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合成并表征α-常春藤皂苷一氧化氮供体衍生物,并对其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苯硫酚作为起始原料,以不同长度的二醇作为连接臂,将α-常春藤皂苷的28位羧基和呋咱氮氧化物连接在一起得到α-常春藤皂苷一氧化氮供体衍生物;并采用MTT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体外抗乳腺癌活性研究。结果合成了4个α-常春藤皂苷一氧化氮供体衍生物,其结构均通过1H-NMR和MS确证。生物活性结果测试表明其抗肿瘤活性均优于阳性对照药α-常春藤皂苷。结论α-常春藤皂苷一氧化氮供体衍生物抗肿瘤活性明显,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寡肽转运蛋白(PEPT1)高表达的Caco-2细胞系,并用于α-常春藤皂苷缬氨酸酯吸收机制的研究。方法0.2 nmol/L瘦素诱导Caco-2细胞7 d以增加细胞上PEPT1的表达量。通过在瘦素诱导Caco-2细胞上进行吸收抑制实验,研究α-常春藤皂苷缬氨酸酯的吸收机制。结果相对于未经诱导的Caco-2细胞,α-常春藤皂苷缬氨酸酯在诱导的Caco-2细胞上摄取量提高了5.33倍,提示PEPT1的表达量增加了。结论α-常春藤皂苷缬氨酸酯的吸收是由PEPT1介导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和评价α-常春藤皂苷(saponins PD,SPD)丙烯酸树脂S100纳米粒(SPD-S100-NPs)。方法:采用改良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备纳米粒,以粒径大小、包封率(entrapment efficiency,EE)和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e index,PI)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制备工艺。以红外光谱(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FT-IR)、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ifferentialscanning calorimetry,DSC)、体外释放试验等对纳米粒的相关性质进行评价。结果:制备的纳米粒外观圆整,平均粒径(73.1±4.6)nm,包封率(99.0±0.58)%,PI值(0.249±0.029)。药物在纳米粒中均被载体材料有效包裹,其体外释放具有显著的pH依赖性。结论:改良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备了包封率高、大小均匀的pH依赖性α-常春藤皂苷纳米粒。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两亲性聚合物β-环糊精-聚乙二醇-7-乙基-10-羟基喜树碱(β-CD-PEG-SN38)纳米胶束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自组装法制备β-CD-PEG-SN38纳米胶束,采用单因素变量法对影响纳米胶束粒径的因素进行了考察,并对β-CD-PEG-SN38纳米胶束的粒径、Zeta电位、形态和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胶束制备的最佳条件为丙酮作有机溶剂,β-CD-PEG-SN38在丙酮中的质量浓度为1 mg/mL,有机相和水相的体积比为1∶8。该纳米胶束大小适中、粒径分布均匀,为均匀的球形结构。β-CD-PEG-SN38纳米胶束的临界胶束质量浓度为7μg/mL,在模拟的生理条件下具有良好的胶体稳定性,在4℃条件下储存6个月的粒径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β-CD-PEG-SN38在水中能自发形成纳米胶束,粒径均匀、稳定性好,具有良好的胶体稳定性和长期储存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苦瓜籽核糖体失活蛋白α-苦瓜素(α-MMC)经聚乙二醇(PEG)修饰后,其体外细胞毒性和体内抗肿瘤活性的变化.方法 用MTT法测定α-MMC和PEG-α-MMC结合物对小鼠乳腺癌细胞EMT-6的抑制率;通过BALB/C小鼠模型研究药物对EMT-6细胞嫁接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 在相同的条件下,PEG-α-MM...  相似文献   

6.
