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穴位注射鹿瓜多肽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关节滑膜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Synovial, BMPs)及血清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 RF) IgA-RF、IgM-RF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RA患者246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2组各123例,对照组采用电针配合药物及超短波理疗,联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结束后30 min选择痛点穴位注射鹿瓜多肽注射液。2组均治疗14 d。检测治疗前后BMPs及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 MMP-1)细胞阳性表达率、测定患者ESR及血清类风湿因子IgA-RF、IgM-R百分率,记录患者晨僵时间并计算曼彻斯特大学关节炎指数(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 WOMAC)及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分值,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82.11%(101/123)比71.55%(88/123),χ2=12.764]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联合治疗组 ESR[(8.79±1.61)mm/h 比(12.41±2.57)mm/h,t=3.654]及 IgM-RF[(22.38±5.45)%比(39.57±6.18)%,t=2.365]、IgA-RF[(32.84±6.57)%比(49.84±4.20)%,t=2.574]阳性率均明显下降(P<0.05);联合治疗组BMPs[(15.43±2.94)比(7.22±1.52),t=3.914]明显升高,软骨细胞MMP-1[(8.01±1.54)%比(15.34±2.47)%,t=2.015]阳性表达率降低(P<0.05);联合治疗组 WOMAC[(22.36±3.49)分比(30.50±4.11)分,t=4.021]、VAS[(3.37±0.35)分比(5.75±0.39)分,t=3.251]评分明显降低(P<0.05),晨僵时间[(34.32±5.57)min 比(49.84±4.20)min,t=3.914]明显缩短(P<0.05)。结论电针联合穴位注射鹿瓜多肽可明显改善RA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祛邪止痛方内服外洗联合西药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寒湿痹阻证患者临床症状、生活质量、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及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50例活动期RA寒湿痹阻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5例给予西药单用治疗,观察组75例在此基础上加用祛邪止痛方内服外洗辅助治疗,比较2组患者近期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中文版健康调查简表评分(SF-36)、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MMP-3及TIMP-1水平。结果观察组近期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屈伸不利、畏恶风寒及晨僵积分和CRP、ESR、RF及MMP-3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SF-36评分和TIMP-1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各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祛邪止痛方内服外洗联合西药治疗活动期RA寒湿痹阻证可有效缓解受累关节症状,提高日常生活质量,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并有助于调节关节腔内MMP-3和TIMP-1浓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鹿瓜多肽穴位注射结合电针对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因子(RF)IgA-RF、IgM-RF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影响。方法将患者32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来氟米特组、穴位注射组、电针组、联合治疗组,各81例,来氟米特组口服来氟米特加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及超短波理疗,穴位注射组用鹿瓜多肽穴位注射,电针组以痛点为主穴,配合血海、足三里、阳陵泉三穴电针刺激30 min,联合治疗组采用来氟米特组加电针组加穴位注射组的治疗方案治疗,4组均治疗21 d。结果 4组在治疗21 d后,IgM-RF、IgA-RF阳性率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下降(P0.05)。其中联合治疗组降低最明显,与来氟米特组、穴位注射组、电针组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后血清MMPs(MMP-3、MMP-9)表达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各组MMP-1、MMP-2、MMP-10降低均不明显(P0.05);联合治疗组MMP-3、MMP-9较来氟米特组、穴位注射组、电针组3组降低更加明显(P0.05)。各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关节炎指数(WOMAC)、视觉模拟评分(VAS)均有一定程度好转,晨僵时间明显缩短(P0.05);联合治疗组WOMAC、VAS及晨僵时间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其他各组(P0.05)。在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来氟米特组、穴位注射组、电针组4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9%、81.48%、85.18%、83.94%,联合治疗组与其余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3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鹿瓜多肽穴位注射结合电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应与穴位注射吸收后抑制MMPs过度表达以减轻关节基质降解,来氟米特抑制IgM-RF、IgA-RF自身免疫过度反应损害,电针刺激起到通经活洛以降低痛域,延缓关节软骨退行性变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灸结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方法将86例R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口服甲氨蝶呤及双氯芬酸钠肠溶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的持续时间、关节疼痛程度及实验室指标: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及CRP、ESR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结合西药治疗RA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温针灸配合穴位贴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 82例寒湿痹阻型R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单纯穴位贴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温针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关节肿痛数、晨僵时间以及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变化,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变化,免疫球蛋白IgG、IgM和IgA水平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ESR、RF、CRP、IgA、IgG和IgM水平显著下降(P0.05),关节肿痛数显著减少(P0.05),晨僵时间显著缩短(P0.05),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ESR、RF、CRP、IgA、IgG和IgM水平显著下降(P0.05),关节肿痛数显著减少(P0.05),晨僵时间显著缩短(P0.05),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6%,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配合穴位敷贴可以显著降低RA患者CRP和免疫球蛋白水平,改善其炎症和免疫反应,提高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温针灸配合中药熏蒸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3例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温针灸配合中药熏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关节疼痛VAS评分、关节症状指标、中医症候量化评分及健康评估积分(HAQ)变化情况,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及C反应蛋白(CRP),并采用美国风湿病协会标准(ACR20)评定两组患者有效率。结果两组治疗后关节疼痛VAS评分、各项关节症状指标、中医症候量化评分及HAQ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关节疼痛VAS评分、关节肿胀度、关节疼痛数目、晨僵持续时间、中医症候量化评分及HAQ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ESR及CRP水平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ESR及CR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4.1%,对照组为57.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配合中药熏蒸是一种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项利利 《新中医》2020,52(15):155-158
