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超  卢艳敏  张颖  杨阳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26):3303-3310
背景 糖尿病肾病(DN)是2型糖尿病(T2DM)严重并发症之一,一些证据表明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CTRP3)可能在DN中发挥作用,但目前关于CTRP3与DN的关系尚不明确。目的 探讨血清CTRP3水平对DN及其代谢参数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6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T2DM患者54例(T2DM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55例(DN组),并选取55例正常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三组均进行代谢参数检测,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CTRP3、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脂联素(APN)水平,比较三组间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进行相关性检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各组CTRP3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TRP3对DN的诊断价值。结果 T2DM组、DN组IL-6、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DN组IL-6水平高于T2DM组(P<0.05);T2DM组、DN组APN、CTRP3水平低于对照组,DN组CTRP3水平低于T2DM组(P<0.05);女性CTRP3水平高于男性,正常体质量者CTRP3水平高于超重/肥胖者(P<0.05)。多项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TRP3水平与T2DM〔OR=0.804,95%CI(0.731,0.883),P<0.001〕和DN〔OR=0.730,95%CI(0.654,0.814),P<0.001〕的风险之间存在着独立的相关性。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对照组中,CTRP3与胰岛素(r=-0.415)、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r=-0.438)呈负相关(P<0.05);在T2DM组和DN组中,CTRP3与胰岛素(r=-0.312、-0.407)、HOMA-IR(r=-0.327、-0.436)、糖化血红蛋白(HbA1c)(r=-0.286、-0.287)、IL-6(r=-0.342、-0.386)和TNF-α(r=-0.359、-0.365)呈负相关,但与肾小球滤过率(eGFR)(r=0.274、0.428)、APN(r=0.436、0.273)呈正相关(P<0.05);在DN组中,CTRP3与肌酐(Cr)(r=-0.389)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2DM组中HOMA-IR〔β=-64.330,95%CI(-92.067,-9.537)〕、APN〔β=9.210,95%CI(4.510,16.627)〕,DN组的HOMA-IR〔β=-62.773,95%CI(-122.250,-13.348)〕、eGFR〔β=0.953,95%CI(0.327,2.442)〕是CTRP3的影响因素(P<0.05)。CTRP3诊断DN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1〔95%CI(0.820,0.943)〕,灵敏度为76.36%,特异度为90.91%。结论 CTRP3在T2DM和DN患者中明显降低,并与T2DM和DN的风险之间存在着独立的相关性。CTRP3诊断DN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在DN的发病机制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可作为DN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背景 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PDN)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但常被忽略或误诊,如果对糖尿病并发疼痛的危险因素缺乏认知,则易造成延误治疗。目的 探究2型糖尿病(T2DM)并发PDN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早期干预、积极预防提供对策。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于安庆市立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符合研究标准的T2DM患者273例,根据其有无PDN分为单纯糖尿病组(NPDN组,n=185)及T2DM并发PDN组(PDN组,n=88)。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T2DM并发PDN的影响因素。结果 PDN组患者年龄大于NPDN组,T2DM病程长于NPDN组,体质指数(BMI)、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率、糖尿病肾病(DKD)发生率、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于NPDN组,餐后1 hC肽(1 hCP)、餐后2 hC肽(2 hCP)低于NPDN组(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2DM病程〔OR=1.079,95%CI(1.003,1.160)〕、DR〔OR=7.524,95%CI(1.363,41.541)〕、DKD〔OR=3.547,95%CI(1.134,11.095)〕、FPG〔OR=1.831,95%CI(1.384,2.422)〕、HbA1c〔OR=2.468,95%CI(1.694,3.596)〕是T2DM并发PDN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T2DM病程、DR、DKD、FPG、HbA1c是T2DM并发PDN的影响因素,临床应注意积极预防、早期干预存在上述影响因素的T2DM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和胱抑素C(Cys-C)水平,及其与DR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南通大学附属海安县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眼科门诊及住院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150例,根据检查结果,将其分为无DR的患者50例(NDM组),糖尿病伴非增殖型DR患者50例(NPDR组),糖尿病伴增殖型DR患者50例(PDR组)。另选取同期本院体检正常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RBP4和Cys-C水平。