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家族聚集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中医分型与病毒载量及肝组织病理的关系。方法:随机采集临床确诊家族聚集性CHB患者65例和非家族型CHB患者95例,分别进行HBV-DNA载量、肝脏病理检测,并进行中医临床分型。结果:统计结果显示:CHB以湿热中阻为主,家族聚集型与混合型并无显著差异。而且湿热型HBV-DNA载量高(80.0%),肝脏炎症反应较明显而纤维化程度相对较低。结论:CHB以湿热中阻为主,家族聚集性CHB中医分型与混合型并无显著差异,但家族聚集性CHB病毒高载量、肝脏病理损伤较严重,这些都成为家族性乙型肝炎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其临床检验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7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参与研究,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在5种证型中除肝胆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之外其他证型极少,因此不在此次研究范围内。分别对两种证型的患者进行血清生化指标检测,同时查看患者的血清病毒标志物水平和乙肝病毒DNA(HBV-DNA)。结果经过对比研究,肝胆湿热证患者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谷氨酰转移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显著高于肝郁脾虚证患者(P0.05)。结论根据中医辨证分型,不同证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检验指标存在一定的差异,与其证型存在相关性,可以综合考虑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谷氨酰转移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检验指标为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中医证型与肝功能、血清中HBV-DNA载量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为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供思路。方法:对136例患者进行研究,观察肝功能、血清HBV-DNA载量及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结果:慢性乙型肝炎常见的证型依次为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肝肾阴虚及脾肾阳虚,其中湿热中阻型与肝功能(ALT、TBil)水平有相关性;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CD3+、CD4+、CD4+/CD8+)与中医辨证分型无明显相关性;HBV-DNA在湿热中阻型中复制最为活跃,肝郁脾虚型次之,在瘀血阻络型中最低;HBV复制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不宜作为划分湿热中阻证、肝郁脾虚证与瘀血阻络证的客观指标,湿热中阻型与肝功能水平及HBV-DNA载量正相相关,为中医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HBV复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5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同步检测乙肝5项、HBV-DNA。结果:HBV-DNA在湿热内蕴型中复制最为活跃,肝肾阴虚型次之,在脾虚湿盛、肝气郁结两型中最低。结论:乙肝后肝硬化常见的证型依次为湿热内蕴、肝气郁结、脾虚湿盛、肝肾阴虚及脾肾阳虚,均以血瘀为基础证型。HBV复制与肝硬化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病毒复制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关系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通过对198例5种中医证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病毒标志物及HBV-DNA检测结果结合中医辨证分型进行分析,初步探讨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复制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回顾性研究的方法。结果: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其中以肝胆湿热、肝郁脾虚和脾肾阳虚为其常见证型,占所调查对象的81.1%,而3型中又以肝胆湿热和肝郁脾虚为主,分别为40.9%和31.3%。肝胆湿热和肝郁脾虚患者病毒标志物有两种表型,即HBsAg(+)、HBeAg(+)、HBcAb(+)、HBV-DNA(+)或HBsAg(+)、HBeAb(+)、HBcAb(+)、HBV-DNA(+),提示病毒复制高度活跃,而脾肾阳虚患者病毒标志物以HBsAg(+)、HBeAb(+)、HBcAb(+)为主,提示病毒处于低复制状态。肝胆湿热型ALT、AST、TB IL等指标异常且显著高于其他证型(P<0.05);肝郁脾虚型仅次于肝胆湿热型,ALT、AST等指标异常且显著高于除肝胆湿热以外的其他证型(P<0.05)。结论:肝胆湿热型和肝郁脾虚型与病毒高复制状态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肝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焦虑抑郁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87例诊断为乙肝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并采用焦虑自我评估量表(GAD-7)和抑郁自我评估量表(PHQ-9)进行焦虑及抑郁评估。结果:乙肝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以痰瘀互结证(78例,占41.71%)及肝胆湿热证(47例,占25.13%)为主。乙肝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痰瘀互结证、肝胆湿热证患者焦虑人数明显高于抑郁人数(P均<0.05);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患者抑郁人数明显高于焦虑人数(P均<0.05)。乙肝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各中医证型的焦虑自我评估量表(GAD-7)评分严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痰瘀互结证>肝胆湿热证>肝肾阴虚证>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P<0.05);而抑郁症自我评估量表(PHQ-9)评分严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痰瘀互结证>肝肾阴虚证(P<0.05)。结论:乙肝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以痰瘀互结证、肝胆湿热证多见,痰瘀互结证及肝胆湿热证患者易合并焦虑,且痰瘀互结证患者焦虑程度最重,肝郁气滞证及肝郁脾虚证患者易患抑郁,且肝郁气滞证患者抑郁程度最重。  相似文献   

7.
