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PCNA在不同年龄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丹宇  李鹏  李昆 《眼科研究》2003,21(2):175-177
目的 检测不同年龄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表达 ,探讨白内障术后残留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与后囊混浊的关系及儿童后发性白内障高发的原因。方法 按年龄段分为小儿组 (<12岁 )及老年组 (5 1~80岁 )。在白内障手术时环形撕囊后获取晶状体中央区前囊膜 ,用免疫组化染色及真彩色医学图像分析系统检测PCNA的表达及积分光密度值 ,取其均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定性检测小儿组 10张切片中 7张阳性 ,2张可疑 ,1张阴性。老年组 2张可疑 ,8张阴性。定量检测 (积分光密度值 )小儿组为 2 89± 0 5 7,老年组为 2 13± 0 63 (P <0 0 5 )。结论 小儿组晶状体上皮细胞PCNA的表达明显高于老年组 ,提示可能为小儿后发性白内障高发的重要因素。通过PCNA表达的检测可能为判断后囊混浊高危眼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何花  张虹  罗爱珍 《眼科新进展》2003,23(5):323-327
目的观察糖尿病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LECs)凋亡、增殖特性的变化,探讨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生的相关机制.方法采用四氧嘧啶诱发兔糖尿病性白内障模型,定期监测血糖和观察晶状体的变化.TUNEL技术标记凋亡的LECs,测定凋亡百分率和晶状体上皮细胞密度,并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LECs中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及积分光密度(A)值.结果TUNEL染色显示模型组兔晶状体上皮细胞中有凋亡阳性细胞,糖尿病性白内障模型组与同期正常对照组比较,其LECs凋亡百分率显著升高(P<0.01),且随观察期内时间推移和晶状体混浊程度的加重呈明显上升趋势;早期2组晶状体上皮细胞密度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积分光密度(A)值的变化无显著性,但随着观察期内高血糖持续时间的延长(8周后),2组间差异日趋显著(P<0.01).结论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与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及增殖特性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3.
bcl-2基因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在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Weng J  Zhang H 《中华眼科杂志》2001,37(3):197-199,T003
目的:观察正常胚胎、儿童和老年人晶体上皮细胞中bcl-2基因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h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状况,探讨其与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潜能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光谱下检测胚胎组(胎龄5-10个月)、儿童组(7个月至13岁)及老年组(>50岁)晶状体上皮细胞中bcl-2基因和PCNA的表达状况。结果:bcl-2基因和PCNA在胚胎组和儿童组晶状体上皮细胞中表达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老年组(P<0.01),且以晶状体赤道部明显,结论日 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潜能以及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与晶状体上皮细胞内bcl-2基因及PC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王晓琴  胡义珍 《眼科研究》2004,22(6):581-584
目的 研究抑癌基因P53及其表达产物P53蛋白在不同年龄组的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中的表达与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关系。方法 收集手术切除的不同年龄组的晶状体前囊膜或晶状体标本42例,应用链霉菌亲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P53蛋白和细胞增殖核抗原的表达;应用DNA末端转移酶介导的Bio-duTP原位末端标记技术作凋亡细胞的定量检测;应用核酸分子原位杂交法检测P53 mRNA的表达,并分别定义凋亡指数和增殖指数。结果 (1)正常胚胎组LECs中P53蛋白阳性率<0.01%,在儿童白内障组和老年白内障组的LECs中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21%~3.25%和12.83%~19.15%,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2)正常胚胎组和儿童白内障组的LECs中PCNA的表达显著高于老年白内障组(P<0.01)。(3)正常胚胎组的LECs中几乎未见凋亡细胞,老年白内障组的LECs中凋亡细胞阳性检出率为26.16%~27.80%,显著高于儿童组的1.52%-3.36%(P<0.01)。(4)正常胚胎组的LECs中P53mRNA阳性表达率<0.01%,老年白内障组阳性表达率为18.44%~20.10%,明显高于儿童白内障组的2.89%-5.05%(P<0.01)。(5)人LECs中凋亡指数AI和增殖指数PI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53蛋白与AI呈显著正相关(γ=0.900,P<0.01),与PI呈显著负相关(γ=-0.807,P<0.01)。  相似文献   

5.
