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湖南省1997~2005年不合格标本AFP病例专家诊断与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湖南省1997~2005年不合格粪便标本(不合格标本)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进行临床诊断与分类分析,提高AFP病例分类的准确性,为保持无脊灰状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AFP病例病毒学分类法,由湖南省AFP病例分类专家诊断小组每年定期审查所有AFP病例,重点对不合格标本AFP病例进行临床分析与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诊断、实验室病原学监测结果等资料综合分析,作出最终分类。结果湖南省1997~2005年共报告2031例AFP病例,均为脊髓灰质炎(脊灰)排除病例。其中不合格标本AFP病例270例,经诊断,主要病种为创伤性神经炎(26.7%)、格林巴利综合征(16.3%)、脑病(8.9%)、非脊灰肠道病毒感染(4.8%)等。结论AFP病例分类结果证明湖南省1997~2005年未发现脊灰野病毒病例,不合格标本AFP病例的临床诊断和最终分类结果为湖南省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证实湖南省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系统,发现、报告和调查、随访所有的AFP病例,在麻痹14d内采集双份合格的粪便标本作脊灰病毒分离培养,综合 病因、流行病学、实验结果等对每例AFP病例给予分类诊断。结果:1991年湖南省开始建立AFP病例的监测系统,到2000年监测系统共报告AFP病例1752例,自1995年15a以下儿童非脊灰AFP报告发病率达到1/10万的目标,1997年起双份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达到80%,1998年监测系统指标全部达到WHO和卫生部标准;对1617例AFP病例及其接触粪便标本进行了病毒分离定型,病毒分离阳性率为28.30%,到2000年已连续7年未发现脊灰野病毒。结论:湖南省通过多年的免疫活动监测结果表明,已成功阻断了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1996—2000年AFP病例临床分析与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提高AFP病例分类的特异性和科学性,为无脊灰证实提供科学证据。方法 采用AFP病例病毒学分类法对湖南省1996-2000年1137例AFP病例进行分类诊断。结果 除1996年有1例临床符合病例外,其余均为排除病例。我省AFP病例中,占比例较高的病种有创伤性神经炎(14.9%)、非脊灰肠道病毒感染(11.6%)及格林巴利综合征(10.1%)等。结论 病例分类结果证明我省已无脊灰野病毒病例发现,为无脊灰证实提供了科学依据。创伤性神经炎主要是基层医务人员注射技术不过关引起,值得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4.
宜宾市5年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的现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宜宾市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是否完整、高效、灵敏,以便确保及时发现和识别高危AFP病例,迅速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方法:对全市AFP病例监测系统开展的主动监测和零病例报告以及采用卫生部《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实行定时、定点、按程序进行脊灰疫苗(OPV)预防接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001—2005年全市共报告AFP病例121例,非脊髓灰质炎AFP病例平均报告率为2.16/10万,5年共采桌到的92例双份合格粪便标本的AFP病例,根据病毒学分类标准均排除脊灰病例,无粪便标本和标本不合格的29例AFP病例,经省级AFP病例分类专家诊断小组进行诊断分类,均排除脊灰。结论:宜宾市AFP病例监测系统自19942006年正式建立运转以来,通过不断完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比较高效、灵敏的监测系统。为继续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应加强AFP病例监测和常规、强化免疫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进一步做好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保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状态。方法 对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2000-2004年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监测系统运转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通辽市共报告AFP病例69例.小于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年报告平均发病率为2.34/10万。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79.71%;分离出4株肠道病毒,其中1株Ⅰ型脊灰病毒,1株Ⅱ、Ⅲ型混合型脊灰病毒,均为疫苗株:非脊灰肠道病毒分离率为5.80%;AFP病例监测系统各项指标均达到要求。根据病毒学分类标准,报告的AFP病例均为脊灰排除病例。口服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第1轮年报告平均接种率为99.20%,第2轮为99.31%。结论 1993-2004年已连续12年未发生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做好常规免疫和AFP病例合格粪便标本的采集,提高AFP病例首诊报告率,是无脊灰证实阶段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旬阳县1993—2005年15岁以下儿童急性驰缓性麻痹(AFP)病例流行特征,为制订保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状态,直至最终消灭脊灰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全县1993—2005年报告的AFP病例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3年间共报告AFP病例41例,报告发病率3.36/10万,期间除1993和2005年无病例以及1997年为0.97/10万外,连续108保持在1/10万敏感指标以上。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检验室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无脊灰病例,自1983—2005年未发现脊灰野病毒病例。结论该县已保持无脊灰状态238。AFP监测系统具有高度敏感性,医生报病意识增强,经省、市多次检查无漏报病例。