结果 各组FPG、TG、TC、LDL-C、HDL-C、2 hPG、HbA1c、RBP4、Cys-C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NPDR组患者FPG、TG、TC、2 hPG、HbA1c、RBP4、Cys-C水平均高于NDM组,HDL-C水平低于NDM组;PDR组患者FPG、TC、2 hPG、HbA1c、RBP4、Cys-C水平均高于NPDR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程〔OR=3.128,95%CI(1.458,7.641)〕、HbA1c〔OR=6.933,95%CI(1.604,29.962)〕、RBP4〔OR=2.746,95%CI(1.043,7.230)〕、Cys-C〔OR=3.062,95%CI(1.098,9.389)〕是糖尿病患者发生DR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血清RBP4和Cys-C水平升高与DR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背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经济的发展,2型糖尿病(T2DM)及其慢性并发症发病率逐年增高,研究表明皮肤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与糖尿病血管病变关系密切,但在我国缺乏在社区中的大型筛查及研究。目的 研究经皮无创检测AGEs与T2DM血管性并发症的相关性及在社区筛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5月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签署医联体协议的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的30~75岁T2DM患者97例,其中44例T2DM未合并糖尿病并发症(单纯T2DM组),53例T2DM合并糖尿病并发症(T2DM伴并发症组),同时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272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受试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肌酐(Cr)、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皮肤AGEs水平。测定踝肱指数(ABI)作为下肢血管病变评估标准,并将T2DM患者分为无周围血管病变、轻度周围血管病变、中度周围血管病变。测定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比值),并将T2DM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大量白蛋白尿。测定神经缺陷评分(NDS)作为周围神经病变指标,并将T2DM患者分为无周围神经病变、轻度周围神经病变、中度周围神经病变、重度周围神经病变。结果 三组皮肤AGEs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单纯T2DM组和T2DM伴并发症组皮肤AGEs水平高于对照组;T2DM伴并发症组皮肤AGEs水平高于单纯T2DM组(P<0.05)。同一年龄段,T2DM伴并发症组皮肤AGEs水平高于单纯T2DM组(P<0.05)。随着T2DM伴周围血管病变、白蛋白尿、周围神经病变程度加重及T2DM并发症数目增多,皮肤AGEs水平均逐渐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0.84,95%CI(0.73,0.97)〕和皮肤AGEs〔OR=1.35,95%CI(1.17,1.57)〕是T2DM伴周围血管病变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性别〔OR=0.14,95%CI(0.03,0.61)〕、FBG〔OR=1.49,95%CI(1.10,2.02)〕、皮肤AGEs〔OR=1.09,95%CI(1.02,1.16)〕是T2DM伴白蛋白尿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性别〔OR=0.23,95%CI(0.06,0.86)〕、HbA1c〔OR=1.68,95%CI(1.04,2.71)〕是T2DM伴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皮肤AGEs筛查T2DM并发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33〔95%CI(0.753,0.914)〕,AGEs最佳切点值为71.5 AU,灵敏度为71.7%,特异度为86.4%。结论 皮肤AGEs检测可作为T2DM伴周围血管病变、肾脏病变的预测指标,为其用于社区T2DM伴并发症的无创筛查提供理论依据,但在皮肤AGEs与周围神经病变关系中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水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40~70岁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患者共95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来自新华医院体检中心的年龄与性别匹配的471例非糖尿病人群(non-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Non-T2DM)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人群血清CEA水平的差异性,分析年龄、血压(blood pressure, BP)、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A1c, HbA1c)、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餐后2h血糖(2h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2h-PG)、空腹C肽(fasting C-peptide, FC-p)、餐后2h C 肽(2h postprandial C-peptide, 2h C-p)、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HOMA-IR)、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LDL-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 TG)、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及糖尿病病程与血清CEA的相关性,探讨无恶性肿瘤的T2DM患者血清CEA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T2DM患者血清CEA异常者约占11%,Non-T2DM组血清CEA异常者约占4%,T2DM患者组血清CEA水平明显高于Non-T2DM组[2.62(1.82,3.83) vs 2.14(1.51,2.96)ng/mL,P<0.001],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EA与年龄、HbA1c、FBG、2h-PG独立正相关,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多种混杂因素后,HbA1c、FBG、2h-PG是血清CEA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后的OR值和95%CI分别为HbA1c: OR=1.338,95%CI(1.198~1.495), FBG: OR=1.102, 95%CI(1.016~1.195), 2h-PG: OR=1.065, 95%CI(1.009~1.123)。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将HbA1c≤7%时血清CEA水平作为参考,当8%≤HbA1c<9%时,血清CEA升高的风险是参考的3.459倍(95%CI: 1.373~8.713)。当HbA1c≥9%时,其OR值是5.084(95%CI: 2.230~11.589)。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EA水平明显升高,年龄、HbA1c、FBG、2h-PG是其独立危险因素,HbA1c对CEA的影响最大,提示血糖控制越差,血清CEA水平越高,当HbA1c≥8%时,T2DM患者血清CEA升高的风险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6.
