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文题释义:零切迹融合器ROI-C:又称为前路颈椎桥形固定嵌片融合器,通过前入路进行颈椎关节融合的外科植入体。前路颈椎间盘融合器ROI-C是在切除颈椎椎间盘后,通过填充自体骨、同种异体骨源骨替代物植入椎间盘形成人造椎间盘,将桥形固定嵌片固定在上下椎体之间,在前路椎体上可做到完全无突出的零切迹。 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指因各种原因使得3个椎体2个间隙的颈椎椎骨间连接结构退变,如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骨刺、钩椎关节增生、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或钙化,导致颈椎脊髓受压或脊髓缺血,继而出现脊髓的功能障碍等症状的一种颈椎病。 背景:自锁式自稳型零切迹颈椎融合器ROI-C是传统钛板融合器的改进和升级,但目前ROI-C内固定系统用于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全面评估临床研究不多,其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试验缺乏全面的临床疗效评估。 目的:全面系统评估小切口颈前路自锁式自稳型零切迹颈椎融合器ROI-C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7例,其中男30例,女27例,年龄34-77岁,其中33例进行小切口颈椎前路自锁式自稳型零切迹颈椎融合器ROI-C植入治疗(观察组),另24例进行小切口颈椎前路钛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术后2周及1,3,6,12个月评估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Odom标准手术疗效、目测类比评分、吞咽困难程度、颈椎前凸Cobb角、融合节段成角、椎间盘高度及颈椎融合率。研究得到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术后Odoms手术标准评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57例患者均获得术后12个月随访,均未见内固定松脱及椎体结构的改变,未见嵌片或钛板松脱、断裂等并发症发生;②两组术后的JOA评分、NDI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观察组术后2周、1个月的吞咽困难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术后3,6,12个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两组术后的颈椎前凸Cobb角、融合节段成角、椎间盘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两组末次随访颈椎融合率均>95%,融合效果良好,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融合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⑥结果表明,小切口颈前路自锁式自稳型零切迹颈椎融合器ROI-C和前路钛板内固定治疗双节段的脊髓型颈椎病均有显著疗效,但使用ROI-C能够减少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 ORCID: 0000-0002-9649-6105(张俊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应用硫酸钙/脱钙骨基质颗粒作为植骨替代材料促进颈椎椎体间融合的效果。方法对35例患者﹙59个节段﹚行颈椎前路间隙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固定术,椎体间植骨采用填充硫酸钙/脱钙骨基质颗粒的聚醚醚酮﹙PEEK﹚融合器。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32~65岁,平均53.2±12.5岁。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12例,脊髓型颈椎病15例,混合型颈椎病8例。术后观察JOA评分、颈椎曲度、椎体间融合情况。结果 3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个月。JOA评分术前为7.7±2.1,随访终止时为14.2±2.9﹙<0.01﹚,恢复率为69.9%。术后无钛板、螺钉断裂或松动,无融合器移位现象发生。所有融合节段均融合。结论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使用填充硫酸钙/脱钙骨基质颗粒的PEEK椎体间融合器能够获得满意的椎体间融合。  相似文献   

3.
