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考察谷精草水提物和醇提物的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UV检测谷精草水提物和醇提物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通过普鲁士法测定提取物还原Fe3+的能力,并以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为参比测定提取物对金属离子(Fe2+)的螯合能力。结果:谷精草水提物和醇提物对3种自由基均具有较强的清除作用,水提物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389,3.507,0.341 g·L-1,醇提物的IC50分别为0.792,5.525,0.192 g·L-1。提取物对Fe3+有还原能力,对金属离子(Fe2+)有较强的螯合能力,且随着提取液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呈剂量效应关系。结论:谷精草水提物和醇提物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在相对低质量浓度下醇提物的抗氧化作用比水提物强。  相似文献   

2.
柴胡疏肝散醇提物的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研究柴胡疏肝散醇提物的体外自由基清除能力和体内抗氧化活性。方法:体外抗氧化实验测定了柴胡疏肝散醇提物对1,1-二苯基-2-苦肼基自由基(DPPH)、羟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清除能力;体内抗氧化实验,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柴胡疏肝散水提组(8.2 g·kg-1)、柴a组(1.6 g·kg-1)、柴胡疏肝散醇提物低、中、高剂量组(4.1,8.2,20.5 g·kg-1),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小鼠每天接受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共28 d。造模1周后灌胃给药,研究柴胡疏肝散醇提物对小鼠的肝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并与水提物做比较,评价其体内抗氧化活性。结果:体外抗氧化实验表明,柴胡疏肝散醇提物对DPPH,·OH和O-2·的清除率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其对自由基清除率达到半数时的抗氧化剂浓度(EC50)分别为0.75 mg·L-1,35.01 g·L-1,52.17 g·L-1;体内实验表明,模型组小鼠肝脏中SOD,CAT酶活性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给药剂量越大,SOD,CAT酶活性越高,在本实验设定的给药浓度范围内,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与水提组相比,具有同等生药量的醇提物8.2 g·kg-1组SOD,CAT酶活性显著较高(P<0.05,P<0.01),说明醇提物的抗氧化作用较水提物高。结论:柴胡疏肝散醇提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玫瑰花、金银花、茉莉花、菊花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对4种食用花卉玫瑰花、金银花、茉莉花、菊花,分别用乙醇和水分级萃取进行提取分离,测试各提取物对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结果 4种花卉醇提物和水提物浓度越大清除超氧阴离子的作用越强,但醇提比水提物的作用更强。结论表明4种花卉都有一定抑制邻苯三酚自氧化,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且乙醇萃取的提取物抗氧化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灵芝提取物的美白和抗衰作用,选择适合于化妆品开发的原料。方法以清除羟自由基、清除超氧阴离子、清除DPPH作用以及酪氨酸酶抑制活性为评价指标,研究灵芝水提取物和醇提物的抗衰和美白活性。结果 6种灵芝的醇提物和水提物对DPPH都具有很强的清除作用,其中ZLd水提物作用最强,IC50为0.03 g·L-1。仅ZLd水提物和醇提物同时具有清除超氧阴离子的作用。ZLb、ZLc及ZLd的提取物同时具有清除羟自由基的作用,其中ZLd的水提物对羟自由基清除作用最好,IC50值为7.14 g·L-1。6种灵芝的醇提物具有很强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其中ZLd作用最强。而6种灵芝水提物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较醇提物弱,在10 g·L-1浓度时ZLd具有较高的活性,抑制率为66.77%。结论 ZLd适合成为抗衰及美白化妆品开发的原料。  相似文献   

5.