目的:探讨中药熏蒸联合磁热疗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及实验室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类风湿关节炎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磁热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熏蒸。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检测2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免疫球蛋白(IgG)等实验室指标,评价2组生活质量、关节疼痛症状改善情况、睡眠状况。结果:治疗后,2组关节肿胀、关节压痛、关节活动积分及晨僵时间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关节肿胀、关节压痛、关节活动积分及晨僵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CRP、RF、ESR、IgG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CRP、RF、ESR、Ig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VAS、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蒸联合磁热疗能够显著减轻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疼痛,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关节的恢复,提高治疗效果,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陈艾炜熿灸联合中药外敷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临床症状、生活质量及实验室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60例肾虚寒凝型R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2组均予甲氨蝶呤片口服治疗。对照组30例加温针灸治疗,治疗组30例加陈艾炜熿灸联合中药外敷治疗,2组均4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晨僵持续时间、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双手平均握力、关节疼痛程度、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评分)、健康评价问卷(HAQ)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及C反应蛋白(CRP)变化情况,统计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体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2组晨僵持续时间均较本组治疗前减少(P 0. 05),治疗组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DAS28评分及HAQ评分降低(P 0. 05),关节疼痛程度减轻(P 0. 05),双手平均握力增加(P 0. 05); 2组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关节肿胀指数、双手平均握力、关节疼痛程度、DAS28评分及HAQ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 0. 05)。2组治疗后RF、CRP及ESR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 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陈艾炜熿灸联合中药外敷治疗RA,能够明显降低RF、CRP及ESR水平,改善关节功能,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药熏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熏蒸组30例,非熏蒸组30例,疗程为20d,分析RA患者治疗前后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的变化,观察熏蒸疗法对急性炎症(RF、ESR和CRp)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RA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TNF-α及IL-10的含量变化,分析熏蒸疗法对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83.3%;治疗组显效率为66.6%,对照组显效率为33.3%;治疗组治疗后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减少,晨僵时间缩短,与对照组比较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后ESR、CRp、RF及TNF-α、IL-10均有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P〈0.05或P〈0.01。结论中药熏蒸治疗RA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秦理  杨孝兵  刘丽敏  龙小琴  邵丰 《新中医》2021,53(11):88-92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辅助艾拉莫德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按数字奇偶法分为熏蒸组与常规组各48例,常规组给予西药艾拉莫德治疗,熏蒸组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熏蒸辅助治疗,疗程结束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熏蒸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83%,常规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1.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熏蒸组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及VA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P0.05)。2组治疗后风湿实验室指标血清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熏蒸组血清RF、CRP、ESR水平均低于常规组(P0.05)。2组治疗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较治疗前降低,熏蒸组血清TNF-α、IL-1β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针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采用中药熏蒸辅助艾拉莫德治疗,与单用艾拉莫德比较,有利于提升临床疗效,减轻临床症状,缓解疼痛,改善实验室指标,减轻炎症反应,可作为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一种有效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自拟中药熏蒸I号方联合西药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1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药对照组30例、观察a组30例、观察b组31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a组予中药熏蒸治疗,观察b组予中药熏蒸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肿胀关节数、晨僵时间、握力,检测治疗前后RF、ESR、CRP等指标。结果 观察b组的总有效率为96.77%,优于对照组及观察a组(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及观察a组相比,观察b组的肿胀关节数、晨僵时间、RF、ESR、CRP明显降低,握力增加(P<0.05)。结论 自拟中药熏蒸I号方联合西药能明显改善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肿胀关节数、晨僵时间、握力、RF、ESR、CRP,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熏蒸组30例,非熏蒸组30例,疗程为20天,分析RA患者治疗前后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的变化,观察熏蒸疗法对急性炎症(RF、ESR和CRP)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83.3%;治疗组显效率为66.6%,对照组显效率为33.3%;治疗组治疗后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减少,晨僵时间缩短,与对照组比较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后ESR、CRP和RF均有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P<0.05或P<0.01。结论:中药熏蒸治疗RA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在西医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加用督脉温针灸、中药熏蒸治疗肾虚寒湿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门诊就诊的肾虚寒湿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抗炎、镇痛等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督脉温针灸和中药熏蒸,2组均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检查并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指地距、枕墙距、Sehober试验结果、晨僵时间、腰背疼痛VAS评分及中医证候VAS评分,检测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指地距、枕墙距、Sehober试验结果、晨僵时间、腰背疼痛VAS评分及中医证候VAS评分、ESR、CRP含量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对上述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73%(P0.05)。结论:在西医常规疗法基础上联合督脉温针灸、中药熏蒸治疗肾虚寒湿型强直性脊柱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甲氨喋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R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给予针灸联合甲氨喋呤治疗,对照组给予甲氨喋呤治疗。疗程均为4个月,观察2组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和不良反应。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8.68%,对照组为71.7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程度评分、晨僵时间、双手握力、15 m步行时间、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等指标2组治疗后均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甲氨喋呤治疗RA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杨太生 《新中医》2014,46(6):92-93