血清NO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检测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湿热中阻证、肝郁脾虚证和肝肾阴虚证患者血清,氧化氮(NO)水平,探讨NO与慢性乙肝中医证型的关系,为慢性忆肝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临床检验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标准,42例患者中,肝胆湿热证型22例,肝郁脾虚证型20例,对两种证型患者进行生化检验,观察中医证型与临床检验相关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2例肝胆湿热证型患者体内AST、ALT、GGT、DBIL、TBIL等指标均明显高于肝郁脾虚证型,两种证型差异显著(P0.05)。结论:部分临床检验指标与中医证型(肝胆湿热证型、肝郁脾虚证型)存在相关性,相关指标的变化可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提供比较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胆石症(Cholelithiasis)患者中医不同证型与糖脂代谢以及血钙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胆石症患者128例,其中中医辨证属肝胆湿热证54例,肝郁气滞证30例,瘀血阻滞证28例,胆腑郁热证16例。所有受试者均行肝胆B超、血钙、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空腹血糖(FBS)等检查。结果:①胆石症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中以肝胆湿热证为主,其次为肝郁气滞证、肝阴不足证,瘀血阻滞证最少;②胆石症糖脂代谢异常以肝胆湿热证最为明显;③胆石症四种中医证型血钙水平相互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胆石症患者中医证型中以肝胆湿热证多见,湿热证患者糖脂代谢异常现象明显,湿热证与糖脂代谢/血钙等理化指标可作为胆石症易发因素的客观指标;糖脂代谢参与胆石症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其水平可作为胆石症中医辨证分型辅助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型肝炎病理诊断与中医证型关系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乙肝)病理组织学诊断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用以指导慢乙肝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观察58例临床诊断为慢乙肝患者肝组织病理变化,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对其中组织病理学诊断为慢乙肝48例进行病理学诊断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比较.结果 58例中有48例病理诊断与临床诊断相符,中医辨证肝胆湿热型的肝组织炎症程度较重,纤维化程度较轻;肝郁脾虚型者的结果相反,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乙肝患者,病变早期以肝细胞炎症为主,中医辨证以肝胆湿热型为特点,其次为肝郁脾虚型.随着疾病进展,肝组织病理损害以肝纤维化为主,中医证型以肝郁脾虚型为特点,至肝硬化阶段,瘀血阻络特点则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毛果  蔡光先  陈斌  廖亮英 《河南中医》2016,(11):1931-1933
目的:分析近五年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检索国内外涉及CHB中医证型分布的研究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2篇文献进行特征评价与证型分布统计。结果:出现频次前8位的证型分别为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肝胆湿热证、肝气郁结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2)》辨证分型基本一致。结论:CHB的中医辨证分型可以初步规范为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肝郁气滞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六种,人体体质的多元性与CHB自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分型标准难以囊括所有患者的证型。  相似文献   

12.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病毒核酸指标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肝炎(CHB)中医证型与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水平关系.方法:对260例CHB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及HBV-DNA定量检测,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各中医证型的HBV-DNA水平有一定规律性,按肝郁脾虚、湿热中阻、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顺序呈递减趋势.结论:CHB患者HBV-DNA水平与中医证型密切相关,可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部分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临床检验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到医院进行治疗的9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中医证型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肝郁脾虚证40例,肝胆湿热证5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肝胆湿热症患者相关肝功能指标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胆湿热证与肝郁脾虚症患者HBeAg、HBV-D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证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相关肝功能指标也存在一定差异,具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临床治疗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中医证型与阿德福韦酯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慢乙肝患者129例,中医辨证分型:肝郁脾虚型32例,湿热中阻型32例,肝肾阴虚型23例,脾肾阳虚型20例,瘀血阻络型22例。全部患者给予阿德福韦酯10 mg每日1次口服,观察各证型的疗效。