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比较舌下含服标准化粉尘螨滴剂对治疗尘螨单一过敏和尘螨合并多种变应原过敏的变应性鼻炎患儿的疗效?方法:100例尘螨过敏的患儿,按变应原种类分为尘螨过敏组50例(仅尘螨过敏)和多种变应原过敏组50例(同时对尘螨和其他变应原过敏)?采用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1年?记录和比较两组治疗开始时?6个月及1年后的症状评分?药物评分和尘螨点刺等级,比较两组间的疗效差异?应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0例患者中76例完成1年SLIT(单一过敏组41例,多种过敏组35例),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症状?药物评分和点刺等级均得到明显下降,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之间症状?药物评分和点刺等级的改善无明显差异?结论:SLIT对于单一尘螨过敏和尘螨合并多种变应原过敏的变应性鼻炎患儿疗效相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单一粉尘螨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在单一过敏和多重过敏患者中的疗效。方法:研究入组65例4~15岁患有变应性鼻炎患儿,且临床病史显示其临床症状主要由尘螨引起且合并另外过敏原过敏。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所有患儿均接受粉尘螨滴剂联合药物治疗1年。每12周随访并评估患儿的鼻炎症状与用药评分、VAS评分、皮肤点刺试验结果。结果:治疗组30例患儿与对照组22例患儿均完成1年治疗。SLIT组与对照组患儿的鼻炎症状评分,对症用药评分和VAS评分在52周治疗后均显著减少(均P<0.05),SLIT组尘螨皮肤反应等级在52周治疗后下降(均为P<0.05),对照组尘螨皮肤反应等级治疗后大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SLIT组鼻炎症状评分在24周、36周、52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LIT组对症用药评分和VAS评分在36周和52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LIT组尘螨皮肤反应等级在52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单一尘螨制剂SLIT治疗在多重过敏患者可以获得在单一过敏患者中同样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症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皮下免疫和舌下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56例对尘螨过敏的成人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CIT)组(78例)和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LIT)组(78例),分别接受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制剂皮下注射治疗和标准化粉尘螨变应原滴剂舌下含服治疗,对比观察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鼻部症状均改善明显,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但治疗后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IT组总有效率为89.7%,SLIT组总有效率为84.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IT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9.7%(31/78),SLIT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9%(7/78),两组间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对AR都能取得良好的疗效,而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临床应用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4.
周艾  李琦  姜艳荷 《重庆医学》2012,41(12):1183-1185
目的观察并比较标准化尘螨变应原疫苗舌下免疫疗法和皮下免疫疗法治疗中重度儿童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的71例尘螨过敏的变应性鼻炎患儿,其中41例接受舌下免疫治疗和30例进行皮下免疫治疗,治疗均满1年。两种免疫治疗组分别比较治疗前后的症状总评分、用药评分,患儿血清特异性IgE和特异性IgG4的改变,并且对舌下免疫疗法和皮下免疫疗法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症状总评分和用药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减低(P<0.01),血清特异性IgG4浓度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血清特异性IgE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P>0.05)。两组间治疗后症状总评分和用药评分下降值,以及血清特异性IgG4下降值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标准化尘螨变应原疫苗舌下免疫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和皮下免疫治疗疗效类似,使用方便,易于接受,宜在儿童患者普遍开展。  相似文献   

5.
