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毒损脑髓的病机。方法:通过查阅文献,总结、分析并归纳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结果:肾气虚衰为VD病因,五脏失调、痰瘀互阻为VD发病关键,痰瘀互阻、蕴结成毒是VD核心病机,补肾祛瘀为治疗VD的精髓。结论:痰瘀互阻脑络、蕴裹致毒、毒邪侵蚀脑络、败坏脑髓是VD的核心病机,补肾逐瘀攻邪为其基本治法。  相似文献   

2.
老年性痴呆的中医病因病机为虚实夹杂.虚为脾肾两虚,实为痰浊、瘀血、毒邪蒙闭清窍.脾肾两虚为其本,瘀、浊、毒为其标.老年性痴呆主要和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失常有关,继而因虚致瘀、因虚生痰,痰瘀互阻日久化毒,瘀血、痰浊、毒邪既是脏气虚衰的结果,又是主要的致病因素.虚与瘀、浊、毒相互影响,交互为患,形成恶性循环而损伤脑络,是老年性痴呆的发病根源.  相似文献   

3.
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与"络病"密切相关,"虚""邪""瘀"三者多相互为证,其常见病因为络脉空虚、寒湿客络、湿毒壅络、痰瘀阻络4种。从"络"辨治类风湿关节炎,随疾病进展将其分为络脉空虚,寒湿入络证;肝肾亏虚,湿毒壅络证;气血亏虚,痰瘀阻络证。扶正祛邪为总体原则,温经通络、利湿清络、补气养络、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缺血性眼病的病机特点,基于中医学络病理论,结合临床实践,认为缺血性眼病的发生是一个由气及血的渐进过程,气滞或气虚是缺血性眼病的发病基础,目络瘀阻是缺血性眼病的核心病机。在目络瘀阻病机演变过程中,"虚、瘀、毒、水(湿)"四种病理因素互相影响,气滞络瘀、络虚生瘀、瘀久酿毒、毒邪伤络、饮生阻络、痰瘀互结,目络瘀阻贯穿全过程,最终导致络损神伤。  相似文献   

5.
中医对间质性肺疾病认识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对间质性肺疾病认识:外感实邪,瘀阻肺络;内伤情志,郁而化火;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辨证施治,宜辨病因、辨虚实、辨脏腑、辨气血痰瘀。分五型:邪在肺卫、痰热郁肺、痰浊蕴肺、肺气虚耗、肺肾两虚症。  相似文献   

6.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基本病机为虚、浊、瘀、毒、衰五个方面,虚证以 脾肾气(阳) 虚和肝肾阴虚为主;浊是由于脾肾阳虚痰饮、水湿内停,湿浊内蕴;瘀是因虚致瘀,瘀阻肾络, 贯穿疾病始终;毒是指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在体内停滞日久,胶着不去,在肾形成微型癥积,浊毒内聚, 毒损肾络,出现浊毒证;衰是湿浊羁留,肾功能衰败。该病为本虚标实之证,而以肾气衰败为本,湿浊血瘀、 瘀毒为标,即虚、浊、瘀、毒、衰相互夹杂为其病机。治疗原则以补脾肾为本,以祛湿降浊、活血祛瘀、解毒 排毒为标,由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机复杂,临证要紧抓病机,结合整体与局部,内外兼治,才能收到良好 效果。  相似文献   

7.
<正>胃癌属中医学"胃脘痛"、"反胃"、"积聚"等范畴。中医在胃癌的治疗中有着独特优势,笔者现将自己辨治思路与同道商榷如下。1因虚致实,虚实夹杂,以邪实为主人体饮食不节、情志不舒和感受外邪等影响脾胃,致脾失健运,胃腐熟水谷功能失司,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日久则气滞、血瘀、湿停、浊聚、痰结、毒热诸证均起,其中以气滞络瘀、浊毒内蕴为基本病机。因湿浊积滞化热,郁热内生,蕴热入血而为热毒,毒邪痰湿凝结中焦,运化失司,气滞血瘀,瘀毒内阻,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明清时期痰瘀互结证的证素特征.方法:收集明确诊断为痰瘀互结证的医案并提取证素进行频数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痰瘀互结证病位证素主要是肝、胃、肺、肌肤、经络、心、筋骨、肾、胞宫,病性证素主要是气滞、热、气虚、风、湿、火、阴虚、毒、血虚、寒、津液亏虚等,对病位及病性证素采用因子分析,得出痰瘀互结证的兼证如:痰瘀阻络证;湿热蕴肤;风寒犯肺;肝郁脾虚;气虚津亏;火毒内蕴;心胃瘀阻;虚热内扰;血虚不荣.结论:频数分析、因子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痰瘀互结证的证素特征.  相似文献   