人工晶状体袢的角度与后发性白内障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后发性白内障与人工晶状体袢角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9只科研兔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6眼。麻醉后 ,行透明晶状体囊外摘出术 ,并分别植入袢角度不同的PMMA人工晶状体 ,第 1组植入 0°袢人工晶状体 ,第 2组植入 5°袢人工晶状体 ,第 3组植入 10°袢人工晶状体。术后 6个月 ,裂隙灯下观察晶状体后囊混浊情况并分级 ,取出晶状体后囊 ,行光镜及透射电镜检查 ,并采用免疫组化法对晶状体后囊染色 ,然后采用医用多功能图像分析软件对晶状体后囊表面及赤道部的增殖细胞核抗原 (proliferatingcellnucle arantigen ,PCNA)进行定量检测 ,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结果。结果 裂隙灯下可见术后随着人工晶状体袢角度的增加 ,发生后发性白内障的例数及等级均呈下降趋势。光镜及透射电镜扫描可见发生后发性白内障的晶状体后囊表面有一层或多层晶状体上皮细胞生长 ,未发生后发性白内障的晶状体后囊表面无晶状体上皮细胞生长 ,赤道部均可见多层晶状体上皮细胞生长。PCNA定量结果 :植入 0°袢人工晶状体组与植入 5°袢人工晶状体组之间后囊表面及赤道部PCNA阳性率 (分别为 10 .5 0 0±2 2 5 8,9.16 7± 2 .2 2 9)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而植入 10°袢人工晶状体组 (4.5 0 0± 1.871)与植入 0°袢人工晶状体组及植入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去整合素(Kistrin)对兔眼后发性白内障发生过程中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LEC)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 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实验组:B、C、D组,每组各9只兔9眼(右眼).4组均行透明晶状体囊外摘出术,术毕A组兔眼前房注入林格液0.2 mL,B、C、D组分别注入40 μg·L-1、80μg·L-1和160 μg·L-1 Kistrin溶液0.2 mL.术后第14天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4组兔后发性白内障发生过程中LEC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进行检测,计算增殖指数(proliferative index,P1)值,PI=PCNA阳性细胞数/50×100%;通过HE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角膜改变情况.结果 (1)术后第14天PI值A组:0.320±0.020、B组:0.175±0.030、C组:0.065±0.020、D组:0.190±0.050,B、C、D组较A组PI值均明显降低(均为P<0.01);C组较B、D组PI值均明显降低(均为P<0.01),B组与D组PI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第14天赤道部PI值A组:0.390±0.060、B组:0.230±0.040、C组:0.110±0.030、D组:0.240±0.080;中央部PI值A组:0.250±0.050、B组:0.120±0.030、C组:0.060±0.020、D组:0.140±0.040,4组赤道部较中央部PCNA阳性表达均明显升高(均为P<0.01).(3)实验组C组与A组比较:角膜内皮细胞超微结构无明显改变.结论 40~160μg·L-1的Kistrin灌注液可有效地抑制制兔眼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赤道部LEC增殖能力强于中央部;80μg·L-1可作为进一步研究Kistrin抑制后发性白内障形成的较适宜浓度.  相似文献   

7.
