17足),男10例,女7例,年龄37~56岁。均诊断为距骨下关节炎。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观察通过跟骨多方位截骨加植骨与距下关节融合术联合治疗严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手术适应症及优、缺点。方法:2009年4月~2011年8月,对13例跟骨陈旧性骨折患者行跟骨多方位截骨加植骨与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采取跟骨外侧入路,取自体髂骨植骨距下关节外融合及内固定。其中男10例,女3例,术后随访3~21个月,平均13.3个月。  相似文献   

15.
关节镜下清理灌洗引流治疗膝化脓性关节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膝化脓性关节炎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1例膝化脓性关节炎采用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术后持续冲洗引流、早期功能锻炼,再结合全身使用抗生素等治疗,通过定期随访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11例患者均治愈,无一例复发。按Neer评分,优8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0.9%。结论采用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术后持续冲洗引流、早期功能锻炼的方法治疗膝化脓性关节炎,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方法简单、疗效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距下关节外融合联合骑缝钉内固定术治疗脑瘫性外翻足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8月~2015年8月本科采用骑缝钉技术行关节外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脑瘫性外翻足畸形68例(104足),并根据畸形的程度给予相应的软组织重建手术,包括腓骨肌延长术、跟腱延长术。[结果]所有患儿术后平均随访2年8个月,所有患儿骨性愈合并且畸形没有复发,行走步态改善。3例出现骑缝钉松动、退钉,2例骑缝钉断裂,但没有出现延迟愈合、假关节形成,也没有出现行走时疼痛。[结论]采用骑缝钉技术行关节外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脑瘫性外翻足畸形疗效确切,目前本研究仅为中短期疗效,还需要长期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严重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的临床预后,探讨该手术适应证及优、缺点。方法1999年10月~2004年6月,对69例78足严重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距下关节融合术,采取跟骨外侧手术入路,取自体松质骨植骨距下关节融合。结果58例65足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31个月,平均19.8个月。术后根据美国足踝学会HindfootScores评分:优良率达到87.69%。结论自体松质骨植骨距下关节融合术是治疗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能恢复后足外形及功能,但不能完全缓解后足疼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早期化脓性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5例早期膝关节化脓性关节炎患者实施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治疗过程中配合抗生素应用及术后的康复训练。结果 45例患者术后全部治愈,体温、皮温正常,无关节肿胀,膝关节功能恢复,浮髌征阴性,血沉、C反应蛋白符合正常范围。Noyes评分,优40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达到95.6%。结论因具有创口小、手术用时少、术后无并发症以及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关节镜下清理并持续灌洗治疗早期化脓性膝关节炎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9.
孙义元  李棋 《中国骨伤》2022,35(6):589-594
跟距骨桥多发生于跟距关节内侧,在足跗骨畸形中占比最高,绝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发病时多表现为疼痛、距下关节活动障碍。跟距骨桥的分型多种多样,不同的分型对于临床的指导意义不同。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的是Rozansky分型,对临床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Lim分型则更为简单全面,而对于合并足部畸形或者骨关节炎推荐使用Blitz分型。在治疗方面,轻微症状患者建议保守治疗;保守治疗失败的患者可以选择关节镜下手术切除骨桥,而面积较大(>50%距下关节面)、多关节面骨桥、畸形严重的患者可选择切开手术,Ⅰ期或Ⅱ期处理合并平足畸形;对于多次关节镜或切开手术失败,合并严重骨关节炎或者复杂的跟距骨桥患者可选距下关节或三关节融合术,并矫正畸形。  相似文献   

20.
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非手术治疗可能导致畸形愈合,从而影响踝关节和距下关节的功能。对于这些跟骨骨折的后遗症,许多学者提倡行距下关节融合术或跟骨外侧骨赘截骨治疗。1996年,Stephens和Sanders提出了根据CT下分类进行治疗的方案。根据此方案,Ⅰ型畸形为外侧壁有大块骨赘,不合并距下关节炎和后足畸形,治疗采取外侧壁截骨矫形、腓侧肌腱松解;Ⅱ型畸形为外侧壁有大块骨赘,同时合并有距下关节炎,无或有很轻的后足畸形,治疗采取外侧壁截骨矫形、腓侧肌腱松解加距下关节植骨块融合术;Ⅲ型畸形为外侧壁有大块骨赘,同时合并有距下关节炎、>10°的后足X线排列不正(尤其是内翻),治疗采取外侧壁截骨矫形、腓侧肌腱松解、距下关节植骨块融合术加跟骨截骨矫形术。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