菊花、茎、叶中总黄酮及绿原酸含量动态分析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菊茎、叶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品种菊花、茎、叶中总黄酮的含量;用HPLC法测定绿原酸的含量。比较总黄酮及绿原酸在菊花、茎、叶中的含量高低,结合药理实验结果判断菊茎、叶的利用价值。结果不同品种的菊叶在各个采收期总黄酮及绿原酸的含量均高于菊花,菊茎中含量最低。结论含量测定结果结合药理实验结果,表明菊茎、叶在抗菌、抗氧化、控制急性心肌缺血、保护心肌细胞损伤方面体现较强的活性具有化学物质基础,可进一步利用菊茎、叶,充分体现菊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DPPH·法测定鹅绒藤地上部分醇提物及根部醇提物各萃取组分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方法分别将鹅绒藤地上部分醇提物、根部醇提物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进行萃取,各组分都配置成适当浓度的溶液,通过DPPH·法测定各组分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并计算各组分的清除50%自由基时样品浓度(IC50),以维生素E作为阳性对照。结果乙酸乙酯组分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均最强,正丁醇组分次之,石油醚组分抗氧化活性较弱。结论鹅绒藤地上部分醇提物,根部醇提物各组分对DPPH·均具有一定清除作用,乙酸乙酯和正丁醇组分的清除能力显著,确定为活性组分,具有体外抗氧化性,可作为有效的天然自由基清除剂,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沙枣叶醇提物各组分清除DPPH自由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DPPH抗氧化活性体外评价体系测定沙枣叶醇提物各组分的抗氧化活性、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方法将沙枣叶乙醇提取物依次用石油醚,醋酸乙酯,正丁醇进行萃取,各组分都配置成适当倍数的的水溶液,通过DPPH法测定各组分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并计算各组分的IC50。结果 萃取后的水层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最强,IC50为0.70 mg/m l,其次是正丁醇层(IC50为3.47 mg/m l),醋酸乙酯层(IC50为13.9mg/m l)和石油醚层(IC50为63.6 mg/m l)。结论 沙枣叶醇提物各组分对DPPH·均具有一定清除作用,具有体外抗氧化性,可作为有效的天然自由基清除剂,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藜芦(Veratrum nigrum)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和对人体肺癌细胞系PC9细胞增殖的影响,比较藜芦的水提物与醇提物的作用差异。方法DPPH自由基清除法和CCK-8细胞毒性检测法。结果藜芦水提物和醇提物在10mg/ml时体外DPPH清除率分别为52.3%和42,8%。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能明显抑制PC9细胞的增殖,并且呈浓度依赖性,而水提物只在高浓度时有抑制作用。结论藜芦提取物具有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并且对PC9细胞的体外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7月份和12月份采收丹参茎叶的水提物和醇提物为研究对象,评价丹参茎叶提取物的抗氧化效应,并探讨丹参茎叶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技术(UPLC-TQ/MS)对各提取物中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明确丹参茎叶提取物中主要丹酚酸类化合物(丹参素、咖啡酸、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基于1,1-二苯基-2-三硝基苦肼(DPPH)、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清除法和铁还原/抗氧化能力(FRAP)法对丹参茎叶提取物进行抗氧化活性评价,同时以市售丹参(根及根茎)样品作对照。结果 7月份采收丹参茎叶水提物(SY-7)抗氧化活性最强,且总酚酸的量最高(75.663 mg/g),其次为7月份采收丹参茎叶醇提物(CY-7),市售丹参提取物抗氧化活性及总酚酸的量均低于7月份采收丹参茎叶提取物。丹酚酸单体化合物丹参素、咖啡酸、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均具有明显抗氧化、清除自由基能力,且表现出明显的量效关系。结论丹参茎叶水提物和醇提物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且含有丰富的丹酚酸类化合物,其中含有的丹参素、咖啡酸、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具有明显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0.
木蝴蝶提取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及抗氧化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木蝴蝶对酪氨酸酶的抑制及抗氧化作用。方法:以木蝴蝶醇提物的不同极性组分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木蝴蝶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以及运用1,1-二苯-2-苦肼自由基(DPPH·)、羟基自由基(·OH)测定其抗氧化能力。结果:木蝴蝶醇提物的乙酸乙酯组分(EAO)、正丁醇组分(n-BO)、水提取组分(WO)对酪氨酸酶活性均有抑制作用,其半数抑制率(IC50)分别为3.081 4,8.525 3,22.750 8 g·L-1;DPPH·和·OH试验显示EAO,n-BO,WO具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作用,其清除自由基能力强弱次序均为EAO>n-BO>WO。结论:木蝴蝶具有良好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及抗氧化作用,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生成与其抗氧化能力具有正相关性;木蝴蝶醇提物的功能性成分主要分布在乙酸乙酯相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整体评价菊茎叶水提取物(JST)和乙醇提取物(JCT)对肠功能失调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应用脂多糖(LPS)制备兔肠功能失调模型,给予JST和JCT,应用1H-NMR技术研究兔粪便内源性代谢物变化规律。结果相比对照组,模型组乳酸盐、甲酸盐显著增加,丙酸盐、谷氨酰胺、谷氨酸盐、天冬氨酸等显著下降;JST和JCT均能够增加天冬氨酸、腺嘌呤、苯丙氨酸、酪氨酸水平,同时降低甲酸盐水平。结论代谢通路分析表明JST和JCT通过调节LPS所致紊乱的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盐代谢,以及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发挥改善肠道功能紊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不同栽培类型药用菊花叶片主要活性成分进行分析,为进一步中药新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依据.该研究以UV-VIS测定不同栽培类型药用菊花叶片总黄酮(TF)含量,HPLC测定木犀草苷(GA),槲皮苷(QU),绿原酸(CA),3,5-O-二咖啡酰奎宁酸(CQ)的含量.结果显示安徽歙县晚贡菊TF量最高为7.13%;安徽亳州大亳菊GA量最高为33.45 mg·g-1;江苏射阳红心菊QU量最高为29.25 mg·g-1;江苏射阳长瓣菊CA量最高为13.14 mg·g-1;浙江桐乡大洋菊CQ质量分数最高为7.35 mg·g-1.不同产地不同栽培类型药用菊花叶片中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差异显著,且不同产地相同栽培类型之间差异亦显著,结果表明药用菊花叶片可以作为中药新资源开发的新来源.  相似文献   

13.