背景 衰老标记蛋白30(SM P30)是一种新型的钙调节蛋白,具有抗氧化、稳定钙离子、抗凋亡等保护作用,研究证实随着年龄的增长,SMP30在机体组织中的表达逐渐减少,但其与不同年龄白内障发生关系的研究少有报道. 目的 对SMP30在不同年龄组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中的表达情况进行定性、定位和定量研究,探讨其与白内障发生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经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设计.收集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根据患者的年龄不同分为儿童白内障组(1 ~18岁)、青年白内障组(19~ 45岁)、中年白内障组(46 ~ 60岁)和老年白内障组(>60岁),均于白内障摘出术中获取晶状体前囊膜,每组各12例,并收集同期获取的19~45岁正常角膜供体的晶状体前囊膜12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晶状体囊膜LECs中SMP30的表达,按单位面积吸光度(A)值计算平均荧光强度值. 结果 SMP30在各组患者晶状体囊膜LECs中均呈阳性表达,FITC染色呈绿色荧光,主要表达于细胞质,细胞核内有少量表达.儿童白内障组、青年白内障组、中年白内障组和老年白内障组患者LECs中SMP30表达的荧光强度分别为0.185±0.020、0.181±0.034、0.207±0.018和0.126±0.027,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087±0.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3.96、3.82、4.01、3.55,P<0.01),儿童白内障组、青年白内障组、中年白内障组间LECs中SMP30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白内障组患者LECs中SMP30表达的荧光强度明显低于儿童白内障组、青年白内障组和中年白内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3.42、3.21、3.80,P<0.05).结论 SMP30在白内障患者中表达增高,可能是人LECs的保护性因子,老年患者LECs中其表达量的降低可能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使用增殖细胞核抗原反义寡脱氧核苷酸(PCNAASODN)作用于牛晶状体上皮细胞,观察其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以探讨PCNAASODN技术防治后发性白内障形成的新途径。方法 应用3H-TdR掺入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晶状体上皮细胞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 PCNAASODN30~50 μmol/L可使细胞增殖显著受抑制,其CPM值分别从对照组的6 699.67下降为5986.33,5 525.33和5 154.67,PCNA蛋白在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表达阳性率下调至12.32%,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CNASODN组则作用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PCNAASODN组与PCNASODN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 PCNAASODN可以显著抑制牛晶状体上皮细胞体外增殖活性,其抑制作用可能通过阻断PCNAmRNA的翻译过程而影响PCNA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9.
刘宝海  谭少健  韦敏怡  梁皓  李霞  蒋林志 《眼科》2004,13(5):295-297,i001
目的 :探讨γ干扰素 (interferon γ ,IFN γ)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 (proliferatingcellnuclearcntigen ,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新西兰白兔白内障囊外摘除模型 ,术中囊袋内灌注BSS为A组即对照组。B、C组为治疗组 ,分别灌注 10 3 IU/mlIFN γ和 10 4IU/mlIFN γ。术后 3个月运用免疫组化法和计算机图象分析技术检测晶状体上皮细胞PCNA表达。结果 :γ干扰素组PCNA阳性表达少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高浓度抑制作用强。结论 :IFN γ有抑制兔晶状体上皮细胞PCNA表达的作用 ,IFN γ对PCNA表达的抑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10.
背景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白内障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研究表明,衰老标记蛋白30( SMP-30)与白内障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目的 了解不同类型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 LECs)中SMP-30的表达及LECs的凋亡情况,探讨不同类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 方法 收集2010年3-10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眼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的年龄相关性皮质性白内障59例80眼和核性白内障53例70眼,2个组患者年龄匹配(P>0.05).白内障手术中环形撕取晶状体前囊膜,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real-time PCR)技术分别定性、定量检测SMP-30蛋白及其mRNA在2个组白内障LECs中的表达.用TUNEL标记法观察LECs的凋亡情况,对比分析两种类型白内障晶状体前囊膜中SMP-30的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差异.