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无症状性脑梗死与脑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ACI)与脑血管性痴呆(VD0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对62例脑血管性痴呆患者和62名正常老年人进行CT或MRI检查,比较两组ACI发生情况。结果:62例正常老年人中发现ACI11例(17.7%),62例VD中发现ACI32例(51.6%),显著高于正常组(P〈0.005),结论:ACI与VD密度相关。  相似文献   

2.
社区老人Blessed痴呆量表5年随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社区老人5年间Blessed痴呆量表(BDS)总分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810名初检时正常的社区老人5年后再次完成BDS测验。按DSM-Ⅲ-R诊断痴呆。结果 (1)痴呆组平均每年下降3.3分;非痴呆组每年下降0.36分;(2)痴呆组在不同年龄、教育程度、性别的认知减退速度均高于非痴呆组;(3)BDS可以分成以下4个因子:时间定向、地点定向、记忆能力。结论 BDS在老人的认知损害评  相似文献   

3.
加里福尼亚痴呆行为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检测加里福尼亚痴呆行为问卷(CDBQ)的信度与效度。方法对60例Alzheimer病(AD)患者进行测试,其中有48例患者完成二倍照料者的联合评定。结果CDBQ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Cornbach’sα=0.7863,p〈0.01,联合检测的一致性高,ICC=0.8508,P〈0.01。与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分相比,相关系数r=0.36,P〈0.01,平行效度较好。结论CDBQ中译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脑脊液中β-淀粉样蛋白量的变化对Alzheimer病(AD)和血管性痴呆(MID)的临床诊断有无鉴别意义。方法用单克隆抗体、ELISA方法检测两种痴呆患者各16例和健康对照组31例脑脊液中β-淀粉样蛋白(AP1-40)的含量。结果在年龄构成和痴呆程度无明显差异的AD和MID两组间,脑脊液中AP1-40的含量有明显差异。AD组A值为0.217~0.380,平均0.274;MID组为0.241~0.492,平均0.290;AD组明显低于MID组。对照组A值为0.228~0.567,平均0.311,明显高于AD组(P<0.01)而与MID组间差别不明显(P>0.05)。结论根据本研究结果,对于临床已诊断为痴呆的病例,检测脑脊液中β-淀粉样蛋白的含量对AD和MID的鉴别可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1  
目的调查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病率及其与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二阶段法,在1987年调查的基础上,于1992年对上海市静安区的居民进行调查。按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3版修订本、美国神经病和言语障碍和中风研究所/阿尔茨海默病和相关疾病协会的标准诊断痴呆和AD。结果1992年在实访的3024人中,痴呆和AD的年发病率:55岁以上为0.71%和0.42%,60岁以上为0.91%和0.56%,65岁以上为1.31%和0.89%。经单因素、双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示,发病率与性别无关,与年龄及教育程度密切相关。结论痴呆和AD的发病率与世界各国报道相似。教育对痴呆的发生具保护作用,文盲为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追踪调查了26例混合型痴呆(MIX)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多发梗塞性痴呆(MID)及Alzheimer病(AD)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发现其临床特点倾向于MID,神经体征的出现比AD更能提示有脑损害,近期疗效明显优于AD组。门诊随访8个月,病情波动者明显多于AD组,病程中恶化者明显少于AD组。二次CT对照表明,33.3%的MID和75.0%的AD发展成脑萎缩和梗塞并存的混合性脑损害,提示一部分MIX者由MID发展而来,并非完全是老年性痴呆的一个亚型。其疾病本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CT对Alzheimer病和多发梗塞性痴呆的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50例明确诊断及CT证实的Alzheimer病(AD)和多发梗塞性痴呆(MID),患者进行分析,发现AD的两脉络球间距离与侧脑室部间最大外径之商和头颅内横径与侧脑室体部间最大外径之商均值比MID为小(P〈0.001);第三脑室和外侧裂最大宽度比MID为大(P〈0.01~0.001),有无高血压中风史与脑室系统各部位退行性改变无直接关联,作者认为:AD和MID的CT表现主要区别在侧脑室体部晨  相似文献   

8.
社区老年人5年随访中痴呆等疾病的死亡率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为了分析痴呆致死亡的危险性并探讨其它疾病对寿命的影响,对3531名社区老年人(≥65岁)进行5年随访调查,其中的197例痴呆中Alzheimer病(AD)127例、血管性痴呆(VD)53例、其它痴呆(OD)17例。除统计死亡率外,采用Cox法予相对危险性(RR)及归因危险性(AR)分析。结果显示,痴呆的年死亡率达19.89%,其中AD、VD和OD分别为17.68%、25.70%及21.71%。按年龄分组计算,65~74岁组痴呆的RR值(AD5.35,VD7.19)接近恶性肿瘤(5.58);≥75岁组痴呆的RR值高于所有其它疾病,各种痴呆死亡归因危险性(AR合计值)高达23.71%。提示AD和VD均是导致死亡的恶性疾病,≥75岁者尤甚,亟待在社区防治中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进展王群,钱采韵老年期痴呆主要有血管性痴呆(VD)和Alzheimer病(AD)两大类。日本老年期痴呆中60%~70%属VD,AD只占30%~40%;而欧美相反,85%~90%为AD[1]。临床上区别VD和AD多采用Hachinski...  相似文献   

