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俊玲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2):4611-4612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两步法测定了91例宫颈活检标本中端粒酶活性,2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结果:宫颈癌端粒酶阳性检出率为90.1%,正常宫颈组织中无阳性表达。端粒酶的表达与病理类型无关(P>0.05),腺癌中阳性表达占95.2%,鳞癌阳性表达占8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病理组织分化程度有关,随着病理组织级别的升高,端粒酶的阳性表达增强,Ⅰ级、Ⅱ级、Ⅲ级端粒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0%、88.9%、100.0%,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端粒酶活性可能与宫颈癌发生有关,与宫颈病变级别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新疆维吾尔族宫颈癌与认识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与认识程度的关系,为新疆宫颈癌防治工作提供健康教育干预基础。方法:对400例新疆维吾尔族宫颈癌妇女进行对宫颈癌知识的问卷调查后,对她们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00例患者中知道宫颈癌的患者为20例,占5.0%,95.0%的患者不知道什么是宫颈癌,知道宫颈涂片的意义者10例,仅占2.5%,绝大多数患者不知道宫颈涂片的意义(占97.5%),认为定期做宫颈涂片重要者为7.0%,对做涂片重要性的态度一般者占11.0%,认为定期做宫颈涂片不重要者占29.3%,认为定期做宫颈涂片没有必要者占52.7%,做过宫颈涂片者(包括1年前及其以上)占14.0%,而从来未做过涂片的患者为344例,占86.0%,所有的患者不知道什么是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及其与宫颈癌的关系。结论:新疆维吾尔族宫颈癌患者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对宫颈癌的相关知识缺乏,对定期做宫颈涂片持被动的态度,绝大部分患者一生中未做过涂片,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维吾尔族宫颈癌发病率居高不下,因此新疆宫颈癌防治工作中进行有关宫颈癌健康教育干预极为迫切。  相似文献   

3.
李烈  贾小平  栾永环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8):4340-4341
目的:分析近10年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状况,评价早期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0月~2009年10月确诊的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资料,并比较前5年与后5年确诊的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状况。结果:近10年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检出中,前5年检出的宫颈上皮内瘤变占32.58%(86/264),宫颈原位癌占14.04%(25/178),宫颈癌I期占39.89%(71/178);后5年检出的宫颈上皮内瘤变占47.38%(235/496),宫颈原位癌占31.03%(81/261),宫颈癌Ⅰ期占44.44%(116/261),维吾尔族和汉族宫颈癌高发年龄均为30~59岁。结论:后5年比前5年早期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百分比明显提高。近10年里宫颈癌的高发年龄段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4.
於莉  杨京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1):3031-3031
目的:探讨阴道镜检查在官颈炎、宫颈癌和宫颈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本院门诊5 601例宫颈疾病患者的阴道镜检查结果结合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慢性宫颈炎4 824例,占86.13%;宫颈上皮内瘤变(C IN)714例,占12.75%;宫颈癌63例,占1.12%。结论:阴道镜下定点活检可提高早期宫颈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黄国琴 《工企医刊》2006,19(4):15-16
目的:探讨阴道镜检查在宫颈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20例宫颈疾病患者行阴道镜检查并结合进行病理学诊断。结果宫颈疾病以慢性宫颈炎居多,为270例,占84.37%,CIN21例,占6.56%,宫颈癌8例,占2.50%,宫颈息肉14例,占4.38%。宫颈湿疣7例占2.19%,阴道镜异常图像出现的频率与CIN、宫颈癌成正比。结论阴道镜检查是宫颈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液基细胞学在宫颈癌前期病变筛查中的价值。方法:对8407例门诊患者行宫颈/阴道细胞学检查,其中538例异常细胞学进行阴道镜检查及宫颈多点活体组织检查(活检),必要时行宫颈管诊断性刮宫(诊刮)术或LEEP术,送病理检查(病检)。结果:8407例宫颈/阴道细胞学涂片中,检出WNL7605例,占90.46%,检出ASC以上异常802例,占9.54%,其中非典型鳞状细胞(ASC)515例,占6.12%,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152例,占1.81%,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95例,占1.13%,非典型腺细胞(AGC)40例,占0.48%。对其中538例行病理学检查:检出ClNⅡ、ClNⅢ128例,宫颈癌6例。结论:液基细胞学为一种准确、简便的宫颈病变筛查方法,能够早期发现宫颈癌前期病变及宫颈癌,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7.
