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并发吞咽困难及流涎的效果。方法:对住院的27例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和流涎的患者进行吞咽有关的器官功能训练、摄食训练、针灸等综合康复治疗,评定治疗前后的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平均治疗21d,27例经过综合康复,显效6例,有效1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9%(24/27),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4.0,P<0.05);15例b-e级流涎经训练后转为a-c级,流涎控制的有效率为100%,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40,P<0.01)。治疗前后饮水试验评分与吞咽障碍评分相同。结论:临床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及流涎患者的功能恢复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减重平衡训练法与促通技术平衡训练法对提高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差异。方法:85例脑卒中恢复期(病程1-6个月)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减重平衡法训练组)42例和对照组(促通技术法平衡训练组)43例。治疗组用美国产Pnew-weight减重支持系统对患者进行坐位或站位平衡训练。对照组用神经肌肉发育促进技术训练坐位或站位三级平衡。两组患者都做平衡训练1个月,每天练习平衡能力30min,每周训练6d。对全部85例患者的平衡能力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来评价;ADL用日常生活活动分析评估表来评价。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后组间比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BBS评分分别为27.10&;#177;15.52和43.56&;#177;16.24,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4.80,P&;lt;0.01);活动分析评分分别为34.69&;#177;16.51和51.26&;#177;15.12,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4.86,P&;lt;0.01)。对照组治疗前后BBS评分分别为29.61&;#177;14.33和36.53&;#177;15.5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21,P&;lt;0.05);活动分析评分分别为31.24&;#177;15.62和43.36&;#177;17.2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37,P&;lt;0.01)。两组治疗后比较,BB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04,P&;lt;0.05);活动分析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25,P&;lt;0.05)。结论:减重平衡训练法比传统促通技术平衡训练法更有效。  相似文献   

3.
钱开林  王彤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5):5210-5211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治疗1,3,6个月后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unctional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FCA)评分的变化。方法:4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19例)。治疗组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包括:①偏瘫医疗体操。②神经肌肉促进技术。③肌电反馈治疗。④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⑤康复护理。⑥针灸治疗。对照组只给予常规康复指导。治疗前、治疗1,3,6个月后分别进行FCA评定。并将评定数据加以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FCA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67.53&;#177;16.81)分,优于对照组(59.96&;#177;20.97)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6648,P&;lt;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85.50&;#177;16.52)分,高于对照组(77.84&;#177;16.74)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7048,P&;lt;0.05);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94.73&;#177;13.54)分,对照组(85.34&;#177;12.81)分,差异有显著性义(t=2.3195,P&;lt;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短期及长期功能恢复均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4.
乙哌立松缓解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随机对照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乙哌立松对脑血管疾病后肌张力增高的作用及其对脑卒中后早期康复的作用。方法:将60例脑血管意外后早期肌张力增高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用乙哌立松50mg,3次/d,总疗程为1个月。观察两组在第2,4周时的Ashworth评分和Brunstrum分级。结果:Ashworth评分显示两组在服药前上下肢肌张力高低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1.42,P&;gt;0.05),治疗后2周,两组上下肢肌张力改变情况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20.42,P&;lt;0.01),4周后差异仍存在非常显著性意义(X^2=22.49,P&;lt;0.01)。Brunstrum分级显示两组治疗前运动障碍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24,P&;gt;0.05),治疗后2周,治疗组运动障碍明显好转(X^2=21.87,P&;lt;0.01),治疗后4周,治疗组1级1例,2级3例,3级9例,4级10例,5级5例,6级2例;对照组1级1例,2级5例,3级13例。4级7例,5级4例,两组差异仍存在非常显著性意义(X^2=22.50,P&;lt;0.01)。结论:乙哌立松对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痉挛有改善作用,明显促进运动功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颈、胸段创伤性脊髓损伤后肌痉挛患者综合康复治疗疗效及病程对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根据其病程将30例颈、胸段创伤性脊髓损伤后肌痉挛患者分为早期组和晚期组,并分别给予运动治疗、热疗及气压式四肢血液循环促进装置等综合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痉挛评分法(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AS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16.170,P&;lt;0.0001;t=6.00,P&;lt;0.0001),并且早期组疗效优于晚期组(t=-5.014,P&;lt;0.01)。结论:对于创伤性脊髓损伤后肌痉挛应尽早采取综合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6.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景凤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5):5372-5372