施用磷肥对菊花活性成分及清除自由基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施用磷肥对菊花活性成分及清除自由基能力的影响,旨在为制定菊花科学施肥的栽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土壤培养试验,在采收期进行采样测产,分别测定药材总黄酮、绿原酸、可溶性糖、可溶性氨基酸和粗蛋白含量,以及药材提取物对羟基、超氧阴离子及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结果:适量施用磷肥可以显著提高菊花药材产量,增产幅度达130%。适量施用磷肥还可显著提高菊花中总黄酮、绿原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与累积量,从而显著增强了菊花清除羟基、超氧阴离子及DPPH自由基的能力,即抗氧化活性。而菊花中可溶性氨基酸和粗蛋白含量,随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磷肥(P2O5)施用量过高(0.20 g.kg-1)会导致菊花早熟,从而降低菊花产量,并也导致菊花活性分含量、累积量及其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另外,菊花中总黄酮和绿原酸含量及菊花对3种自由基的清除率等指标之间,分别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在菊花种植生产上应重视施用磷肥,综合比较菊花产量、活性成分含量与累积量及清除自由基能力等因素,建议菊花全生育期内磷肥施用量在0.26~0.28 g.kg-1为适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马尾松等5种中药的乙醇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方法: 采用乙醇超声提取法获得各中药提取物,并以抗坏血酸(VitC)为阳性对照来考察其对超氧阴离子(O2-·)、羟自由基(·OH)、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的清除效果。 结果: 甘草、丹参、马尾松、当归、罗汉松对O2-·的抑制率分别为(浓度相当于原药材100 g·L-1):15.86%,11.68%,11.31%,7.88%,5.94%;在清除DPPH·的实验中各中药的IC50(g·L-1)分别为:丹参1.6,马尾松1.87,罗汉松3.11,甘草13.91,当归22.32;而在清除·OH的实验中各中药的IC50(g·L-1)则为:丹参1.6,罗汉松2.02,马尾松2.1,甘草2.77,当归4.03;而三大体系阳性对照的IC50分别为0.047,0.93,0.21 g·L-1结论: 5种中药乙醇超声提取物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其中丹参、马尾松效果较好;但与阳性对照Vit C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侧柏叶不同提取部位体外抑制胰脂肪酶活性和抗氧化活性。方法:对侧柏叶的醇提液、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水部位采用体外抑制胰脂肪酶活性研究,并通过其清除1,1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自由基和Fe3+还原能力(FRAP)测定侧柏叶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作用。结果:侧柏叶提取物均有不同程度抑制胰脂肪酶活性,以乙酸乙酯部位效果最佳(IC50为26.09 mg·L-1),其次正丁醇部位(IC50为39.02 mg·L-1)和醇提物(IC50为98.20 mg·L-1),石油醚部位(IC50为188.27 mg·L-1)和水部位(IC50为325.28 mg·L-1)最弱。抗氧化活性依次为醇提液(DPPH IC50为7.59 mg·L-1,FRAP 4.40 mmol·g-1)乙酸乙酯部位(DPPH IC50为8.28 mg·L-1,FRAP 3.82 mmol·g-1)正丁醇部位(DPPH IC50为24.21mg·L-1,FRAP 1.77 mmol·g-1)水部位(DPPH IC50为27.53 mg·L-1,FRAP 1.38 mmol·g-1)石油醚部位。结论:初步确定侧柏叶抑制胰脂肪酶活性有效成分主要在乙酸乙酯与正丁醇部位,抗氧化及其相关成分主要在乙酸乙酯部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提高神农香菊茎叶总黄酮与总酚的产率和纯度并探究其抗氧化机制。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神农香菊茎叶总黄酮和总酚的提取参数。使用大孔树脂吸附技术,对提取物中总黄酮和总酚进行纯化。通过UPLC-MS/MS分析纯化前后提取物中黄酮和酚酸类成分的含量变化。采用1,1-二苯基-2-苦肼基(DPPH)清除试验和分子对接评价提取物的抗氧化潜力。结果 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5 g·mL-1,乙醇浓度70%,提取时间60 min。最佳纯化条件为:上样浓度0.12 g·mL-1,上样体积3 BV,上样流速3.0 BV/h,洗脱溶剂80%乙醇,洗脱流速4.5 BV/h,洗脱体积4 BV。与纯化前相比,纯化后提取物中总黄酮和总酚纯度分别提高了2.85倍和4.03倍。UPLC-MS/MS分析证实,纯化后部分黄酮和酚类物质含量显著增加。