今后工作重点是保持OPV高接种率,消除免疫空白,才能最终实现消灭脊灰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河北省2001~2005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不合格粪便标本病例发生原因。[方法]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个案数据。[结果]河北省2001~2005年AFP监测系统共报告AFP病例2035例,其中未采集合格粪便标本病例97例,占病例总数的4.8%,97例病例中,双份不合格粪便标本病例62例,单份粪便标本病例16例,未采集粪便标本病例19例。造成AFP病例粪便标本采集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乡、村两级医生对病例的初步诊断正确率较低,导致病例报告不及时。其次是就诊、调查不及时。[结论]为保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状态,加强基层临床医生和防疫人员的培训,提高正确诊断率,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采便,进一步提高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确保AFP监测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内江市实现无脊灰目标证实后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监测系统的运转情况,为改进监测系统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内江市2004年建立AFP监测系统以来所有急性迟缓性麻痹报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8年全市共报告急性迟缓性麻痹151例,其中有9例最后诊断为非急性迟缓性麻痹,其余142例均为脊灰排除病例,无脊灰病毒野毒株检出和脊髓灰质炎病例报告。15岁以下儿童AFP年均报告发病率2.00/10万,48h调查率97.9%,14d内双粪便合格采集率90.1%,粪标本7d送达率94.8%,60~75d及时随访率90.1%,均达到卫生部要求。142例AFP病例中,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以学龄前儿童好发,病例诊断以格林利巴综合(GBS)征(53.52%)和非脊灰肠道病毒感染(28.17%)最多;完成3次全程免疫的儿童占68.31%,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占23.94%。结论内江市2004—2011年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AFP监测系统运转良好,但存在一定免疫空白,粪便标本合格采集率、及时随访率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进一步做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保持无脊灰状态。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2000—2008年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监测系统运转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通辽市共报告AFP病例114例,﹤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31/10万,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81.58%。根据病毒学分类标准,报告的AFP病例均为脊灰排除病例。结论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做好常规免疫和AFP病例合格粪便标本的采集,提高AFP病例首诊报告率,是保持无脊灰状态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张宏  许旭艳  陈杨伟  陈敏红 《预防医学论坛》2007,13(6):F0002-F0002,485
继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美洲区宣布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后,中国所在的西太平洋区在2000年被证实为无脊灰区。近年来,我国周边一些国家发现了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给我国维持无脊灰状态带来了严峻的挑战。2005年10月,福州市闽清县东桥镇1例AFP病例经国家和福建省AFP病例分类专家诊断小组诊断为Ⅱ型脊灰疫苗变异株病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12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FlaccidParalysis,AFP)病例监测系统的运转情况。方法分析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AFP病例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AFP病例数据。结果中国2012年AFP病例监测系统,除云南省报告1例缅甸输入的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Vaccine-derivedPoliovirus,VDPV)病例外,共报告本国AFP病例7642例。其中AFP病例6576例,非AFP病例1066例。AFP病例中,≥15岁404例,〈15岁6172例。404例≥15岁AFP病例均排除脊灰,6172例〈15岁AFP病例中,6168例排除脊灰,2例为临床符合脊灰,2例为VDPV病例。〈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2.76/10万,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92%。结论中国2012年AFP病例监测系统保持较高的运转质量,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呼和浩特市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是否完整、高效、灵敏,以便确保及时发现和识别高危AFP病例,迅速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方法 用Excel软件分析呼和浩特市2008-2011年AFP监测病例;并对全市AFP病例监测系统开展的主动监测和零病例报告以及采用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实行定时、定点、按程序进行脊灰疫苗(OPV)预防接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008-2011年全市共报告AFP病例26例,非脊髓灰质炎AFP病例平均报告率为2.24/10万,4年共采集到的23例双份合格粪便标本的AFP病例,根据病毒学分类标准均排除脊灰病例,无粪便标本和标本不合格的3例AFP病例,经自治区级AFP病例分类专家诊断小组进行诊断分类,均排除脊灰.结论 呼和浩特市AFP病例监测系统2008-2011年以来,通过不断完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比较高效、灵敏的监测系统.为继续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应加强AFP病例监测和脊灰疫苗常规、强化免疫工作.  相似文献   

13.
