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背景 抑郁症患者口腔健康状况不佳,唾液皮质醇可作为反映抑郁症患者精神压力的生物标志物,资料显示抑郁症患者唾液皮质醇水平升高,但抑郁症患者唾液皮质醇与口腔疾病的关系暂无明确结论。目的 通过测定唾液皮质醇水平,探讨口腔健康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2018年11月-2019年5月就诊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理科的抑郁症患者96例为抑郁症组;以同期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体检者96例为非抑郁症组。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混合唾液1 ml,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算标本中皮质醇水平,检查受试者口腔状况,使用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HIP-14)自测口腔健康状况对生活质量的影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抑郁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抑郁症组口腔菌斑指数(PLI)、出血指数(BI)、牙周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AL)、龋失补牙面数(DMFS)、龋病患病率、龋均、牙周病患病率、OHIP-14得分及唾液皮质醇水平高于非抑郁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症组和非抑郁症组女性唾液皮质醇水平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控制龋病、牙周病及口腔健康影响程度后,唾液皮质醇水平和口腔健康影响程度是抑郁的影响因素(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抑郁症患者OHIP-14得分与PD、AL、BI和唾液皮质醇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抑郁症可引起唾液皮质醇水平升高,导致口腔健康生存质量下降。抑郁症人群较非抑郁症人群更易于罹患龋病和牙周病。唾液皮质醇水平增高是抑郁的危险因素,同时也是抑郁症患者口腔疾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无牙颌患者接受Locator附着式种植覆盖义齿修复前、后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变化。方法:选取2016-2017年在天津市口腔医院种植中心接受Locator附着式种植覆盖义齿修复的患者30例(实验组),分别于植体植入治疗前1周(T1)、覆盖义齿修复完成后3个月(T2)填写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HIP-14),同期选取30例牙列完整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均填写OHIP-14。结果:实验组T2时点各项评分均显著低于T1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时点口腔功能限制、生理障碍、心理障碍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性疼痛、心理不适、社交障碍、残障项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牙颌患者通过Locator附着式种植覆盖义齿修复可改善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OHIP-14可客观评价无牙颌患者Locator附着式种植覆盖义齿修复前、后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分析患者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oral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OHRQoL)的影响因素,为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择于作者医院口腔门诊或住院患者297例,测评量表应用中文版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ral health impact profile,OHIP-49)。结果 OHIP-49量表中生理疼痛、功能限制领域得分最高;不同年龄组患者在功能限制、生理疼痛、生理能力受限领域得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已婚患者与未婚患者在功能限制、生理疼痛领域得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职业类别在功能限制领域得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年龄越大,OHRQoL得分越低,口腔问题越严重。加强口腔健康宣教,提高口腔健康水平,有助于提高OHRQoL。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海口市老年人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第三次全国口腔调查表、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 OHIP-14中文版)对767名海口市老年人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OHIP-14总分为(37.72±9.72)分,独立能力减弱、心理不适、身体机能不适、疼痛与不适等4个维度得分分别为(15.34±4.33)、(8.99±2.85)、(5.69±1.19)、(7.70±2.97)分。有牙龈肿痛、牙龈退缩、牙齿疼痛、牙齿脱落、牙齿松动、口臭等6个口腔疾患的老年人OHIP-14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高于无疾患者( P<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老年人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因素有年龄(β=-0.152,P<0.001)、文化程度(β=-1.042,P<0.001)、个人月收入(β=2.016,P<0.001)、牙龈肿痛(β=-1.737,P=0.018)、牙龈退缩(β=-2.307,P=0.002)、牙齿疼痛(β=-2.875,P<0.001)、牙齿脱落(β=-3.264,P<0.001)、口臭(β=-4.687,P<0.001)、牙齿满意度(β=1.514,P<0.001)。结论:影响老年人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因素是多方位的,应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5.
