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Ebstein畸形合并右侧旁道的射频消融及靶点图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6例Ebstein畸形合并右侧房室旁道患者(1例为外科手术切断未成功),其中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5例、逆向型1例。6例中有心房颤动和电击复律史者3例。经导管射频消融均成功地阻断了旁道。与心内结构正常的15例右后侧壁显性旁道消融结果比较,平均消融时程(139±74min vs113±46min)、X线曝光时间(28±17min vs23±12min)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心内结构异常合并房室旁道患者射频消蚀的难易程度,对射频消蚀8例先天性心脏病Ebstein畸形(Ⅰ组)与20例合并右侧房室旁道心内结构正常者(Ⅱ组)进行观察。结果显示:两组心动过速的心室率、旁道的前传和逆传不应期均相近,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消蚀导管的选择与操作过程无不同之处,其总操作时间、X线投照时间和放电次数分别为:110±63minVS103±55min、45±21minVS39±17min、6±4次VS6±3次,P均>0.05。且两组病例均一次消蚀成功。结果说明Ebstein畸形合并房室旁道的射频消蚀同样较易成功。手术操作需轻柔,对合并右心功能不全者应避免心动过速的诱发;倒“U”形导管塑形,可加强导管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探讨导管射频消融阻断房室旁道治疗预激综合征(WPW)合并心房颤动(AF)病人的远期疗效,对连续58例WPW合并AF进行射频消融阻断旁道并随访观察,其中男32例、女22例,年龄42±17岁,AF病史23±11年,发作频度为11±9次/年,AF时心室率178±27bpm,心电图上最短RR间期为221±38ms。合并器质性心脏病9例、合并心功能不全4例。58例中右侧旁道占90%(52/58)、左侧旁道占10%(6/58);单旁道55例、双旁道3例(均为右侧旁道)。右房室环游离壁旁道37条(61%)、右前间隔9条(15%)、右后间隔7条(11%)、右中间隔2条(3%)、左游离壁4条(7%)、左后间隔2条(3%)。首次消融成功率94%,两次消融成功率100%,3个月内心电图上预激复发3例(5%),经再次消融成功。随访2.0±1.8年,57例不再发作AF(98%),1例AF复发者(2%)合并Ebstein畸形和心功能不全,消融后AF发作次数比消融前明显减少,洋地黄容易控制心室率。4例心功能不全者在旁道阻断6个月后心功能恢复正常3例、改善1例。结论:短不应期房室旁道是导致WPW病人发作AF的重要因素之一,采用导管射频消融?  相似文献   

4.
Ebstein畸形患者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bstein畸形患者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摘要)刘旭宋冠英马长生*崔克俭诸宁对15例Ebstein畸形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和射频消融特点进行探讨。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19±13(5~56)岁,均经临床体检、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证...  相似文献   

5.
右侧壁房室旁道再次射频消融成功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右侧壁是右侧房室旁道导管射频消融(RFCA)较困难区域。对6例RFCA失败和(或)复发的右侧壁房室旁道再次消融成功进行分析,以探讨其消融的方法学。选用8F加硬大头或温控导管,部分病例使用Swartz鞘辅助操作,均经静脉途径于三尖瓣环上进行消融。6例患者术中均成功阻断旁道,有效放电11次、射频电流功率平均43±6(30~50)W、放电时间平均379±81(270~480)s,与50例右侧其它部位旁道消融功率(平均36±4W)和时间(平均240±23s)分别相比,P均<0.05。5例患者随访期间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无心动过速发作;1例术后16h再次复发。体会:采用高功率、长时间放电可取得一定疗效;常规选用加硬导管,部分使用温控导管,辅以适当的Swartz鞘管和提高导管操作技巧等有助于提高右侧壁旁道RFCA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右侧房室旁道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阻断右侧房室旁道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50例,其中单旁道45例,双旁道4例,三旁道1例,共56条旁道。首次消融成功率94%,二次消融成功率100%。平均随访9个月,3例复发(6%),均经再次消融成功,其余病例未服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无心动过速复发,术后除1例右后间隔旁道消融后出现一过性Ⅲ°房室传导阻滞外无其它并发症发生。就右侧旁道消融的体会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隐匿性房室旁道心电图定位特征探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回顾分析射频消融成功的365例隐匿性房室旁道患者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时的逆传P(P-)波特点,并比较V1及食管导联的RP-(RP-V1和RP-E)间期,以探讨隐匿性房室旁道的定位特征。结果显示:①I、aVL导联(简称Ⅰ-L导联)显示P-波倒置的175例均为左心旁道,其中左游离壁旁道155例、左后隔旁道20例;Ⅱ、Ⅲ、aVF导联(简称Ⅱ-F导联)显示P-深倒70例,其中左后隔旁道50例中有35例(70.0%)、右后隔旁道30例中有25例(83.3%)、右游离壁旁道60例中有10例(16.7%),前两者与后者分别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均<0.001。②在左心旁道中,RP-V1间期与RP-E间期相比(166.2±17.8msvs118.1±19.2ms),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右心旁道中,右前膈、右游离壁旁道RP-V1间期与RP-E分别相比(107.1±18msvs157.1±18ms,132.5±18.6msvs189.2±23.5ms),差异有显著性,P<0.01)。Ⅰ-L导联P-波倒置为左心旁道的重要表现,Ⅱ-F导联P-波深倒是后隔旁道的重要特点,两个导联上P-波均直立提示右前隔旁道,左心旁道RP-E间?  相似文献   