袁慧 《预防医学论坛》2006,12(4):480-481
[目的]评价维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工作。[方法]对聊城市2003-2005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3~2005年合计报告非脊灰AFP病例78例,〈15岁儿童报告发病率3年分别为2.59/10万、2.14/10万和1.81/10万。聊城市所辖8个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其中东昌府区、冠县、茌平县、高唐县占全市病例总数的70.51%。接到报告后48h内调查率为96.15%,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89.74%,标本7d内送达率为94.87%。[结论]AFP病例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卫生部规定要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证实2004年贵州省贞丰县发生的Ⅰ型疫苗衍生株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循环(cVDPVs),分析cVDPVs发生原因,及时发现脊灰野病毒(wild—poliovirus)、疫苗衍生株脊灰病毒(VDPVs)和临床相似症状的其他脊灰疫苗相关株病毒。方法对疫区进行流行病学现场调查,采集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及密切接触者粪便标本进行脊灰病毒(PV)分离鉴定与基因序列测定,并对贞丰县近几年报告AFP病例及接触者粪便标本病毒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从贞丰县挽澜乡2例AFP病例和3名密切接触者粪便标本中分离到Ⅰ型VDPVs;发生Ⅰ型cVDPVs事件后,5例诊断为临床符合脊灰的AFP病例中有3例分离到Ⅰ型或Ⅱ型脊灰疫苗相关株病毒;病毒学监测结果显示,贞丰县人群中肠道病毒阳性检出率(55.1%)明显高于贵州全省水平(23.2%),2004年PV分离率(36.8%)明显高于往年,16株PV中Ⅰ型所占比例(43.8%)明显高于贵州全省平均水平(18.3%)。结论脊灰Ⅰ型VDPVs已经在贞丰县引起了循环(cVDPVs);人群中PV和非脊灰肠道病毒带毒率明显增高及疫苗接种率严重低下,是该次Ⅰ型cVDPVs发生的原因;应加强无脊灰状态下疫苗接种率的评估和早期疫情预测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荷泽地区1998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情况进行分析。初步评价该区消灭脊髓炎质炎(脊灰)工作进展,为消柬2灰工作及其验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菏泽地区脊灰监测中心提供的疫情资料,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病毒分离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荷泽地区1998年共报告AFP42例,无脊灰确诊病例,有1例脊灰监床符合病例,有5例临床脊灰(高度怀疑疫苗相关病例);42例AFP分布于全区的9县市,呈散发,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报告发病率为1.42/10万;AFP病例48h内调查率为94.7%,14d内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82.3%;从AFP病例及接触者粪便标本中从未分离出脊灰野病毒,而分离出脊灰疫苗病毒和COX(柯萨奇)病毒,ECHO(人肠道细胞病变孤儿病毒)等其他肠道病毒,AFP标本脊灰疫苗病毒和其他肠道病毒阳性率均为15.79%,引起AFP靳原因是多种的。[结论]该区AFP监测及消灭脊灰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有不足之处,加就诊48h内及时报告完成率等仍较低。建议仍应强加AFP监测和诊断,消灭脊灰工作仍需努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疫苗和免疫》2013,(6):572-572