目的合成并表征α-常春藤皂苷一氧化氮供体衍生物,并对其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苯硫酚作为起始原料,以不同长度的二醇作为连接臂,将α-常春藤皂苷的28位羧基和呋咱氮氧化物连接在一起得到α-常春藤皂苷一氧化氮供体衍生物;并采用MTT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体外抗乳腺癌活性研究。结果合成了4个α-常春藤皂苷一氧化氮供体衍生物,其结构均通过1H-NMR和MS确证。生物活性结果测试表明其抗肿瘤活性均优于阳性对照药α-常春藤皂苷。结论α-常春藤皂苷一氧化氮供体衍生物抗肿瘤活性明显,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新型雌激素化合物17aα-D-高炔雌二醇-3-乙酯进行体外和体内的抗肿瘤活性实验研究。方法采用MTT法进行药物体外对肺腺癌细胞A549和人肝癌细胞Bel-7402抗肿瘤实验,测定IC50;体内对小鼠肺腺癌LA795抑制作用采用常规抗肿瘤实验方法进行,腹腔给药观察抑瘤率,胸腺及脾重量、指数的变化。结果17aα-D-高炔雌二醇-3-乙酯体外肺腺癌细胞A549和人肝癌细胞Bel-7402的IC50分别为12.28μg·mL-1、17.79μg·mL-1;体内对小鼠肺腺癌LA795实体瘤最佳抑制率达60.0%,各给药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脏器重量及指数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而与阳性对照药环磷酰胺(CY)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17aα-D-高炔雌二醇-3-乙酯体外和体内对实验肿瘤均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而且在给药剂量下对实验动物未表现出任何毒性反应,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肠溶材料丙烯酸树脂L100-55作为载体材料,制备α-常春藤皂苷丙烯酸树脂纳米粒( SPD-L100-55-NPs)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采用改良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备SPD-L100-55-NPs,以粒径、包封率( EE)和多分散指数( P. I.)为综合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设计实验优化纳米粒的处方工艺,以红外光谱( FT-IR)、X射线衍射( XRD)、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DSC)等对制备的纳米粒进行评价,并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结果制得的SPD-L100-55-NPs纳米粒外观圆整、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63.5±3.6)nm,包封率为98.91%±0.18%,P. I.为0.198±0.014。药物在纳米粒中被载体材料有效包裹,体外释放具有缓释特性和PH依赖性。结论所制得的纳米粒圆整均匀、包封率高,在体外具有良好的缓释特性和PH敏感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制备并表征装载依托泊苷(VP-16)的D-α-生育酚-聚乙二醇琥珀酸酯(TPGS)胶束(VP-16/TPGS)。 方法 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VP-16/TPGS, 测定其粒径、Zeta电位,研究其体外药物释放行为,考察其细胞摄取和细胞毒性,评价其血液相容性。结果 所制得的VP-16/TPGS胶束具有较小的粒径;具有较高的载药量和包封率;体外呈现良好的缓控释效果;可增强H446细胞对其的摄取,进而提高抗肿瘤活性;具有较高的血液相容性。结论 VP-16/TPGS胶束一种安全、有效的依托泊苷递送系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常春藤皂苷元对人乳腺癌MCF-7和肺癌A549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 采用BALB/c裸鼠在体抗肿瘤实验来考察常春藤皂苷元对乳腺癌和肺癌肿瘤的在体抑制率.结果 常春藤皂苷元具有在体抗乳腺癌和肺癌肿瘤的确切活性,各给药组小鼠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较,其肿瘤的重量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l),抑瘤率均在60%以上.结论 常春藤皂苷元具有显著地抑制人乳腺癌MCF-7和肺癌A549裸鼠移植瘤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设计合成美法仑–甘草次酸复合物,并对其体内外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方法以美法仑和18α-甘草次酸为原料,通过酯化、氧化、酰化和缩合反应制备目标化合物3a和3b,结构经元素分析、MS、1H-NMR确证,并采用MTT法对其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同时考察了其对正常大鼠肝细胞BRL和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的细胞毒性。结果目标化合物3a、3b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明显优于母体药物18α-甘草次酸和美法仑,且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小于氮芥类药物美法仑。结论美法仑–甘草次酸复合物3a和3b抗肿瘤活性良好,具有开发成抗肿瘤候选药物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7,(12):1033-1037
目的考察人参皂苷Rg3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及其表征。方法比较研磨法和水溶液搅拌法制备人参皂苷Rg3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以包合率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包合工艺条件,采用薄层色谱法、DSC差热分析、红外光谱法、X-射线衍射法等分析手段对包合物进行表征,测定包合物的体外溶出度。结果选择水溶液搅拌法制备包合物,最佳包合工艺为人参皂苷Rg3与羟丙基-β-环糊精的质量比1∶100,搅拌时间2 h,温度25℃,其包合率为86.11%,通过表征说明包合物已经形成,包合物的溶出速率明显提高。结论人参皂苷Rg3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工艺稳定可行,溶解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楤白皮总皂苷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MTT体外测定楤白皮总皂苷对小鼠B16黑色素瘤、小鼠H22肝癌细胞和小鼠FBL3红白血病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采用小鼠移植性肿瘤S180和H22观察楤白皮总皂苷的体内抑瘤活性。结果:楤白皮总皂苷体外对B16细胞、FBL3细胞的IC50分别为0.077 4 g.L-1和0.199 g.L-1;在0.02~3.2 g.L-1范围内,对H22细胞体外抑制率均为80%以上。在100、200、300 mg.kg-1剂量下,楤白皮总皂苷对S180小鼠肉瘤的抑瘤分别为16.9%、37.1%和27.0%,对H22小鼠肝癌的抑瘤率分别为23.7%、10%和13.4%。结论:楤白皮总皂苷在体内、外均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4.
