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7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不同心功能状态下的冠心病患QT离散度(QTd)的变化。方法:测量60例健康人、82例冠心病心功能Ⅱ级、90例心功能Ⅲ级、114例心功能Ⅳ级患QTd及校正的QTd(QTcd),并作组间比较。结果:冠心病心力衰竭患QTd、QTcd有显延长(P<0.01);不同心功能组别QTd、QTcd均较对照组显延长(P<0.01);心功能Ⅳ级组较心功能Ⅱ级与Ⅲ级组、心功能Ⅲ级组较心功能Ⅱ级组亦均显延长(P<0.01)。结论:冠心病心力衰竭患体表心电图QTd、QTcd显延长,且随心功能不全程度加重有逐渐延长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 回顾性单盲法分析11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QT离散度(QTd)、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和JT离散度(JTd)。结果 AMI室性心律失常组47例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69例QTd,QTcd,JTd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并且QTd,QTcd,JTd≥60ms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55.9%,53.1%,52.3%,≥100ms者100%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结论 在临床上QTd,QTcd或JTd≥60ms即预示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对67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QT离散度测定结果分析表明:(1)AMI组与对照组比较QTd、QTcd明显延长,有显性差异(P<0.01)。(2)心律失常组与无心律失常组比较QTd,QTcd明显延长,有显性差异(P<0.05)。(3)QTd异常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QTd正常组,说明QTd大于65ms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4)不同部位梗死,多部位梗死间QTd,QTcd比较无显差异。提示QTd延长对预测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桦  刘海燕 《吉林医学》2009,30(20):2417-2418
目的:分析QT离散度(QTd)与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及室性心律失常(VA)的关系。方法:选择高血压患者95例,检测其体表12导联同步记录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高血压LVH与非LVH的QTd分别为(62.4±24.3)ms及(51.5±23.7)ms,LVH明显高于非LVH者(P〈0.05)。直接相关分析显示QTd与LVH、LVMI(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呈正相关。室性心律失常Lown′sⅢ级以上者QTd明显高于Lown′sⅡ级以下者。QTd≥60ms者Lown′sⅢ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4.9%,明显高于QTd〈60ms者(14.9%)。此标准预测Lown′sⅢ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37.95%和29.85%。结论:高血压伴LVH者QTd明显高于非LVH者,其QTd的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Lown′s分级有关,其中QTd≥60ms者Lown′sⅢ级以上的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明显高于QTd〈60ms者,故QTd可作为预测高血病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倍他乐克对高血压性心脏病(HHD)患者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及室性心律失常(VA)的影响。方法将8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40例在基础治疗上加用倍他乐克25—100mg/d,疗程1年。治疗前后测QTd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结果治疗前治疗组QTd为(71.75±14.03)ms,VA发生率为35%,对照组分别为(68.60±14.99)ms和35%;治疗后治疗组QTd为(60.83±15.00)ms,vA发生率为15%,对照组分别为(67.73±11.96)ms和25%,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HHD患者长期应用倍他乐克可明显降低QTd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对心功能衰竭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纽约心功能分级Ⅱ级及Ⅲ级患者,随机分为卡维地洛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40例。常规治疗组应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硝酸酯类制剂、ACEI及洋地黄制剂;卡维地洛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起始剂量为3.125 mg/次,每天2次,1周后剂量加倍,4周内逐步增加至最大耐受量。随访6个月,监测治疗前、后心率、QTd及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治疗6个月后.卡维地洛治疗组心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5),较常规治疗组也明显降低(P<0.01);卡维地洛治疗组OTd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较常规治疗组也明显降低(P<0.05),卡维地洛治疗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0.05)。结论卡维地洛可明显降低心功能衰竭患者心率,缩短QTd,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对心律失常患者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及心律失常5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高血压与左心室肥厚及心律失常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5例作为研究组,健康老年人39例作为对照组,分别用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及QT间期离散度测定左心室厚度、重量;心律失常发生的频次、严重程度。结果:LVH患者的LVMI、VA、QTd的值与无LVH患者及健康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另外QTd〉60ms患者与QTd〈60ms患者在VA、CVA的发病率方面相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LVH患者VA、复杂VA以及VT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及无LVH者。LVH伴有复杂VA、SVT的患者QTd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8.