文题释义: 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器:放入椎间隙内的融合器带斜向螺钉孔,通过孔置入螺钉可固定相邻椎体,且螺钉尾部沉入融合器内,椎体前方无内植物外露。 传统颈椎前路钢板及Cage:前路行手术治疗减压患者椎间隙后,处理上下终板,于椎间隙内放入预填充骨块的Cage,于椎体前方安放钢板螺钉固定相邻椎体。 背景: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是治疗颈椎病的一种经典手术方式,目前可选择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器与传统颈前路钢板、Cage作为内固定融合材料。与传统颈前路钢板固定系统相比,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器具有术后对食管干扰小、降低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避免钢板过长或位置不佳损伤临近节段椎间盘等优势。 目的:比较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器Zero-P与传统颈前路钢板Cage融合内固定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治疗的60例双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融合方式分为2组,Zero-P组采用Zero-P融合固定,钢板组采用颈椎前路钢板固定联合Cage置入,每组30例。2组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Bazaz吞咽功能评分评估临床疗效;行颈椎X射线、颈椎CT检查,测量颈椎曲度,观察植骨融合情况以及内植物移位、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无神经损伤、食管瘘、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②在术后随访中,2组患者颈部功能障碍指数及日本骨科学会评分、植骨融合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Zero-P组患者吞咽困难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在术后各随访时间点均低于钢板组(P均< 0.05);④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钢板组患者在颈椎整体曲度和手术节段曲度方面均优于Zero-P(P < 0.05);⑤提示双节段Zero-P椎间融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在手术时间、出血量、透视次数、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方面均优于传统颈椎前路钢板固定系统,但在颈椎曲度方面不如传统颈前路钢板系统。术前颈椎曲度明显异常的患者不推荐使用Zero-P椎间融合固定器作为内固定器械。 ORCID: 0000-0003-3584-5276(余彬)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零切迹颈椎椎间融合器是对传统融合术产品的改进,对新兴人工椎间盘产品的必要补充,应用时能够保留传统融合术的优势,又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并能应用在置换术的禁忌症状下。本文汇总了近年来临床上普遍认可、广泛应用的零切迹颈椎融合器产品,综述了零切迹颈椎融合器的结构设计和材料研究进展,并结合最新研究趋势,展望了零切迹颈椎椎间融合器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治疗颈椎病的最常用方法是颈椎前路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为了减少钛板厚度对食管及咽部的影响,以及简化操作步骤,低切迹钛板或零切迹的内固定材料不断涌现。自锁式融合器MC+?和ROI-CTM的出现,为颈椎病前路手术提供了一个解决钛板切迹、更加简便的操作办法。目的:应用MC+?或ROI-CTM融合器结合颈椎前路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颈椎病,观察两种融合器对术后早期颈椎稳定性、融合率以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2013年6月至9月对36例颈椎病患者实施单椎间隙颈椎前路椎管减压内固定治疗,根据使用的融合器类型分为MC+?组和ROI-CTM组。所有患者均进行术前、术后3 d、术后3个月的颈椎正侧位、过屈过伸位X射线片及颈椎CT检查,测量颈椎曲度、椎间隙高度、病变椎体角度位移及水平位移;并行颈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Bazaz吞咽困难分级评估。结果与结论:术后两组颈椎曲度和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无论术后3 d抑或术后3个月,颈椎曲度和椎间隙高度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MC+?组术后3 d角度位移和水平位移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术后3 d相比均显著减小(P均0.05)。ROI-CTM组从术前到术后3 d、术后3个月,角度位移和水平位移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无论术后3 d抑或术后3个月,MC+?组的角度位移和水平位移均大于ROI-CTM组。术后3个月两组融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Bazaz吞咽困难分级和颈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颈前路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结合MC+?/ROI-CTM颈椎融合器治疗单节段颈椎病,均具有临床疗效可靠,操作简单、咽部疼痛不适少的特点。MC+?具有价格较为低廉的优点,结合颈椎外固定治疗可达到病变椎节稳定性的要求。ROI-CTM融合器能够达到更满意的术后即刻稳定性,是治疗颈椎病更为满意的选择。总之,两种自锁式融合器各有优缺点,应根据患者经济情况、椎节稳定性要求选择更为合适的融合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分析应用PEEK材料椎间融合器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应用PEEK材料椎间融合器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9例83节段,其中单节段6例,双节段22例,三节段11例.手术前后应用JOA评分评定手术效果.结果:术后随访36.1(10~50)个月,JOA评分术前为平均(8.9±1.4)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为(14.3±2.4)分,平均改善率为(66.3%±5.4%),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优良率为76.9%.颈椎生理曲度、融合节段高度均恢复,以三节段者为佳.椎间融合率术后6、12个月分别为89.7%、10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PEEK材料椎间融合器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可靠,能够提高和维持颈椎曲度和融合节段高度.  相似文献   

7.