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表明,SMP-30主要表达于晶状体囊膜的细胞质中,在晶状体囊膜中央部表达较弱,越近周边表达越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核性:45.21±2.79 vs 76.42±11.21,P=0.042;皮质性:108.32±4.32 vs 206.34±15.67,P=0.037).核性白内障LECs中SMP-30 mRNA的表达少于皮质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02±9.08 vs 157.33±13.01,P=0.034).TUNEL染色显示,2个组白内障LECs凋亡百分率中央部明显高于周边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核性:19.34%±0.11%vs 8.32%±0.57%,P=0.025;皮质性:42.07%±0.86%vs 13.55%±0.64%,P=0.010),细胞凋亡百分率低于皮质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05%±0.22%vs 27.70%±0.81%,P=0.007). 结论 两种类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生均与LECs凋亡有关,SMP-30的表达与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角膜曲率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洪荣照  吴正秀  王骞  刘晓瑞  叶梅 《眼科》2002,11(4):207-210
目的:探讨我国人角膜曲率半径的正常值及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角膜曲率半径差异。方法:对10998只眼的角膜曲率进行检测,并按男、女10岁一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K1为7.65mm,K2为7.71mm,平均K值为7.67mm。较眼科学正常值K:7.77mm短0.1mm。(2)K的平均值男性较女性的长0.1155mm。且女性各年龄段角膜曲率半径均男性的有不同程度的减短。(3)男女均随年龄的增长,角膜曲率半径大致呈递减趋势,即:角膜曲率半径与年龄成反比关系。(4)男女K1,K2之比,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即K1逐渐增长而增长,即 K1值逐渐增长,K2逐渐减短。结论:本文测定的角膜曲率较眼科文献中的提供的正常值短0.1mm,并且存在着年龄、性别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制约了其有效防治和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尽管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为探索ROP复杂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特异性较差,与人类ROP临床本质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有必要对现有动物模型进行改良或建立新动物模型。通过更新观念、在多学科交叉中寻求突破,融合更多ROP危险因素,并结合新兴的转基因技术以及完善模型评价系统,建立科学的实验研究平台,为更好地开展ROP防治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在治疗I型(阈值期和阈值前期)和A-ROP(急进性ROP)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一系列病例中引起的视网膜血管化过程。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07/2020-03在厦门市儿童医院眼科通过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VC)治疗的ROP患者34例67眼。再活化是指急性期特征的复发,发生在疾病的任何阶段,无论是否存在其他疾病。结果:患儿34例的平均胎龄为28.82±2.32wk。平均出生体质量为1155.18±398.22g。19例37眼的病变区域为Ⅰ区。10例20眼的病变位于Ⅱ区,5例10眼的病变位于Ⅱ区后部。一次IVC治疗的ROP患儿疾病控制总有效率为73.1%(49/67),且Ⅱ区血管化均完成。患者在Ⅲ区的血管化完成率出现差异。在接受过一次治疗且未再复发的患者中,Ⅰ型ROP血管化时间平均为9.11±2.49wk,A-ROP为13.40±4.04wk。A-ROP的血管化完成时间明显比Ⅰ型ROP的时间长,且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结论:IVC治疗后的病变为Ⅱ区的患儿均具有较高的血管完成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不同转归一自然退行与阈值病变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探讨与ROP阈值病变有关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09年7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83例确诊ROP的早产儿相关临床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83例不同程度ROP患儿中(166只眼),自然退行51例(102只眼,占ROP患儿61.45%),阈值病变32例(64只眼,占ROP患儿38.55%).使用t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ROP阈值病变组的胎龄较ROP自然退行组小,产次较ROP自然退行组次数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其他因素干扰后,男性、机械呼吸及发生败血症与ROP阈值病变有关,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胎龄、多产次,男性、使用机械呼吸、发生败血症与ROP不能自然退行有关.  相似文献   

15.