目的 观察针刺对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治疗效果及对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从353例脑卒中患者中选择合并脑卒中后抑郁状态患者129例,分为针灸治疗组89例,多塞平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醒脑开窍、舒神开郁、调畅气机针刺法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总评分平均为(19.35&;#177;4.33)分,治疗后HAMD总评分平均为(11.12&;#177;5.45)分,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1.1543。P&;lt;0.01),其中临床治愈24例,显效26例,有效3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1.0%。对照组,治疗前HAMD总评分平均为(20.02&;#177;4.87)分,治疗后HAMD总评分平均为(15.63&;#177;6.79)分,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3228。P&;lt;0.01)。其中临床治愈6例,显效7例,有效14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7.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MBI,FMA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3.5999。24.2105,P&;lt;0.01;t=12.0491,8.6385,P&;lt;0.0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1.1930,P&;lt;0.01)。结论 针刺疗法与多塞平均能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状态且能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但针刺组总有效率高于多塞平治疗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对性的膝关节分离运动强化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45例能步行但无膝关节分离运动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3例进行常规训练,强化组22例进行膝关节分离运动强化训练。训练前和训练2个月后评估Fugl-Meyer评价法中下肢项,6min步行距离和10m步行时间。结果:患者FMA评分(下肢项)对照组训练前为15.46分,训练后为17.51分,训练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强化组训练前为16.28分,训练后为25.63分,训练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步行能力强化组训练前后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对照组差异亦具显著性意义(P&;lt;0.05),但训练后强化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lt;0.05)。2个月后出现膝关节分离运动患者对照组为13%(3/23),强化组为55%(12/22),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针对性的膝关节分离运动强化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改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 pression,PSD)及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以进一步认识PSD与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关系。方法:应用Meta分析对20项研究中PSD及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康复影响的对照研究进行再分析,评价其综合显著性差异和效应大小。结果:①脑卒中患者中抑郁组与非抑郁组的CSS评分比较:综合检验Z=8.0628,自由度16,P&;lt;0.001;效应大小:d平均=0.7031。②抑郁组抗抑郁治疗前后抑郁症状的改善情况比较:综合检验Z=51.8899,自由度26,P&;lt;0.001;效应大小:d平均=3.6761。③抑郁组抗抑郁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比较:Z=30.3631,自由度30,P&;lt;0.001;效应大小:d平均=1.868。④抑郁治疗组与对照组抑郁症状改善程度的组间比较:Z=24.7187,自由度26,P&;lt;0.001:效应大小:d平均=2.3253。⑤抑郁治疗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改善程度的组间比较:Z=11.5910,自由度30,P&;lt;0.001;效应大小:d平均=0.80。结论:PSD与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相关;抗抑郁治疗不仅能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而且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9.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并进行半年随访。方法 选择4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在病情稳定情况下,即开始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不给予上述治疗,任其自然恢复。两组治疗前后进行测评,运动功能评定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法(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巴氏指数(Barthel)评定。结果 治疗组在入选时、康复1,3,6个月后在FMA和改良巴氏指数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两组患者治疗前FMA,FIM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相比,康复组运动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在病情平稳后给予以Bobath技术为主的康复功能训练,对于减轻脑痉挛,预防挛缩畸形及提高患者的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功能训练配合针灸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对32例住院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运动疗法、作业训练及针灸等综合康复治疗,采用Brunnstrom法和香港版活动分析法评定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结果 平均治疗(40.0&;#177;7.0)d,偏瘫侧上下肢体运动功能Brunnstorm分级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治疗前、后患者的整体功能活动、自理活动得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01)。