舌下免疫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6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荣 《疑难病杂志》2011,10(10):753-755
目的评价标准化粉尘螨变应原疫苗滴剂舌下含服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并初步探索其免疫学机制。方法选择粉尘螨阳性的儿童变应性鼻炎患者62例,随机分为2组:免疫治疗组31例,给予舌下含服标准化粉尘螨变应原疫苗滴剂脱敏治疗;药物治疗组31例,根据患者情况,给予适量抗组胺药口服,或鼻用类固醇激素局部喷鼻。治疗疗程为2年,治疗后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变化,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定疗效,并比较治疗前后血清中总IgE、尘螨特异性IgE的水平。结果免疫治疗组有效率为80.6%,药物治疗组有效率为64.5%,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总IgE、尘螨特异性Ig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标准化粉尘螨变应原疫苗滴剂舌下含服对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免疫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变应性鼻炎患儿的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疗效.方法收集能坚持治疗的78例对尘螨过敏的AR患者,随机分为舌下免疫治疗(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药物组及单纯药物治疗组.SLIT+药物组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同时使用常规抗过敏药物治疗;单纯药物组仅给予常规抗过敏药物对症治疗.采用前后自身对照、组间对照的方法,分别在治疗6个月、12个月、24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的鼻炎症状评分和用药评分,比较其治疗效果.结果 SLIT+药物组鼻炎症状评分和用药评分改善情况均明显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人组与儿童组主观症状评分及用药评分改善情况不存在统计学差异.脱敏治疗中未出现严重全身不良反应.结论使用粉尘螨滴剂治疗变应性鼻炎安全、有效,且采用舌下脱敏联合常规抗过敏药物治疗变应性鼻炎效果明显优于单纯使用常规抗过敏药物治疗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标准化尘螨变应原疫苗不同途径免疫疗法治疗中重度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0例中重度变应性鼻炎患儿,随机分为SCIT组和SLIT组,每组30例,给予标准化尘螨变应原疫苗接种,SCIT组采用皮下免疫疗法治疗、SLIT组采用舌下免疫疗法治疗,治疗1年,观察治疗前后鼻炎症状评分及合并用药评分、尘螨特异性IgE浓度.结果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鼻部症状评分及合并用药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治疗后尘螨特异性IgE浓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浓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标准化尘螨变应原疫苗皮下及舌下口服进行免疫疗法治疗治疗中重度儿童变应性鼻炎均能起到良好治疗疗效,相对舌下口服更为便捷及易于被接受.  相似文献   

8.
目的不同点刺实验(Skin Prick Test,SPT)阳性级别儿童过敏性哮喘患者的肺功能比较,探讨点刺等级与肺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尘螨为主要过敏原的过敏性哮喘患儿68例,分为三组:25例过敏原点刺等级4个+患者为组1,23例过敏原点刺结果 3个+为组2,20例过敏原点刺结果 1~2个+为组3,评价患者PEF和FEV1。结果三组患儿PEF与FEV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过敏原点刺阳性等级患儿肺功能相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皮下免疫治疗(SCIT)和舌下免疫治疗(SLIT)对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6年3月在该院门诊采取脱敏治疗的变应性鼻炎患者127例,其中行SCIT者79例(SCIT组),行SLIT者48例(SLIT组),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3年后,SCIT组治疗有效率(75.9%)高于SLIT组(72.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P>0.05).SCIT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6.6%)高于SLIT组(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9,P<0.05).结论 两种脱敏治疗方法对变应性鼻炎都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但SLIT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和依从性.方法 本文对320例尘螨皮肤点刺呈阳性的中-重度持续性AR患者进行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两组:单纯SLIT治疗160例AR为第1组;SLIT治疗且初始3个月中联合使用鼻喷糖皮质激素辅舒良160例为第2组.并收集两年来未经SLIT系统治疗的尘螨AR患者60例作为对照(对照组).随访2年,对治疗前后的症状及体征分别进行评分,在2年的治疗中记录不良反应事件和停药原因.结果 SLIT组及SLIT组+鼻喷激素组治疗后的症状及体征评分值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6.6%,无严重全身反应发生.SLIT组患者依从率为73.1%,SLIT+鼻喷激素组依从性为83.2%,两者差异具统计学意义(X2=4.68,P<0.05).结论 SLIT治疗中-重度持续性尘螨变应性鼻炎安全、有效,同时早期联合使用鼻喷类固醇激素治疗变应性鼻炎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粉尘螨滴剂舌下特异性免疫(SLIT)治疗儿童哮喘的有效性。方法:将确诊为变态反应性哮喘且粉尘螨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呈阳性反应86例患儿随机分为SLIT组(n=45)和常规治疗对照组(n=41)。