郑华  侯文杰  王坚成  张强 《中国药学》2012,21(6):591-597
纳米胶束, 是由疏水性内核及亲水性外壳自组装形成的纳米粒子, 利用其在肿瘤部位增强的渗透和滞留效应(EPR效应), 已成功用作靶向药物输送载体。本研究将近红外荧光染料Cy7-NHS与NH2-PEG-b-PCL连接合成了Cy7-PEG-PCL,并将其组装修饰在胶束结构中, 作为紫杉醇药物的递送载体。研究结果显示, 当药物/载体比例确定为1/4, 由聚乙二醇-聚己内酯共聚物自组装形成的胶束粒径为30 nm左右, zeta电位为 -3 mV, 包封率可达95%以上。体外细胞毒实验表明,载紫杉醇胶束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的抑制能力与Taxol 制剂相似。活体成像实验结果显示Cy7标记的聚合物胶束在静脉注射后可以有效地被动靶向到肿瘤部位。另外, 以异位接种MCF-7细胞荷瘤裸鼠为模型的体内药效学实验中,载紫杉醇聚合物胶束显示出与Taxol 制剂相似的抗肿瘤活性。综上所述, 在肿瘤靶向成像和治疗方面, 本研究所构建的胶束载药系统显示出良好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制备含载天门冬酰胺酶(Asp)的自组装聚乙二醇-透明质酸/磺丁基-β-环糊精纳米粒(THSCD),并初步研究两者在体外的活性以及稳定性.方法 采用自组装法制备THSCD;分别从最适温度、最适pH、酸碱稳定性、热稳定性、贮存稳定性、血浆稳定性、抗胰蛋白酶水解能力、部分金属离子及有机化合物影响来考察THSCD中Asp和游离Asp的差异.结果 THSCD的最适温度为50℃,游离Asp最适温度为60℃.THSCD的最适pH为6.5,游离Asp的最适pH为7.5.THSCD的热稳定性、贮存稳定性、酸碱稳定性、血浆稳定性测定、抗胰蛋白酶水解能力和抗部分金属离子和有机化合物能力均比游离Asp好.结论 THSCD在提高了Asp在体外活性的同时,也明显地增强了游离Asp在体外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共价结合制备肝素-藤黄酸接枝物(GA-Hep), 考察GA-Hep胶束的性质及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通过酰胺键将藤黄酸与肝素连接制备GA-Hep, 透射电镜观察胶束形貌、纳米粒度仪分析胶束的粒径及Zeta电位、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临界聚集浓度(critical aggregation concentration, CAC)、噻唑蓝(MTT)法考察自组装胶束体外对肺癌细胞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 GA-Hep胶束为球形, 平均粒径(163±1.16)nm, Zeta电位为(-29±0.91)mV, 取代度为(44.50±0.15)%, CAC值为(0.004±0.000 61)mg·mL-1, 体外抗肿瘤试验结果表明GA-Hep对A549细胞的IC50为(31.22±0.14)μg·mL-1。结论: 该研究表明GA-Hep具有较高的载药量, 并形成稳定的胶束, 同时保留了藤黄酸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考察β-环糊精-聚乙二醇-7-乙基-10-羟基喜树碱(β-CD-PEG-SN38)胶束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方法 采用HPLC-MS/MS法测定血浆中SN38的质量浓度,利用三隔室模型进行β-CD-PEG-SN38药动学数据拟合。结果 大鼠ivβ-CD-PEG-SN38胶束溶液后,游离型SN38和键合型SN38的AUC分别是1490.7、5060.3ng/(mL·h),在大鼠血浆中占主导的是键合型的SN38。结论 方法 操作简单、实用,可为SN38的靶向给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制备雷公藤红素纳米混悬剂,并进行体内外抗肿瘤作用研究。