刘倍伶  黄姣  白远亮  徐凌 《重庆医学》2021,50(19):3351-3355
目的 探究牙周治疗对牙周炎患者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OHRQoL)的影响.方法 选取109例经过牙周治疗和为期1年以上的定期牙周维护治疗的牙周炎患者作为试验组,另选取138例诊断为牙周炎且无牙周治疗史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指导所有患者填写中文版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简化版(OHIP-14),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试验组OHIP-14得分(8.33±7.04)分,对照组得分(12.19±8.05)分,两组患者在OHIP-14总分及各维度分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学历与牙周治疗后患者OHRQoL相关.结论 经过积极的牙周治疗并定期牙周维护治疗能提高牙周炎患者的OHRQoL.对于年轻和高学历的患者,牙周治疗的同时,还应加强心理引导.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西安市高中学生口腔保健的现状及1:2腔健康问题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等比、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西安市15所中学高二年级的5777名学生,进行了口腔健康行为的问卷调查;并采用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ralHealthImpactProfile,OHIP-14)对其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①口腔健康行为: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每天刷牙两次及以上,每3个月换一次牙刷的报告率较高,分别为49.8%和65.8%;而刷牙时间≥3min和采用竖刷方法刷牙的报告率较低,分别为8%和10.5%;使用含氟牙膏的人数占41%。;使用过牙线的学生只有5%,;从未看过牙医的学生占57.4%,看过牙医的学生中因牙疼而就医的占55.8%,定期接受口腔检查的仅占5.7%,接受预防性措施的占4.30,4;27.0%的学生是在课堂上获取的口腔知识,5.1%的学生从来没有听说过口腔知识。②口腔健康生活质量:36.6%的学生OHIP-14得分为0,得分在1~9的占58.7%。在各条目中,经历负面影响所占的比例最高的条目是出现过明显疼痛,其次是感到难为情,第三是吃东西不舒服。结论:西安市高中生口腔卫生知识和行为有待于普及和促进提高。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 通过运用《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HIP-14中文版)》测评早期以及晚期慢性牙周炎老年患者口腔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研究老年人不同严重程度的慢性牙周病与其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 于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对前来云南省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且无认知障碍的60岁以上老年患者或其家属进行牙周病调查,筛查出早期慢性牙周炎及晚期慢性牙周炎老年患者.并填写OHIP-14量表.数据采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并使用SPSS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受检老年人中有471例患有牙周病,其中,早期慢性牙周炎患者237例(占50.3%),晚期慢性牙周炎患者139例(占29.5%).早期慢性牙周炎患者的OHIP-14平均得分为(14.36±6.67),晚期慢性牙周炎的平均得分则为(15.65±7.12).通过在早期慢性牙周炎人群与晚期慢性牙周炎人群中比较,发现各条目经历负面影响的个体在“出现过明显疼痛”、“吃什么东西都不舒服”、“对自己的饮食不满意”以及“变得容易对人发脾气”这4个条目在两类人群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晚期慢性牙周炎患者总体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低于早期慢性牙周炎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ecurrent aphthous ulcer,RAU)患者疼痛度与心理健康状况和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相关性,以便为临床制定全面的治疗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4年4月在本院口腔科门诊就诊的RAU患者100例为实验组,非RAU的正常人100例为对照组,采用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ral health impact profile,OHIP-14)中文版、疼痛视觉模拟评方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同时研究其与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中,女性多于男性,且OHIP-14分值中位数显著高于对照组;RAU患者口腔健康状况越差,其焦虑和抑郁症状就越重,VAS分值越高;RAU患者OHIP-14量表总分值与VAS分值、焦虑、抑郁间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临床上治疗RAU患者时,应以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为目标,从而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精神压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成人正畸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探讨心理健康对口腔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接受正畸的成人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个人的一般情况、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表( OHIP-14中文版)、焦虑自评量表( SAS)。