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卒中后抑郁的早期干预对近期康复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8,他引:20  
目的:探讨脑卒中抑郁的早期治疗对近期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后1个月内出现抑郁患80例,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临床治疗、康复训练和心理护理,治疗组加用抗抑郁药,重度抑郁加心理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3个月时进行单盲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的各种功能均有恢复,治疗组患抑郁状态改善明显,其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与对照组相比有显差异(P<0.01)。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的早期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近期的运动功能、认知功能,提高患的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2.
吴彩堂 《临床荟萃》2009,24(4):310-313
目的探讨治疗中风后抑郁对神经功能康复疗效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患者8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男23例,女18例),对照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对照组按病情分别给予抗凝、溶栓、脱水、利尿、降压、降血糖及营养脑神经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加服氟西汀(百忧解)胶囊(20mg/d)。疗程3个月。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进行评定,并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HAMD评分和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0.01),对照组治疗后1个月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O.05或〈0.01)。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抑郁康复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36.6%和95.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0%、72.5%;治疗组神经功能康复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24.4%和92.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严重并发症病例。结论脑卒中后抗抑郁治疗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后抑郁对神经功能康复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治疗对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对100例脑卒中的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对照观察。治疗前后行汗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进行评定其疗效。结果:治疗组(HAMD)评分治疗后(3.9)较治疗前(20.12)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后(14.1)与治疗前(19)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组MIHSS评分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症治疗可促进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4.
抗抑郁药物对脑卒中后抑郁症及其神经功能康复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观察抗抑郁药物百忧解、多虑平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PSD)及其神经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中度神经功能缺损的PSD患98例,随机分为3组,于脑卒中常规治疗的同时,分别接受百忧解、多虑平及安慰剂治疗。疗效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生活状态评分(ADL)及汉密顿量表(HAMD)进行评定。结果 百忧解组在3个量表 定中,与我虑平组比较有差异性(P<0.05)、与安慰剂组比较有显差异(P<0.01),多虑平组与安慰剂组比较也有差异(P<0.05)。结论 PSD患加用百忧解治疗,可改善抑郁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认知情绪治疗对脑卒中抑郁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认知心理治疗对脑卒中抑郁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经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筛选出伴抑郁症状的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均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认知心理治疗,1个月及6个月后再对两组患者进行HAMD-17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均有恢复,但治疗组的HAMD-17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认知治疗可改善脑卒中抑郁患者的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均予以脑卒中常规治疗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帕罗西汀治疗,观察6周。于治疗前后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抑郁状况,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评定神经功能康复状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汉密顿抑郁量表及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仅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治疗6周末治疗组各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不良反应较轻微,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可自行缓解或消失。结论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效果显著,同时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且安全性高,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7.
帕罗西汀对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对脑卒中抑郁的治疗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抑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两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研究组联用帕罗西汀治疗。于治疗第4、10w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临床疗效.于治疗前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10w末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定.研究组治疗后神经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卒中后抑郁影响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抗抑郁治疗能促进卒中后神经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百忧解辅助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临床机制和治疗效果。方法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患者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对照组45例,对照组按病情分别给予抗凝、溶栓、脱水、利尿、降压、降血糖及营养脑神经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加服百忧解胶囊,20mg/d,1次/d。疗程3个月。治疗前和治疗后1月、3月进行HAMD抑郁量表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的康复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2组抑郁的治疗效果的比较,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1个月后基本痊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基本痊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百忧解辅助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安全有效,并能促进神经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偏瘫病人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观察   总被引:18,自引:8,他引:18  
赵凤春  冀秀芳 《护理研究》2002,16(4):194-196
为探讨脑卒中偏瘫病人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将180例初发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康复护理组和对照组,康复护理包括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康复护理前后用Fugl-Meyer量表(FMA)评定运动功能,用Barthel指数(BI)评定生活自理能力。 结果显示:两组总治疗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康复护理后两组病人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均有所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所下降,但康复护理组FMA和BI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康复护理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提示,早期康复护理可明显改善初发脑卒中偏瘫病人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0.
