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82例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缬沙坦治疗组42例和非洛地平对照组40例,两组均联用胺碘酮,分别观察治疗1年后对窦性心律维持的效果和左房内径的影响。结果治疗组对窦性心律的维持,减少房颤的复发优于对照组(P〈0.05),减小左心房内径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缬沙坦联用胺碘酮治疗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转复后窦律的维持,减少房颤的复发以及缩小左心房内径优于非洛地平加胺碘酮。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贝那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对窦性心律的维持作用.方法 将100例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贝那普利+胺碘酮组,共50例)和对照组(非洛地平+胺碘酮组,共50例),治疗1年后,计算两组治疗后第4、8、12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和治疗前、后第6、12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结果 治疗组45例,对照组47例完成研究.治疗后第4、8个月,治疗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分别为87%、80%,高于对照组的81%、72%,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73%,对照组为53%,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第6、12个月的左心房内径分别为(37.1±1.9)mm、(37.21.9)mm、(37.3±2.0)mm,对照组为(36.9±2.1)mm、(37.5±2.1)mm、(38.2±2.2)mm,两组治疗12个月后左心房内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压下降方面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贝那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可抑制左房扩大,预防房颤复发的疗效优于非洛地平联合胺碘酮.  相似文献   

3.
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厄贝沙坦与胺碘酮联合治疗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疗效.方法:将91例年龄≥60岁的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Ⅰ组,n=45)和胺碘酮 厄贝沙坦组(Ⅱ组,n=46).治疗后随访18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3,6,9,12,18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和治疗前、治疗后6,12,18个月的左房前后径.结果:治疗后3个月,Ⅰ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88.4%,与Ⅱ组(90.9%)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6,9,12,18个月,Ⅰ组窦性维持率分别为72.1%,65.1%,60.5%,55.8%.Ⅱ组分剔为88.6%,86.4%,81.8%,79.5%,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12个月后,Ⅰ组左心房前后径明显大于Ⅱ组(P<0.05).结论:厄贝沙坦与胺碘酮联合治疗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且能抑制左房扩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用氯沙坦与高血压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后窦性心律的维持效果及对左房内径的影响。方法:对2003年2月至2007年收治的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58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氨氯地平组与氯沙坦组,观察两组患者联用胺碘酮复律后对窦性心律的维持效果。结果:胺碘酮联用氯沙坦对复律后窦性心律的维持及左房内径的作用优氨氯地平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用氯沙坦对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转复后窦性心律的维持、减少房颤的复发以及缩小心房内径等方面的作用优于氨氯地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胺碘酮联合氯沙坦对阵发性房颤的复律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影响.方法:将86例非瓣膜病阵发性房颤患者分为胺碘酮治疗组和胺碘酮+氯沙坦治疗组,观察治疗24小时、3天和7天时房颤的转复情况.在房颤复律后,继续治疗并随访观察1年,评价两组窦律的维持效果.结果:两组在24小时及3天时房颤的转复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7天时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1年时两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及左房内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氯沙坦对阵发性房颤的复律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均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  相似文献   

6.
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组(观察组,n=35)、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组(对照组,n=35),随访1.0年,比较两组治疗后第3、6、9、12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治疗后6、12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后第3、6个月,窦性心律的维持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治疗第9、12个月后,窦性心律维持率两组间比较,观察组维持窦性心律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后第6、12个月的左心房内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可以更有效地减少房颤的复发、维持窦性心律,并有延缓左心房扩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胺碘酮联合福辛普利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维持窦性心律的长期疗效及对左房内径的影响。方法:将70例阵发性房颤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对照组,n=35)和胺碘酮+福辛普利组(治疗组,n=35),治疗随访时间为12个月,比较2组治疗后的窦性心律维持以及治疗后3、6、9及12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9和12个月后,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个月后对照组左心室内经显著高于治疗组(P0.05)。结论:福辛普利与胺碘酮联合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复律和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以及左房内径影响均优于胺碘酮单用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培哚普利联用胺碘酮在持续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及对左心房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54例持续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药物或电复律后随机分为胺碘酮组(Ⅰ组,n=26)、胺碘酮加培哚普利组(Ⅱ组,n=28),治疗随访时间为1年,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以及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12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结果 治疗12个月后,Ⅰ组左心房内径大于Ⅱ组(P<0.05).Ⅰ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明显低于Ⅱ组(P<0.05).结论 胺碘酮联用培哚普利在持续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抑制左心房的扩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与小剂量胺碘酮联用治疗心功能正常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维持窦性心律的长期疗效。方法:将121例阵发性房颤随机分为胺碘酮组(A组,n=61)、胺碘酮+替米沙坦组(B组,n=60),治疗随访时间为1.5年,比较两组治疗后6、12、18、24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以及治疗前、治疗后的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12个月后,A组左心房内径大于B组(P〈0.05),治疗12个月后,A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胺碘酮与替米沙坦配伍治疗阵发性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抑制左心房的扩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胺碘酮联合氯沙坦对阵发性房颤患者复律后的窦性心律维持效果差异。方法选择在该院接受治疗的9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小剂量胺碘酮联合氯沙坦治疗的观察组及大剂量胺碘酮联合氯沙坦治疗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后窦性心律维持效果、左心室功能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小剂量胺碘酮联合氯沙坦治疗后各个时期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Pmax、Pd、LAD值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值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各个时期的血清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小剂量胺碘酮联合氯沙坦可以有效提高阵发性房颤复律后的窦性心律维持效果,改善左心房功能,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肌动作电位时程(APD)的变化,研究房颤患者心房肌细胞离子通道的改变。方法:采用标准玻璃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技术,记录成人离体心房肌细胞的动作电位(AP),观察房颤病人心房肌细胞APD的改变。结果:房颤病人心房肌APD、APD复极至50%的时程(APD50)及APD复极至90%的时程(APD90)较窦性心律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房颤病人心房肌细胞APD缩短与心房肌中分布的离子通道改变有关,尤其是影响AP复极化过程的钾、钙等多离子通道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研究静脉胺碘酮和西地兰转复老年人急性阵发性心房颤动及心房扑动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文研究了55例阵发性房颤及房扑老年患者,随机选择二组,第1组给予胺碘酮静推,初始剂量为50mg,5-10min推完,如房颤或房扑未能控制,间隔10-15min再挣推50mg,最多达3次,150mg,并以1mg/min速度静滴,维持6h后减为0.5mg/min;第2组给予西地兰0.4mg,5min内静推完毕,未复律者2h后再推0.2mg,仍未复律者6h后再追加0.2mg。结果 胺碘酮组25例中18例复律成功(72%),平均律时间为8h;西地兰组30组中12例复律成功(40%),平均复律时间为4h。结论 静脉胺碘酮治疗老年人心房颤动及心房扑动比西地兰复律成功率高,但复律时间长。  相似文献   