朴素宙  梁丽梅  王斌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4):2323-2324
目的:探讨膜联蛋白A2(ANXA2)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住院的宫颈癌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宫颈癌、宫颈原位癌及正常宫颈组织中ANXA2的表达,并观察不同临床病理特征宫颈癌组织中ANXA2的表达情况。结果:ANXA2在宫颈癌、宫颈原位癌及正常宫颈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9.5%、56.8%及10.2%,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组织中ANXA2的阳性表达较无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组织中阳性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XA2高表达与宫颈癌组织的发生发展及远处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阴道镜检查对宫颈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885例行阴道镜下活组织检查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病理确诊宫颈癌3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63例,HPV感染106例,宫颈息肉30例,宫颈炎683例。在66例CIN及宫颈癌病例中,宫颈光滑9例,占13.63%,宫颈轻度糜烂占40.91%(27/66),其中CINⅡ、CINⅢ分别占45.45%和45.45%。宫颈病变以30-39岁最高,40-49岁次之。结论采用阴道镜检查能及早发现宫颈癌前病变,是宫颈癌筛查方便安全、准确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阴道镜下宫颈活检556例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静波  吴启美  周燕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4):4898-4899
目的:探讨阴道镜下宫颈定位活检对宫颈癌前病变及早期宫颈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56例细胞学阳性或临床可疑宫颈病变者经阴道镜下对可疑区域行宫颈多点活检,依病理结果作为诊断标准。结果:活检病理发现CIN214例,占38.49%;浸润癌5例,占0.9%;宫颈炎症337例,占60.61%。除宫颈炎症外,宫颈病变的检出率为39.39%。宫颈光滑者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癌前病变,其检出率36.73%。结论:阴道镜下宫颈定位活检可提高宫颈病变的检出率,是及早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宫颈/阴道细胞学检查结果为ASCUS或以上患者的组织病理,提高临床医生和病理医生诊断宫颈上皮瘤变及早期宫颈癌的水平,预防宫颈浸润癌。方法:2007年1月~2008年12月,在太钢总医院妇女病普查中,用TBS分类法报告宫颈/阴道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为ASCUS或以上的病例373例,在阴道镜下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炎症264例(70.8%);CIN 78例(20.9%),其中CIN I 40例,CIN II 22例,CIN III 16例。宫颈癌31例(8.3%),其中宫颈原位癌16例,宫颈原位癌累腺12例,宫颈原位癌早浸2例,宫颈癌术后阴道残断癌1例。宫颈CIN及宫颈癌的高发年龄31~50岁。宫颈光滑者CIN及宫颈癌占ASCUS及以上患者的62.9%。结论:采用三阶梯技术提高宫颈癌的筛查率,对于宫颈/阴道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为ASCUS及以上患者,临床医生一方面要提高阴道镜的诊断技术,另一方面要重视病史的采集,多与病理医生沟通,有条件时做HPV的检测,提高宫颈CIN的诊断率,预防宫颈浸润癌,提高妇女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三阶梯”步骤诊断宫颈病变的临床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三阶梯"步骤(宫颈细胞学检查-阴道镜-组织病理学)诊断宫颈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448例经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发现异常或宫颈多种病变并存的患者行阴道镜检查及宫颈可疑病变部位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分析其检查结果。结果: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诊断宫颈癌前期病变阳性率为5.80%,阴道镜检查诊断宫颈癌前期病变阳性率为58.95%,组织病理学诊断宫颈癌前期病变阳性率为21.48%,诊断宫颈癌的阳性率为2.22%。结论:宫颈细胞学检查是宫颈病变的初步筛查,阴道镜及组织学检查与细胞学相比有更高的诊断符合率,阴道镜和组织学是互为补充的两种筛查诊断技术,宫颈病变必须经"三阶梯"步骤才能最后确诊,三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宫颈活检在宫颈病变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2010年5月武汉市中心医院门诊就诊行宫颈活检患者3509例病理资料。