背景: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目前已成为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的“金标准”;但对于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是否应用内固定,尚存在争议。近年来,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在其治疗中已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目的:比较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MC+®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融合钛板置入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42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应用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MC+®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对照组应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融合钛板置入内固定治疗。 结果与结论:每组患者治疗后JOA评分及颈椎曲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 0.05)。所有病例随访12~29个月,治疗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每组JOA评分、颈椎曲度与治疗后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及颈椎曲度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植骨融合率均为100%,未见内置物松动、下沉。实验组治疗后发生声音嘶哑1例,对照组治疗后发生声音嘶哑1例、吞咽困难3例及食管损伤2例。提示两种方法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可靠,均能获得治疗后颈椎的稳定性;但前者方法简单,近期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分析52例颈椎病行前路减压、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融合器植骨、钛钉板系统内固定颈椎前路重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自行研制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融合器在颈椎病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手术中的初步临床疗效。所有术后均获得6~25个月(平均13个月)的随访。患者术前症状均得到改善,JOA评分术前平均为10.4分,术后为15.7分。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融合器于术后3~6个月骨性融合。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高度、颈椎稳定性均维持良好。无融合器下沉、塌陷、移位发生,无感染、内固定物松动、脱落、断裂等并发症。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融合器能有效重建和维持颈椎体的结构和高度,可能是一种理想的颈椎植骨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嵌片自稳型颈椎融合器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报告5年随访疗效。方法选取47例因脊髓型或神经根型颈椎病行颈椎前路减压+单嵌片自稳型颈椎融合器置入术患者。侧位X线片观察椎间高度、颈椎前凸角及植骨融合率;术前及术后进行JOA评分,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VAS评分评价患者颈部或肢体疼痛;SF-36健康调查评分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术后6个月67个融合节段均获骨性融合。椎间隙高度术前为(4.47±0.86)mm,末次随访为(7.41±0.72)mm。颈椎前凸角术前为(0.7±4.1)°,末次随访为(5.9±3.6)°。随访56~96个月,所有患者未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神经功能有明显恢复。JOA评分由术前(9.15±0.22)分增至末次随访(14.89±0.16)分,VAS评分由术前(5.24±1.44)分减至末次随访(0.35±0.49)分。JOA及VAS评分术前较术后各次随访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各次随访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SF-36健康调查评分6个维度,术前及术后评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嵌片自稳型颈椎融合器能使融合节段获得即刻稳定性,有效恢复和维持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高,中远期疗效好,适用于多种需前路减压的颈椎退变性疾病。  相似文献   

10.
背景:自体骨在颈椎植骨融合术中应用最早、最多,但其来源有限,同时也带来供骨区感染、出血、术后疼痛等并发症。近年来随着新型植骨融合材料的使用,使上述并发症得以避免或减少。目的:比较MC+?椎间融合器结合自体骨与硫酸钙人工骨在颈椎前路融合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08-01/12对2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34个节段实施前路椎间盘摘除、椎体融合术,取颈前斜切口3.0~4.0cm,切除椎间盘及后纵韧带,保留终板,自体骨组椎间融合器填充自体髂骨松质骨,硫酸钙组椎间融合器填充Wright公司OsteoSet人工骨,结合固定嵌片使用。以术后X射线片和JOA评分及术后Odom’s疗效评定标准评价疗效。结果与结论:两组共26例患者(34个节段)全部获得随访,术后两组JOA评分无明显差异,术后两组临床疗效评定(Odom’s标准)优良率,硫酸钙组高于自体骨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3,6个月人工骨组融合率比自体骨组低,但12个月时两组融合率均为100%。硫酸钙组术后6个月前凸角丢失较自体骨组多0.4°,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硫酸钙结合MC+?椎间融合器与自体骨结合MC+?椎间融合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一致,但硫酸钙人工骨可以有效避免取骨区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颈肌退变与颈椎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继发病理改变,影响了周围组织结构(神经、脊髓或血管等),出现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组综合征。