8.
导管射频消融右侧房室旁道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连续接受导管射频消融的54例右侧旁道病人进行回顾分析,试图总结实用有效的常规消融方法。54例中右游离壁旁道28例、右前间隔9例、右中间隔5例、右后间隔12例。100%消融成功,无并发症。随访7.5±3.8个月,术后24h复发3例,3个月复发1例,均再次消融成功。右游离壁和右前间隔旁道较右中间隔和右后间隔旁道心室波提前程度大(26.6±14.2和21.4±10.7msvs16.3±18.5和14.5±11.8ms,P<0.05),消融能量高(43.3±5.4和37.8±9.2Wvs21.4±7.1和26.7±5.7W,P<0.05),A、V波比值较小。中间隔和后间隔旁道较游离壁和前间隔旁道心房波振幅高(1.0±0.3和0.9±0.6mVvs0.5±0.4和0.6±0.3mV,P<0.05),导管较稳定。旁道在1s内阻断者心室波提前程度、心房波振幅、导管稳定性和消融能量与旁道在5s以上阻断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且旁道阻断时间越短者,其心室波提前程度越大、心房波振幅越高,A、V波比值越大,导管越稳定。提示影响右侧显性房室旁道消融成功率的主要因素是导管操作者的经验和对靶点图的识别,这些涉及到对消?  相似文献   

9.
对11例射频消融(RFCA)失败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患者(8例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病)进行电生理定位及外科治疗。10例心外膜标测定位结果与术前心内电生理定位一致。11例旁道(AP)切割均获成功。1例死于围术期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分别于术后第2及30日复发,再次RFCA成功。2例左后间隔显性AP遗留有delta波。10例随访15.3±12.8个月,无心动过速复发,合并的器质性心脏病均获治愈,心功能Ⅰ级。3例无器质性心脏病,2例为左后间隔AP,1例为右后游离壁AP,手术中证实RFCA失败系消融电极未能抵达有效靶点消融所致;2例Ebsteins畸形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为重度三尖瓣返流使消融电极不能稳定贴靠靶点,另1例为AP靠近心外膜面而致RFCA失败;1例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因瓣膜及瓣下结构病理改变致RFCA失败;1例重度二尖瓣返流RFCA失败与病人不能耐受RFCA与AP定位于24区消融导管难以抵达有关;先天性心脏病大房间隔缺损、重度主动脉关闭不全及矫正性大动脉转位右旋心伴三尖瓣返流各1例,RFCA失败与解剖畸形、心内大分流等血液动力学障碍有关。结果提示RFCA失败的AVRT在电生理标测指导下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10.
射频消融治疗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10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射频导管消融(RFCA)在治疗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中的临床价值,采用RFCA治疗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SVT)93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7例。结果:SVT消融成功率为91.4%,右侧旁道消融成功率低于左侧旁道及房室结慢径路消融的成功率(81.8%vs96.8%及96.6%;P均<0.05)。随访37.3±20.7个月,8例复发,其中2例发作次数较术前减少,口服普罗帕酮可预防发作,另6例再次消融成功。IVT首次消融均成功,随访19.5±10.3个月,2例复发,均再次消融成功。全组无并发症发生。结果提示RFCA治疗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是有效的、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穿间隔法与经主动脉逆行法消融左侧房室旁道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随机化原则对127例左侧房室旁道分别采用穿间隔(TS)法(66例)和经主动脉逆行(TA)法(61例)进行射频消融。TS法成功率100%,TA法为95%(58/61),两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3例TA法失败者同次采用TS法消融成功。TS法和TA法消融操作时间依次为76±23和81±21min、X线照射时间为12±8和13±7min、放电次数为3±2和3±3次,各参数分别进行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随访9.1±4.9月,TA法消融有1例心动过速复发,经TS法再次消融成功。两组病人均无并发症发生。术者可根据个人对这两种方法掌握的熟练程度而选用  相似文献   