结果:宫颈癌前病变417例(11.89%),宫颈癌83例(2.37%),癌前病变高发年龄为30~49岁,宫颈癌高发年龄为40~55岁。腺癌12例,占癌症比例14.46%;P16,Ki67染色阳性在正常或炎症宫颈组织、CINⅠ、CINⅡ、CINⅢ分别为25.00%、75.00%、100.00%、100.00%与32.00%、90.00%、100.00%、100.00%。结论:30~49岁年龄段是女性宫颈病变高发年龄段,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有效鉴别宫颈良性病变与癌前病变,应积极行宫颈活检明确宫颈病变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宫颈疾病发病情况及特点,为宫颈癌早诊早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02年1月~2004年12月就诊的3 328例宫颈疾病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宫颈炎性病变占82%,宫颈上皮内瘤样变占7%,宫颈浸润癌占0.3%。HPV感染阳性632例,其中宫颈上皮内瘤样变HPV感染率为64%,宫颈浸润癌HPV感染率为90%。宫颈良性病变中HPV的阳性率明显低于宫颈上皮内瘤样变及宫颈癌患者(P<0.01)。HPV感染的高峰年龄为18~28岁,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高峰年龄为30~48岁。高危HPV持续感染、多性伴、性传播疾病是发病的高危因素。结论:认真对待宫颈炎性病变,对HPV阳性者进行积极的跟踪、筛查是宫颈癌早期预防、诊治的重点。30~48岁是城市医院宫颈疾病诊治、宫颈癌防治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4.
舒桂兰  王琼琳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4):3461-3462
目的:探讨新柏氏TCT作为妇科门诊常规筛查宫颈癌及宫颈癌前病变的重要价值。方法:对2003年7月~2004年11月在本院妇科门诊行新柏氏TCT检测2 40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CT检测异常占11.70%,宫颈癌占0.17%,HPV检出率0.87%。结论:新柏氏TCT作为妇科门诊常规检查,筛查宫颈癌及宫颈癌前病变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河北省35~64岁农村妇女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的流行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为农村妇女保健服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2-2016年河北省25 128例35~64岁农村妇女宫颈病变筛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查项目包括妇科检查、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及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检查,TCT检查发现异常者行电子阴道镜检查,在阴道镜检提示下,对可疑病变部位多点活检,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从而确诊宫颈病变性质。结果 25 128例农村妇女中,慢性宫颈炎患病率最高(8.88%),其次是细菌性阴道炎(7.12%);TCT异常244例,占0.97%,阴道镜检查宫颈炎症217例,占88.93%,CINⅠ16例,占6.56%,CINⅡ5例,占2.05%,CINⅢ3例,占1.23%,宫颈原位癌2例,占0.82%,宫颈浸润癌1例,占0.41%。CINⅠ患者年龄(43.20±3.40)岁,CINⅡ患者年龄(46.50±3.20)岁,CINⅢ患者年龄(48.70±4.50)岁,宫颈原位癌年龄(49.20±4.00)岁。结论河北省农村妇女宫颈病变和宫颈癌检出率较高,在健康意识薄弱、卫生保健水平较差的农村妇女中开展宫颈癌筛查具有重要意义,可提高宫颈病变及宫颈癌的检出率,对宫颈病变及宫颈癌的患者进行积极治疗随访,能有效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王苗  王菊  周宗瑶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9):1504-1507
目的:探讨生殖细胞核因子(GCNF)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在宫颈癌发生发展的作用。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和RT-PCR技术检测GCNF蛋白和mRNA在正常宫颈组织、上皮内瘤变组织及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GCNF蛋白在正常宫颈组织、上皮内瘤变组织(CINⅠ、CINⅡ、CINⅢ)和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90.0%(18/20)、78.3%(18/23)、45.0%(9/20)、33.3%(9/27)和3.4%(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结果显示GC-NF mRNA的表达与GCNF蛋白相一致,即宫颈鳞癌组织与正常宫颈组织相比GCNF 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初步认为GCNF蛋白和mRNA表达的下调或缺失可能是宫颈癌发生的一个早期信号,以期为宫颈癌的靶向治疗提供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754例宫颈癌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宫颈癌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整理广东省妇幼保健院2007~2012年经病理确诊的754例宫颈癌的新发病历资料,运用χ2检验和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54例宫颈癌患者平均年龄为(45.98±9.73)岁,41~50岁组是宫颈癌发病的高峰,占41.25%,青年期宫颈癌占3.45%。