氟西汀对脑卒中后非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周波  肖军 《中国临床康复》2003,7(3):374-375
目的:了解氟西汀对脑卒中后非抑郁患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后非抑郁患按入院时间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除脑卒中后常规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指导外,治疗组加用氟西汀20mg/d,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30,60d用汉密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MESS,ADL评价患的情绪和神经功能。结果:发现治疗组在30d时ADL改善与对照组在统计学上有显差异(P<0.05),在60d时MESSS和ADL的改善与对照组在统计学上有显性差异(P<0.05),而两组在治疗前、治疗30,60d,HAMD、HAMA评分均无显性差异(P>0.05)。结论:氟西汀能够改善卒中后非抑郁患的神经功能,其机制的确与抗抑郁作用无关,可能是氟西汀能提高突触间隙5-羟色胺(5-HT)的浓度,促进5-HT突触的传递作用,来改善神经运动功能,促进脑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心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老年人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84例老年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2组,每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脑卒中药物、抗抑郁及康复治疗,心理干预组同时进行心理干预,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Hamilton抑郁量表(HAMD)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A)、Barthel生活能力指数(BI)评定、运动功能评分(FMA)检测。结果 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6~8周治疗后,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各项评分比较:抑郁量表评分(HMAD)和运动功能评分(FM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活能力评分(NFA)和生活能力指数评分(B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干预在老年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治疗中起重要作用,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腹针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腹针对脑卒中的疗效,探讨其原理。方法:脑卒中患206例腹针治疗作为观察组,脑卒中194例普通针法治疗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康复疗效做出比较,同时对脑卒中组单一腹针治疗和腹针加普通针法再进行疗效比较。结果:病程≥3个月,腹针组疗效高于普通针组(P<0.01),疗程缩短3-7d;而病程>3个月,腹针组及腹针加普通针组疗效均高于对照组(P<0.01-0.05);疗程明显缩短(P<0.05)。结论:腹针疗法操作简便,处方规范,无疼痛,显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圣约翰草提取物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50例,对照组48例,两组患者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研究组口服圣约翰草提取物治疗,对照组口服文拉法辛治疗,观察12周。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4周、6周、12周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两组抑郁状况,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定神经功能康复状况,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各时段两组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同期两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1),同期研究组均较对照组提高明显(P〈0.01)。治疗12周末,研究组抑郁改善总有效率84.0%,对照组为83.3%,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神经功能恢复总有效率84.0%,对照组为52.1%,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X^2=11.535,P〈0.01)。治疗后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且程度均轻微。结论圣约翰草提取物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与文拉法辛相当,不良反应轻微,同时可促进卒中后神经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进行早期干预,观察对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66例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按患者意愿分成治疗组36例,对照组30例。全部病例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抗抑郁组加用氟西汀20mg口服,1次/d,共4周。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估抑郁、应用Baahel指数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测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30/36),对照组为73%(22/3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4周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4周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ion depressionscale,HAMD)≥17分者为2例,抑郁发生率为5%(2/36),对照组4周后HAMD≥17分者6例,抑郁发生率为20%(6/30),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早期干预能显著改善急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康复效果的影响,为临床整体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98例我院神经内科住院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心理护理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抗抑郁药物治疗,而心理护理组则在应用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每次30-40min,每周3次),连续5周.并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和神经功能缺损量表对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测评.结果:治疗前两组抑郁标准分及神经功能缺损分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抑郁标准分均明显降低,但心理护理组下降更为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心理护理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分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对照组则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分值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心理护理不仅可改善或消除脑卒中患者的抑郁情绪,还可促进其神经功能的康复,提高总体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赛乐特(帕罗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对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72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加用赛乐特)和对照组36例(常规治疗)。