结论 功能训练配合针灸治疗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康复干预对瓣膜置换术患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实施康复治疗对瓣膜置换术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104例患者随机分成康复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康复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康复治疗措施,包括呼吸训练、咳嗽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及耐力训练,对两组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身体活动能级进行比较。结果:康复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为8%,对照组为24%(χ^2=4.60,P&;lt;0.05),康复组住院时间为为(17.8&;#177;4.5)d,对照组为(26.2&;#177;7.2)d,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21,P&;lt;0.05),出院前康复组身体活动能级(4.98&;#177;0.41)。METs,对照组为(4.21&;#177;0.53)METs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25,P&;lt;0.05),出院后3个月康复组身体活动能级(8.67&;#177;0.74)METs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对照组为(6.86&;#177;0.63)METs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8l,P&;lt;0.01),两组结果分析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康复治疗是降低换瓣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及改善术后生活质量的重要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
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困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的改善作用。方法:对30例2002-07/2003-07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卒中不同程度吞咽困难患者(实验组)实施直接和间接康复训练,治疗前后应用电视X射线透视吞钡评价吞咽功能,并与30例未进行康复训练的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吞咽功能比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u=10.05,P&;lt;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吞咽困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u=0.75,P&;gt;0.05)。实验组无一例发生误吸。结论:通过对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实施康复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实施康复护理训练计划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被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正规的康复训练,对照组仅给予药物治疗,出院前进行1次评价。结果训练前两组运动功能评价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训练后观察组下肢运动功能ADL能力优于对照组(X^2=23.49,P&;lt;0.05;X^2=56.87,P&;lt;0.01)。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康复计划.有利于其运动功能和ADL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心理治疗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运动功能康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康复训练的同时综合心理治疗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运动功能康复中的作用。方法:58例符合多模式方法(muhimodel approach,MMADD)内心症状抑郁状态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心理治疗组同时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及心理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两组在治疗前后各进行1次MMADD及简式Fugl-Meyer评估(FMA)检测。结果:治疗8周后,心理治疗组上下肢FMA评分分别为141.16&;#177;8.63)分和(37.59&;#177;10.33)分,对照组上下肢FMA评分分别为(32.73&;#177;9.91)分和(30.48&;#177;15.76)分;两组间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46,4.39,P&;lt;0.01);心理治疗组MMADD中BDI和HRSD评分分别为(3.84&;#177;0.59)分和(4.01&;#177;0.67)分,对照组BDI和HRSD评分分别为(6.13&;#177;0.57分和(5.96&;#177;0.9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57,6.48,P&;lt;0.01)。结论:心理治疗可明显提高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吞咽协调训练在小儿脑性瘫痪流涎症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采用吞咽协调训练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并发吞咽协调障碍及流涎的效果。方法:对住院的30例脑瘫合并吞咽协调障碍和流涎的患儿进行吞咽协调训练、语言训练、针灸等治疗,评定治疗前后的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3个月治疗后,吞咽协调障碍恢复情况,显效7例,有效2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27/30);有9例流涎儿无效,21例Ⅱ-Ⅴ级流涎经训练后转为Ⅰ~Ⅲ级,流涎控制的总有效率为70%,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吞咽协调训练对脑瘫惠儿吞咽协调障碍及流涎的功能恢复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脑卒中偏瘫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患者不同时期综合康复治疗的疗效。