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COVID-19)爆发以来,心理应激干预需求激增。心理应激团体干预"简快重建法"自2008年创立以来,多次在重大事件心理应激干预中得到认可,并在个体辅导中发挥作用。为契合本次疫情的心理援助特点,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1],在"简快重建"基本框架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上,提炼出疫情应激个体干预"简快重建法"。通过一次干预中的四个环节(问题呈现、信息传递、应对探讨、总结提升),协助服务对象稳定状态,看到资源,获得支持,恢复适应性的心理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下发《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疫情防控整体部署工作中。本文结合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介绍某大型三甲医院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期间如何实施员工援助计划,通过"3S4P"七大服务举措、"P-G-O-T"内部层级式服务模式对员工进行心理干预,以期保障医院员工心理健康,为其他医院管理与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国内"非典"与"新冠"两次重大疫情期间心理援助热线相关来电特征。方法:收集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非典"期间176次相关来电者(非典组)和"新冠"期间727次相关来电者(新冠组)的人口学资料、通话时间、来电主要问题及干预措施。结果:非典组以男性、北京居民居多;新冠组以女性、未婚者居多,其通话时间明显长于非典组(χ~2=236.297,P0.01)。两组来电咨询的主要问题分布不同(χ~2=426.897,P0.01),非典组询问疫情知识最多(61.9%);新冠组咨询本人心理方面问题最多(79.9%)。热线给予的干预措施方面,新冠组提供舒缓情绪和其他信息比例高于非典组,提供疫情知识和转诊较低(P均0.01)。结论:与17年前"非典"疫情期比较,"新冠"疫情期心理援助热线来电者的知识需求减少,心理需求增多。  相似文献   

4.
探讨疫情时期大学生对SARS疫情的心理反应,344名大学生的心理实验结果显示,大学生对SARS疫情信息关注和预防控制心愿对其心身反应,认知反应和行为反应产生重要影响,男性对疫情的信息关注和行为反应多于女性,在一学生对疫情的控制心愿和行为反应多于大二学生。大学生淡化对SARS疫情的信息关注和做好积极预防控制,可以解决其心身和行为反应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公众,尤其是老年人身体和心理都造成了巨大影响。老年认知障碍患者不仅是易感人群,也容易出现心理应激反应,甚至有诱发和加重精神行为症状的风险。其照护者在疫情期间面临更大的照护负担,可能心理应激反应更明显。国内多个老年精神医学与认知障碍相关学术团体联合制定专家建议,针对疫情期间认知障碍患者和照护者可能出现的心理应激反应以及患者已有精神行为问题的波动特点,提出多学科团队进行精神卫生和心理社会干预的策略,指导疫情期间为认知障碍患者提供诊疗及照护的相关人员开展全程管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理卫生工作者参与新冠肺炎疫情现场心理危机干预的意愿,了解其真实感受,提高心理卫生工作者进行疫情心理干预的积极性。方法运用质性研究中现象学分析法,根据半结构式访谈提纲对绵阳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10名心理卫生工作者进行面对面的深度访谈,运用Colaizzi分析法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心理卫生工作者参与新冠肺炎疫情现场心理危机干预意愿的主题包括愿意参加危机干预的因素和阻碍参加危机干预的因素。愿意参加疫情心理危机干预的因素可归纳为:具备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对他人进行心理干预的专业能力、心理危机干预是专业职责、希望有亲身经历现场危机干预的经验;阻碍因素包括缺少疫情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家庭原因及心理恐惧。结论心理卫生工作者参加疫情心理危机干预意愿较高,但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疫情防治知识及技能培训、心理督导及建立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认知行为理论的视角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下健康焦虑的特点和心理机制,并从评估、心理教育、认知重建、改变注意聚焦、接纳情绪和躯体感觉、行为改变这六个维度总结心理干预的策略,以期为专业人员在疫情中后期和疫情结束后对存在健康焦虑的个体进行心理干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们旨在研究执行突发非战争军事行动对官兵的身心损伤以及对军事绩效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科学有效的心理行为干预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心理疲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疲劳在现代社会中已经越来越常见,多由长期从事紧张的脑力劳动或非常的环境刺激引起。近年来对心理疲劳的各方面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重点就心理疲劳产生的原因和对身心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癌症病人心理护理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在现代医学模式中把病人的健康视为一种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心理因素对身心健康及身心疾病的影响受到广泛重视,癌症病人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1]。不同的性格、病情和治疗过程,使癌症患者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心理护理对癌症患者建立信心、调整心态、增强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11.
试论中学生的心理卫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学生由于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激烈变化之中,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社会阅历的缺乏,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差,对学习、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冲突不善处理,而心理和行为就更容易失常,当代中学生大量地存在着生活、学习、情绪、交往、人格、性心理以及应激能力弱等方面的心理障...  相似文献   

