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1 毫秒
1.
季晓春  袁谊 《现代实用医学》2005,17(6):342-343,356
目的 探讨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在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22例,采用经皮穿刺肝动脉插管栓塞(TACE)及脾动脉部分栓塞(PSE),随访观察PSE术后反应及外周血象并经作计学处理。结果 22例经PSE治疗46次,栓塞范围40%~60%,术后2周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P〈0.01),术后反应及并发症有发热、疼痛、呕吐、胸腹腔积液,均经保守治疗后消失。结论 PSE能有效改善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的外周血象,预防上消化道出血,与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应用,能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张永山  潘光明 《吉林医学》2011,32(28):5922-5923
目的:评价联合应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和部分脾动脉栓塞(PSE)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肝癌伴脾亢患者64例,按抽签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研究组行TACE同时行PSE。选择置管于脾脏中、下级,栓塞面积控制在40%~70%。对照组单纯为患者行TACE。观察患者术后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肿瘤缩小等情况和术后反应,判断治疗效果。结果:TACE联合PSE治疗肝癌合并脾亢可明显改善患者外周血象,术后48 h、1周、2周及4周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较栓塞前明显提高,肝脏肿瘤及脾脏亦明显缩小。对照组术后各项化验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对于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在行肝动脉化疗栓塞同时行部分性脾栓塞术,安全可靠,又能有效改善患者血象,提高机体免疫力,为肝癌介入治疗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动脉栓塞化疗与部分性脾栓塞(PSE)联合应用对肝癌患者脾功能亢进的治疗价值。方法:对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18例行肝动脉栓塞化疗并PSE治疗,PSE采用明胶海绵颗粒,超选择性对脾动脉主干远端的分支进行栓塞。随访观察PSE术后反应及外周血象、CT、内镜所见,并经统计学处理。结果:18例行PSE28例次,栓塞范围40%~70%。术后2周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P<0.05),末次栓塞6个月后白细胞维持在正常值12例,血小板维持在正常值15例。术后内镜所见胃底食管静脉曲张明显减轻,患者食欲及体能有不同程度改善。28例次行PSE后均出现发热,27例次出现左上腹痛,4例次呃逆,2例次少量胸腔积液,均经保守治疗消失。结论:PSE能有效改善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外周血象,增强体能和免疫力,预防上消化道出血,与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应用,能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讨论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联合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伴发脾功能亢进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科22例原发性肝癌伴脾功能亢进病人,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观察术前后外周血细胞、肝癌病灶和脾脏变化情况。结果:双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可明显改善病人血象,使肝癌缺血坏死、缩小,脾脏缩小,部分病人可获得手术治疗机会。结论:不适宜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病人,行双介入治疗,安全有效,能控制肿瘤发展,改善病人血象,提高病人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介入治疗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联合应用肝动脉化疗栓塞和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26例,进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同时行部分性脾栓塞。结果:肝动脉、脾动脉插管成功率均为100%。术后24h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开始升高,1月后,12例(46.15%)达到正常水平,13例(50%)部分缓解,1例(3.85%)无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在肝动脉栓塞的同时行部分性脾栓塞术安全可靠,既可有效控制肿瘤发展,又有效改善外周血象、提高免疫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动脉栓塞化疗与部分性脾栓塞(PSE)联合应用对肝癌患者脾功能亢进的治疗价值.方法对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18例行肝动脉栓塞化疗并PSE治疗,PSE采用明胶海绵颗粒,超选择性对脾动脉主干远端的分支进行栓塞.随访观察PSE术后反应及外周血象、CT、内镜所见,并经统计学处理.结果18例行PSE 28例次,栓塞范围40%~70%.术后2周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P<0.05),末次栓塞6个月后白细胞维持在正常值12例,血小板维持在正常值15例.术后内镜所见胃底食管静脉曲张明显减轻,患者食欲及体能有不同程度改善.28例次行PSE后均出现发热,27例次出现左上腹痛,4例次呃逆,2例次少量胸腔积液,均经保守治疗消失.