廖世波  黄淑玉  吴敏  邹毅  朱钊  李玲  黄高  向成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3):2790-2794
目的 探讨外源性胰岛素(EIns)的使用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2017年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447例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按照FIns水平三分位数将患者分为低FIns组(FIns≤8.1 mU/L)、中FIns组(8.1 mU/L12.0 mU/L),各149例。结果 各组初治、使用EIns、酮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病史、高血压病史、高尿酸(痛风)病史、高血脂病史、体质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口服糖耐量试验后120 min血糖、口服糖耐量试验后峰值血糖、口服糖耐量试验后达峰时间、口服糖耐量试验后血糖极差、稳态模型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白细胞计数(WBC)、嗜酸粒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EIns〔OR=3.768,95%CI(2.248,6.314)〕、NAFLD病史〔OR=1.543,95%CI(1.037,2.295)〕、BMI〔OR=1.223,95%CI(1.145,1.307)〕、HbA1c〔OR=0.861,95%CI(0.755,0.983)〕、口服糖耐量试验达峰时间〔OR=0.989,95%CI(0.980,0.997)〕是FIns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使用EIns可能促进T2DM患者FIns水平的升高。  相似文献   

7.
背景 糖负荷后胰岛素最大分泌能力影响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远期预后,研究其影响因素对初诊T2DM的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探讨初诊T2DM患者糖负荷后胰岛素峰值(Imax)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2019年10月于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初诊T2DM患者411例,根据糖负荷后Imax三分位数将其分为低Imax组(Imax<21.40 mU/L,n=137)、中Imax组(21.40 mU/L≤Imax<48.10 mU/L,n=137)和高Imax组(Imax≥48.10 mU/L,n=137)。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等观察指标。行标准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和胰岛素释放试验(IRT)检测患者0、30、60、120、180 min血糖(G)及胰岛素(I),计算早相胰岛素分泌指数(ΔI30/ΔG30)、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通过多项式曲线拟合获得糖负荷后血糖峰值(Gmax)和Imax。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初诊T2DM患者Imax的影响因素。结果 BMI、ΔI30/ΔG30、HOMA-β和HOMA-IR随Imax的升高而增高(P<0.05);G0、G30、G60、G120、G180、Gmax和HbA1c随Imax的升高而降低(P<0.05);低Imax组男性占比高于中Imax组和高Imax组,而高血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病率低于中Imax组和高Imax组(P<0.05);高Imax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高于低Imax组和中Imax组(P<0.05);高Imax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低于低Imax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Imax与BMI、ΔI30/ΔG30、HOMA-β、HOMA-IR呈正相关(P<0.05);Imax与G0、G30、G60、G120、G180、Gmax、HbA1c、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0.392,95%CI(0.192,0.803)〕、高血压〔OR=1.745,95%CI(1.028,2.967)〕、高尿酸血症〔OR=2.801,95%CI(1.408,5.587)〕、G0〔OR=0.679,95%CI(0.504,0.913)〕、G180〔OR=0.875,95%CI(0.778,0.985)〕、HbA1c〔OR=0.802,95%CI(0.688,0.935)〕、ΔI30/ΔG30〔OR=2.394,95%CI(1.725,3.322)〕、HOMA-IR〔OR=1.829,95%CI(1.414,2.367)〕是初诊T2DM患者Imax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初诊T2DM患者空腹血糖、HbA1c与Imax呈负相关,性别、高血压、高尿酸血症、G0、G180、HbA1c、ΔI30/ΔG30、HOMA-IR是初诊T2DM患者Imax的影响因素,因此优先控制空腹血糖使HbA1c达标,对于改善初诊T2DM患者糖负荷后胰岛素最大分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胰岛素抵抗、不同肥胖测量指标对中老年女性甲状腺结节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3—10月在宁波市镇海区炼化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45岁及以上宁波市某石化企业在职和退休女性员工共1 507例,根据超声检查有无甲状腺结节分为甲状腺结节组(837例)及对照组(670例)。