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LMWH)速避凝在急性心肌梗塞(AMI)冠脉溶栓后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将61例AMI冠脉溶栓患者分为两组A组(28例)溶栓后给予低分子肝素(LMWH)速避凝腹壁皮下注射(0.4m1/d,连续7d);B组(33例)溶栓后给予普通肝素(UFH)腹壁皮下注射(50mg/12h,连续7d).结果B组较A组总的临床事件发生率高,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中梗塞后心绞痛、出血发生率B组明显高于A组.B组治疗后血小板(PLT)明显减少,凝血酶原时间(PT)明显延长,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1),A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结论LMWH速避凝用于AMI冠脉溶栓后辅助治疗较UFH临床疗效好,出血并发症少,无需实验室监测.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塞冠脉溶栓后应用低分子肝素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LMWH)速避凝在急性心肌梗塞(AMI)冠脉溶栓后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将61例AMI冠脉溶栓患分为两组:A组(28例)溶栓后给予低分子肝素(LMWH)速避凝腹壁皮下注射(0.4ml/d,连续7d);B组(33例)溶栓后给予普通肝素(UFH)腹壁皮下注射(50mg/12h,连续7d)。结果:B组较A组总的临床事件发生率高,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性(P<0.01),其中梗塞后心绞痛、出血发生率B组明显高于A组。B组治疗后血小板(PLT)明显减少,凝血酶原时间(PT)明显延长,统计处理差异有显性(P<0.01),A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性。结论:LMWH速避凝用于AMI冠脉溶栓后辅助治疗较UFH临床疗效好,出血并发症少,无需实验室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如何正确使用普通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UFH)抗凝.方法 选择2006年12月-2007年12月接受PCI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静脉UFH抗凝至少24 h,并随机分为A、B 2组,A组为试验组按预先设定的UFH标准化抗凝方案调整剂量,B组为对照组由值班医生凭经验调整剂量.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45~75 s作为UFH抗凝治疗范围.结果 A组和B组分别测量APTT 共341次和339次,2组抗凝治疗达标比例分别为79.7%和48.7%(P<0.01);B组中有50%的例数未达到治疗范围;A组超出治疗范围的比例高(5.3%),但未见严重出血病例.A组达标所需时间为(2.8±3.2)h、B组为(7.8±3.1)h(P<0.01);24 h维持在治疗范围内的时间A组(16.3±3.2)h、B组(11.4±4.1)h(P<0.01).A、B 2组共测量APTT和活化凝血时间(activated coagulation time,ACT)共680对,二者相关性较好(r=0.774,P<0.01).结论 UFH标准化抗凝方案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ACS患者PCI术后抗凝,ACT有望替代APTT指导UFH抗凝.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极化液(葡萄糖-胰岛素-钾-镁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冠脉再通率、再通速率、梗死面积和再灌注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6例AMI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极化液组(A组)和对照组(B组)。两组均给予尿激酶150万U(体重>75kg者,按2万U/kg计算)30min内静脉滴入,肝素抗凝,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凝集治疗;A组患者在实施溶栓前或溶栓同时应用极化液。在治疗过程中监测心肌酶变化、心电图变化,评估再通指标(再通率和再通速率),计算溶栓前和溶栓后1周时的心肌梗死面积,利用彩超测定左室射血分数(EF)值。结果两组病人血清心肌酶变化对比,CPK、CK-MB的峰值水平A组明显低于B组(P<0.05);溶栓面积组内比较溶栓后比溶栓前明显减小,但A组缩小更明显,组间比较溶栓后面积A组明显小于B组(P<0.05);再通率、再通速率A组均明显大于B组(P<0.05);出院时测得左室射血分数EF值A组显著高于B组(P<0.05);A组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几率和死亡率都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极化液联合早期溶栓(同时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是目前药物治疗AMI的理想方案,极化液对AMI静脉溶栓提高冠脉再通率、再通速率、减少梗塞面积、恢复心功能、降低死亡率具有显著的优化疗效作用。极化液可明显提高AMI静脉溶栓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分析发病6 h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应用普通肝素(UFH)或低分子肝素(LWMH)抗凝辅助全量阿替普酶溶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UFH组与LWMH组各48例,2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应用UFH或LWMH联合阿替普酶100 mg进行静脉溶栓,统计2组治疗后血管再通率、再灌注时间、心肌抢救指数、临床事件发生率、出血发生率。结果 2组的临床再通率及平均再灌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2组最终心肌梗死面积及心肌抢救指数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总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第3个月彩色多普勒超声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替普酶方案可以提高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心肌抢救指数,显著降低临床心脏事件发生率和出血发生率,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在尿激酶溶栓治疗前给予低分子肝素,对照组则于溶栓治疗开始后12h给予低分子肝素,对比两组再通率、再通时间、心电图改变、不良反应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再通率为89.