10.
对某老人院内376例老年人进行了痴呆患病率和痴呆病因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中15例死亡患者进行了病理和临床对照研究。主要结果:(1)临床痴呆调查发现,376例中,痴呆及可疑痴呆者120例,占调查总数31.9%;其中HDS在10分以下的肯定痴呆患者44例,占调查总数11.7%,占HDS异常得分者总数36.7%。不同年龄及文化背景各组中HDS异常者的比率无显著异差.(2)对44例肯定痴呆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分类,结果显示痴呆患者中可能为SDAT者27例(60%);MID者8例(17.5%);MIX者9例(22.5%),SDAT比例大于MID和MIX,P<0.01.(3)15例脑病理检查结果表明,7例临床检查有痴呆症状的患者中,4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为SDAT,3例符合MID诊断.8例临床智力正常者,无1例发现SDAT改变.上述结果表明SDAT在我国老年人中的发病率可能高于MID.  相似文献   

11.
MIX,AD及MID的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调查了MIZ、AD及MID三组患者的病程特征和临床表现。结果发现,MIZ者以男性多见,发病年龄较晚,隐袭起病进行发展的痴呆为多,高血压史不突出,BSSD得分较低,与MID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0.01);中风发生率、局限神经体征较AD者多见(P〈0.01)。但三组疾病临床有不少相似之处,诊断较为困难,CT能及时确诊脑损害部位、程度、性质及范围,可作为诊断的主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2.
社区老年期痴呆的发病率及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社区老年期痴呆的发病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以1992年上海县8个乡(镇)老年期痴呆患病率调查时的1515例样本对象(按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出的实访样本数),4.5年后进行老年性痴呆的发病率调查,并对初筛中MMSE分值较低者226人作载脂蛋白E基因分型。结果在5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痴呆的年发病率为0.53%,其中AD的年发病率为0.34%,VD(血管性痴呆)为0.15%,其它痴呆为0.04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编制晚期痴呆严重度量表(ADSS)并检验其性能。方法 以Bedford Alzheimer Nursing Scale为蓝本,修改成122页4级评分的ADSS,并在住院的67例Alzheimer病(AD)、25例多发梗塞(MID)中,检验其信度、效度。结果 内部一致性r为0.62 ̄0.93,α为0.87;3位评定员12例联合评定ICC为0.82;与临床判断相比,基本一致;在1年中作3次评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SPECT对诊断和鉴别Alzheimer病(AD)及血管性痴呆(VD)的价值。方法 对37例正常老人,36例AD作SPECT,比较三组脑血流灌注特点。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D除双侧枕叶外,其余各部位放射性计数比值均显著降低(P〈0.05);与VD相比,AD双侧额叶和左顶叶的放射性计数比值显著降低(P〈0.05)。VD与对照组均表现为放射性计数比值双侧不对称,右侧大于左侧;VD还表现为单一  相似文献   

15.
脑血管性痴呆局部脑血流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的脑循环变化。方法采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99m-ECD标记,定量测定血管性痴呆(VD)、多发性脑梗塞(MI)及正常老年人各10例的局部脑血流量。结果VD组各脑叶及基底节区平均脑血流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VD组比MI组额颞叶皮质血流量明显减少(P<0.01,P<0.05);VD额叶皮质脑血流量改变与神经心理测试MMSE呈正相关(r=0.692,P<0.05)。结论VD存在全脑广泛的脑血流灌注降低。额叶皮质血流灌注降低与痴呆的发生及痴呆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SPECT局部脑血流定量测定对于VD的预测及早期发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多发性梗塞性痴呆脑血流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99M、TC-ECD和SPECT对30例多发性梗塞性痴呆(MID)、30例多发性梗塞(MI)进行局部脑血流断层显像,以灌注缺血容积(DV)指数为评价灌注减低范围的指标。结果表明:MID组的DV指数明显大于MI组(P<0.001),MID组的皮层下型与皮层型之间DV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痴呆组血流灌注减低范围较无痴呆组广泛。皮层血流灌注减低为皮层下型MID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农村老年期痴呆和Alzheimer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了解农村老年期痴呆和Alzheimer流行病学情况。方法;采用两阶段调查法对四川省新津县农村三个乡,共60个自然村5987名65岁以上老人进行老年期痴呆及Alzheimer病流行学调查。结果;发现老年期痴呆患病率为1.74%,Alzheimer病(AD)的患病率为1.4%,血管性痴呆为0.18%,混合性痴呆0.05%,其他痴呆0.07%。痴呆患病率以女性为高,并随年龄的增长而急剧升高,不同文  相似文献   

18.
阿尔采木病经颅多普勒检查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经颅多普勒检查28例阿尔采木病和30例多发梗塞性痴呆,发现脑血液流速均显著低于同龄正常对照组(P〈0.05)。此两患者组无明显差异(P〉0.05)。AD组TCD异常率为78.6%,其中颅内段血管狭窄为28.6%,颅外段血管狭窄为42.9%,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为7.1%,提示两患者组的脑动脉病理改变基本相仿,对临床有关因素有治疗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南京地区老年期痴呆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老年期痴呆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采用三阶段调查方法,对南京地区4个居委会和1个乡,共计3268名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老年期痴呆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老年期痴呆的患病率为1.47%,Alzheimer病(AD)为0.95%。脑血管性痴呆(VD)为0.49%,其他痴呆为0.03%。结论:老年期痴呆已成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而且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非常大,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痴呆患者423例MMSE和BBS测试结果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为了深入探讨智能的亚项及其影响因素,对临床诊断为痴呆的423例患者进行了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和Blesed行为量表(BBS)的测试,应用多元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及t检验对测试结果进行了智能亚项及其影响因素的深入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与MMSE总分及其4个智能亚项(认知、记忆、语言、运用和视空间技能)和BBS总分均有密切关系(P<0.001);MMSE总分及其4个智能亚项和BBS总分各项之间均密切相关(P<0.001);轻度和中度痴呆患者两组间各智能亚项差异显著(P<0.001)。结论:MMSE和BBS结合使用是评价痴呆的好方法。各智能亚项均能反映痴呆的程度。文化程度为影响痴呆患者智能的最主要的和独立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