记录受试者年龄、腰围、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脂、甲状腺功能、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并根据FBG和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评价不同肥胖测量指标与甲状腺结节检出率及HOMA-IR的关系。结果 1 507例女性,检出甲状腺结节837例,检出率为55.5%。甲状腺结节组患者的年龄、腰围、BMI、SBP、DB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促甲状腺激素(TSH)、HbA1c、FBG、FINS、HOMA-IR均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BMI的增加甲状腺结节检出率、HOMA-IR均逐渐升高(P<0.05)。中心性肥胖者甲状腺结节检出率、HOMA-IR均高于非中心性肥胖者(P<0.05)。随着HOMA-IR的升高,甲状腺结节检出率逐渐升高(χ2趋势=17.257,P<0.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6,95%CI(1.04,1.07)〕、超重〔OR=1.39,95%CI(1.05,1.86)〕、肥胖〔OR=1.83,95%CI(1.07,3.12)〕、TG〔OR=1.18,95%CI(1.00,1.39)〕、TSH〔OR=0.93,95%CI(0.86,1.00)〕、FBG〔OR=1.37,95%CI(1.15,1.64)〕、FINS〔OR=0.94,95%CI(0.89,0.99)〕、HOMA-IR 1.2~1.7〔OR=1.57,95%CI(1.12,2.19)〕、HOMA-IR≥1.8〔OR=1.76,95%CI(1.08,2.83)〕与甲状腺结节检出率有回归关系(P<0.05)。结论 中老年女性甲状腺结节检出率高,与年龄、血脂、甲状腺功能、FBG、FINS关系密切,超重、肥胖、HOMA-IR可能是甲状腺结节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2 型糖尿病肾病(T2DN)不同分期血清胎盘生长因子(PIGF)的变化水平,探讨血 清PIFG 与影响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 年1 月—2018 年5 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经肾活检 诊断为T2DN 患者90 例,按尿白蛋白排泄率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早期糖尿病肾病组和临床糖尿病肾病组, 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PIFG 水平的变化情况,同时分析患者血清PIFG 与各参数 的关系。结果 正常白蛋白尿组、早期糖尿病肾病组和临床糖尿病肾病组的FBG、2 hPG、BUN、CRP 和 HbA1c 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 <0.05),Hb 较对照组降低(P <0.05);早期糖尿病肾病组和临床糖尿病肾病组 Scr、BUN 和CRP 含量水平较正常白蛋白尿组升高(P <0.05),Hb 水平较正常白蛋白尿组降低(P <0.05); 临床糖尿病肾病组的Scr、BUN、CRP 和UAER 较早期糖尿病肾病组均升高(P <0.05),Hb 水平较早期糖尿 病肾病组降低(P <0.05);常白蛋白尿组、早期糖尿病肾病组和临床糖尿病肾病组的PIGF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P <0.05)。早期糖尿病肾病组血清PIGF 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P <0.05),临床糖尿病肾病组血清PIGF 高 于早期糖尿病肾病组(P <0.05)。血清PIGF 水平与患者病程、FBG、2 hPG、Scr、BUN、CRP、UAER 和 HbA1c 呈正相关(r =0.433、0.372、0.374、0.722、0.384、0.301、0.861 和0.492,P <0.05),与Hb、Alb 呈负相 关(r =-0.639和-0.353,P <0.05)。对血清PIGF水平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HbA1c、UAER、FBG及Sc(r P <0.05)。 结论 T2DN 患者尤其是临床糖尿病肾病期患者血清PIFG 的水平升高,同时血清PIFG 与Scr、UAER、FBG 和HbA1c 有关,提示血清PIFG 参与T2DN 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0.