注:1.每年〈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10万),使用联合围丌发计划署人口数据计算非脊灰AFP病例的报告发病率。2.发生麻痹后14d内2份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2份标本间隔24~48h,不包括美洲区,美洲区只采集1份粪便标本。3.实验室确诊病例包括脊灰野病毒(Wild Poliovirus,WPV)病例和疫苗衍生脊灰病毒循环(Circulating Vaccine-derived Poliovims,cVDPV)病例。4.cVDPV造成脊灰病例数和WPV病例数不相等。5.输入WPV的国家。6.本土脊灰流行的国家。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我省消灭髓灰质炎提供证实资料。方法:按世界卫生组织(WHO)《脊髓灰质炎病毒检测手册》进行实验。结果:1997-1999年四川省AFP病例共收到832例标本,分离出脊灰病毒41株,总阳性率≥15.90%,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最低7.95%,41株脊灰病毒中P2和含P2混合型为26株(26/41),在零剂次服苗的13例AFP病例中P2和含P2更是高达12株(12/13),分离出脊灰的AFP病例,最少60.00%,是男性,70.00%≤5岁,AFP报告发病率最低1.2410万,合格便采集率最低80.60%,送便及时率最低86.70%,分离结果30天报告率最低81.3%。结论:我省脊灰实验室各项监测指标全部达到WHO的要求,并且通过了卫生部和WHO的考核成为合格的脊灰实验室。  相似文献   

18.
1996年广东省报告的急性驰缓性麻痹(AFP)病例263例,报告率为1.39/十万。其中216例采集了合格双份粪便标本,合格率为82.13%。有218例AFP病例采集了密切接触者粪便标本1031份。以上标本均进行了病毒分离。现将1996年263例AFP病例及密切接触者的粪标本的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如下:l材料与方法1.l资料来源来自于全省各市(区)的脊灰专报系统。l.2AFP病例及密切接触者的标本由报告App病例的医疗或卫生防疫部门采集、冷藏送省脊灰实验室。1.3细胞与诊断血清Hep-2、RD传代细胞和标准脊灰1、11、Ill型血清由国家脊灰实验室提供。…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2012年广西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系统病例资料,掌握AFP的流行特点,为进一步做好AFP的监测,继续维持广西的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状态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2年AFP监测系统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12年广西AFP监测系统共报告病例308例,其中AFP病例269例,非AFP病例39例。269例AFP病例经过实验室检测和省级诊断专家组讨论排除非脊灰病例269例。广西92.04%的县份报告AFP病例,男性多于女性,〈15岁儿童非脊灰报告发病率为2.60/10万,合格便标本采集率为92.19%,39例AFP病例分离出肠道病毒,分离率为14.55%,脊灰疫苗病毒5例,分离率为1.87%。结论广西仍需加强常规免疫工作,提高AFP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1997 1998年5个省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的追踪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1998年对云南省、山西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报告的187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进行了神经学诊断方面的追踪调查,同时对监测工作的质量予以评价.诊察结果为;临床脊髓灰质炎(脊灰)的24例,其余为其它麻痹性疾病。麻痹性疾病的发病率存在着地理性差异,在中国南方地区非脊灰脊髓炎(脊髓炎)病例很多,而西北地区脊髓炎较少,则以格林-巴利综合征(GBS)为多.在追踪临床诊断为脊灰的24例中,仅有3例接脊灰病例报告;在当地诊断为脊灰23例中,追踪诊断为脊灰的仅3例。本次追踪调查在AFP病例监测方面发现以下问题:①对有无后遗症的判定不正确;②由于在家中采集粪便标本,使得粪便标本不能妥善保存;③发病日期的记录不正确等。另外,通过从这些AFP病例中分离出的脊灰病毒均为疫苗株可以判定,存在着在采集粪便标本前给患者服用脊灰疫苗(OPV)的情况。建议省专家诊断小组在对病例进行最终诊断时,有必要慎重地研究临床经过。特别是对高危病例应亲自诊察。对病例的调查不能仅由县级人员进行,应争取地区级和省级神经学专家的协助。在判定临床经过时,不能仅依赖个案调查表,也应查阅医院的病案记录.另外,为防止因主观因素影响到采集粪便标本质量,造成实验室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