数据处理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①与全国性常模比较,成人正畸患者SAS评分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成人正畸患者OHIP量表中,除生理障碍和残障外,焦虑组的各项因子得分明显高于非焦虑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成人正畸患者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对口腔健康生活质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背景 学龄期儿童的各类口腔问题发生率高,且处于自我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对自身口腔颌面部的变化更加敏感,口腔问题影响生存质量,而不良的口腔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会对儿童智力、运动能力和社会社交能力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确定儿童口腔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对后期采取科学的预防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探讨影响学龄期儿童口腔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学龄期儿童口腔健康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意见。方法 于2019-12-18至2020-01-15,以“口腔健康”“学龄期儿童”“口腔健康相关生存质量”“Oral health”“school-age children”“Oral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作为检索词,全面系统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同时筛查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2010年1月-2020年1月的相关文献。两名研究者根据澳大利亚乔安娜循证护理中心(JBI)关于横断面研究的质量评价标准,独立地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结果 检索得1 251篇文献,最终纳入24篇横断面研究。JBI偏倚风险评估显示所纳入文献偏倚风险较低。结果分析表明:口腔临床症状因素中,龋齿、错牙合畸形、牙创伤、健康状况不良的牙周与口腔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呈负相关,填充物和裂缝密封剂的使用、治疗后的龋齿与口腔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呈正相关;社会经济状况因素中,居住环境拥挤与口腔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呈负相关,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家庭收入较高、就读于私立学校与口腔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呈正相关;个人信仰和行为习惯因素中,性别为女、牙科治疗恐惧、不良的口腔习惯等因素与口腔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呈负相关。结论 学龄期儿童口腔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受口腔临床症状、社会经济状况、个人信仰和行为习惯等各方面的影响。学龄期儿童口腔健康和相关生存质量不仅是公共卫生政策问题,而且是社会和经济政策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双侧牙列游离缺损患者行活动义齿或附着体义齿修复前后的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以期为评价修复体的临床效果提供参考。方法 48例双侧牙列游离缺损患者,24例行铸造支架活动义齿修复,24例行附着体义齿修复。应用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0HIP-14中文版)对义齿修复前后进行生活质量调查,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 两种义齿修复后患者的OHIP-14分数明显降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附着体义齿修复与铸造支架活动义齿修复后的患者OHIP-14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两种义齿修复均可提高牙列游离缺损患者的生活质量,附着体义齿比铸造支架活动义齿改善程度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中小学教师的口腔健康行为及就诊行为,为今后对教师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及诊疗服务提供参考。方法对参加2013年健康体检的阳泉市矿区2820名中小学教师的口腔牙周状况进行调查统计,并采用随机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的内容为口腔健康行为及就诊行为。结果参加体检的2820名教师,牙周健康率和牙石检出率分别为14.5%和84.8%,刷牙方法正确率为33.5%,曾经洗过牙的占16.3%;未接受过口腔健康教育的比例66.8%,最近3年未看过口腔门诊的占65.5%,有疼痛不适就诊的占70.5%,定期口腔检查和洁治的占9.5%,畏惧看牙病的占72.5%。结论中小学教师口腔健康行为及主动接受口腔卫生服务比例较低,应加强口腔健康教育,定期接受口腔卫生服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响牙周病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将134例牙周病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134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吸烟、牙周疾病知识、自身口腔健康状况评价、定期接受口腔检查、近2个月内是否存在精神压力、营养不良、糖尿病方面的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9个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牙周病危险因素主要是缺少牙周病知识(OR=3.70)、吸烟(OR=3.39)、营养不良(OR=3.01)、糖尿病(OR=2.78)。结论牙周病是多因素疾病,预防需从多方面考虑,防止病情发生和发展:开展口腔卫生宣教、戒烟、合理调整营养、控制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兰州市口腔儿童门诊就诊原因与就医行为,进一步讨论口腔健康行为与发病和就医间的关系。方法收集甘肃省人民医院2002年10月~2004年10月口腔儿童门诊初诊病例870例,调查儿童口腔疾病就诊原因、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在调查的870例初诊儿童中,因龋病就诊占18.28%,有并发症占49.08%;7~8岁组年龄段患病后就诊率最高,占95.70%,1~4岁组的定期就医率为6.25%。结论儿童牙病以龋病及并发症为主要就诊原因,就医行为以发现牙病就医居多。临诊宣教力度应予加强,口腔健康行为意识需强化。  相似文献   

15.