方法 将40例2001-08/2004-08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收治的RSD患者根据Steinbrocker病程分期分为3组,进行良肢位摆放、Bobath疗法、针灸、理疗等综合康复训练。结果 3组治疗后、上肢FMA评分、手部肿胀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lt;0.01),上肢FMA评分Ⅰ期与Ⅱ期比较,Ⅱ期与Ⅲ期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1);手部肿胀Ⅰ期与Ⅱ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 综合康复治疗RSD患者可以减轻手肿及提高上肢运动功能,越早治疗效果越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并神经网络重建仪(AM800)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01-07/2004-07在郧阳医学院附属东风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后有偏瘫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接受传统物理康复疗法加神经网络重建仪进行治疗,对照组只进行传统物理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对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Barthel指数)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实验组的Fugl-Meyer评分(70.3&;#177;11.6)和对照组的Fugl-Meyer评分(48.4&;#177;10.2)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5.98,P&;lt;0.01)。实验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74.9&;#177;15.7)和对照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52.2&;#177;16.3)比较差异也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7.17,P&;lt;0.01)。结论:神经网络重建仪治疗对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ADL能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理康复疗法对海洛因依赖者自尊水平及防御机制的影响。方法:将安康医院戒毒所收治的46例完成生理脱毒治疗的海洛因依赖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3例,仅对研究组实施心理康复治疗,时间为10周,采用自尊量表(self-easeem scale,SES)、自卑感量表(feeling of inferiority scale,FIS)和防御方式问卷(defense style questionnaire,DSQ)进行治疗前后对照和两组相互对照。结果:研究组心理康复治疗后SES评分(28.87&;#177;1.98)显著高于治疗前(22.26&;#177;3.54,t=7.012,P&;lt;0.01);FIS评分(49.22&;#177;5.11)显著低于治疗前(74.26&;#177;7.48,t=12.65l,P&;lt;0.01);不成熟防御机制评分(3.43&;#177;0.90)显著低于治疗前(4.52&;#177;0.79,t=3.781,P&;lt;0.01)。成熟全称,数量防御机制评分(5.65&;#177;0.93)明显高于治疗前(4.96&;#177;0.82,t=-2.577,P&;lt;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心理康复治疗有助于消除海洛因依赖者的自卑心理,提高其自尊水平,改善其心理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感觉统合训练对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儿童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选择2000-01/200501淄博市第五人民医院儿童心理门诊就诊并诊断为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需要进行康复治疗的患儿5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两组均接受药物哌甲酯的治疗,实验组同时引入感觉统合训练,疗程10周。于治疗前、治疗后10周末采用儿童感觉统合评定量表,评定患儿大肌肉平衡能力、触角防御能力、本体感、学习能力方面感觉统合情况。结果:所有患儿均完成治疗及量表评定,进入结果分析。感觉统合量表评定:治疗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大肌肉平衡能力、触角防御能力、本体感不佳、学习能力不足方面量表评分均值接近;治疗后实验组大肌肉平衡量表评分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41.92&;#177;9.23,36.74&;#177;9.60,t=2.02.P&;lt;0.05);触角防御能力评分均值提高(44.32&;#177;9.98,38.72&;#177;10.32,t=2.03,P&;lt;0.05);本体感不佳评分均值改善(45.54&;#177;9.22,39.99&;#177;9.23,t=2.21,P&;lt;0.05);学习能力不足评分均值改善(41.89&;#177;11.39,35.62&;#177;11.36,t=2.02,P&;lt;0.05)。结论:在用药的基础上感觉统合训练可提高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患儿的康复疗效.优于单独用药治疗。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患者入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荣继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9):3703-3703
目的 研究脑卒中患者入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93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接受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在出院前测试了Fugl-Meyer评分和Bathel指数。结果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18.6分)患者的Fugl-Meyer评分[上肢为(65.6&;#177;19.8)分,下肢为(36.2&;#177;9.2)分]均明显优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lt;18.6分)患者[上肢为(51.5&;#177;12.4)分,下肢为(28.3&;#177;6.8)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254,2.729,P&;lt;0.05),Bathel指数(67.3&;#177;15.0)也明显优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患者(56.9&;#177;10.2),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137,P&;lt;0.01)。结论 对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的脑卒中患者,康复处方设计应更有针对性,增加训练时间,提高训练频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