常规治疗组按照儿童哮喘规范化治疗方案治疗,SLIT组在常规规范化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观察两组治疗后哮喘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患儿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ELISA法测定白细胞介素-4(IL-4)及7干扰素(IFN-γ)的血清含量。结果:经治疗24周后,SLIT组的症状评分降低值及临床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LIT组部分患儿出现红肿瘙痒等局部反应,均于次日自行消失。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治疗后IL-4及IFN-γ血清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SLIT组经过SLIT治疗后,IL-4水平明显下降,IFN-γ水平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SLIT组较对照组IL-4水平下降,IFN—γ水平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粉尘螨滴剂舌下免疫能改善哮喘儿童的症状,纠正Th1/Th2的平衡,对儿童变态反应性哮喘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不同年龄组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接受舌下特异性免疫疗法治疗1年以上的117例AR患者,根据就诊年龄分为儿童组(6-14岁,35例)、青年组(15-35岁,45例)和中老年组(36-66岁,37例),评估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半年、1年后的鼻部症状评分、药物评分和体征评分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三组患者的鼻部症状评分、药物评分以及体征评分在治疗半年、1年后有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与治疗半年相比,除儿童组的症状得到持续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05,P〈0.05),其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组、青年组和老年组的鼻部症状评分、药物评分以及体征评分在各个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对不同年龄组的AR患者具有显著疗效,且不同年龄组间的疗效相近。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标准化粉尘螨滴剂舌下含服免疫治疗,对尘螨过敏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3例尘螨过敏为主的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舌下含服免疫治疗(sublingual imrnunotherapy,SLIT)+药物组及单纯用药组。SLIT+药物组以标准化粉尘螨滴剂舌下含服免疫治疗,辅以对症药物治疗;单纯用药组以糠酸莫米松鼻喷剂及氯雷他定片对症治疗。每月回访1次共随访半年。观察并记录治疗后症状得分、药物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半年后综合评价患者主观症状、用药及治疗满意度情况。结果SLIT+药物组与单纯用药组相比,其半年后症状得分、药物评分改善情况均明显高于单纯用药组。患者主观评价症状、用药及治疗满意度亦明显高于单纯用药组。同时,SLIT+药物组有部分患者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良事件。结论标准化粉尘螨滴剂舌下含服免疫治疗对尘螨过敏变应性鼻炎患者症状得分及药物评分改善极为显著,但对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应给予充分关注。SLIT长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接受标准化尘螨变应原疫苗皮下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和舌下免疫治疗(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方法    96例尘螨过敏的中-重度持续性AR患者纳入本研究,分别采用SCIT和SLIT方案,完成2年的特异性免疫治疗。其中SCIT组46例、SLIT组50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VAS评分)、药物用量评分以及疾病专用量表 鼻结膜炎生存质量调查问卷(rhinoconjunc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RQLQ)评分,评价各组的疗效和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并观察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2年后,SCIT组和SLIT组患者的喷嚏、流涕、鼻塞和鼻痒症状以及鼻部症状总评分(VAS评分)、药物用量评分均明显下降,SCIT治疗对减少药物使用的效果较显著,同SLI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RQLQ评分均有下降,尤其在鼻部症状和实际问题这2个维度评分下降明显,与其他维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尘螨过敏的中-重度持续性AR患者采用SCIT或SLIT进行为期2年的特异性免疫治疗均能获得良好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程度未见明显差异,但是SCIT治疗能减少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长期舌下含服标准化粉尘螨滴剂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有效性和安全
性,为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
将本院哮喘专科诊治的对粉尘螨过敏的4~14岁轻-中度哮喘患儿分为治疗组(64例)和对
照组(64例)。对照组患儿仅接受对症药物治疗,治疗组患儿在此基础上联合粉尘螨滴剂舌
下含服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在治疗后的6个月、1年及2年进行随访评估。对2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哮喘