9.
孙国星  范虹  高晶晶  周巧瑞 《陕西中医》2022,(12):1787-1789
“痰瘀毒风”的学术思想由长安雷氏心病痰瘀流派创始人雷忠义提出,阐述了心系疾病病机演化过程。国医大师雷忠义认为,高血压病的中医病机为本虚标实,虚为脾失健运,肾气亏虚,实为痰瘀内阻,肝阳偏亢。脾失健运则内生痰湿,痰湿痹阻经脉日久致痰瘀互结,化毒生风。肝阳偏亢则气火上扰,风火相煽,发为眩晕。长安雷氏心病痰瘀流派在应用“痰瘀毒风”理论辨治高血压病时注重脏腑相关,认为毒邪损络是高血压病的发病关键,治疗时善用虫药,重视风药,兼顾扶正、补肾、运脾。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肾衰可由水肿、淋证、尿血等多种病证发展而来。慢性肾衰的病程冗长,病机错综复杂.既有正气的耗损,又有实邪蕴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正虚以脾肾气、阳虚,邪实以湿浊毒瘀为主。脾肾虚衰,浊邪壅滞三焦,浊邪尿毒不能排出体外,继而并生变证。  相似文献   

11.
多发性骨髓瘤属中医"骨痹"范畴,多因脏腑经络失调,阴阳气血亏损,气机阻滞,痰瘀互结,热毒内蕴所致。其病位在骨,病本在肾,为本虚标实之证;以五脏亏虚为本,气滞、痰阻、血瘀、毒结为标;早期以邪实为主,后期以本虚为主。临证时宜辨为肝肾阴虚、气血两虚、热毒炽盛、痰毒瘀阻、脾肾阳虚5型,分别以骨痹系列方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肝衰竭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预后差。病因多为疫毒或湿毒痰邪,病机多为疫毒炽盛,直中肝脏,化火生风;或热邪入里,伤及营血阴液,虚风内动;或痰湿毒邪伤脾,脾虚湿盛,浊毒不化,痰蒙清窍,脉络瘀阻。病理因素多为毒、热、虚、风、痰、湿、瘀,病机特点是疫毒炽盛,湿热瘀阻或脾肾阳虚,痰毒阻络。疫毒炽盛,热入营血,耗血动血,则给予"凉血散血",予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治疗;脾肾阳虚、痰毒阻络则给予健脾温肾,化痰泻浊,活血通络,宣畅气机治疗。而对于毒邪耗伤气阴,脉络瘀阻者,则应予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治疗。  相似文献   

13.
刘建  袁晓鸣  何正显 《河南中医》2012,32(8):975-977
景洪贵主任医师将咳嗽变异型哮喘的病机总结为风、寒、燥邪袭肺,痰瘀阻络,邪郁少阳,肺气受损,肺失宣肃。临证时将本病分为风寒束肺、肺气受损,风痰阻肺、邪郁少阳,风燥伤肺、气阴受损,痰瘀互结、肺气亏虚四型辨证论治,并结合景洪贵教授的三个重视和三个注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中风病发病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回顾中风病的发病学 ,对近 10年来中风病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总结 ,提出以下学说 :中风病肾虚肇基学说 ;中风病病因积累学说 ;中风病正衰积损学说 ;痰瘀互阻学说 ;中风毒邪论 ;瘀血阻络学说 ;形神失调学说 ;其他发病学说。认为对中风的认识 ,古往今来 ,经历了由外风到内风 ,由外感到内伤的漫长过程 ,目前正由重瘀时代、重痰时代、重痰瘀时代向中风毒邪论方向发展 ,逐渐形成了中风以虚为本 ,风、火、痰、瘀、毒众邪为害的病机认识 ,丰富了中风病的发生学  相似文献   