8周后观察抑郁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定其疗效。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在HAMD评分及SSS评分均有明显下降,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结论:赛乐特有利于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后抑郁对早期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龙浩文  吴杞 《中国临床康复》2002,6(21):3201-3201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抑郁(PSD)对早期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标准将64例初发脑卒中患分为抑郁组和非抑郁组进行研究,4周后比较简式Fugl_Meyer(FMA),Barthel指数(BI),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NS),认知功能(MMSE)量表的评分,结果:抑郁组和非抑郁组比较CNS评分无显性差异(P>0.05),而MA和BI,MMSE评分有显性差异(P<0.05和P<0.01),结论:PSD对患早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认知功能及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临床上应重视PSD的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康复期脑卒中伴焦虑抑郁障碍患者情绪及幸福感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康复期脑卒中伴抑郁焦虑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两组均予以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训练,研究组联合心理干预,观察12个月。于干预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定焦虑抑郁情绪,症状自评量表评定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幸福感指数量表评定幸福感, Barthel指数量表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干预12个月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结果干预前两组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干预12个月两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及症状自评量表评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1),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各时间点两组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和研究组总体幸福感指数量表评分较干预前显著升高(P<0.01),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研究组依从率为96.7%,对照组为81.7%,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结论心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或消除脑卒中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幸福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利于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背景:脑卒中后不仅导致躯体残疾,而且伴随心理损害时常发现抑郁、焦虑症状混合并存,无论焦虑症状是原发的还是继发的,在常规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均应同时应用药物治疗焦虑,抑郁症状。目的:探讨合并与不合并应用抗抑郁剂及应用不同抗抑郁剂对脑卒中后神经功能及焦虑、抑郁症状的疗效。设计:以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对照、双盲实验。单位: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精神科和神经内科。对象:选择1999-07/2002—12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伴有焦虑、抑郁性精神障碍患者90例。随机分为帕罗西汀组、丙咪嗪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年龄41-72岁。方法:在急性期抢救治疗一两周后,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无理解功能障碍,对照组常规治疗原发病及康复训练,帕罗西汀组在此基础上。同时服用帕罗西汀20mg/d,丙咪嗪组在此基础上,服用丙咪嗪50-150mg/d。共治疗12周,各组患者在治疗2,4,8,12周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生活自理程度、汉密顿抑郁量表(24项)、汉密顿焦虑量表(14项)评分。焦虑、抑郁症状疗效评估:按汉密顿焦虑、抑郁量表评分的减分率判断,减分率:痊愈〉75%;50%≤显效〈75%;25%≤进步〈50%:无效〈25%。神经功能疗效标准: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90%-100%湿著进步:评分减少46%-89%;进步:评分减少18口乳45%;无效:评分减少17%以下或病情恶化。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②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抑郁恢复情况。③各组患者抑郁症状疗效及神经功能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生活自理程度。④不良事件及副反应。结果:帕罗西汀组中途失访1例,对照组失访3例,丙咪嗪组由于副反应中途脱落3例,进入结果分析83例。①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治疗2,4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生活自理程度评分值变化较大(P〈0.01),8,12周渐趋缓慢(P〈0.05);治疗后帕罗西汀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生活自理程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丙咪嗪组与对照组及帕罗西汀组与丙咪嗪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抑郁恢复情况:治疗后2,4,8,12周帕罗西汀组与丙咪嗪组汉密顿抑郁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0.001)。治疗12周后帕罗西汀组和丙咪嗪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帕罗西汀与丙咪嗪对焦虑、抑郁症状有效率为86.6%及85.1%,明显优于对照组(46.6%),帕罗西汀、丙咪嗪和对照组神经功能恢复的有效率分别为89.6%,70.3%;56.6%,帕罗西汀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丙咪嗪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焦虑、抑郁及神经功能恢复需合并抗抑郁剂干预,帕罗西汀与丙咪嗪抗焦虑、抑郁疗效相同,前者副作用小,依从性好。对神经功能恢复效更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寓教于乐健康教育对首次住院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首次住院的脑卒中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给予寓教于乐集体健康教育。实施健康教育前、实施后1个月、实施后3个月评价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患者实施教育后1、3个月自我效能感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P<0.01),日常生活能力巴氏指数得分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寓教于乐健康教育能引导首次住院脑卒中患者主动参与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