此外,神农香菊茎叶提取物显示出较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其黄酮成分与黄嘌呤氧化酶具有较强结合能力。结论 本文对神农香菊茎叶总黄酮与总酚的富集和纯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并表明了其潜在抗氧化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神香草与大苞荆芥乙醇提取物不同极性部位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两种药材乙醇提取物依次用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采用DPPH·自由基法、邻苯三酚自氧化法、铁离子还原法、羟基自由基法等方法,以维生素C(Vc)为参照,分别研究两种药材不同萃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并计算各组分的IC50结果:神香草和大苞荆芥乙醇提取物的不同萃取部分具有不同程度的清除自由基能力和还原能力,其中用DPPH法测得神香草各萃取部分半数抑制率(IC50)分别为:HCA(0.201 7),HCP(0.930 6),HCC(0.918 5),HCE(0.028 2),HCB(0.097 4),HCW(0.255 0)g·L-1;大苞荆芥各萃取部分IC50分别为:HbA(0.147 6),NbP(0.124 9),Nb(0.331 1),NbE(0.047 2),NbB(0.089 4),NbW(0.190 8)g·L-1结论:神香草与大苞荆芥均具有一定抗氧化活性,为进一步分离抗氧化的成分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多糖、总黄酮、挥发油、醇浸出物、水浸出物、绿原酸、木犀草苷、3,5-O-二咖啡奎宁酸及成分群的指纹图谱为测定指标,对5个开放程度的浙产药用黄菊进行成分群的比较分析。在花朵开放过程中,药用黄菊各化学成分含量差异大,但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总黄酮和挥发油成分在开放前期较高,绿原酸、木犀草苷及3,5-O-二咖啡奎宁酸成分在开放中期较高,多糖、醇浸出物及水浸出物成分在开放后期较高,从总体上看当50%~80%开放时各成分的含量较高,是药用黄菊最佳采收期。  相似文献   

19.
新疆鼠尾草不同部位不同极性提取物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新疆鼠尾草地上部分和根部不同极性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新疆鼠尾草地上部分和根部药材的95%乙醇提取物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得相应的提取物和水层部分,将各提取物分别配制成适当浓度的溶液,以Vc为阳性对照,采用1,1-二苯基-2-苦基肼(DPPH)自由基法、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法和铁离子还原法分别测定各提取物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结果:新疆鼠尾草地上部分和根部不同极性提取物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均强于阳性对照Vc,地上部分乙醇层清除自由基的能力(DPPH·法IC500.039 g·L~(-1),O-·2法IC500.130 g·L~(-1))强于根部乙醇层(DPPH·法IC500.160 g·L~(-1),O-·2法IC500.160 g·L~(-1))。对铁离子还原能力的强弱顺序为根部不同极性提取物Vc地上部分不同极性提取物。结论:新疆鼠尾草地上部分和根部不同极性提取物均具有较强抗氧化作用,地上部分可替代根部使用,为合理开发新疆鼠尾草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揭示艾叶、菊花和金银花中绿原酸类成分的提取规律。方法 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HPLC)测定艾叶、菊花和金银花中绿原酸类成分在常见溶剂水和乙醇中的溶解度,采用超声辅助法和加热回流法比较3种中药材中绿原酸类成分在水和乙醇中的提取率,并考察各绿原酸类成分在不同体积分数乙醇中的提取规律。结果 7个绿原酸类成分在乙醇中的溶解浓度远大于纯水;菊科植物艾叶和菊花超声提取在乙醇中的提取率显著低于纯水,加热回流提取除异绿原酸A外,其余绿原酸类成分在乙醇中的提取率均显著低于纯水;忍冬科植物金银花超声提取新绿原酸、绿原酸和隐绿原酸在乙醇中的提取率略低于纯水,加热回流提取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和异绿原酸B在乙醇中的提取率显著低于纯水。上述结果表明,中药绿原酸类成分提取过程中存在“逆溶解度”现象,即中药材中绿原酸类成分在某种溶剂中的提取率与其在该溶剂中的溶解性能相反的现象。在不同体积分数乙醇中,金银花中绿原酸类成分含量都是随乙醇体积分数的升高而先升高后降低,在体积分数为50%时绿原酸类成分含量达到最高点;菊科植物艾叶、菊花中新绿原酸、隐绿原酸等多种成分含量随乙醇体积分数的升高而降低,展现出显著的“逆溶解度”现象,在纯水中含量最高,但不同植物中也略有差异。结论 揭示了中药材中绿原酸类成分提取的“逆溶解度”现象,将为绿原酸类成分的提取及后续深入研究、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