张楠  姜天  张一  章秋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32):4041-4045
背景 肥胖会导致胰岛素抵抗(IR)的发生进而引发2型糖尿病(T2DM),严重影响人类健康。鸢尾素(irisin)是一种新发现的肌肉和脂肪因子,在代谢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T2DM合并超重肥胖患者的血清irisin水平会出现何种变化值得研究。 目的 观察T2DM超重肥胖患者血清irisin水平情况,并探讨血清irisin水平变化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119例,根据体质指数(BMI)分为糖尿病超重肥胖组(n=78)和糖尿病体质量正常组(n=41)。另选取同期于本院体检且BMI正常的健康者为对照组(n=52)。比较三组受试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及血清irisin水平,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究血清irisin水平与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血清irisin水平的影响因素。 结果 三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BMI、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稳态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体质量正常组血清irisin水平低于对照组,糖尿病超重肥胖组血清irisin水平低于对照组、糖尿病体质量正常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risin水平与HDL-C呈正相关(rs=0.304,P<0.05),与SBP、DBP、BMI、TG、HbA1c、FBG、FINS、HOMA-IR呈负相关(rs值分别为-0.271、-0.420、-0.372、-0.164、-0.418、-0.348、-0.293、-0.348,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BP〔b=-0.049,P=0.011〕、HbA1c〔b=-0.156,P=0.009〕、FINS〔b=-0.21,P=0.038〕是血清irisin水平的影响因素。 结论 T2DM患者血清irisin水平较健康者明显降低,尤其是合并超重肥胖患者,且血清irisin水平与血压、BMI、血脂、血糖及IR等因素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1.
背景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是一种多效内分泌代谢调节因子,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促进小鼠周围神经轴突和髓鞘的再生。然而有关人体中FGF21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相关性研究甚少,且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 探讨血清FGF21水平与DPN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20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DPN将其分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DPN组)109例和非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NDPN组)91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两组患者血清FGF21水平并收集其临床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究血清FGF21水平与各指标的相关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T2DM患者发生DPN的影响因素。结果 DPN组血清FGF21水平高于NDPN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2DM患者FGF21与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呈正相关(r=0.184、r=0.156、rs=0.164、r=0.175,P<0.05),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呈负相关(r=-0.189,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程〔OR=1.499,95%CI(1.085,1.935)〕、MDA〔OR=1.242,95%CI(1.062,1.452)〕、TNF-α〔OR=1.036,95%CI(1.012,1.060)〕和FGF21〔OR=1.007,95%CI(1.002,1.012)〕是T2DM患者发生DPN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FGF21是T2DM患者发生DPN的独立影响因素,其可通过调节糖代谢、抑制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对DPN的发生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管生成素2(Ang-2)A1087G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T2DM)肾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T2DM患者1 021例(T2DM组)及体检健康者254例(NC组).然后根据尿清蛋白排泄率(UAER)将T2DM组患者分为3组:T2DM无糖尿病肾病(DN)组(DN0组,431例)、T2DM合并微量蛋白尿组(DN1组,322例)、T2DM合并大量蛋白尿组(DN2组,268例).收集各组受检者的临床及生化指标,检测各组Ang-2 A1087G基因外显子4的Ang-2多态基因型.结果 (1)各组受检者Ang-2 A1087G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DN0组、DN1组、DN2组患者Ang-2 A1087G AG+GG基因型频率(39.0%、41.9%和44.8%)和G等位基因频率(37.8%、30.3%和33.6%)高于NC组(24.4%和19.1%),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各组受检者血压、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肾小球滤过率(eGFR)、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I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Ang-2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ng-2 A1087G的AG+GG基因型、G等位基因、血清Ang-2水平、收缩压、HbA1c、FBG、MCP-1、HOMA-IS、eGFR与DN有回归关系(P<0.05).