贾利利  李秀芹  郭昆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5):3056-3062
目的 探讨分级诊疗背景下患者对“下-上-下”转诊的满意度及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6年11月—2017年5月,从下级医疗机构转至西安市某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患者中选取415例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主要内容有:患者的基本情况、患者对下级医疗机构的满意度、对上级医疗机构的满意度、对“下-上”转诊过程的满意度以及对“上-下”转诊过程的满意度情况。共发放问卷415份,回收有效问卷400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6.4%。结果 患者对下、上级医疗机构,“下-上”和“上-下”转诊过程的满意度依次为30.0%(120/400)、81.8%(327/400)、65.5%(262/400)、48.3%(28/5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及对医疗技术水平、医疗服务态度、就诊费用是否满意是对下级医疗机构的满意度的影响因素(P<0.05);患者人均月收入、参加医疗保险类型及对医疗技术水平、医疗服务态度、就诊费用、就医环境是否满意是对上级医疗机构的满意度的影响因素(P<0.05);患者年龄、文化程度及对转诊手续便捷度、转诊花费的时间是否满意是对“下-上”转诊过程的满意度的影响因素(P<0.05);患者文化程度及对转诊手续便捷度、转诊花费的时间是否满意是对“上-下”转诊过程的满意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患者对上级医疗机构和“下-上”转诊过程的满意度较高,对“上-下”转诊过程的满意度较低,对下级医疗机构的满意度最低;年龄、文化程度、医疗技术水平、医疗服务态度、就诊费用、转诊手续便捷度、转诊花费的时间等是患者对“下-上-下”转诊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和调查北京学龄前儿童的龋病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北京429名学龄前儿童进行口腔健康调查。龋病状况采用由世界卫生组织所推荐的龋失补指数(dmft)来评估。通过问卷调查来收集他们关于口腔健康相关的行为、知识和态度等信息。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与龋病状况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调查对象的患龋率为53%,龋均为2.3。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在3年内有口腔就医行为的和家庭每月收入低于人民币5000元的儿童具有较高的龋病患病率(P〈0.05)。结论北京学龄前儿童的患龋水平较高,口腔就医行为和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龋病状况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背景 在我国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增加的背景下,心脏康复作为心血管事件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手段,可以提高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其再住院率及死亡率。目前,社区心脏康复开展较少,且社区全科医生为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提供的睡眠指导、心理疏导、运动风险信息等仍不充分。目的 调查社区全科医生对SCAD社区心脏康复的认知情况,旨在为开展社区心脏康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0年11月,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北京市西城区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月坛、广外、展览路、陶然亭、德胜)从事临床一线工作的全科医生212例进行问卷调查。由课题组自行研制问卷,内容包括社区全科医生基本情况、对SCAD社区心脏康复的看法与态度、SCAD心脏康复基本知识与实践。问卷通过“问卷星”网站发布,于2020-11-26至2020-12-31通过微信或纸质二维码向参与调查的社区全科医生进行推送。调查对象通过手机/电脑“问卷星”在线填写的方式完成调研。完成调研数据收集后,建立数据库,对社区全科医生SCAD社区心脏康复认知情况进行分析。比较不同特征社区全科医生为SCAD患者提供社区心脏康复服务的意愿及对SCAD心脏康复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社区全科医生为SCAD患者提供心脏康复服务意愿的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212份,回收有效问卷20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1%。190例(91.3%)社区全科医生认为SCAD患者需要进行社区心脏康复;188例(90.4%)认为SCAD患者进行社区心脏康复是安全的;154例(74.0%)愿意为SCAD患者提供社区心脏康复。参加过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相关培训、认为SCAD患者需要进行社区心脏康复及认为SCAD患者进行社区心脏康复是安全的社区全科医生更愿意为SCAD患者提供社区心脏康复服务(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参加过冠心病心脏康复相关培训〔OR(95%CI)=0.193(0.063,0.591),P<0.05〕和是否认为SCAD患者需要进行社区心脏康复〔OR(95%CI)=0.092(0.021,0.401),P<0.05〕是影响社区全科医生为SCAD患者提供社区心脏康复服务意愿的因素。社区全科医生SCAD心脏康复知识测评平均得分为(70.12±9.54)分,及格率为86.5%(180/208)。不同职称的社区全科医生SCAD心脏康复知识测评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社区全科医生对“心脏康复基本概念”“干预对象筛选”“健康教育”“随访”“心理和睡眠管理”5个方面知识点的回答正确率分别为94.2%(196/208)、90.4%(188/208)、98.6%(205/208)、92.8%(193/208)、98.1%(204/208),对“心血管综合评估”“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冠心病危险分层”“运动处方制定”4个方面知识点的回答正确率分别为1.9%(4/208)、1.9%(4/208)、3.4%(7/208)、1.4%(3/208)。