结论PSE能有效改善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外周血象,增强体能和免疫力,预防上消化道出血,与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应用,能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肝脾动脉联合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观察其对周围血象及肿大脾脏的影响。方法:以自身对照法比较单纯肝动脉栓塞(TACE)和TACE联合脾动脉栓塞(PSE)。结果:TACE联合PSE治疗后,脾脏均有不同程度缩小,周围血象24小时后即见升高,4周后均恢复正常。结论:TACE联合PSE治疗可抑制亢进的脾脏功能,改善周围血象,有效控制病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PSE)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并发脾功能亢进的意义.方法 对89例原发性肝癌伴程度不同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肿大和白细胞、血小板低下等脾亢征象的患者采用部分脾栓塞术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双介入治疗,术后观察外周血细胞改变.结果 本组病例肝脾双介入治疗后外周白细胞、血小板均有显著增高,与术前比较,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P<0.05).部分脾栓塞可以缓解脾功能亢进,减轻门静脉高压,减少并发症,保证肝动脉化疗栓塞的顺利进行;而术后增加脾栓塞的反应一般都能忍受.结论 肝脾动脉双介入栓塞是一种损伤小、安全程度高、副反应少、疗效较好的办法,可部分替代外科切脾手术,是治疗肝癌并脾亢最佳选择,值得普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部分脾栓塞术在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聚乙烯醇(PVA)颗粒及碘化油对29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实行部分脾栓塞术及肝动脉化疗栓塞术,随访术后疗效、患者血象变化及对患者的影响.结果 29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均成功实施了部分脾脏栓塞术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消除了脾亢症状,白细胞和血小板术后24 h即有明显提高(P<0.05),延长了生存时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6~21个月,脾功能亢进症状未见复发.结论部分性脾栓塞术简便、微创、安全,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疗效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临床效果。方法:原发性肝癌伴脾功能亢进患者68例,观察组33例为同时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对照组35例为单纯行TACE术,观察术前术后血象变化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1)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治疗前后比较:观察组28例(84.8%)治疗4周后白细胞>4×109/L,血小板计数升高>80×109/L,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0例行第2次双栓塞治疗。对照组介入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呈下降趋势,其后又有上升趋势,术前为(51.4±12.45)×109/L,术后第7天下降到(42.25±10.34)×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发热、腹痛、腹水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同时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能有效改善患者血细胞减少,提高免疫力,缓解门脉高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联合超选择性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动脉亢进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的原发性肝癌住院患者,均予TACE联合超选择性PSE,观察术前、术后7和14 d的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凝血酶原时间(PT)、白蛋白(Alb)、甲胎蛋白(AFP)、a-岩藻糖苷酶(a-FU)的变化,术前、术后4周肿瘤的平均直径的变化及6、12、18个月的累积生存率。结果采用两种方式的联合治疗,术后第7天及14天WBC、Hb及PLT较术前上升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l、ALT、AST术后第7天较术前上升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lb术后第7天较术前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TBil、ALT、Alb的变化较术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AFP、a-FU术后第7天及14天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4周肿瘤平均直径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Z=-10.807,P=0.000),且6、12、18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97%、92%、87%。结论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联合超选择性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并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的患者安全、有效,术后2周内应给予积极的保肝治疗。  相似文献   

12.