校正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HbA1c、血压等因素影响后,AG+GG基因型相对AA基因型发生DN0(即T2DM无DN)的危险性增加1.823倍[95%CI(1.557,4.221),P=0.011],G等位基因发生DN0的风险是A等位基因的1.442倍[r=1.321,OR=1.442,95%CI(2.320,4.178),P=0.030];发生DN1(即T2DM合并微量蛋白尿)的危险性增加1.778倍[95%CI(2.356,5.220),P=0.010],G等位基因发生DN1的风险是A等位基因的1.984倍[r=1.021,OR=1.984,95%CI(2.621,4.574),P=0.027];发生DN2(即T2DM合并大量蛋白尿)的危险性增加1.991倍[95%CI(3.560,6.229),P=0.001],G等位基因发生DN2的风险是A等位基因的1.881倍[r=1.338,OR=1.881,95%CI(3.321,5.173),P=0.001].结论 Ang-2 A1087G基因多态性与T2DM的发生有关,G等位基因可能是DN发生、发展的遗传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背景 随着2型糖尿病(T2DM)年轻化趋势,微小病变肾病(MCD)合并T2DM在临床上已不罕见,但其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情况仍不清楚。目的 本文旨在分析MCD合并T2DM患者的病理特点及其预后。方法 收集2017年6月1日-2018年6月1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就诊且肾穿刺活检确诊为MCD合并T2DM患者20例(MCD合并T2DM组),MCD患者306例,利用SPSS 22.0软件从306例MCD患者中随机筛选出100例(单纯MCD组),收集所有患者当次肾穿刺活检的临床和病理资料,以及随访资料(从患者首次肾穿刺活检开始随访,到出现复发或到2019年6月随访结束),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肾脏病理特点及其预后。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MCD合并T2DM的影响因素,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单纯MCD及MCD合并T2DM的累积完全缓解(CR)率和累积无复发生存率。结果 MCD合并T2DM组患者年龄、收缩压(SBP)、合并高血压所占比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清蛋白(ALB)、IgG水平高于单纯MCD组,男性所占比例、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红细胞沉降率(ESR)、24 h尿蛋白量低于单纯MCD组(P<0.05)。MCD合并T2DM患者的血管损伤程度、肾小管萎缩程度、肾间质纤维化、肾间质炎症、球性硬化小球所占比例高于单纯MCD组(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5.108,95%CI(1.717,15.200)〕、年龄〔OR=1.068,95%CI(1.006,1.133)〕、高血压〔OR=6.000,95%CI(1.982,18.165)〕、HbA1c〔OR=84.019,95%CI(12.465,566.317)〕、ALB〔OR=1.173,95%CI(1.100,1.250)〕、TC〔OR=0.730,95%CI(0.619,0.861)〕、ESR〔OR=0.978,95%CI(0.960,0.996)〕、24 h尿蛋白量〔OR=0.818,95%CI(0.705,0.948)〕、IgG〔OR=1.568,95%CI(1.288,1.908)〕、球形硬化小球占比〔OR=13.286,95%CI(4.142,42.614)〕、血管损伤程度、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OR=17.000,95%CI(4.833,59.794)〕、肾间质炎症〔OR=10.111,95%CI(2.684,38.087)〕是MCD合并T2DM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gG水平〔OR=1.476,95%CI(1.190,1.831)〕、血管损伤程度、肾间质纤维化〔OR=12.433,95%CI(2.032,76.065)〕是MCD合并T2DM的影响因素(P<0.05)。Log-rank检验结果表明,MCD合并T2DM组的累积CR率低于单纯MCD组(P=0.027),但两组累积无复发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318)。结论 与单纯MCD患者相比,MCD合并T2DM患者的临床表现较轻微,但病理表现却相对较重,提示临床医师肾穿刺活检的重要性。肾间质纤维化、血管损伤程度重、高IgG水平是MCD合并T2DM的危险因素,且MCD合并T2DM的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C)及血脂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患者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UAER),将100例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分为3组:单纯糖尿病组、糖尿病肾病早期组、糖尿病肾病中晚期组,并选取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HbA1c、CysC及血脂水平。【结果】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DM)组FBG、HbA1c、CysC、血脂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肾病早期组、中晚期组FBG([9.62±1.71)、(12.37±1.99)mmol/L]、HbA1c([8.37%±1.07%)、(12.37%±1.03%)]、CysC([1.78±0.51)、(6.29±0.52)mg/L]、血脂水平浓度升高,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7.43±0.81)mmol/L、(6.24%±0.85%)、(1.03±0.62)mg/L,P〈0.05]。糖尿病肾病中晚期组FBG、HbA1c、CysC、血脂水平高于糖尿病肾病早期组(P〈0.05)。【结论】2型DN患者HbA1c、CysC、血脂水平均明显升高,其水平与患者微血管病变程度有关,提示HbA1c、CysC、血脂水平对DN早期诊断和疾病预防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陈一文  张雪莲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23):2843-2848
背景 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风险均增加,而CAS是冠心病、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了解DR与CAS之间的关系可以为改善糖尿病并发症提供新的临床决策方案。 目的 探讨病程长且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CAS与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相关性。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0月至2015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连续住院的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7.5%,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1·(1.73 m2)-1,糖尿病病程≥10年〕158例,根据视网膜病变情况将患者分为无DR(NDR)组(n=105)和PDR组(n=53);根据CAS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颈动脉正常组(n=48)和CAS组(n=110)。