仅有21例(10.1%)社区全科医生对6 min步行试验表示“了解并经常进行试验”。结论 北京市西城区社区全科医生普遍认为为SCAD患者提供社区心脏康复服务是必要、可行的,且对参与SCAD社区心脏康复工作具有较高的积极性,但对SCAD社区心脏康复重点知识的知晓率仍然偏低。今后需多方联动,提升社区全科医生心脏康复认知、技能水平,方能保障SCAD社区心脏康复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外出务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管理现状,探索管理对策,提高生存质量,为健康工程夯实基础。方法采用补充修订的SF‐36生存质量量表和一般资料调查表,对300例外出务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生存质量评价和服务需求、依从性、经济情况、报销类别及比例调查;对外出务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统计分析发现,外地就医是否方便、报销类别及比例、是否规范抗病毒治疗、是否定期规范检测随访、肝病特有症状是影响外出务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P<0.05);外地就医方便、报销比例高、规范抗病毒治疗、定期规范检测随访的患者生存质量显著高于外地就医不方便、报销比例低、未规范抗病毒治疗、未定期规范检测随访的患者(P<0.05);肝病特有症状评分与生存质量评分呈正相关趋势(B=7.657,SD=2.650,t=2.889,P=0.004)。结论改善患者就医需求、报销类别及比例,提高患者定期规范检测随访、规范抗病毒治疗等依从性,从而实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规范检查治疗,能阻止或延缓疾病进展,避免肝硬化和失代偿肝病,减少肝癌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9.
背景 近年来北京市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已初现雏形,其中基层首诊作为分级诊疗的基础,对提高医疗服务体系运行效率十分重要。患者作为医疗服务的需方,研究其就医选择意愿及影响因素对落实基层首诊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了解北京市患者在“生小病”时的就医选择及影响因素,从而为将患者引流至基层提出针对性建议。方法 于2019年5月在北京市16个区的48家区属二、三级医院中采用方便抽样的方式对门诊和住院患者的基层就诊选择意愿及其个人基本信息、健康状况和政策知晓情况进行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患者“生小病”时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有3 732例调查对象纳入本研究,其中1 541例(41.29%)患有慢性病;知晓北京开展家庭医生制度和分级诊疗制度的患者分别为1 509例(40.43%)、1 641例(43.97%),但签约了家庭医生的患者仅占12.43%(464/3 732)。1 349例(36.15%)调查对象“生小病”时会选择前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户籍、年龄、文化程度、社会医疗保险情况、家庭月收入、健康自评情况、慢性病数量、家庭医生制度知晓情况、家庭医生签约情况及分级诊疗制度知晓情况是调查对象就诊机构选择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老年人、北京市户籍人口、有社会医疗保险、文化程度和收入较低、知晓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相关政策、签约了家庭医生的患者在“生小病”时更倾向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因此对于非北京户籍、无社会医疗保险患者人群,应努力提高医疗保障,加强健康宣教;同时提高基层医疗技术水平和就诊环境,加大医改政策的宣传力度,并继续扩大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吸引更多患者下沉基层。  相似文献   

20.
背景 随着我国老年流动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该群体面临的健康和就诊问题成为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和关注热点。目的 了解我国老年流动人口的常见病症患病情况、就诊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使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以6 478名60岁及以上的老年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收集老年流动人口个人及家庭特征、流动特征、公共服务利用情况、个人健康状况4个方面变量。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流动人口常见病症患病及就医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 6 478个有效样本中,健康自评结果显示,“健康”和“基本健康”的老年流动人口5 264人(81.2%),而实际患有高血压和/或糖尿病的比例为35.0%(2 270/6 478)。4 112人(63.5%)表示在1年之内出现过常见病症的症状,其中,仅有1 624人(39.5%)去医院就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同住家庭成员数、流动范围、流入地区、参加健康教育情况、参加医疗保险情况、自评健康情况及慢性病患病情况是老年流动人口是否患有常见病症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受教育程度、户口性质、流入地区、参加健康教育情况及自评健康情况是老年流动人口常见病症就诊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老年流动人口对自身健康的评价偏高,而就医主动性整体较差。老年流动人口常见病症的患病率和就诊情况受多维度因素影响。建议重点加强老年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力度,优化异地就医政策,关注老年流动人口医疗服务需求与利用情况,有效改善老年流动人口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