蒋锐  何乾文  顾明  柯振武  李建浩 《四川医学》2010,31(8):1180-1182
目的探讨部分性脾栓塞在肝癌伴脾功能亢进中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4例肝癌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采取肝动脉化疗和部分性脾脏栓塞术,其中12例2次行PSE,3例3次行PSE,术后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肝功能。结果共行部分性脾脏栓塞52例次。栓塞范围30%-60%,栓塞后有49例次出现发热,大部分持续3-30d,46例次出现腹痛,其中4例次需要强效止痛药,少量胸腔积液6例次,保守治疗后消失,未出现脾脓肿等严重并发症。术后WBC和PLT显著升高(P〈0.05),并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RBC和Hb量无明显改变(P〉0.05),TBA下降(P〈0.05),TBIL、ALT和AST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部分性脾脏栓塞治疗肝癌伴脾功能亢进是一种有效、安全、微创的方法,它可以有效改善血象和肝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为进一步化疗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孙春涛  李伟  坚永彬  王振杰  郝刚 《当代医学》2009,15(29):561-563
目的探讨用患者自体毛发作为栓塞材料行脾动脉栓塞联合TACE治疗肝癌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的意义和方法,寻找理想的脾动脉栓塞材料。方法肝癌TACE同时用患者自体毛发做为栓塞材料行PSE治疗原发性肝癌伴肝硬化、门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30例,根据病人肝功能情况及脾亢程度决定脾脏栓塞范围和次数。栓塞后定期复查肝功能和血常规。结果本组经1~4次PSE累积脾栓塞面积为30%~70%脾功能亢进完全或部分缓解,无脾脓肿等严重并发症。TACE联合PSE治疗后1周,WBC和PLT有显著提高(P&lt;0.01),并能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RBC无明显改变(P&gt;0.05)。TBIL、ALT和AST升高,ALB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lt;0.05)。在8~24个月随访内,6,12,18,24个月累计生存率分别为100%,85%,76%,62%,15个月内无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结论自体毛发脾动脉栓塞联合TACE是治疗原发性肝癌伴肝硬化、门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的安全、有效方法,患者自体毛发是一种理想的栓塞材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部分脾动脉栓塞(PSE)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55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患者进行超选择性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脾栓塞量50%~70%。术后1周、2周和1个月复查血常规、肝功能,术后1个月进行CT复查。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栓塞术后1周、2周和1个月化验外周血象,白细胞、血小板明显高于栓塞前,红细胞、血红蛋白无明显变化;术后1个月白细胞(5.32±1.48)×109/L,血小板(105.68±18.18)×109/L;肝功能指标AST、ALT、TBIL在术后1周显著升高,术后2周和1个月后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所有患者无脾脓肿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部分脾动脉栓塞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合并脾功能亢进原发性肝癌双介入治疗利弊和指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肝、脾动脉双栓塞治疗伴脾功能亢进原发性肝癌的利弊和指征。方法 :经股动脉穿刺分别行肝、脾动脉的化学灌注栓塞和明胶海绵栓塞为观察组 ,并对比观察单纯行肝动脉化学灌注栓塞术组 (对照组 )对血细胞、肝功能、免疫状况、生活质量及平均住院日等方面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 6 8例治疗后血细胞均见不同程度增高 ,白细胞分布范围 (5 .0~ 2 0 .0 )× 10 9/ L,血小板多在原水平呈现倍增 ;对照组 6 0例治疗后均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两组肝功能、免疫指标、KPS评分等未见明显异常 ,平均住院日分别为 16 .2天和 31.4天。结论 :肝脾动脉双栓塞对合并脾功能亢进原发性肝癌有较好疗效 ,特别是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者 ,为综合治疗赢得了时间 ,但对老年患者和肝功能 Child分级差者慎用  相似文献   

16.
李焕祥 《当代医学》2009,15(17):319-321
目的评价肝脾动脉联合栓塞治疗在肝细胞癌合并脾亢中的临床价值。方法62例肝细胞癌合并脾亢患者,其中32例肝动脉化疗栓塞同时行脾动脉栓塞治疗为治疗组,30例单纯行肝动脉化疗栓塞为对照组。采集2组术前术后资料,包括外周血象、CT、上消化道内窥镜或气钡双重造影所见,并对照2组外周血象及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情况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治疗组肝动脉化疗栓塞72例次,脾动脉部分栓塞1~3次共51例次,脾栓塞范围40%~70%;对照组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67例次。治疗组栓塞治疗一般1~3次,至末期栓塞3个月后,血象大多维持在正常范围内,有效保证了化疗栓塞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对照组栓塞后一周至半月血象开始下降,虽进行中西医等综合治疗,大部分很难进行再次化疗栓塞。治疗期间2组血象变化对比显著(P〈0.01)。治疗组栓塞术前后对比静脉曲张程度均有不同程度减轻,以曲张程度较轻的改善更明显一些;而对照组静脉曲张程度反而有加重趋势。2组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改善对比明显(P〈0.05)。