记录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 结果 NDR组收缩压(SBP)、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低于PDR组,静息心率(HR)慢于PDR组,eGFR高于PDR组(P<0.05)。颈动脉正常组年龄、高血压病史所占比例、冠心病病史所占比例、脂蛋白a、PDR发生率低于CAS组(P<0.05)。NDR组CAS发生率为61.9%(65/105),低于PDR组的84.9%(45/53)(P=0.0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1.194,95%CI(1.040,1.372)〕、既往有高血压病史〔OR=2.690,95%CI(1.206,6.000)〕、脂蛋白a水平升高〔OR=1.079,95%CI(1.038,1.122)〕、PDR〔OR=2.990,95%CI(1.127,7.934)〕是T2DM患者发生CAS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合并PDR的病程长且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发生CAS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6.
张楠  姜天  孙莉  代芳  章秋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5):521-525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T2DM)肥胖或超重患者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的水平,并探讨其与体质指数(BMI)、稳态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213例,根据BMI分为T2DM肥胖超重组(BMI≥24.0 kg/m2,127例)和T2DM非肥胖超重组(BMI<24.0 kg/m2,86例),另选取同期本院体检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114例)。记录受试者血压、BMI、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HOMA-IR及FGF21水平。结果 各组舒张压、体质量、BMI、TG、HDL-C、LDL-C、HbA1c、FBG、FINS、HOMA-I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非肥胖超重组FGF21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T2DM肥胖超重组FGF21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T2DM非肥胖超重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T2DM肥胖超重组FGF21水平与BMI、FINS、HOMA-IR呈正相关(rs=0.312、0.311、0.243,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BMI〔b=3.654,95%CI(1.543,5.764)〕、FINS〔b=1.310,95%CI(0.537,2.082)〕是T2DM肥胖超重组FGF21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T2DM肥胖或超重患者血清FGF21水平升高,且与BMI、胰岛素抵抗等因素有关;FGF21可能用于预测糖尿病、肥胖的发生,并成为治疗糖尿病、肥胖的新一代药物。  相似文献   

17.
背景 血糖的急剧变化会对机体组织器官造成损伤,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血糖变化速率的关注度仍待加强。研究血糖变化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对糖尿病合并症的防治有重要意义。目的 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75 g葡萄糖负荷后血糖升高速率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4月在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337例初诊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一般信息、血常规、生化检查、糖化血红蛋白(HbA1c)、标准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胰岛素释放试验(IRT)结果,记录OGTT葡萄糖负荷后血糖峰值(Gmax)、达峰时间(Tmax),计算糖负荷后血糖升高平均速率(Vmean)。记录早相胰岛素分泌指数(ΔI30/ΔG30)、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根据Vmean三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低Vmean组(n=112)、中Vmean组(n=112)和高Vmean组(n=113),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初诊T2DM患者糖负荷后血糖升高速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Vmean不同水平组患者年龄、HbA1c、G120、I120、ΔI30/ΔG30、HOMA-β、中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数及血清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Vmean与HbA1c、G120呈正相关,与年龄、I120、ΔI30/ΔG30、HOMA-β呈负相关(P<0.01)。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ΔI30/ΔG30〔OR=0.758,95%CI(0.662,0.867)〕和增龄〔OR=0.966,95%CI(0.949,0.984)〕是Vmean延缓的保护因素;高HbA1c〔OR=1.138,95%CI(1.011,1.280)〕是Vmean延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ΔI30/ΔG30、增龄及高HbA1c是初诊T2DM患者75 g葡萄糖负荷后血糖升高速率的影响因素,应当将改善胰岛β细胞早相分泌功能、控制HbA1c达标作为延缓初诊T2DM患者糖负荷后血糖急剧升高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背景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病率高、危害性大,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目的探讨DPN的危险因素,旨在建立并验证一种辅助临床预测DPN患者的可视化评价工具。方法收集2010—2019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5 02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按照3∶1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n =11 265)和验证组(n=3 755)。