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帝内经》蕴藏着先进、丰富的"治未病"思想,奠定了现代中医预防医学的理论基础。因此,本文通过对《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的内涵和内容进行梳理、挖掘,以冀更好地发挥中医预防医学的特色和优势,进一步提升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医"治未病"理论是《黄帝内经》预防与治疗学的精髓,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的理论与临床发展中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治未病"理论的内涵为线索,并针对中风病的致病因素,探讨"治未病"理论在中风病防治中的应用,充分反映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中医思想。  相似文献   

3.
体质是人体的个性化特征,它与个体的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明确体质类型对于疾病的预防、诊治和调养都具有重要意义。《黄帝内经》作为中医体质理论的源头,是国内第一本对体质类型和分类方法做出系统分析的书籍,它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为指导思想,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为方法论,以脏腑理论、气血理论为基础,对体质从多角度进行了分类。本文将《黄帝内经》中的体质分类方法进行总结、解析和评价,以期为现代中医体质分类研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4.
杜倩  李成卫 《世界中医药》2014,9(12):1592-1594
"治未病"理论在《黄帝内经》和《难经》中均被作为预防原则,而该理论在《金匮要略》中则经历了从预防意义进一步被发展为治疗原则并成为该著作重要的诊治体系的过程。应用原著中明确提出的方法对原文进行分析研究,其结论无疑更客观、可靠。《金匮要略》中虚劳病与现代中医内科中虚劳的含义有所不同。文章以仲景"治未病"理论试分析《金匮要略》中虚劳病的原文思考及诊治步骤疾病思路,以期扩展对《金匮要略》原文的理解方法,丰富现代辨证论治体系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中医诊断学》存在课时相对偏少、内容较零散等特点,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文章将建构主义理论引入《中医诊断学》多媒体教学实践,设计了适合《中医诊断学》的建构主义多媒体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了《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质量,增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阿育吠陀是印度的传统医学,在梵文中意为生命的科学。阿育吠陀与中医有相似的特点,这两种系统与其说是科学倒不如说都是旨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哲学。这两种亚洲传统医学中最常用的草药在使用和特点解释上是相同的,比如药物都有寒热的属性。中医有阴阳五行、脏腑、气血津液的理论体系,阿育吠陀医学有三元体液理论。中医有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阿育吠陀有《遮罗迦集》和《妙闻集》。《遮罗迦集》的主要内容是基本理论、草药、治疗原则和预防,这点和《素问》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主很相似。中医有阴阳理论,而阿育吠陀的理论基础是三个dosha。阿育吠陀的术语如同中医术语一样难以用英语解释。Pitta大概对应中医术语"火"比较合适,Kapha可以对应"痰",Vata可以对应"风",Rasa和中医的"谷气"相似。中医伤寒有六经传变,温病学理论有卫气营血传变。阿育吠陀认为疾病的发展有doshas的积累、doshas加剧发展和doshas溢出三个阶段。中医所重视的血瘀理论,在阿育吠陀看来不是内科的重点问题。针灸在西方的推广、中医师在发达国家开业、中国政府中药出口政策和海外人员来中国学习中医使中医的海外加速发展成为可能。相比而言,印度传统医学阿育吠陀做的还不够。  相似文献   