12.
"摇头丸"能使人产生欣快和充满活力的感觉,并产生一种要与人交往的欲望,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摇头丸"会导致各种心理,躯体损害.本文现将"摇头丸"引起脑损害3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生化毒物袭击、急性传染病对人类身心健康影响巨大,还可导致社会恐慌和混乱。本文在总结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心理援助工作原则、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对未来该类事件和传染病防控中国民心态与心理防护需求进行了预测,对如何构建国家心理防护联动机制、如何做好生化毒物袭击心理防护准备和动员,以及如何高效、合理应用心理防护机制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冠肺炎疫情前后长春市心理援助热线来电特征与接线员的应对策略,提高心理危机热线援助能力。方法对长春市心理援助热线信息登记平台记录的疫情前(2019年1月20日-4月20日)和疫情期间(2020年1月20日-4月20日)来电资料的人口学特征、来电问题、应对策略、来电时段态势等信息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归属地、职业类型来电者在疫情前与疫情期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205、234.240、152.083、265.458、353.385,P均<0.01)。不同求助问题的次数在疫情前与疫情期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5.088,P<0.01),接线员的不同应对策略次数在疫情前与疫情期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6.810,P<0.01)。疫情前来电主高峰集中在16至17时,次峰集中在22至23时;疫情发生后来电主高峰同样集中在16至17时,而次峰却集中在10至11时。结论疫情期间长春市心理援助热线的来电数量较疫情前高,来电主高峰时间一致,而次高峰由22至23时调整为10至11时。疫情期间男性、30~39岁、已婚、长春市本地、职员的来电数最多,心理问题的咨询与接线员转介策略的运用在疫情前后均为最多。  相似文献   

15.
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的身心疾病,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心理状态分析和心理护理对于患者的治疗与康复意义很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大众的情绪状态、睡眠质量、生活习惯及疫情关注情况及原因。方法使用疫情期间睡眠心理状况调查问卷,对1046例受试者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对四个分量表数据行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焦虑、抑郁情绪普遍存在,睡眠质量、生活习惯、抑郁情绪及焦虑情绪存在两两显著相关性(P 0. 01),多重回归分析提示疫情期间生活习惯可以正向预测睡眠质量,睡眠质量可以预测焦虑情绪及抑郁情绪。结论疫情期间个体应注意心理应激识别与防护,以提高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一次突发的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不仅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也会给大众带来心理冲击,引起相应的心理行为问题。2020年1月26日,国家下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本文从由谁提供(心理危机干预服务)、给谁提供、提供什么、怎么提供、注意事项5个方面对上述指导原则总体内容进行概括整理,并提出几点思考,以帮助提供相关服务的精神心理工作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实施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期间武汉、黄冈、昆明、玉溪四地居民心理健康状况,了解疫情爆发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网络,使用一般资料问卷、GAD-7、PHQ-9量表对武汉、黄冈、昆明、玉溪四地共936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COVID-19疫情早期武汉、黄冈、昆明、玉溪四地居民焦虑状态检出率分别为32.4%、23.6%、30.8%、22.0%,抑郁状态检出率分别为31.5%、22.8%、30.8%、22.8%,明显高于全国常模;②武汉、昆明两个省会城市居民的焦虑、抑郁状态检出率相似,均显著高于同省周边地州。结论COVID-19疫情引发了居民的心理健康问题,尽早提供心理危机干预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后公众焦虑情况及影响因素,为类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于2020年2月7日-14日向我国大陆地区公众进行网络问卷调查,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其疫情期间焦虑状况,并回顾性评定疫情前(2020年1月20日前)焦虑状况,分析疫情发生前后公众的焦虑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1 22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8%。疫情发生后,焦虑状态检出人数由90人(7.4%)增加至172人(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疫情期间公众SAS评分高于疫情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65±10.43)分vs.(36.32±8.46)分,P0.01]。公众焦虑加重的危险因素包括严重生活影响(P0.01)、年龄大(P0.01)、女性(P0.01)、受教育程度低(P=0.005)、医护工作者(P=0.031)、缺乏医学教育背景(P=0.039);医护工作者焦虑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被疏离感(P0.01)、年龄大(P0.01)、女性(P=0.002)、严重生活影响(P=0.044)。结论疫情发生后公众焦虑状态检出率高于疫情前,生活严重受影响、年龄大、女性、受教育程度低、无医学教育背景的公众,以及有被疏离感、年龄大、女性、生活严重受影响的医护工作者是出现焦虑状态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线上+线下”(互联网络服务+面对面服务)心理干预方式对新冠肺炎隔离人员焦虑抑郁的改善情况,为重大传染性疾病疫情期间心理干预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2月4日-29日在绵阳市定点隔离医院进行隔离观察的22名隔离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线上+线下”干预模式进行为期2周的心理干预。于干预前和干预第1、2周末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版(HAMD-24)评定隔离人员的焦虑、抑郁状态。结果 干预1、2周末,隔离人员HAMD-24和HAMA评分均较干预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心理干预有助于缓解隔离人员的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