结论肝细胞癌合并脾亢治疗组栓塞治疗较对照组不仅减低了门脉压及脾窦淤血,减轻了脾纤维化,改善脾功能,提高了机体免疫力,提高了生活质量及生存期,降低了肝癌合并脾亢介入治疗的风险,从而有效保证了化疗栓塞的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背景 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EGVB)患者,由于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减少、凝血功能障碍、出血量大、再出血发生率高,经内镜及药物紧急治疗急性出血后,需进一步采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脾功能亢进。目的 评价内镜治疗(ET)联合PSE治疗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和EGVB的效果。方法 选取2008年7月-2018年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萍乡医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和EGVB住院患者15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ET组(78例)和ET+PSE组(80例)。ET组给予基本治疗和内镜处理,ET+PSE组给予基本治疗、内镜处理和PSE治疗。比较两组静脉曲张消失率、静脉曲张复发率及再出血率;于术前、术后4、12周检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肽(PⅢP)、层黏蛋白(LN)和Ⅳ型胶原(Ⅳ-C)〕以及门静脉直径、血流速度、血流量和脾静脉直径、血流速度、血流量;并观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ET组和ET+PSE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ET+PSE组静脉曲张消失率高于ET组,静脉曲张复发率、3个月再出血率、6个月再出血率均低于ET组(P<0.05)。治疗方法和时间对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HA、PⅢP、LN和Ⅳ-C均存在交互作用(P<0.001);治疗方法和时间对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HA、PⅢP、LN和Ⅳ-C主效应均显著(P<0.001)。其中ET+PSE组术后4、12周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均高于术前和同时间点ET组,HA、PⅢP、LN和Ⅳ-C均低于术前和同时间点ET组(P<0.05)。治疗方法和时间对门静脉直径、血流速度、血流量和脾静脉直径、血流速度、血流量均存在交互作用(P<0.001);治疗方法和时间对门静脉直径、血流速度、血流量和脾静脉直径、血流速度、血流量主效应均显著(P<0.001)。其中ET+PSE组术后12周门静脉直径、脾静脉直径均低于术前和同时间点ET组;ET+PSE组术后4、12周门静脉血流速度和血流量、脾静脉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均低于术前和同时间点ET组(P<0.05)。两组胸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T+PSE组发热、腹痛、腹腔积液发生率均高于ET组(P<0.05)。结论 ET能有效治疗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和EGVB,PSE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伍友兴  桂若虎  郑新平  宋林 《中外医疗》2011,30(9):24+26-24,26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发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我院98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发脾功能亢进患者行PSE,观察术前及术后脾脏大小变化、门静脉内径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脾脏3个月后明显缩小,门静脉内径不同程度缩小,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PSE治疗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功能亢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回顾性评价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超选择性肿瘤滋养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部分性脾栓塞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30例肝硬化合并肝癌、门静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患者首先实施肝癌肿瘤滋养动脉超选择性化疗栓塞,联合以明胶海绵颗粒进行超选择性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治疗,脾栓塞量60%~70%.术后2、7、14、30d复查血常规,4~6周进行CT复查,3、6、12个月进行CT或MRI复查.结果 30例术前肝癌直径3~12cm,平均8.5cm;30例全血细胞尤其是血小板及白细胞显著减低 .术后24h,WBC 30例明显升高(21例基本正常),血小板略微升高5例、无明显改变25例.术后7d,白细胞基本正常28例、略低于正常2例,血小板明显升高30例(25例基本正常).1个月左右 CT复查,肝癌平均直径5.5cm,肿瘤内碘油完全充填23例、充填≥80% 7例;脾实质梗死面积达70% 21例、50% 9例.所有患者无脾脓肿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实施超选择性肿瘤滋养动脉化疗栓塞及部分性脾动脉栓塞安全性较高,在栓塞肝肿瘤同时可减少脾功能亢进及降低门静脉高压,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作为门脉高压症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术前提升血小板的可行性,探讨PSE术后进行脾切除联合门奇断流术的最佳手术时机。方法本组15例患者行PSE术后,观察PSE对血小板上升时间的影响,并明确血小板上升到适宜手术的时间。PSE术后2周内行脾切除联合门奇断流术,术中观察脾脏与周围组织的粘连情况,并明确PSE后进行手术的最佳时机。结果 PSE术后血小板开始升高,1周时达峰值;脾脏与大网膜及周围组织发生粘连,粘连程度与PSE术后手术时间呈正相关。结论 PSE纠正脾功能亢进,改善凝血功能障碍作用明显,可作为门脉高压而脾亢明显的患者行脾切除、门奇断流术的一种术前准备措施。PSE术后2周内是进行脾切除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