12.
报道8例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电生理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其中3例为慢-快型AVN-RT射频消融改良慢径后出现的快-慢型AVNRT。8例均经消融慢径而成功终止心动过速。平均放电次数3±1.1次、平均放电时间120±30.4s、平均放电功率30±11W。随访6~24个月,无复发。快-慢型AVNRT具有以下临床电生理特征:①快径不应期短、慢径不应期长。②心内电刺激无房室结双径路现象。③心动过速能由心房刺激诱发。④心动过速时AH间期<HA间期,冠状窦近端A波最提前。熟悉快-慢型AVNRT的电生理特征,对于鉴别房性心动过速及右后间隔旁道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十分重要,也是指导快-慢型AVNRT射频消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局部电位标测与影象定位法射频消融心房扑动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6例心房扑动(简称房扑)患者,8例采用局部电位标测法,8例采用影象定位法进行射频消融。12例普通型房扑全部消融成功,4例合并非普通型房扑者1例消融成功。局部电位标测法(消融成功5例)平均放电11.8±4.4次、手术时间228.4±6.6min、X线照射时间60.8±10.1min;影象定位法(消融成功8例)依次平均为5.3±6.2次、122.5±26.8min、29.8±11.1min,与前一种方法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0.05,0.005,0.001。提示后种方法优于前种方法。随访45.5±25.5周,3例复发。  相似文献   

14.
房室慢旁道的电生理表现及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报道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慢旁道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11例。电生理检查和静脉注射ATP(7例)试验发现:①增频刺激右室心尖部时,VA文氏点为183.2±22.6(160~230)bpm,达11室房传导的最高刺激频率时最早心房激动部位的室房传导时间较基础频率刺激时最早心房激动部位的室房传导时间(BVAE)延长68.8±29.8(46~109)ms,P<0.01。心室程控刺激时旁道阻滞前最早心房激动部位的室房传导时间较BVAE延长107.6±41.8ms,P<0.01,表明慢旁道传导表现为传导速度慢以及出现频率依赖性递减传导和文氏阻滞。②连续心室刺激时静脉注射ATP7例中有5例于注射后20.6±2.0(18~23)s出现完全性室房阻滞,另2例室房传导时间逐渐延长。提示ATP可使慢旁道的室房传导发生阻滞或传导时间延长。③心动过速时逆传激动顺序异常,与H波同步刺激心室均能夺获心房。④RFCA可成功阻断慢旁道,有效靶点的室房传导时间为133.6±21.1(128~160)ms,A波超前最早参照点为26.4±8.4(20~40)ms,有效靶点逆传房波前有旁道电位。结论:上述结果提示慢旁道的电生理特点和  相似文献   