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7%(P<0.05);观察组再通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溶栓再通后再梗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T-T段回落至≥50%所需时间为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两组不良反应及患者病死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AMI的溶栓治疗,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可显著提高再通率,降低再梗死率,缩短再通及ST-T回落时间,未增加出血风险及病死率,可更好的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于2011年4月-2014年5月收治的142例符合溶栓条件的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予以尿激酶静脉溶栓方案,根据其入院顺序分成A、B两组,每组各71例,其中A组溶栓后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将同期入院就诊且不符合溶栓条件的80例AMI患者归入C组,予以常规药物疗法。观察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各心脏超声指标、CK-MB水平及胸痛评分等变化,分析其Killip分级、动脉再通、死亡及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左室射血分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期内径、胸痛程度评分及CK-MB水平等指标则明显降低,其中A组变化幅度最大,其次为B组,C组改善幅度最小,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B两组Killip分级及动脉再通情况均优于C组,且A组优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死亡率及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AMI患者予以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方案,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观察及其对心肌微循环再灌注影响。方法:将我院2010-01~2012-12间3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通心络胶囊组(A组)16例与对照组(B组)15例。A组在药物溶栓治疗(尿激酶/链激酶+硝酸酯类药物+低分子量肝素钙+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肠溶片)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首剂6粒,以后常规2粒/次,3次/天口服,疗程15d;B组按常规溶栓治疗方案治疗。观察A、B两组开始溶栓后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心肌酶谱指标、并发症及60d后EF值测定,并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记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用x2检验,P<0.05为显著性差异)。结果:A组与B组相比,A组有效率、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EF值大于B组,A组并发症小于B组,A组酶峰前移并明显下降。结论:通心络胶囊联合静脉药物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治疗效果肯定,对溶栓后的心肌再灌注的改善有明确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邓育芳  陈晓能 《当代医学》2013,(21):100-101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心肌酶谱变化规律。方法 2011年8月-2012年7月广东省博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确诊并实施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0例,其中溶栓再通患者98例(A组),溶栓未通患者52例(B组),每隔2h连续监测心肌酶,另选择同期门诊的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溶栓治疗前AMI患者(A和B组)血清CK、CK-MB和LD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组患者溶栓后CK、CK-MB和LDH在14h时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P<0.05),而B组CK、CK-MB和LDH均于溶栓后24h达到最大值(P<0.05)。两组在溶栓后2h和72h差异不显著(P>0.05),B组各心肌酶在8h、14h、24h和48h均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溶栓治疗后心肌酶的变化情况可反应心肌梗死及再通的程度,为临床疗效评价提供可靠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3种不同抗凝方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临床疗效。方法:将12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3组,阿司匹林组(A组)44例,普通肝素组(B组)34例,低分子肝素组(C组)44例。观察3组患者应用上述3种药物治疗后心绞痛缓解时间及心电图好转时间、治疗过程中出血事件、治疗后1个月内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脏性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B组与C组在心绞痛缓解时间及心电图好转时间较A组明显缩短(P<0.05~0.01),而B组和C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心绞痛复发C组明显低于A组(P=0.002)及B组(P=0.041),用药期间出血事件C组明显少于B组(P=0.03)。结论: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均能明显在减少主要心血管事件、低分子肝素心绞痛复发及减少出血危险性等方面优于肝素组,且更适合于长期治疗。  相似文献   

11.