直接PTCA和溶栓对急性心肌梗塞的QT离散度的不同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直接PTCA和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QT离散度(QTd)及QTc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对50例AMI患者行直接PTCA,使病变血管血流达到TIMI血流3级,于PTCA术前、术后2小时、48小时作同步12导心电图并测量QTd及QTcd。并与50例AMI患者行溶栓治疗进行比较。同时与50例冠脉造影正常者对照。结果:AMI组与正常对照组间QTd及QTcd有极显著差异。有室性心律失常的AMI患者其QTd和QTcd明显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患者(P<0.05),PTCA组经PTCA术后其QTd和QTcd下降(P值均<0.01),室性心律失常好转。经静脉溶栓组其QTd和QTcd也下降,但两者下降的程度不同,经PTCA术组其QTd和QTcd下降的程度高于静脉溶栓组,两者差异显著。结论:成功的直接PTCA和静脉溶栓均可降低AMI患者的QTd和QTcd,以往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QT间期离散度(QTd)与JT间期离散度(JTd)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61例AMI患者及70例正常对照组的QTd、JTd及校正后的QT与JT间期离散度(QTcd、JTcd)。结果:(1)AMI组QTd、JTd较对照组显著增大(均P<0.001)。(2)不同梗死部位的QTd、JTd无明显差异(P>0.05)。(3)合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者明显大于无室性心律失常者(P<0.001),(4)心源性死亡组显著大于未死亡者。(5)EF≤45%组大于EF>45%组(P<0.01)。结论:AMI早期QTd、JTd显著增大,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心源性死亡及心功能状况密切相关,提示QTd的测定对预测心脏事件和猝死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王静  郭其凤  汤进 《重庆医学》2015,(31):4413-4415
目的:探讨心电图QRS波群时限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QRS波群时限大于或等于110ms62例,列为观察组,QRS波群时限小于110ms48例,列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血浆N‐pro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析观察组QRS波群时限与血浆N‐proBNP水平、LVEF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NYHA心功能Ⅱ级构成比为27.4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00%,Ⅳ级构成比为43.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2.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Ⅱ级=12.366,χ2Ⅳ级=15.332,P<0.05);观察组血浆N‐proBNP水平、LVE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N‐proBNP=18.771,tLVEF=16.318,P<0.05);观察组患者QRS波群时限与血浆N‐proBNP水平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r1=0.62,r2=-0.65,P<0.05);观察组死亡、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急性肺水肿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s死亡=18.315,Fisher′s心源性休克=10.773,Fisher′s恶性心律失常=9.185,Fisher′s急性肺水肿=12.317,均P<0.05),且QRS波群时限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呈正相关(r=0.56,P<0.05)。结论在心电图QRS时限大于或等于110ms时,AMI患者心电图QRS波群时限越长,心功能越差,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1.
对35例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入院心电图的QT间期离散度(QTd)及JT问期离散度(JTd)进行了测定。结果:DCM持续性室速及/或原发性室颤(VT/Vf)患者QTd及JTd均显著高于无VT/Vf组(QTd86.30±24.70ms,41.20±10.60ms,P<0.01。JTd83.50±26.30ms,38.50±12.40ms.P<0.01)。提示:QTd或JTd增大.VT/Vf发生可能性增大。认为;QTd及/或JTd可作为评估DCM近期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生脉注射液对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心电图QT离散度(QTd)的影响,为生脉注射液对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恶性心律失常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治疗组52例,在传统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30~60mL加入5%葡萄糖液静滴,每天一次,连用10d,常规治疗组58例,采用传统的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连续治疗10d,应用体表12导联心电图机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QTd的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前QTd无显著差异,治疗后治疗组QTd为(35.14±10.13)ms,对照组为(44.21±12.12)ms,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生脉注射液能明显降低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QTd,预防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 讨 QT离 散 度 (QTd)与 心 功 能 不 全 的 心 律 失 常 与 心 功 能 严 重 程 度 及 预 后 关 系 。 方 法 : 用 同 步 12导 联 心 电 图 机 描 记 116例 心 功 能 不 全 和 50例 正 常 对 照 组 的 QTd。 结 果 : 心 功 能 不 全 病 人 中 恶 性 心 律 失 常 组 和 心 功 能 Ⅲ 级 及 以 上 组 的 QTd明 显 大 于 正 常 对 照 组 (P<0 01)、 QTd60- 100ms组 , QTd>100ms组 的 恶 性 心 律 失 常 发 生 率 , 心 功 能 Ⅱ 级 及 以 上 发 生 率 , 住 院 期 间 病 死 率 明 显 增 加 与 QTd<60ms组 对 照 有 显 著 性 差 异 (P分 别 <0 05、 <0 01)、 结 论 : QTd可 作 为 心 功 能 不 全 患 者 发 生 恶 性 心 律 失 常 心 功 能 损 害 程 度 及 预 后 的 评 估 方 法 。  相似文献   

14.