当前,颈椎病患者有越来越多的趋势,发病的年龄越来越年轻;而对其发生机理的认识,既往大多认为是颈椎间盘退变所致,对颈周围肌肉组织退变的研究较少。为此,作者结合有关文献进行综述,旨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背景:颈椎间盘置换由于其能保留目标节段的运动功能同时延缓临近节段的退变,目前的应用十分广泛。但是在颈椎间盘置换中,患者的体位放置及其对置换后假体活动度的影响尚不明确。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置换中体位摆放和置换后植入假体活动度的相关性。 方法: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8-01/2010-07接受单节段PRESTIGE LP颈椎间盘置换共49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患者置换中C臂透视及置换前后的颈椎矢状中立位及功能位(过伸、过屈位)X射线片,测量目标椎间盘的Cobb角,对其置换前中的差异、置换前后的改善等数据进行线性相关检验及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与结论:与置换前相比,目标椎间盘在置换中的前凸角度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置换后中立位、过屈位及过伸位的角度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 < 0.01),置换后整体活动范围部分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其中前屈动度增加(P < 0.01),后伸动度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目标椎间盘置换后假体的角度及活动范围与置换前中角度差异存在线性相关(P < 0.01)。证实颈椎间盘置换中颈椎位置的合理放置对植入椎间盘置换后的活动范围,尤其是前屈活动范围的改善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动态稳定器(dynamic cervical implant,DCI)治疗颈椎病的安全性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9月~2012年5月施行颈前路减压DCI植入术的患者11例,统计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观察有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量表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的症状,按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行术前、术后神经功能评估。结果11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其中手术时间(63.9±20.1) min;术中出血量(58.4±22.1) ml;无切口感染,植入物松动、移位、断裂,手术节段异位骨化及颈椎后凸畸形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的疼痛VAS和NDI评分与术前比较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的JOA评分与术前及术后3个月比较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DCI植入术治疗颈椎病在减轻疼痛、恢复神经功能方面是安全有效的,且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脊柱显微内镜经前路椎间减压椎间融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6年6月~2011年6月共治疗单节段颈椎病患者31例.男15例,女16例,年龄36~78岁,平均49岁.患者术前表现不同程度的一侧肢体疼痛、麻木或乏力.31例患者均进行脊柱显微内镜下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自体骨椎间植骨融合.主要观察指标:依据JOA评分系统评价患者神经症状的改善程度,手术后影像资料,含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隙融合情况等.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8个月,31例患者均在脊柱显微内镜下顺利完成椎间植骨融合术,并行短节段颈椎前路钢板固定手术,手术时间80~225分钟,平均102±34分钟,手术出血40~180ml,平均80±30ml,术后住院时间6~10天,平均7天.手术后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按JOA脊髓功能评分:术前JOA评分为4~10分,平均7.4±0.12分,术后8~16分,平均13.8±0.17分,平均改善率13.8-7.4)/(17-7.4)×100%= 66.6%.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融合节段间棘突过伸过屈距离改变:术前3.4±0.3cm,术后3月2.5±0.24cm,术后6月1.9±0.18cm,治疗前后差别有显著统计意义(P<0.01),全部病例均达到椎间隙融合,融合率100%.1例术后C5左侧神经根支配区域麻痛,术后3周逐步减轻.未发生神经损伤、硬脊膜破裂、脑脊液漏、椎动脉损伤、术后血肿及感染、钢板螺钉折断、植骨块松动等并发症.结论 脊柱显微内镜下前路颈椎前路减压更精确,椎间隙减压充分,能保留椎体终板结构,对保证手术后颈椎的植骨椎间融合,防止椎间融合后的塌陷有意义,可显著提高手术后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E-Cadherin在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子宫颈鳞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E-Cadherin在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子宫颈鳞癌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对20例慢性子宫颈炎,40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及71例浸润性子宫颈鳞癌进行E-Cadherin检测。结果:慢性子宫颈炎、CIN I、CINⅡ、CINⅢ、浸润性子宫颈鳞癌、癌旁组织E-Cadherin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40.0%、23.1%、16.7%、60.0%、95.8%及53.8%。子宫颈鳞癌E-Cadherin的异常表达率明显高于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及癌旁组织。结论:CINⅢ、浸润型子宫颈鳞癌E-Cadherin表达下调或缺失。  相似文献   

16.