15.
慢性髓系白血病属中医"虚劳""积聚""癥瘕""瘰疬"等范畴。其病因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邪毒内蕴骨髓;后天失于调理,邪毒入血伤髓。临床辨证为邪毒内蕴、气血暗耗,痰瘀互结、气阴两虚,毒瘀交阻、阴精亏损及毒瘀炽盛、阴阳两虚4型;分别选用自拟慢粒系列方进行治疗;临证应注意辨病辨证相结合,清热解毒贯穿始末;消癥积须清热解毒,正确掌握轻重缓急。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膜性肾病是肾脏特异性的自身免疫性肾小球病。高彦彬教授认为本病属中医“络病”范畴,病性本虚标实,分为虚损期、虚衰期;主张以虚定型,以实定候。虚证分为脾肾气虚、肺脾气虚、脾肾阳虚、阴阳两虚、心肾阳虚证,实证分为湿热壅络、湿浊蕴络、风湿伏络、湿瘀滞络、毒瘀阻络。治疗上分期论治结合辨证论治,扶正祛邪,强调通络法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7.
陈小燕 《陕西中医》2018,(1):110-112
目的:总结名中医王维英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经验。方法:王师认为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产生,主因风湿之邪侵扰肾脏,风性开泄,影响肾的封藏职能,肾之精微不固,泄之于外故可见蛋白尿。王师阐释慢性肾炎蛋白尿的病机演变规律如下:急性期以风、湿、热、毒为因,入侵正虚之体,干预了肾主封藏、主水、司开阖之功能,气化不能,内湿产生;久病入络,肾络闭阻。慢性期因正气不足,脏器虚衰,气机不畅,推动无力,湿瘀互结,肾络闭阻。针对风湿合邪为致病主因的慢肾风患者,王师自拟祛风除湿方以祛风除湿宁络,兼顾脾肾二脏,健脾燥湿以绝湿源,淡渗利湿泄浊,可将伏于肾络之内风与湿邪一并蠲除,随证加减常取得良效。王师认为慢性肾炎血尿的产生是由于风热之邪,犯肺壅咽,或蕴于肌腠,未得而解,循络而下;或湿热之邪,侵犯膀胱,由表及里;或邪热留滞,久而伤阴,灼伤肾络,血溢络外,发为尿血。针对风热之邪作祟导致肾络损伤而尿血之主因,王师创立疏风清热凉血之僵蚕四草汤以治疗肾性血尿。结论:针对慢性肾炎蛋白尿及肾性血尿,为肾性血尿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8.
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基于多年临床实践,提出了缺血性眼病的核心病机是"目络瘀阻"。"虚、瘀、毒、水"是缺血性眼病"目络瘀阻"病机演变过程中的基本要素,表现为络虚生瘀、瘀而生毒、毒邪伤络、饮生阻络、痰瘀互结的病机演变规律。其中正虚是缺血性眼病内在的发病基础,目络挛急是发病的始动因素,目络瘀阻贯穿疾病始终。本病的发病较为符合络病由气及血及络的发病规律。因此,依据缺血性眼病目络瘀阻病机特点,确立了"活血通络"为治疗大法,并创立了5个通络方剂。现将缺血性眼病的中医病机和治疗总结如下,对丰富其内涵、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笔者学习先贤理论、治验,阅读大量文献,结合大量临证实践中的体会,认为"虚、浊、热、瘀"是痛风发生发展的病机关键。痛风以脾肾亏虚为本,湿浊、瘀热痹阻经脉、骨节为标,本虚标实。脾肾亏虚、浊毒内蕴、湿热搏结,浊瘀互结贯穿了整个疾病的始终。在临证中结合西医分期,采用分型辨证论治,辨病与辨证结合,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以"湿热痹阻"论治,痛风间歇发作期从"脾肾"论治,慢性痛风石病变期以"肝肾亏虚、痰瘀互结"论治。急则治标,以利湿泄浊、清热解毒为主;缓则治本,间歇期以健脾益肾为主;慢性期以补益肝肾、活血通络为主,辅以化痰软坚散结之品。  相似文献   

20.
"脏虚络痹"是导师邱幸凡教授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体验总结出来的一种指导临床辨治慢性病和老年病的病机理论。2型糖尿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脏腑功能失衡,变生郁痰瘀浊,致使五脏六腑气血津精功能的全面紊乱,为中医消渴病范畴,属临床慢性病、老年病,我们认为"脏虚络痹"是其基本病机,其中脏虚为本,络痹为标。脏虚是以肺脾肾气阴两虚为主之五脏虚衰;络痹为痰瘀阻络为主之络脉郁滞。2型糖尿病的形成与发展是脏虚与络痹,标与本相互作用的结果。虚、瘀、痰三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终致多脏受累,形成消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