方法采用超声注入联合旋转蒸发法制备雷公藤红素纳米混悬剂,以粒径大小为指标,筛选合适的稳定剂;采用动态光散射法、透射电镜考察粒径和形态,并对其不同介质稳定性、体外释放、溶血性、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建立H22荷瘤小鼠模型,以雷公藤红素注射液为对照组,2 mg/kg iv给药,考察体内抗肿瘤作用。结果聚乙二醇-聚己内酯(m PEG2000-PCL2000)为雷公藤纳米混悬剂的优良的稳定剂,所制备的纳米混悬剂粒径为(67.1±3.0)nm,Zeta电位为(-10.4±1.45)m V,多分散性指数为0.232±0.08,近乎为球形,分布比较均匀。在磷酸缓冲液(PBS)、血浆、生理盐水、5%葡萄糖中均稳定;体外缓慢释放,在144 h累积释放率达到74.04%;MTT结果显示雷公藤红素纳米混悬剂对HepG2细胞的毒性强于溶液(IC50,1.179μg/m L vs 2.377μg/m L,P0.05)。体内研究中雷公藤红素纳米混悬剂对H22荷瘤小鼠的的抑瘤率显著高于注射液组(70.36%vs 51.1%,P0.05)。结论制备的雷公藤红素纳米混悬剂粒径小、载药量高、稳定性好,显著提高了雷公藤红素的抗肿瘤效果,可以作为雷公藤红素作为抗肿瘤药物应用的合适剂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针对抗肿瘤活性,设计、合成薯蓣皂苷元衍生物并研究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基于作用机制并运用Autodock进行目标分子辅助设计.以薯蓣皂苷元为原料,与氯乙酸缩合,得中间体(Ⅰ)后,再与杂环(哌啶、吗啉、哌嗪)或取代杂环(哌嗪)反应制得化合物Ⅱ~Ⅵ;以薯蓣皂苷元为原料,将其F环开环得到中间体(Ⅶ)后,再与不同的疏水性脂肪酸、芳香酸或酚缩合,制备了化合物Ⅷ~Ⅺ.采用MTT法对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A375、人肺腺癌细胞A549、人肝癌细胞HepG-2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结果 制备的化合物中,除化合物Ⅶ外,其余10个是新化合物,其结构经1HNMR、13CNMR确证.结论 薯蓣皂苷元衍生物的初步体外活性测试均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其中,化合物Ⅳ、Ⅵ的抗肿瘤活性与阳性对照1-(3β-薯蓣皂苷元)-3-苄基咪唑溴盐相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制备姜黄素(Cur)/甲氧基聚乙二醇-聚己内酯(MP)载药纳米胶束,并研究其体外抗肿瘤作用。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Cur/MP纳米胶束,筛选不同药材质量比优化处方,在扫描电镜下观察载药纳米胶束的形态;采用CCK-8法考察Cur、Cur/MP胶束对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的抑制率;以香豆素6为荧光探针考察细胞对胶束的摄取行为。结果 按最优处方制备3批胶束的平均粒径为35.71±0.2 nm,平均电位为-16.8±0.2 mV,平均包封率为97.52%±1.00%,平均载药量5.25%±0.80%;Cur/MP胶束在72 h内释放度最大可达74.16%,释放缓慢,无突释现象,遵循一级动力学方程;与Cur溶液比较,Cur/MP纳米胶束对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增强;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随着时间的延长,细胞对药物的摄取增加。结论 Cur/MP胶束制备工艺简单,可增强药物对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聚合物纳米胶束的pH敏感性有利于其在体内肿瘤组织中的蓄积及肿瘤细胞内的摄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