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宽萼岩风挥发油的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宽萼岩风挥发油中鉴定出60种化合物。并采用气相色谱测定了挥发油中各化合物的百分含量。  相似文献   

2.
西河柳挥发油化学成分的 GC-MS 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定性,气相色谱定量,分析了西河柳(柽柳Tamarixchinensis的干燥细嫩枝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鉴定了63个化合物,占挥发油的81.76%。主成为十六酸(22.22%)。  相似文献   

3.
中药石虎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石蓉  张军平 《中药材》1999,22(7):344-346
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从中药石虎挥发油中分离并鉴定了55个化合物,其含量占挥发油总量的92.0%,其中萜类化合物39种,是石虎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4.
五味子挥发油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芮和恺  季伟良 《中药材》1991,14(7):38-40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对五味子挥发油成分进行分离鉴定,从分离出的173个色谱峰中鉴定了29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38.65%。  相似文献   

5.
栀子果实挥发油的GC-MS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定性,气相色谱法定量分析了桅子果实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鉴定了85个化合物。  相似文献   

6.
紫玉兰花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紫玉兰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经毛细管色谱从紫玉兰花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了56种化合物,已鉴定挥发油成分占总挥发油含量分别为86.32%。结论报道了紫玉兰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其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金菊花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李竣  卢金清 《中药材》2001,24(9):642-643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金菊花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对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共鉴定了41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成分的73%以上。  相似文献   

8.
用气相色谱-质谱法从地枫皮果挥发油中共检出63个成分,鉴定了其中的54个化合物。  相似文献   

9.
地枫皮果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用气相色谱-质谱法从地枫皮果挥发油中共检出63个成分,鉴定了其中的54个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
两种药用花椒挥发油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两种药用花椒果皮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33种成分。并测定了各化合物在挥发油中的百分含量。  相似文献   