症状进行评分,并对呼气峰流速值占正常预计值的百分比(PEF%)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在128例研究对象中,治疗组有5例病例脱失。治疗组患儿在治疗第6个月、1年和2年的哮喘症状评分较对照组各阶段症状评分均有所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在治疗第6个月、1年、2年时间段的PEF%较对照组各阶段均明显升高(P<0.05)。免疫治疗中少数患儿出现过轻微反应,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长期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能明显改善哮喘患儿的症状及肺功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轻微,是一种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总结尘螨过敏性哮喘患儿接受沙美特罗替卡松气雾剂联合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门诊收治的尘螨过敏性哮喘患儿85例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分别接受沙美特罗替卡松气雾剂治疗(对照组42例)与沙美特罗替卡松气雾剂联合粉尘螨滴剂舌下免疫治疗(观察组43例),评价2组患儿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变化情况,并统计分析2组患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02%(40/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19%(3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尘螨人特异性免疫球蛋白(specific immunoglobulin,SIg)G4、血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2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哮喘日间症状评分、夜间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2组患儿均存在轻微程度的咽喉疼痛,其中观察组4例(9.30%)、对照组3例(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1,P=0.717)。 结论 尘螨过敏性哮喘患儿行沙美特罗替卡松气雾剂联合粉尘螨滴剂舌下免疫治疗,对患儿气道炎症、免疫失衡等哮喘症状改善效果明显,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舌下含服尘螨滴剂对变应性鼻炎患者行免疫治疗的效果,评价舌下含服尘螨滴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54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舌下含服尘螨滴剂,统计治疗前后患者症状评分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舌下含服尘螨滴剂对变应性鼻炎患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且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认知补偿训练(CCT)与药物自我管理技能训练(MSST)联合分阶段干预对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病人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病人59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干预,观察组采取MSST+CCT联合分阶段干预,比较2组干预前后认知功能、精神症状、服药依从性的变化。结果观察组认知策略练习依从性较差者7例(24.1%),药物管理依从性较差者7例(24.1%)。病人住院时间与服药总天数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493,P < 0.01),服药总时间与CCT练习测量总时间呈正相关关系(r=0.379,P < 0.05),CCT练习策略总次数与练习测量总时间呈正相关关系(r=0.450,P < 0.05)。干预前2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和各分量表得分、认知功能测定(MMSE)总分、服药依从性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课程学习结束后, 观察组PANSS总分低于对照组(P < 0.05),PANSS各分量表得分、MMSE总分、服药依从性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在PANSS总分和各分量表得分、MMSE总分、服药依从性总分上均优于对照组(P < 0.05~P < 0.01)。2组在干预前后各时间点各维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观察组在课程结束后、干预3个月的PANSS总分、阳性症状得分上均较干预前降低(P < 0.05~P < 0.01),对照组在干预3个月的PANSS总分、阳性症状得分上均较干预前和课程结束后有所降低(P < 0.01);观察组干预后3个月在阴性症状上均较干预前和课程结束后降低(P < 0.01),对照组干预后3个月在阴性症状上均较干预前降低(P < 0.01);2组干预后3个月一般精神症状均较干预前和课程结束后降低(P < 0.05~P < 0.01),MMSE总分均较干预前和课程结束后增加(P < 0.01);2组在课程结束后、干预3个月的服药依从性得分均较干预前降低(P < 0.01),观察组干预后3个月服药依从性得分较课程结束后仍降低(P < 0.01)。且观察组降低和增加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 < 0.05~P < 0.01)。结论CCT与MSST联合干预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改善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认知功能,精神病症状和用药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中药畅流方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33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阿司匹林、ACEI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他汀类等),治疗组32例采用常规西药加中药畅流方,治疗期间心绞痛发作给予硝酸甘油舌下含服,疗程为6个月。结果:两者均能改善心绞痛症状及中医证候以及血脂情况,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畅流方具有益气活血、理气通络之效,对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