背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使用颈前路钢板可能引起治疗后吞咽困难等并发症。 目的:观察采用颈椎前路一体化Zero-p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以及减少治疗后并发症的优势。 方法:采用颈椎前路一体化Zero-p椎间融合器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患者51例。在治疗前、治疗后第3天,治疗后3,6个月,治疗后1年及2年等时间节点采用颈部及上肢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法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估;采用吞咽困难评分法对患者术后吞咽困难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评估;拍摄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射线片评价术后植骨融合程度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情况。 结果与结论:患者随访时间为6-30个月,平均15.4个月。治疗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治疗后获得疼痛缓解,肌力恢复;目测类比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平均改善率为85.7%。治疗后第2天有7例患者出现轻、中度的吞咽困难。随访期间未发现内置物沉降,也未发生螺钉松动、断裂或内固定器移位等并发症。表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式中采用颈椎前路一体化Zero-p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颈椎病的近期临床效果良好,其设计同时具备了颈椎间融合器以及颈椎前路固定钢板的优点,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少。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择期和紧急不同宫颈环扎术对治疗宫颈机能不全及对延长孕周和预防早产的作用.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无锡市妇幼保健院因宫颈机能不全进行治疗的70例患者,根据孕周和手术时间不同分为择期环扎组与紧急环扎组,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及妊娠结局.结果:70例患者行宫颈环扎术的成功率为100%,早产发生率为20...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甲基强的松龙(MP)在脊髓型颈椎病围手术期的疗效。方法将因脊髓型颈椎病行单纯前路减压的117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40例,减压手术前在持续心电监护下于30 m in内以30 mg/kg剂量快速静脉滴注MP,术后1-3 d按照3 mg·kg^-1·d^-1剂量静滴MP;B组39例,仅术后1-3 d按照3 mg·kg^-1·d^-1剂量静滴MP;C组38例,仅术后1-3 d以10 mg地塞米松静脉滴注。术后常规给予脱水、预防溃疡及神经营养药物治疗。于术后3 d、7 d、180 d对3组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术前JOA评分无显著差异,术后A组神经功能恢复率优于B组和C组,B组术后1周内优于C组。术后各时相点JOA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P〈0.01),各组之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脊髓型颈椎病围手术期给予MP治疗对于神经功能的恢复有良好疗效,且术前给予大剂量冲击治疗较单纯术后使用MP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4月因多节段颈椎病于我院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前路融合术的18例患者临床资料,男7例,女11例;年龄37~59岁,平均47.1岁;11例患者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7例患者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椎功能残障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临床疗效;行颈椎正侧位、功能位X线片及颈椎CT三维重建扫描,分别测量置换节段、手术相邻节段及颈椎整体活动度,并观察融合节段融合率、内固定位置及异位骨化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8~54个月,平均26.3个月,术后各随访点患者JOA、NDI、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24个月时置换节段活动度(8.37°±2.77°)与术前(8.23°±3.3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整体活动度(41.71°±6.99°)较术前(44.91°±9.48°)显著减小,置换邻近节段活动度(9.16°±2.72°)与术前(9.41°±2.7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邻近节段活动度(9.43°±2.6°)较术前(8.18°±2.42°)显著增加(P<0.05);术后12个月融合节段融合率100%,术后各随访点未观察到内植物松动、移位及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维持颈椎生理活动度,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颈椎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提供补充的定量数据。方法:在干燥的颈椎椎骨标本和福尔马林固定的颈椎标本上,测量颈神经根槽和颈椎椎间孔。结果:内侧区的平均长度,内侧区前缘中点到椎体中线的距离从C3~C7逐渐增加。C3内侧区的宽度较大,C7上、下关节突及峡部高度之和的后中点到颈神经根槽后壁的前后距离最小。结论:研究结果为影像诊断和外科手术提供了相关的应用解剖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