叶忠  张克智 《南通医学院学报》2001,21(4):363-363,366
为研究QT离散度(QTd)对扩张性心肌病(DCM)发生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观察52例DCM、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并设“良性”室性心律失常组作对照。 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无室性心律失常或LownⅠ~Ⅱ级室性心律失常DCM组的QTd、QTc明显延长(P<0.05)。发生LownⅢ—Ⅳ级室性心律失常(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DCM组的QTd、QTc、QTcd、QTmax明显延长(P<0.05-0.01),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DCM组与无室性心律失常或LownⅠ~Ⅱ级室性心律失常DCM组相比较,QTd、QTcd明显延长(P<0.05)。DCM患者QTd、QTcd明显延长时发生复杂性心律失常的机率明显增高,应加强对此类DCM患者心律失常的控制与预防。  相似文献   

15.
郭双菊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2):1008-1009
目的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心电图QRS波群时限与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的关系,指导判断预后与治疗。方法入选120例心力衰竭患者,根据QRS波群时限分为≥120ms组和〈120ms组,分析2组QRS波群时限与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痛死率的关系。结果QWS波群时限≥120ms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1年内病死率与QRS波群〈120ins组心力衰竭患者对照明显恶化,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QRS波群时限延长(≥120ms)可作为心力衰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不良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6.
QT离散度对不稳定性心绞痛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 (QTd)变化与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危险度分层的关系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不稳定性心绞痛 1 0 6例 ,根据Braunwald分级按危险度分为Ⅰ、Ⅱ、Ⅲ级。分别比较其QTd的变化。观察不同QTd患者住院期间心脏性猝死、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分析了QTd值增大对UAP近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BraunwaldⅠ级、Ⅱ级、Ⅲ级的QTd分别为 3 8 3± 6 6ms、5 0 2± 7 4ms、73 3± 1 2 4ms两两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 2 2 2 % ( 1 /45 ) ,2 2 85 % ( 8/3 5 )和 46 1 5 % ( 1 1 /2 6)。BraunwaldⅡ级和Ⅲ级与Ⅰ级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危险度增大时 ,QTd随着增大 ,并与患者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胺碘酮,美西律,普罗帕酮有效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前后QT离散度(QTd)的变化。方法:采用随机、单盲的方法,测定3组病人用药前及用药后一周或两周的QTd.QTCd及RR间期.结果:用药前3组的QTd.QTcd及RR间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后按碘酮组的QTd,QTcd明显降低(QTd37±15ms与21±9ms,QTcd41±17ms与23±10ms.P<0.05),RR间期明显延长;美西律及普罗帕酮组用药前后QTd,QTcd.RR间期无显著性变化(P>0.05)。用药后胺碘酮组的QTd.QTcd显著小于别外两组(QTd21±9ms与35±8ms,37±13ms,QTcd23±16ms与39±11ms,39±14msP<0.05));但RR间期显著长于另两组。结论: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有效者胺碘酮降低QT离散度.而美西律,普罗帕酮对QT离散度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叶萍 《河北医学》2015,(6):956-959
目的:研究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 )患者心电图QRS时限延长与心功能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就诊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11例。按心电图QRS时限是否>110ms,分为QRS时限正常组135例(QRS时限≤110ms),QRS时限延长组176例(QRS时限>110ms)。分别检查两组患者的N末端脑钠肽前体(NT proBNP)浓度,心功能,Killip分级及主要住院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QRS时限延长组患者NT-proBNP 浓度、Killip分级水平均显著高于QRS时限正常组,而左心射血指数(LVEF)显著低于QRS时限正常组(P<0.05)。与QRS时限正常组比较,QRS时限延长组患者心律失常、心衰或休克、急性肺水肿、再梗死及住院病死的发生率均显著增高( P<0.05)。结论:QRS波时限延长的老年AMI患者心肌梗死面积大,心功能和预后差。因此,在全面评估AMI患者预后时,要考虑心电图QRS时限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QTd)及校正后QT离散度(QTcd)的影响及与近期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116例确诊为AMI的患者,分成溶栓组和非溶栓组,测量每例患者心梗后的QTd和QTcd,并对两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猝死及心衰的QTd进行比较。结果:QTd、QTcd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两组恶性心律失常、猝死、心衰的QTd值比较关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AMI溶栓治疗后QTd、QTcd明显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衰、猝死的发生率降低,临床上可通过QYd测量来判断AMI患者近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PTCA对不稳定心绞痛患QT和JT离散离的关系,方法:测定45例不稳定心绞痛患(心绞痛组)PTCA术前/后QT离散度(QTd)和JT离散度(JTd),同时以45例冠脉造影正常为对照(对照组0,结果:心绞痛组TPCA术后QTd和JTd显减少(P<0.01),对照组冠脉影术前,后QTd和JTd无显改变;心绞痛组PTCA术前与对照组比较,QTd,TJd显增加(P<0.01)。结论:不稳定心绞痛患PTCA术后QTd,JTd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