结果阿德福韦酯疗效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HBV-DNA阴转率、肝纤维化改善方面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与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阿德福韦酯治疗慢乙肝疗效与慢乙肝中医证型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后肝硬化是慢性乙型肝炎进展至终末期的常见表现,临床治疗一直收效甚微。中医辨证治疗乙肝后肝硬化具有独特作用。近年来,中医药在临床辨证及对证治疗慢性病已经有了大量的探索,但复杂的“病”、“证”关系依然制约了中医药治疗乙肝后肝硬化的发展。本文从乙肝后肝硬化病证机制出发,分别从基因、蛋白、代谢及表观遗传学水平阐述了乙肝后肝硬化“病”的分子机制及“证”的生物物质基础。并展望了基于病证结合的中医精准医疗在乙肝后肝硬化个性化治疗上的应用前景,以期为乙肝后肝硬化中医精确治疗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28B(IL-28B)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关系。方法选择112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IL-6、IL-28B及TNF-α水平,分析各指标水平与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型以肝气郁结证所占比例最高(43.8%),其次依次为瘀血阻络证(18.8%)、湿热蕴结证(11.6%)、水湿内阻证(10.7%)、脾肾阳虚证(8.0%)、肝肾阴虚证(7.1%)。肝肾阴虚证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均<0.05),脾肾阳虚证患者血清IL-28B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均<0.05)。结论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血清IL-6、IL-28B、TNF-α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谭竞 《时珍国医国药》2005,16(5):426-427
我国目前临床常见的慢性肝病主要有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乙肝)和肝炎后肝硬化,由于我国属乙型肝炎感染高度流行区,肝炎后肝硬化又是目前人群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特长,是当前中医学发展的重要契机,而确定中医证型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前提。因此对慢乙肝、肝炎后肝硬化的中医辨证客观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研究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随着现代研究手段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复方黄根颗粒治疗不同证型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为辨证使用复方黄根颗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同时辨证为肝胆湿热、湿邪困脾、肝郁血瘀、肝郁脾虚、肝郁气滞5个证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各30例,均予复方黄根颗粒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证候积分、肝功能、血清HBV-M、HBV-DNA及部分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和Ⅳ型胶原(Ⅳ-C)三项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有效率肝郁脾虚和肝郁血瘀型〉湿邪困脾和肝胆湿热证〉肝郁气滞证;症状改善、丙氨酸转移酶(ALT)和门冬氨酸转移酶(AST)降低以及血清HBV-DNA水平降低以肝胆湿热、湿邪困脾、肝郁血瘀、肝郁脾虚证更明显(P〈0.01),且各证疗效相当,肝郁气滞证稍差,但也明显改善和降低(P〈0.05);肝胆湿热、湿邪困脾、肝郁血瘀、肝郁脾虚证均有HBeAg阴转和抗HBe阳转,以肝郁脾虚证最明显,肝胆湿热、湿邪困脾、肝郁血瘀次之,肝郁气滞证无HBeAg阴转和抗HBe阳转病例。血清HA、LN和Ⅳ-C各证型均有明显下降(P〈0.01),各证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复方黄根颗粒对不同证型的慢性乙型肝炎均具有改善症状、保肝降酶、抗乙肝病毒、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其总体疗效以肝郁脾虚和肝郁血瘀型最为显著,其次为湿邪困脾和肝胆湿热证,肝郁气滞证更次之。辨证使用复方黄根颗粒会取得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临床检验指标的相关性。方法:以中医证型诊断标准为依据,纳入2016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型32例和肝郁脾虚证型30例作为观察的主要对象。探究慢性乙型肝炎两种中医证型与临床检验指标的相关性。结果:①肝胆湿热证型中的ALT、TBIL、GGT、AST、DBIL指标比较肝郁脾虚证型,明显偏高,上述指标的组间比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肝胆湿热证型的阳性率为78.13%,肝郁脾虚证型的阳性率为46.67%,阳性率指标的组间比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临床检验指标同中医证型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临床诊断和治疗可起到参照作用。  相似文献   

20.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与细胞因子病毒指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细胞因子及病毒指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对400例慢乙肝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检测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白细胞介素-2、10、12(IL-2、IL-10、IL-12)、HBV-DNA、HBV标志物。结果:肝郁脾虚、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证CD4渐降而CD8、CD4/CD8渐升(P<0.01);湿热中阻证与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证相比CD8明显降低而CD4/CD8渐高(P<0.01);慢乙肝各中医证型的IL-2、IL-10、IL-1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肝郁脾虚、脾肾阳虚组HBV-DNA定量>1.0×105cop ies/mL、HBVeAg及抗K-HbcIgM(+)均高于湿热中阻、瘀血阻络组(P<0.01或P<0.05)。结论:细胞因子、病毒指标检测可为慢乙肝中医辨证的客观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