近6年的宫颈癌发病平均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鳞状细胞癌和子宫内膜样腺癌均在41~50岁年龄组构成比最高,分别占42.60%和48.80%,而宫颈黏液腺癌在31~40岁年龄组构成比最高(占36.70%)(P<0.05)。不同分化程度的宫颈癌平均年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州地区宫颈癌的平均发病年龄近年呈增长趋势,发病年龄与宫颈癌组织分型相关,与宫颈癌组织分化程度不相关。还需长期收集数据,以进一步探讨广州地区宫颈癌的流行病学特征。  相似文献   

18.
张玮 《中国妇幼保健》2014,(27):4487-4489
目的:探讨宫颈癌中高危型HPV病毒E 6基因、P 73基因在CIN及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为宫颈癌的临床诊断及开展基因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定量RT-PCR技术检测研究40例宫颈浸润癌组织、3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20例慢性宫颈炎组织、3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P 73基因及高危型HPV病毒E 6基因的表达。结果:P 73基因及高危型HPV病毒E 6基因在宫颈癌中阳性率分别为87.50%、95.00%,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阳性率分别76.67%,70.00%,在慢性宫颈炎中阳性率分别为55.00%、20.00%,在正常宫颈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20.0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 73基因表达、高危型HPV病毒E 6基因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TGF-β1蛋白在50例宫颈癌、25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和25例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TGF-β1蛋白在宫颈癌组、CIN组和正常宫颈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44%、12%。宫颈癌组与CIN组、正常宫颈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IN组与正常宫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GF-β1与宫颈癌发生有关,为宫颈癌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潜在的靶分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贵州省黔南州布依族和苗族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HPV感染及型别分布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HPV感染及型别的差异。方法:2007年1月~2011年10月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中医医院、贵州省瓮安县人民医院、贵州省都匀市人民医院、贵州省贵定县人民医院4家医院组织病理学诊断为CINⅡ、CINⅢ级和宫颈鳞癌的组织标本167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民族将其分布依族组87例和苗族组80例,采用美国Digene公司第2代杂交捕获试验检测HPV感染情况,分别比较两组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HPV感染及型别的差异。结果:①HPV总感染率:167例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中,HPV检出156例,HPV感染率为94.4%。②HPV感染率:布依族组HPV感染率为88.5%77例,其中宫颈癌、CINⅡ和CINⅢ级中HPV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71.4%、96.6%、96.7%;苗族组HPV感染率为98.8%80例,其中宫颈癌、CINⅡ和CINⅢ级中HPV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96.0%、100.0%、100.0%;两组比较,P<0.01。③HPV型别感染率:布依族组宫颈癌、CINⅡ级及CINⅢ级HPV感染以HPV16、HPV58、HPV31和HPV33多见;苗族组宫颈癌、CINⅡ级及CINⅢ级HPV感染以HPV18、HPV33和HPV58多见,两组比较,P<0.01。④HPV型别多重感染率:布依族组单一型别感染53例,占60.9%,多重感染24例,占27.6%。多重感染中最常见的为HPV16合并的感染;苗族组单一型别感染49例,占61.3%,多重感染30例,占37.5%。多重感染中最常见的为HPV18合并的感染,两组比较,P<0.05。结论:布依族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HPV感染及型别分布与苗族存在民族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