苏楠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3):573-575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了解艾滋病眼部并发症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赞比亚卡布韦总医院眼科2008-08/2009-08就诊患者。结果:艾滋病眼部并发症症状重,病程长,致盲率高。结论:充分认识、掌握艾滋病眼部并发症的临床表现,提高艾滋病的检出率,早发现、早治疗,提高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应强调预防是降低艾滋病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眼睑分裂痣的手术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和大小眼睑分裂痣的手术方式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本中心1997年7月至2006年11月的眼睑分裂痣病例共30例(30只眼),按不同部位,侵犯范围的大小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手术方法.包括:分裂痣切除后直接缝合3例;分裂痣切除后Ⅰ期行游离皮肤移植术5例;分裂痣切除后皮瓣转移术,手术分两期进行,Ⅰ期行上睑或下睑手术,3个月后Ⅱ期行另一眼睑手术,共22例,其中对侵及泪小点的分裂痣将色素痣和受侵犯的泪小点一起切除后行泪小管口再造和睑成形术8例.结果 30例患者随访2~11年,平均随访时间60个月.有1例术后2年复发,随诊5年再次手术,术后病理发现有恶变,经再次行Mohs眼睑恶性肿瘤组织学控制性切除术,术后未见复发.其余病例未见复发和恶变.结论 眼睑分裂痣切除术采用分期手术转移皮瓣法修复眼睑比游离植皮法疗效更满意.对分裂痣切除术后的病例需密切观察,以便早期发现恶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和登封市妇幼保健院ROP筛查并诊断为 急进性后极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AP-ROP)、阈值期ROP或阈值前期1型ROP的患儿26例(52眼)。其中Ⅰ区病变17例,Ⅱ区病变9例。所有患儿在确诊后24 h内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康柏西普0.025 ml (含康柏西普0.25 mg)。随访时间为21~49(31.2±12.5)周。病情复发或对康柏西普治疗无反应者,给予重复康柏西普注射或激光光凝治疗。随访期间观察患儿视网膜血管变化情况以及眼部或全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52眼中,经单次康柏西普治疗有效为46眼(88%),病变完全消退,视网膜血管发育至Ⅲ区。重复康柏西普注射治疗2眼,占4%;经补充激光光凝治疗4眼,占8%,其中3眼病变复发行玻璃体切割术,占所有患眼的6%,纤维增生膜持续加重,发生视网膜脱离,2眼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1眼术后视网膜部分复位,包括AP-ROP 1眼,阈值期ROP 2眼,均为Ⅱ区病变,复发时间为10~17(13.2±1.8)周。所有患儿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康柏西普注射治疗ROP患儿安全有效。部分治疗无反应者,需手术联合激光光凝治疗。  相似文献   

18.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和阈值期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率,评估ROP阈值期治疗效果。方法使用双目间接检眼镜对108例早产儿进行ROP筛查,将筛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达到阈值病变的患儿及时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或经巩膜、视网膜冷凝术。结果筛查108例早产儿,发现ROP23例,发生率为21.3%。在所有ROP患儿中,ROP1期13例,占56.5%;ROP2期3例,占13.0%;ROP3期7例,占30.4%。其中ROP3期患儿均伴有附加病变,达到阈值病变标准。ROP患儿出生体重为(1.43±0.25)kg(t=4.059,P<0.001);孕周为(31.0±2.3)周(t=2.637,P=0.013);吸氧时间为1~49d,平均17d(n=23,Z=-3.630,P<0.001);需要机械辅助呼吸患儿18例(χ2=12.009,P=0.001);上述指标与非ROP患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与是否多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3,P=0.314)。Logistic回归分析:出生体重低(β=-2.542,OR=0.079,P=0.032)和使用机械辅助呼吸(β=1.341,OR=3.823,P=0.025)的患儿是发生ROP的相关高危因素。7例阈值期病变患儿中,6例进行激光光凝或冷凝治疗。术后随访2个月至2年,手术眼的结构和视功能未见异常。1例阈值期病变患儿未予治疗,于1个月后出现视网膜脱离。结论出生体重轻、孕周少、吸氧时间长、需要机械辅助呼吸的早产儿发生ROP的风险较高。对阈值期病变患儿应及时进行激光光凝或冷凝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视神经管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8例眼部外伤的病人行螺旋CT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结果58例病人中,均伴不同程度的眼眶骨折,合并视经管骨折8例,其中视神经管内壁骨折4例,内壁为蝶窦壁3例,筛窦壁1例,外壁骨折3例,上壁骨折1例,通过三维重建可清晰地显示骨折线,骨重建显示准确,多平面重建定位好,3D重建显示骨折直观、立体。结论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对视神经管骨折显示清晰,定位准确,对临床论断及治疗提供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率及高危因素分析对临床筛查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756例早产儿临床资料,记录其孕周、出生体重、吸氧时间、吸氧浓度、APgar评分(1分钟in)、APgar评分(5 min)、败血症、呼吸暂停、机械通气、输血等。应用t检验、卡方检验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重症ROP与孕周(GA)、出生体重(BW)、吸氧时间、吸氧浓度、APgar评分(1 min)、APgar评分(5 min)、败血症、呼吸暂停、机械通气、输血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756例早产儿,严重ROP发生3.3%。各因素中,孕周较少、低出生体重、长时间吸氧、高浓度吸氧、APgar评分(5 min)<4分,机械通气、输血是重症ROP的高危因素,统计学有显著差异。结论严重ROP的发生受孕周较少、低出生体重、长时间吸氧、高浓度吸氧、APgar评分(5 min)<4分,机械通气、输血影响。特别是GA≤28周或BW≤1000 g早产儿患严重ROP的危险性显著增加,建议重点对此类早产儿进行及时筛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