谭建兰 《吉林医学》2005,26(5):487-48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后的早期康复护理。方法:将52例无并发症的AMI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康复组(A组)和常规康复组(B组),每组各26例。A组在静脉溶栓24h后开始康复活动,B组在静脉溶栓后第6天开始康复活动。结果:A组患者对康复计划容易接受,活动耐力、体力恢复等较B组强;与B组比较症状体征少,平均住院日短(P<0.01)。结论:对AMI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活动能达到促进心脏功能恢复,预防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节约医疗费用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依诺肝素联合瑞替普酶及尿激酶治疗AMI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9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展开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48)与B组(n=47)。A组应用依诺肝素联合瑞替普酶治疗,B组应用依诺肝素联合尿激酶,比较两组血管再通率、并发症发生率与转归情况。结果 A组溶栓30 min血管再通率与B组接近(P0.05);溶栓60 min、120 min时血管再通率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率分别为2.0%、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4%,低于B组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IRA开通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K-峰值时间、CK-MB峰值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性高,且溶栓活性高,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尿激酶,为理想溶栓药物,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联合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及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对溶栓后的心肌微循环再灌注影响.方法:将我院2007-01~2007-10 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参芎葡萄糖注射液组(A组)32例与对照组(B组)28例.A组在常规溶栓治疗方案(尿激酶+硝酸酯+低分子肝素+ACEI+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基础上加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100ml/次,2次/d静脉输液,疗程15d;B组按常规溶栓治疗方案治疗.观察A、B两组开始溶栓后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心肌酶谱指标、并发症及15d后EF值测定,并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记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用x2检验,P<0.05为显著性差异).结果:A组与B组相比,A组有效率、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EF值大于B组,A组并发症小于B组,A组酶峰前移并明显下降.结论: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联合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确切,改善溶栓后的心肌微循环再灌注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周素萍  王月英  韩新 《中外医疗》2008,27(28):163-163
目的 探讨有出血倾向及有出血史血透患者在透析中抗凝剂的应用.方法 将维持性血液透析惠者68例随机分成两组,组A采用低分子肝素(LMWH)透析开始时一次性注入,组B采用普通肝素(UFH)常规应用,观察两组各项出、凝血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LMWH组各项出、凝血指标在透析期间及透析后无明显变化,但与UFH组比较,穿刺点压迫止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明显缩短(P<0.01和0.05).结论 LMWH是维持性血液透析较为理想的抗凝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在未接受溶栓或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未接受溶栓或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阿托伐他汀组(B组)、替罗非班组(C组)和阿托伐他汀联合B组(D组)。观察各组患者出院时:(1)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2)冠状动脉造影示罪犯血管的再通率。(3)PCI术后1月内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率。(4)住院两周后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功能受损率。(5)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D组患者住院期间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C组和A组(P<0.005);D组患者罪犯血管的再通率明显高于B组、C组和A组(P<0.005);C组和D组PCI术后的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率明显低于A组(P<0.05)。B组、C组和D组住院两周后的左心功能受损率低于A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和D组与A组的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在AMI患者的治疗中安全、有效,对未行溶栓或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评价低分子肝素在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溶栓后的疗效. 方法对象42例住院患者,经溶栓12小时后,内仍有胸痛,无溶栓禁忌症者,给予静脉8滴尿激酶,A组予UFH50MG腹壁下注射,B组予速必凝0.4ML,观察心肌再梗死、梗死后心绞痛、心衰、心性死亡的临床情况.结果 住院期间UFH组的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心衰、心性死亡及出血发生率均较LMWH组高,差异均在显著性(P<0.05).UFH组PT、PLT治疗前后的变化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 结论低分子肝素在治疗心肌梗死溶栓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邝鸿生 《吉林医学》2010,31(15):2166-2167
目的:研究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MI)发病后,二次尿激酶溶栓治疗对血管再通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溶栓条件的41例AMI患者按溶栓次数分为A组(再次溶栓治疗组)22例和B组(常规溶栓治疗组)19例,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再通组与未再通组的死亡率及并发症。结果:A组血管再通率72.73%,B组42.11%,A组再通率高于B组(P<0.05)。再通组死亡率低于未再通组(P<0.05)。结论:首次溶栓治疗没有再通或下降的ST段再次抬高可考虑行再次溶栓治疗,能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王钟杰  黄雪莲 《河北医学》2008,14(5):535-537
目的:了解尿激酶静脉溶栓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效果。方法:符合溶栓条件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50例,应用尿激酶与低分子肝素治疗,并与同期收治的70例未溶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治疗10d后溶栓再通组临床心功能改善程度及射血分数明显优于未溶栓组(p<0.01)。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应用较方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应用不同分子量肝素抗凝血小板参数变化。方法测定26例应用普通肝素(UFH)及38例应用低分子量肝素(LMWH)抗凝的血液透析患者血小板数量(PLT)及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并进行对比,分别与30例健康体检者PLT及MPV进行比较。测定并比较18例患者自UFH改为LMWH抗凝3个月PLT及MPV的变化。结果UFH组PLT及MPV低于对照组(P<0.01);LMWH组PLT及MPV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在UFH组及LMWH组间,后者PLT及MPV高于前者,(P<0.05);自UFH改为LMWH抗凝后,PLT及MPV有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肝素抗凝可致PLT及MPV下降,UFH尤其显著;UFH抗凝致PLT及MPV下降后改用LMWH抗凝并不能使PLT及MPV有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2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4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治疗组22例。对照组只给予常规尿激酶溶栓治疗,治疗组在接受常规尿激酶溶栓治疗的同时,加用川芎嗪80mg/d静脉滴注、独参汤65ml/d口服,连用7d。结果:治疗组22例全部治愈出院,有效率100%,明显好于对照组68.18%(P<0.05),两组住院天数、ST段下降>50%时间、胸痛症状缓解时间(P<0.01)及心肌酶谱恢复正常时间(P<0.05)差异显著,治疗组好于对照组;治疗组的肌酸激酶(CK)及CK-MB达到高峰时间也明显短少于对照组。结论:川芎嗪加独参汤联合西药溶栓治疗AMI,比单纯西药溶栓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