7.
为贯彻落实广东省建设中医药强省大会精神,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和《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等有关文件精神,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08~2010年)》要求,中山市卫计局联合中山市中医院于2013年初组织实施中山市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工程,以中医"治未病"思想为理论指导,通过搭建中医药特色的预防保健体系,实现区域性分级管理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模式,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笔者一直从事《中医内科学》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出"双核心讲解法"的《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即以疾病之灵魂的病因病机作为理论讲解的核心和线索;以"病案化六步讲解法"作为诊治思路(即证型)讲解的核心和线索。较好实现《中医内科学》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了《中医内科学》教学效果和临床疗效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9.
吴晓晴  崔永佳  卢雯平 《吉林中医药》2021,41(12):1558-1561
"治未病"的思想理论最早见于《内经》,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粹,中医"治未病"思想在乳腺癌的各阶段诊疗中皆有所体现,与现代预防医学所提倡的"三级预防"有共通之处.本文从乳腺癌高危人群、巩固治疗的无瘤患者和生命体征稳定的带瘤患者,这三个阶段、三种人群,阐述中医"治未病"的主要特点,结合患者常见临床症状,浅析了治疗的思想和用药原则,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治未病"是中医传统思想文化理念之一,其汇集中医保健、预防、医疗、养生和康复思想为一体,提出疾病应当以预防为中心,要求医疗机构将"治未病"理念与健康服务相结合,构建覆盖患者全周期、结构科学、内容丰富的"治未病"健康服务体系,以保障患者就诊服务质量。文章主要通过中医"治未病"理论简述、中医"治未病"理论下健康服务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和中医"治未病"理论下健康服务体系构建发展建议三个方面,对当前中医"治未病"理论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现状进行探讨,并为其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因人制宜的思想,落实到养生就是"因体施保"、"因人施养"。因此养生与预防也应根据不同的体质状态,实施个性化保健。《黄帝内经》中蕴含了大量的中医体质内容,文章从体质养生的依据、目的、核心理论等几个方面挖掘了《黄帝内经》中因人制宜养生思想的内涵,为体质养生和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以参考"九五"国家重点电子出版物规划项目《中华医典》中的中医古籍和现代研究资料为工具,以中医狭义之神及其与脏腑的关系为最根本理论基础,饮食的作用、方式、性味等为直接原因,以时间医学为重要参考依据,从中医角度初探了饮食影响狭义之神的理论。在中医资料中记载了很多饮食影响狭义之神的理论和经验,《内经》奠定理论基础,后世对其发展和实践,当代对其进一步完善。这些观点,具有饮食养生、饮食治疗、饮食护理以及临床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是现存的中医文献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医经典著作,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同时也奠定了刺络疗法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刺络疗法是以经络、气血学说为理论基础的,一般以络脉为主要操作部位,根据季节变化、病人体质和疾病性质确定出血量的多少,以"见血即止"、"血变乃止"、"血尽乃止"作为出血量的分级标准。文章通过研究和分析《黄帝内经》刺络文献,总结其思路和特色,以期能对针灸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为针灸术语标准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中医外治法具有"简、便、廉、效"及不良反应小等优点,其可直接作用于绝大多数皮肤病的病变部位,因此相对于其他学科,中医外治法在防治皮肤病方面更具优势。但因皮肤病中医外治法理论研究的滞后,导致了目前多以经验性传授为主且良莠不齐的局面,影响了其健康长远发展。笔者基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内者内治,外者外治"理论,通过临床实践提出以"皮损辨证"为基础、以"以法统方"为参考、以"以偏纠偏"为治法的理论思路,以期对皮肤病中医外治法指导理论进行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中医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积极地倡导"治未病",我国的传统中医药学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指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一思想以预防为核心,对于疾病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中有治。目前,各种疾病的流行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疾病防控工作的开展就显得十分重要,中医"治未病"理论作为一种经典的中医学理论,其核心思想与疾病防控工作的主要目的相一致,给疾病防控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许多启示,具有较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对《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进行临床应用评价,为《指南》修订提供依据。评价分为适用性评价和应用性评价两部分,前者采用调查问卷方法,由中医师独立填写《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适用性调查问卷》;后者采用前瞻性病例调查分析方法,由主管医生填写《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应用评价病例调查表》。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完成适用性评价调查问卷151份,应用性评价观察了1 016例患者。结果显示:88.74%熟悉《指南》,45.70%使用过《指南》;《指南》的质量、应用相关项目在适用性和应用性评价中比较一致,除"调摄预防"外,其他项目好评度均超过85.00%。提示《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质量较高,并且能够较好指导和应用于临床。未来《指南》修订过程中,应改进"调摄预防"部分内容,并纳入循证医学证据,以最终提高临床使用率。  相似文献   

17.
养生思想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以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深厚底蕴,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较为系统的养生理论始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对中医养生的总述——顺应自然、形神和谐,为后世的养生理论奠定了基础,对当今的养生原则与方法都具有较为明确的指导作用。《黄帝内经》关于"治未病"的叙述,更是一种超越时代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正>《中医各家学说》是中医类院校后期教学的一门理论提高课。本课程以中医经典著作为支撑,以讲授历代医家与各派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为主要任务,穿插临证案例,结合教材课下阅读中医古籍文献为辅,培养学生灵活应用共性理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本门课程的定位是"中医理论提高课"与"临床提高课",课程具有与中医经典课程同样重要的地位,教学效果对于整个本科阶段的学习举足轻重。《中医各家学说》是每一个中医人继续学习和终身  相似文献   

19.
叶玲 《福建中医药》2006,37(6):57-58
中医预防学有其悠久的历史,可以说中医预防的思想源于实践,奠基于《内经》。《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自《内经》首先提出“治未病”以来,经过历代医家的弘扬光大,中医预防学的理论日臻完善,并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治未病”一词,在医书中首见于《内经》。《内经》  相似文献   

20.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张仲景继承和发展了《内经》《难经》有关治未病的理论,丰富和完善了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蕴含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盛防逆""已愈防复"的治未病思想,在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文献资料探讨了张仲景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三级预防中的应用,以期为糖尿病的防治和管理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