13.
14.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8例人胎心(12~40周胎)进行了心房利钠因子(AND)分布的研究。结果表明,心房利钠因子免疫反应颗粒存在于大部分心房肌细胞内,少部分心房肌细胞无染色颗粒。ANF在心房肌细胞中的染色为颗粒状,分布在核周胞浆中,偶尔可见散在胞浆外周。在心房近心内膜侧的心肌细胞可见染色反应增强。免疫反应在左右心房和房中隔无明显不同。左右心耳有很强的免疫反应且右耳强于左耳。窦房结ANF免疫反应亦为阳性,但染色较同时期心房肌弱,较心室肌强。窦房结的头、体、尾无免疫染色强度变化。在12~20周胎心室肌中有弱的ANF免疫反应。从12~20周不同胎龄胎心的染色对比看,ANF在人胎心有其发展变化规律,随着胎儿增大出现心室免疫染色减弱而心房免疫染色增强的趋势。对心脏作为内分泌器官可能在调节心脏本身的活动和其他生理活动中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主动脉瘤囊-右心房分流术在主动脉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7月-2009年8月45例主动脉手术,其中应用主动脉瘤囊-右心房分流术 18 例.总结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输血量、二次开胸发生率.结果 与未分流术组病人相比,除主动脉阻断时间及二次开胸率外,分流术组病人的...  相似文献   

16.
17.
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对房间隔缺损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MTEE)对房间隔缺损(ASD)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MTEE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技术分析31例ASD的声像图表现。结果:MTEE及TTE对ASD检出率分别为100%及67.7%(X^2=11.9,P〈0.001);MTEE能清楚显示房间隔结构。ASD的位置、形态、大小、数目、分流束、分流量、断端情况、周围关系以及合并其它心血管畸形的声像图表现。结论:与TT  相似文献   

18.
报告6例房性早搏后引起的房内差异性传导。其中冠心病2例,风心病2例,心肌炎1例,癫痫病1例。60岁以上的老年人3例,有显著心衰者2例。作者分析了本症的心电图特征,指出了窦性P波形态、振幅和方向改变的多样性。诊断时需与房性和房室交界性逸搏、多源性房早、游定心律、房性融合波、呼吸运动的影响和各种人工伪差相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食管导电球囊电极导管转复心房扑动(房扑)与心房颤动(房颤)的可行性。②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研制的经食管导电球囊电极导管进行电复律。③结果26例药物难治性房扑经食管电复律24例转为窦性心律,成功率92.3%,平均电复律能量22.08±4.19J;11例阵发性房颤有9例转为窦性心律,成功率81.8%,平均电复律能量18.10±9.85J.④结论经食管导电球囊电极导管转复房扑与房颤具有低能量、转复成功率高、不需麻醉等优点,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经食道心房调搏法检测89例病人,检出窦房结有效不应期(SNERP)者21例(23.60%)。病窦组者SNERP平均值为525±53.02ms,显著高于窦缓组(427±18.19ms)和正常组(367.14±18.37ms)者(P〈0.01);SNERP的延长(〉520ms)在病窦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其敏感性与特异性远较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与窦房传导时间(SACT)为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