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生化资料。通过Lasso回归分析筛选独立预测因子,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探讨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由验证组评估DPN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可行性。最后,分别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校正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对预测模型的鉴别能力、准确性和临床实用性进行评估。结果15 020例T2DM患者中,无DPN患者8 887例,DPN患者6 133例。Lasso回归结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34,95%CI(1.031,1.039)〕、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OR=11.881,95%CI(10.756,13.135)〕、糖尿病病程〔OR=1.070,95%CI(1.061,1.078)〕、糖化血红蛋白(HbA1c)〔OR=1.237,95%CI(1.209,1.266)〕、高密度脂蛋白(HDL)〔OR=0.894,95%CI(0.877,0.901)〕是T2DM患者发生DPN的影响因素(P<0.05)。利用上述变量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训练组中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DPN发生的AUC为0.858〔95%CI(0.851,0.865)〕,验证组中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DPN发生的AUC为0.852〔95%CI(0.840,0.865)〕。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出较好的拟合度(P>0.05)。DCA显示当患者的阈值概率为0~0.9,使用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DPN风险的净收益更高。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并验证一种高精度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变量包括年龄、DR、糖尿病病程、HbA1c、HDL),有助于提高DPN高危患者的早期识别和筛选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高频超声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糖尿病肾病(DN)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将99例T2DM患者根据尿蛋白排泄率(UAER)不同程度分为T2DM未合并DN患者组(T2DM1组)58例、T2DM合并DN患者组(T2DM2组)41例。采用高频超声检测两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同时检测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酸(U-RIC)、血肌酐(CRE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体质指数(BMI)等指标。结果 T2DM2组2hPG、BMI、TC、CREA、UAER、HbA1cI、MT均高于T2DM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两组中IMT与CREA、UAER、HbA1c及病程呈正相关(r=0.323,P〈0.05;r=0.317,P〈0.05;r=0.459,P〈0.05;r=0.346,P〈0.05)。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两组中UAER、HbA1c、病程是IMT的独立预测因子。两组组内斑块检出率:软斑〉混合斑〉硬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2DM合并DN患者的颈动脉IMT增厚,UAER、HbA1c及病程长短与IMT的形成密切相关。高频超声能够准确、快捷地检测T2DM合并DN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  相似文献   

20.
背景 近年来糖尿病肾脏疾病(DKD)逐渐成为全球性的健康焦点,早期评估、干预相关危险因素可以预防或延缓DKD的发生。目的 系统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的危险因素。方法 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VIP)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筛选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危险因素的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0年4月。由两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2篇文献,包括3项队列研究,9项病例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龄〔标准化均数差(SMD)=0.34,95%CI(0.23,0.46)〕、男性〔比值比(OR)=1.51,95%CI(1.20,1.90)〕、吸烟〔OR=1.64,95%CI(1.30,2.07)〕、高血压〔OR=2.01,95%CI(1.73,2.34)〕、收缩压升高〔SMD=0.37,95%CI(0.12,0.63)〕、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SMD=0.41,95%CI(0.02,0.80)〕、总胆固醇水平升高〔SMD=0.14,95%CI(0.06,0.22)〕、血肌酐水平升高〔SMD=0.73,95%CI(0.39,1.07)〕、维生素D缺乏〔OR=4.06,95%CI(2.11,7.78)〕、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OR=2.15,95%CI(1.39,3.32)〕、合并视网膜病变〔OR=2.16,95%CI(1.55,3.01)〕及胰岛素治疗〔OR=2.63,95%CI(1.79,3.85)〕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的危险因素(P<0.05)。糖尿病病程延长〔SMD=-0.44,95%CI(-0.54,-0.34)〕、HDL-C水平升高〔SMD=-0.20,95%CI(-0.30,-0.10)〕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男性、高龄、吸烟、合并视网膜病变、高血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躯体因素(升高的总胆固醇、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维生素D缺乏)及胰岛素治疗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的危险因素,但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尚待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