11.
考察不同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布洛芬的药动学及体内外相关性。以经典促渗剂氮酮为对照,分别制备含不同中药挥发油(川芎挥发油、当归挥发油和肉桂挥发油)的布洛芬凝胶剂,大鼠腹部给药,考察不同挥发油对布洛芬的透皮促渗效果。与不加促渗剂的对照组相比,川芎挥发油、当归挥发油、肉桂挥发油和氮酮促渗布洛芬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61.87%,171.05%,151.37%,148.66%。采用反卷积法分别对3种中药挥发油促渗下布洛芬凝胶体内外透皮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含川芎挥发油、当归挥发油和肉桂挥发油的3种布洛芬凝胶剂体内外透皮吸收结果相关性良好(r分别为0.999 7,0.995 2,0.999 4)。川芎挥发油、当归挥发油和肉桂挥发油能够显著提高布洛芬经皮给药的生物利用度,以凝胶剂为剂型的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研究具有良好的体内外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莪术油与药渣残油的化学成分和抗菌活性的差别,为充分利用温莪术药渣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提取法提取莪术油和药渣残油,采用气质联用方法分别对莪术油和药渣残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微量稀释法对莪术油和药渣残油进行了抗菌活性测试。结果:从莪术油中得到78个化合物,鉴定出29个,占总成分的86.68%;从药渣残油中得到78个化合物,鉴定出31个,占总成分的70.83%。温莪术油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活性,MIC值均为50.9 mg·L-1;药渣残油对四联球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活性,MIC值均为44.4 mg·L-1。结论:对莪术油和药渣残油进行化学成分和抗菌活性对比,化学成分分析表明它们的主要化学成分类似,含量较高的成分有榄香烯、吉马酮、莪术烯,莪术二酮、新莪术二酮。抗菌实验表明药渣残油抗菌活性总体上比莪术油的抗菌活性强。首次对药渣进行残油提取以及抗菌活性测试,为温莪术药渣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核桃楸皮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分别采用汽汽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核桃楸皮中挥发油,并通过GC-MS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汽汽萃取法提取的挥发油共鉴定出34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97.76%;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油共鉴定出19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69.06%.结论:两种提取方法得到的核桃楸皮挥发油组分与含量差别较大,为全面了解核桃楸皮中挥发性成分及其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岗松油的质量分析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对岗松油进行分析鉴定 ,为岗松油的质量标准提供方法和依据。方法 :用气相色谱 质谱 计算机分析技术、薄层色谱和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对岗松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 ,并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主要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 :从岗松油中分离出 5 0多个组分 ,确认了其中的 38种成分 ,占色谱总馏出峰面积的 94 %以上 ,建立了用薄层色谱和毛细管气相色谱法评价岗松油内在质量的方法。结论 :不同产地、不同采集期岗松油化学成分既有共同点 ,也有不同点 ,芳樟醇等成分可以作为质量分析的指标性和指纹性成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优选当归挥发油的提取工艺,拟合其提取动力学模型方程,同时测定挥发油及芳香水的化学成分,为当归挥发油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改进的挥发油提取器,应用响应面法对当归挥发油提取参数进行优化,并对其提取速率进行拟合,计算出拟合方程。采用GC-MS测定当归挥发油提取过程中轻油、重油、及其乳化芳香水的成分,找出其产生乳化的化学物质基础。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8.55 h,料液比1∶10,浸泡时间1.82 h;挥发油提取率(0.70±0.01)%。最优工艺的动力学方程V=0.72(1-e-0.000 74t)(R2=0.996 7)和ln(0.72-V)=-0.014 1t-0.349 3(R2=0.998 7)。乳化芳香水成分与当归挥发油有较大的区别,尤其在当归乳化芳香水中,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的相对质量分数为当归挥发油的38.6倍。结论:应用响应面法优选当归挥发油提取工艺的方法可行,2种提取动力学方程可拟合其提取工艺过程,当归挥发油及其芳香水的某些成分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尖瓣海莲叶内生真菌Penicillium sp.B21的发酵液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并对其抑菌活性进行初筛。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海桑叶内生真菌Penicillium sp.B21的发酵液挥发油,GC-MS鉴定挥发油成分,96孔板酶标法对挥发性组分抑菌活性初筛。结果: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性组分,每100 g发酵产物得到挥发油1.82 g。GC-MS共鉴定出挥发油组分39个,占挥发油总质量的93.89%。抑菌活性测试表明,在质量浓度20 mg·L~(-1)下,挥发油对大肠埃希菌和白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结论:尖瓣海莲叶内生真菌Penicillium sp.B21发酵液挥发油成分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拓展了其在医药、食品等领域的应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GC-MS法建立温莪术挥发油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建立温莪术挥发油的指纹图谱测定分析方法 ,为温莪术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同时也为温莪术中药制剂制定指纹图谱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温莪术挥发油 ,用GC-MS联用技术对其进行指纹图谱测定 ,并采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推荐的中药指纹图谱计算软件进行计算 ,建立温莪术挥发油的共有指纹图谱。结果与结论 :建立的GC-MS研究温莪术挥发油指纹图谱的方法有较好的重现性、精密度和稳定性 (RSD均小于 5% ) ,再加上GC-MS具有多成分同时定性的优势 ,所建立的温莪术挥发油的GC-MS指纹图谱为其质量控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不同产地杜仲叶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比较贵州遵义、四川绵阳、河南信阳3个产地杜仲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提取杜仲叶的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贵州遵义产杜仲叶挥发油共鉴定出38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0.62%;四川绵阳产杜仲叶挥发油共鉴定出59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3.77%;河南信阳产杜仲叶挥发油共鉴定出30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72.76%。结论: 不同产地杜仲叶挥发油成分在组成和含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艾纳香油对硫酸沙丁胺醇透皮吸收的影响,为艾纳香油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装置,以豚鼠背部皮肤为体外渗透屏障,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方法测定接收液中硫酸沙丁胺醇的含量,考察0.5%,1%,2%艾纳香油,1%氮酮,以及1%艾纳香油与1%氮酮联合运用对硫酸沙丁胺醇透皮吸收的影响.结果:0.5%,1.0%艾纳香油和1.0%氮酮单独应用时对硫酸沙丁胺醇透皮吸收和贮库效应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但1.0%艾纳香油与1.0%氮酮合用时其促透效果较单独使用时降低,2.0%艾纳香油对硫酸沙丁胺醇透皮吸收无显著的促进作用.结论:低浓度的艾纳香油随着浓度升高对硫酸沙丁胺醇透皮吸收有增强作用,但高浓度艾纳香油对硫酸沙丁胺醇透皮吸收无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收集不同产地、品种、采收部位和潮次的赤芝孢子粉和子实体,对其含油率、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全国不同产地的破壁孢子粉含油率为23.61%~34.17%;浙江主栽赤芝品种子实体含油率为0.81%~1.87%,未破壁孢子粉为0.07%~0.24%,破壁孢子粉为27.54%~34.17%,赤芝孢子粉含油率远远大于子实体,破壁加工可提高孢子粉中油脂提取率150~340倍。赤芝孢子油主要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其中油酸和亚油酸质量分数分别为53.26%~58.16%,10.69%~16.87%;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显示,孢子粉和子实体的脂肪酸组成存在明显差异,通过测定脂肪酸组成,尤其是油酸、硬脂酸、棕榈酸的含量,可以鉴别赤芝类产品来源的组织类型。研究还发现同一品种赤芝1潮孢子粉和子实体中含油率和脂肪酸含量均高于2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