15.
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8例快-慢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其中3例为慢-快型AVNRT射频消融改良慢径后出现的快-慢型AVNRT。8例均经消融慢径而成功终止心动过速。平均放电次数3±1.1次,平均放电时间120±30.4s,平均放电功率30±11W。随访6-24个月,无复发。快-慢型AVNRT具有以下临床电生理特征:1.快径不应期短,慢径不应期长。2.心内电刺激无房室结双径路现象。3.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6.
不同起搏方式对病窦综合征患者远期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为了解不同起搏方式对病窦综合征特别是慢-快综合征患者心功能及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利用超声心动图、体表心电图及Holter检查,对211例病窦综合征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生理性起搏(AAI/DDD)组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明显增加(AAI:53.5±6.1%vs47.2±7.8%,4.95±0.57L/minvs4.20±0.62L/min;DDD:52.5±6.8%vs44.3±0.1%,5.12±0.71L/minvs4.41±0.38L/min;P均<0.01),左房内径(LAD)无明显变化;DDD组E/A比值明显增加(0.98±0.09vs0.87±0.15,P<0.01),AAI组E/A比值呈增加趋势(P=0.057)。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减少(15.9%vs50%,P<0.01)。非生理性起搏(VVI)组术后LVEF、CO明显下降(44.1±4.7%vs48.3±4.3%,3.77±0.42L/minvs4.17±0.85L/min,P均<0.01),LAD明显增大(39.26±2.37mmvs36.81±2.35mm,P<0.01),E/A比值呈?  相似文献   

17.
Swartz鞘管在射频消融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Swartz导管对26例(28条旁道)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病人(A组)进行射频消融术,右侧房室旁道16条,左侧旁道12条,并与52例(54条旁道)常规方法消融结果(B组)比较,结果显示,16条右侧房室旁道消融均获成功,平均消融功率(27.8±6.0)W(P>0.05),平均有效放电次数(3.4±3.2)次(P<0.05),X线照射时间19~46min(29.2±8.8min,P<0.001);左侧12条旁道11条消融成功(91.7%),平均消融功率(26.7±7.1)W(P>0.05),平均有效放电次数(2.6±1.7)次(P<0.05),X线照射时间20~49分(29.4±14.1min,P<0.05),无手术并发症发生。随访6~38个月无复发。结果表明Swartz鞘管可以减少复杂、疑难病例的射频消融放电次数、缩短X线照射时间。  相似文献   

18.
射频消融慢径对房室结双径路患者房室结传导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初步探讨房室结双径路是的电生理联系,方法 对39例(男13例,女26例)平均年龄(46.6±16.4)岁的房室结哲返性心动过速患进行房室结慢径消融,观察慢径消融对房室结传导功能的影响。结果 成功率100%,26例消融后慢径消失(Ⅱ组)13例消融后慢径残存(Ⅱ组),消融前后I组房室结快径前传有效不应期由(332.5±49.5)ms缩短为(282.5±58.0)ms前传功能不应期由(382.9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不同起源部位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IRVOT)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的方法和结果。方法 对35例IRVOT进行RFCA治疗,男性18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39.1±18.3)岁(8~72岁)。其中15例用常规方法消融,20例用非常规方法消融,非常规方法加用8F SB0 Swartz鞘并在右室流出道放置参考电极。两者均采用起搏与激动标测来确定消融靶点。结果RFCA治疗IRVOT的总成功率为88.6%(33/35),常规方法组成功率为86.7%,复发率为15.3%,非常规方法组分别为90.1%和5.6%;常规方法组的导管操作时间为(71±12)min,X线曝光时间平均为(32±8)min,非常规组分别为(40± 9)min和(16 ±5)min。IRVOT起自右室流出道近间隔部13例、游离壁10 例及介于两者之间 12例。成功消融部位激动标测 V波提前 QRS波 18~38ms,起搏标测与心动过速时12导联心电图(ECG)之QRS波形态完全相同。结论IRVOT非常规方法消融可以明显缩短导管操作时间、减少X线曝光时间及降低复发率;IRVOT采用RFCA治疗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较低的复发率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报道射频消融术治疗287例快速心律失常,其中房室旁路折返性心动过速212例,共有旁路219条。167条左侧旁路,161条(96.4%)被阻断,3例在常规逆行插入大头导管消融失败后,改用经房间隔穿刺法消融成功;52条右侧旁路,46条(88.5%)被阻断,1例在心中静脉内消融成功。65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64例(98.5%)选择性消融慢径成功,无一例遗留房室传导阻滞的并发症。5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消融成功。本组并发症5例,6例心动过速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