目的:观察二消散外敷联合针灸、中药内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应用针灸结合中药内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的基础上加用二消散外敷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关节疼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及晨僵时间指数)、风湿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及类风湿因子)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关节疼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及晨僵时间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观察组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P0.01)。治疗后2组血沉、C-反应蛋白及类风湿因子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均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1)。结论:二消散外敷联合针灸、中药内服治疗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拟中药汤配合熏蒸推拿法对类风湿关节炎的应用价值。方法在医院2014年12月—2016年1月期间诊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抽取78例作研究对象并经随机抽签方式予以分组,治疗组(n=39)应用自拟中药汤配合熏蒸推拿法治疗,对照组(n=39)应用常规西药方案治疗,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晨僵时间。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是94.87%,治疗后的VAS疼痛评分是(3.05±0.45)分,晨僵时间是(30.12±10.42)min;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是79.49%,治疗后的VAS疼痛评分是(5.82±1.24)分,晨僵时间是(43.52±16.59)min;2组观察指标的组间比较均能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自拟中药汤配合熏蒸推拿法对类风湿关节炎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缓解其关节疼痛,并缩短其晨僵时间,可作为类风湿关节炎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艾灸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白三烯B4(LTB4)、白细胞介素-17(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含量的影响,探讨艾灸对RA的骨保护机制。方法:将R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和治疗组31例。对照组予常规药物治疗,连续治疗5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双侧肾俞、足三里及阿是穴艾灸治疗,每周3次,连续治疗5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晨僵评分、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28关节疾病活动度(DAS28)评分,生化法检测血清中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中LTB4、IL-17、TNF-α、MMP-9的含量。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VAS评分、晨僵评分、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DAS28评分和血清中RF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P<0.05),治疗组CRP、ESR、LTB4、IL-17、TNF-α、MMP-9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晨僵评分、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DAS28评分和...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补肾强督祛湿法治疗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疗效及对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中药组40例给予补肾强督祛湿法治疗,西药组40例给予洛索洛芬钠片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清及上清中MMP-9、TIMP-1水平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血沉(ESR),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变化情况,统计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血清MMP-9、TIMP-1、CRP水平及ESR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中药组血清MMP-9、TIMP-1水平均明显低于西药组(P均0.05);中药组上清中MMP-9水平和腰骶臀胯僵痛、颈项脊背僵紧疼痛、四肢关节冷痛、四末不温、口不渴、大便溏泄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西药组仅腰骶臀胯僵痛、颈项脊背僵紧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均0.05),且中药组上清中MMP-9水平和四肢关节冷痛、四末不温、口不渴、大便溏泄评分均明显低于西药组(P均0.05)。中药组控显率明显高于西药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西药组(P0.0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强督祛湿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更好、更安全,可能与明显降低患者血清MMP-9、TIMP-1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病证结合优化方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分为中药组、中西组和西药组3组。中药组(22例)采用病证结合优化方案治疗;中西组(29例)在病证结合方案基础上加用洛索洛芬钠片60mg,每日3次,来氟米特20mg,每日1次;西药组(25例)单纯应用上述西药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治疗3个月和9个月后,观察3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关节疼痛数、关节肿胀数、双手平均握力、晨僵时间以及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3个月和9个月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组在VAS评分、关节疼痛数、关节肿胀数、双手平均握力、晨僵时间以及ESR方面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3个月和9个月后中西组和中药组在改善VAS评分方面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3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西药组和中西组(P0.05)。结论病证结合优化治疗方案治疗RA疗效肯定,在改善疼痛方面疗效明显,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20.
〔摘 要〕 目的:探讨中药熏蒸联合温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疗效。方法:选择 2018 年 6 月至 2020 年 3 月 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收诊的 86 例 RA 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3 例,对照组接受常规 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熏蒸及温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量化评分以及关 节肿胀度、疼痛等关节症状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93.0 %,高于对照组的 7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 义(P <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量化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 量化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关节肿胀度评分、关节疼痛数目和晨僵持续 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联合中药熏蒸与温针灸治疗 RA 疗效确切,并可加快关节肿胀、疼痛、晨僵等关节症状的缓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